收起

推荐作品
灿艺术中心
积分:0
加关注
  • 资质:
    AGA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7.7
  • 印象:
    学术性 品位高 经典 学院 有活力
    确定
  • 经营时间:
    33年
  • 展厅面积:
    450平米
  • 地    区:
    北京-朝阳-798
您所在的位置:灿艺术中心>画廊动态>正文

曹力画中的曹力《美术研究》1993年第4期

2013-06-13 13:34:18          

曹力     《漫步》     纸板油画     65x43.5cm     2015

 

作者:宋晓霞      发表于《美术研究》 1993年第4期

    1982年,曹力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这时的美术发展伴随着纷杂迭起的社会思潮,在随后的几年里经历了近百年来西方现代艺术各种观念的冲击。正是由于特定时代所形成的动荡的环境和浮躁的心态,迫使许多年轻的艺术家仓促选择,因而自觉不自觉地从现实的或功利的角度出发引进和研究西方现代艺术,以至于引进只是如蜻蜓点水般,研究也浅尝辄止,缺少冷静、持续、沉着的研究态度,更鲜有对艺术理想不计功利得失的执著追求。曹力绘画独立的品味和自由的精神,即建立在他卓尔不群的艺术态度的基础上。将曹力的创作心态和各个时期居于主流的艺术相印证,不难发现一种明显的不介入态度,他在1984年创作的“马与楼道”的形象,即喻示了自己的艺术倾向:“……白天的时候,人群熙熙攘攘,拥挤的生活,挺热闹的。楼道里却没有人,只有一匹马莫名其妙地闲荡着……”(曹力《画外的话》)这匹明显自喻的马,闲荡于熙攘喧闹之外,既表现了画家内在精神的孤独,也表现了曹力对自己能够避免功利目的得以“闲荡”的一份自赏。从1982年以来的十几年间,曹力在自己的艺术实践中冷静、持续地寻找、实验和判断,不为阶段性的现实需要所打扰,亦不为特定的艺术时尚所牵制,始终朝着自己的艺术理想不断努力。

       曹力艺术的可贵之处并不在于它代表了某个特定时期艺术的主流,而是因为它蕴含着艺术家对于艺术理想的执著追求。曹力的艺术理想是他的一种精神目标,一直引导着他完善和改进自己的艺术创作,使之不断趋向完美。像这样把个人的生命沉浸于对艺术的绝对完美的无限追求之中,在一个文化和精神心态十分迫促的时代里,是否过于奢侈了?我想,如果我们仍还需要一个完美的象征来寄托自己的希望和价值,并以此作为艺术自新的无穷生命力,曹力的追求就不是一种奢侈。

    对于曹力来说,创作是由自己独特的精神冲动引起的直觉活动,在创作过程中,知觉被视为自足的整体。所以,在他着手做作画之前,并没有明确的意图,往往只有某种朦胧的向往、某种流动的情绪,或某种色调、某种造型因素。在创作的开始,他像儿童涂鸦那样听任画笔引导自己,让意识暂时处于漂浮、游离的状态,虚怀以待,等待着以往积聚的所有经验,包括生命的经验和艺术的经验,被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唤起。画笔的痕迹所形成的造型和构图的趋势以及线条、色彩的味道,像墙上的污点或裂纹一样牵引着想像的展开。许多人问曹力,你那么怪诞的形象是怎么想出来的?其实,这不是想出来的,也不是曹力凭空创造的,而是他像钓鱼那样从无意识的深渊里钓上来的。当形象从无意识的深渊里跃起时,它已不是表象的堆砌或模糊的联想媒介,而是一种本能与生命力的表现,它由曹力的内在真实向外冲击,迎接着波浪一样层层涌来的色彩和形状。在无意识的昏暗与形象的清明的交织中,汇合了更为丰富的人性力量,凝结着更为隐蔽的精神力量。我们每个人都具有无数的潜在能力,然而无论哪种文化都会对人的潜能有所取舍,加以培养或者压抑。在特定的文化里,总会有大量的潜能甚至于还未被觉察,它们在未知的地方隐蔽地作用于我们的生存。曹力的绘画正是对人的这一隐蔽和未知部分的探测。他的心灵布满敏感的琴弦,外界的一阵轻抚细拨即能引起心灵的艺术震颤,那心弦的和声主要源于无意识,而不是来自任何真实事物。从这里我们能更容易把握到个人与世界的精神关系。尽管曹力的绘画没有呈现客观可见的真实,但他的艺术却把一个完整的连同无意识控制下的曹力,毫无隐瞒地直接地呈现出来。这同样也是一种真实,它是人类精神领域中可以直接观察到的真实,尽管对这种精神真实的直观带有自发性和顿悟的特点,从表面看似没有客观物象那么一目了然。

       曹力的绘画,以其内心真实和内在幻想作为艺术的母题,一方面注重直觉和体验,另一方面则用理性控制创作行为,从而构成画面的完整均衡,实现艺术的秩序感和必然性,达到艺术理想的高度。感性与理性,这两个明确对立的方面在曹力的绘画中获得了奇妙的统一与完美的融合。这是由于他把艺术创作视为“游戏”,从而超越了感性与理性的片面对立。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理解“游戏”的含义。首先他像儿童那样,按照合乎己意的新方式重新安排其天地里的一切,创造了一个自己的世界。其次,他和游戏中的儿童一样认真对待自己创造的幻想世界,向它倾注了丰富的情感。最后,他把自己的艺术创作等同于儿时的游戏,这样才能在创作中抛掉精神负担和生活秩序的拘束,获得幽默像的极大乐趣和形式探索的最大自由。游戏的态度便于超脱功利、忘我出神地体验和想像,遂为直觉的发挥提供了条件;同时“游戏”并不意味着轻率的态度和粗糙的技艺,相反它意味着踏实、持续的探索,艰苦、认真的工作和耐受寂寞的钻研。

       曹力的绘画主要有两种比较成熟的面貌。一种是否定了三度空间,以平面排列构成画面,形成朦胧的画面效果。《牧童》、《村女》、《五彩云》、《毛毛雨》是其代表作。在这些作品中,色彩的构成和形的构成相互叠置,时空交错恍惚。色彩是画面上最富表现力的造型因素,曹力对于色彩极为敏感,在色彩的表现性之外他更着意于把握色彩细密的结构。在一个总的构图中,他精心组织了很多相互对比的、细小的色彩结构,这些细小的结构又派生出各种不同的内在层次,唤起灵魂里极为细腻的感情,由此增加了和谐的深度,这是曹力构成画面的最得意的手段之一。不仅如此,他还善于运用色彩之间相互穿透的声响,以一种颜色覆盖另一种颜色,以一种色块引起另一个色块的水平运动。色彩之间深奥而精微的变化,就像天上的云为一阵轻风的吹动而变化,那吹动色彩的轻风即是人的感情。这种平面展开的表现形式,在曹力的和谐时期(1986-1988)是比较完美的,因为它有效地表现了曹力亲近自然的渴望及其心灵的和谐与宁静,画面上的暖色向观众推进,冷色却离开观众向后隐退,在冷、暖颜色的进退之间形成了绘画的心理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往往回旋着牧歌一样的旋律,画面的整体运动也近乎音乐的节奏性结构,色块笔触的疏密、强弱、明暗依循严谨精密的结构构成画面的节奏感。纵观这种平面结构的作品,曹力对艺术形式的感觉和玩味,及其严谨而敏感的“细密”画风,似乎比作品中的牧歌情调更能引起我们的注意。

    自1989年下半年以来,曹力的画面开始出现明显变化,如《乐园》放弃了平面结构原有的和谐与宁静,转为形色合一的复合视觉空间,形象的处理更为结实、清晰,造型的结构却更为荒诞和夸张,绘画的心理空间更有力度。由此形成了曹力绘画的第二种面貌。这种复合视觉空间更多地容纳了画家的内心真实和内在幻想,同时也为他的形式探索提供了更大的余地。他把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物象,按照数学式或有机式的排列编排在一起,如此形成的“幻觉空间”有意触犯了一般感觉的逻辑和日常习惯的视觉感受。同时,曹力又赋予他的“幻觉空间”以精致、微妙的色彩与丰富、密实的画面感觉,使奇异的造型同优雅的色彩气氛相混合,使抽象的表现同味道十足的细节相统一,被“幻觉空间”破坏了的视觉和谐,在绘画语言和画面质感上重又获得。

       曹力的复合视觉空间,不是预先设计好的,而是随着图像的生成而形成的。在他看来,绘画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不断增长和变化的,色彩和形不仅仅是构成画面的手段,它们本身即是富有活力的生命,需要画家敏感地把握、耐心地咀嚼。因此他总是精心地对待每一个细节,并通过一种紧密的结构使它们独立于客观现实,像音乐的主题那样逐步展开、深化,如果把平面结构比作音乐中的旋律,那么复合视觉空间结构则具有交响乐的性质。随着各种细节富有节奏的展开、重复和变化,自然而然地出现了最终的形式。如他的《现实与幻想》即让我们目睹了如何用数学般的精密去组织琳琅满目、交相辉映的细节,最终形成一个带有局部客观假象的超验的视觉整体。从这个超脱人世又与人世相互观照的视觉整体中,我们能够发现许多熟知的物象,诸如佛陀与女人体、牧笛与饭桌……但它们并不是客观现实的映象,而是曹力内心的映象。

    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曹力在绘画中表现精神的空间而非真实的视觉空间?又是什么因素形成曹力严谨细密的审美倾向?

       曹力的童年生活在贵阳市郊,那里有茂密的植物、繁多的昆虫,这个蓬勃生发的自然环境给曹力提供了一个亲近自然、融入自然的机会,这一童年经验使他善于从宇宙自然的角度观察人,把人置于动植物、地球和宇宙生命的关系当中,而疏于从特定的生活情境把握人的社会性。在他3岁那年,父亲被打成右派。从此在他的内心始终铭刻着一个阴影,直到他39岁创作的《幸存者》中还能明显地看到它。压抑的外部环境使曹力的性格更加内倾,似乎从很小他就习惯独自沉思默想,总是沉入内心和自己对话,以幻想的世界回避和取代现实冷酷的世界。幼年的习惯和经验,并未随经历的增长而改变,冥想在儿时是一种游戏,成年以后遂形成既定的思维方式。当他通过艺术创作把自己灵魂深处的激荡、迷惑、幻想释放出来的时候,艺术便成为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交流的重要媒介。因此对于曹力来说,在艺术创作中最重要的不是呈现外部世界而是倾听心灵的声音,只有通过这种富有个性特点的知觉方式,才会达到他个人所幻想的世界,表达内在而自由的精神空间,并与人共同享有它,这是曹力绘画创作最根本的动力。

    生活中的曹力,常常缄默不语,似乎生存在另一个世界中。其实他的感知像海洋动物的触角一样张开着,他用自己的方式观察现实、研究自然,按照自己的艺术趣味从日常生活和真实的自然中获取原型。因此我们总是能从他的幻想世界中,顺利地找到返回现实的道路。线描艺术,是理解曹力绘画最为直接有效的途径。他的大量线描,记录了外界在他心灵上留下的每一次敏感的触动,也留下了他在形式上的种种试验与发现。

    经过多年系统的造型训练,曹力养成一种严谨细密的审美理想,此一理想,又同他的性格特点以及至今仍深深作用于他的西南地貌特征相吻合。这促使他对画面精雕细琢,要求每一局部都有其自己的味道,不厌其烦地追求艺术的完美与精到。曹力画中的许多细节,因为体现出绘画语言本身的美感而具有独立的欣赏价值。在他家里,挂有一小块苗族刺绣,那精致的细节、繁复的样式、饱满的色彩、精美的工艺暗示了曹力对富有秩序感的繁复细节的偏爱。正是这块民间的绣品使我恍然悟到,曹力的审美倾向不仅根植于他的个人经历及其特定时代造成的心理结构和性格特点,而且根植于我们民族代代相承的共通心境。《红楼梦》、《金瓶梅》仔仔细细地开出整桌的菜单,毫无倦意,正是因为细节往往是和美畅快、欢悦迷人的,人们在欣赏这些完美的细节的时候,借物质细节的愉悦得以忘掉人生宏观的虚无。而严谨不正是心灵把握这个无序的世界的一个尺度和根据?

      曹力的绘画昭示了一个冷静、持续、沉着的艺术态度,使我们在嘈杂中感受到一份纯静,在茫然中重新思考艺术价值之所在。自1982年以来的11年里,曹力一直在细致地、耐心地、一点一点地拆除着通往艺术理想道路上的障碍。从《马与楼道》(1984)、《七色鸟》(1985)到以《牧童》、《村女》为代表的1986-1989年的创作,再到1989年的《小城印象》组画,以至《乐园》(1989)、《惊奇》(1990)、《假面舞会》(1991)、《现实与幻想》(1993)、《幸存者》(1993),他把我们引入到更为广阔隐秘的知觉领域。在那里我们感受到曹力的梦幻与恐怖、浪漫与诡秘,乃至他内心深隐之处的曲涩。曹力的绘画提供了个人对现实的一种阐释,突出了个人与世界的某些意味深长的精神联系。他凭借直觉作画,并且追求画面语言的精到完美,目的即在于将他对隐秘知觉领域的描绘,同审美结构的创造结合起来,把自己捕捉精神真实的绘画,变得像博物馆中的艺术那样坚实、恒久。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