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质:AGA 艺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7.7分
- 印象:
- 经营时间:33年
- 展厅面积:450平米
- 地 区:北京-朝阳-798
曹力 《湖畔》 80x40cm 2013年
作者:殷双喜
昨夜又做梦
将艺术视为感情的放任,心灵的幻象,一种在精神世界中超越现实的理想;将冥想变为画布上的创造,使灵魂深处的激荡、迷惑,涌出艺术之门,曹力的独特风格也许是他独特的个性与生活的再现。他以充满活力的画面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心灵,在寓言的层面上以奇特的场景呈现出我们这个时代给予他的内在体验。在他近期所画的《曹氏马家族》等一系列作品中,我们读到了充满技巧的和谐与内心意向的矛盾。
解读曹力绘画的要点在于他的作品是他的个人情感与社会位置的折射。少年时代曹力就生活在城市和乡村的交界之处,生活在不同文化的边缘。在他的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花卉、小鸟、昆虫,是田野中蓬勃生长的植物,以及无处不在的骏马,但这绝不是夏加尔式的乡村颂歌,而是曹力进入城市后对心灵自由的文化怀想。波德莱尔注意到城市生活所给予人们的奇特想像,这是一种与传统乡村经验不同的工业时代的诗意与梦想——“我们中谁不曾在某个雄心勃勃的时刻梦想一种诗意散文的奇迹,没有节奏和韵律,像音乐一样轻快流畅,时断时续,正适于灵魂奔放不羁的骚动,梦的起伏和思想的突然跳跃?这种令人着魔的理想首先是大城市体验的结果,是它的无数关系相交叉的结果”。
曹力近作中的梦想是城市给予的异化之梦。90年代初期曹力作品中的那种乡村田园的抒情日渐远去,童年生活中游戏与手工劳作的乐趣犹如齐白石晚年对家乡的思念,化为平凡与普通的日常用物的符号隐喻。青春的激情转为人生感悟的自然流露,画家笔下异变的硕马,成为日渐宽广更具包容的多元文化的自我象征。
我们可以将“马”视为曹力的肖像,它的诸般形象与造型,各种姿态与神情,无不寄寓了曹力的情感与气质、想像与梦幻,表现了曹力的生命状态和思想深度。早在90年代初期,马的形象就大量出现在曹力的作品中,但那时占据画面中心的往往是吹笛的男孩、持鸟的少女,他们在无边的原野中行走,黄昏时在马背上奏响提琴,暗夜中手持希望的火烛。在这里,马作为无处不在的灵魂,作为一种让想像行走的工具,它喻指远方,载着画家去拥抱白云与飞鸟,追寻稍纵即逝的美。而在曹力的近作中,马成为画中的主体,曾经有过的青春男女逐渐隐逝,他们化为画面的节奏,化为多变的结构,化为无处不在的力量与变化,成为一种音乐般的气息。曹力用一个马的符号做各种变化,这是有依据的变化,依据的是情绪(平和或激烈)的变化。马的变形、错位,都是生命力的外在表现。人到中年,随着个体生命力的减弱,对精神方面的追求反而更加强烈。
我在曹力的“马”中看到一种淡淡的怀旧,一种对传统文化的缅怀与追忆。在曹力的画中,马的形体里有大足石窟的内容,也有四川阿坝藏区的建筑,还有拆掉的房子和废墟。这种追忆与当代城市生活所给予画家的内心震惊结合在一起,转化为具有超现实主义特征的马的造型的异变,这使我们在感受惊诧的同时,提前品味了生命的未来形态与色彩。曹力作品中的马,不无平民主义的亲切与幽默,但也暗含了对生活的乐观与都市的英雄色彩。正如本雅明所说:“英雄是现代主义的真正主题。换句话说,它具有一种在现代主义中生存的素质。”我想说,英雄也是现代城市的主题,现代城市在造就平庸的同时,也时时孕育着欲望与幻想、英雄与理想,正是在都市的流行与偶像崇拜中,我们看到每一个个体时时梦想着与众不同。在曹力的作品中,这种英雄的气质,表现为对往事的追忆、对不同文明与英雄的怀想。我们在曹力早期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对原始主义、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等现代主义艺术的借鉴;维也纳分离派所特有的华丽的装饰、平面化、变形,画面结实又丰富;表现主义激情的宣泄、任意的变形,强烈而有力。
所有的这些在曹力的近作中遭遇解构与重组,最终它们在浮雕与木雕般的坚实与质朴中融为一体。清晰的轮廓线使这些马获得了空间中的明确性与雕塑般的物质感,但它们越是明确和具有物质感,我们就越加感到荒诞与梦幻,就像夜色中从高楼上静观灯光明灭、闪烁迷离的城市,它是那么清晰可辨,又是如此遥远而难以进入。其实,曹力画中的马,既是曹力自己也是支持他坦然前行的理想与信念,这种对于理想与秩序的渴望,在当代城市生活的冲击与侵蚀中,时时处于怀疑的语境与解体的边缘。我们生活在此时,就是生活在不同文化价值的边缘。在曹力近作中出现的解体的自行车,正是这种价值信念的隐喻,自行车的洪流代表了城市的喧嚣与活力,自行车是现代都市人的坐骑,人们骑着它在都市的街道中游走,一如骑马在草原上奔驰,表现了现代文明的各种规则秩序与原始生命力的矛盾。这些解体的自行车,受中国文人画的影响,像树枝的生长、竹叶的组合。它们也像有机体的组织,占据着画面,在画家的潜意识里获得了生命,他将自行车与虫画在一起,与人的局部画在一起,人被挤在了边上,表现了都市对于人的心理上的压迫感。正是这种对于人生境遇的反思与自我回答,使得曹力的近作少了许多早期的抒情,而是以质朴的素描方式去解析内心的体验。
在画面上曹力喜欢亚光的效果,不刻意追求光亮,他的画面多为中性调子,自然没有散光。曹力偏爱亮灰调子,因为灰调子对画家来说,更为丰富,而过于极端的调子难以有更多的变化。曹力特别喜欢变化,这是他早年学习小提琴的影响,一位小提琴大师说:“世界上有一样东西比美更吸引人,那就是‘变化’。”曹力在画中不懈地追求形的变化、色彩的变化、构图的变化。
生活中的曹力不善言词,只是把心中久久积淀的那些离奇想法,那些憧憬、幽默和爱意,那些无法述说的情感、变幻的梦境和青春的回忆,都融入画中。曹力在绘画中沉思,获取生活的真实感,由此,绘画成为曹力的生命存在方式。曹力的绘画,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内心独白,它们体现了20世纪现代主义艺术家的持续努力——在一个四散的物质世界里,用语言聚合起一个精神的整体;在一个缺乏意义和表达的时代中,保持想像的活力与灵魂的自由。
2002年3月28日
下一篇:迷人的童心——詹建俊评曹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