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推荐作品
灿艺术中心
积分:0
加关注
  • 资质:
    AGA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7.7
  • 印象:
    学术性 品位高 经典 学院 有活力
    确定
  • 经营时间:
    33年
  • 展厅面积:
    450平米
  • 地    区:
    北京-朝阳-798
您所在的位置:灿艺术中心>画廊动态>正文

李剑光“绘制”学院派私藏版图《Hi艺术》

2015-01-27 13:13:29          

李剑光 “绘制”学院派私藏版图

文/罗颖

虽然没有查尔斯·萨奇掘地成金般的野心,也没有打造收藏帝国的雄心壮志,但20多年来,李剑光却自得其乐地“绘制”着自己的学院派收藏版图。时至今日,学院派的审美趣味已然成为他个人收藏的标志。尽管比起那些大型企业或基金会举办的声势浩大的收藏展,这次仅30余幅展品的灿艺术收藏展看似有些微不足道。但如果将它放置在大陆本土画廊的收藏坐标系来看,这位画廊老板应算是第一位以画廊经营者及藏家双重身份举办收藏展的人。而展览在此时的出现,无疑是接了地气的,它给艺术品爱好者、投资者、经营者们同时注入了强心剂。也许若干年后,人们忆起这个展览,也会如同多年前李剑光赞助的那个“重复·开始”大展一样,令人感慨良多。

罗颖=罗   李剑光=李

罗:这是你22年以来的第一个收藏展,选择在这个时间做收藏展的原因是什么?

李:其实早在三年前我就有意向做这个展览,但我们毕竟是做艺术品经营的画廊,觉得做这样一个展览似乎有点像在显摆自己有多少东西,我不愿意造成这样的一种印象。但此一时彼一时,现在经济大势不好,艺术市场有点滑坡,在这个时候,我也是在周围朋友的鼓励下,想通过这个展览,传递某种信心,给大家一点积极乐观的正能量。当然,仅仅我个人是微不足道的。

罗:你期望通过这个展览传播一种怎样的理念?

李:我一直认为收藏艺术品的前提是热爱,其次是要耐得住时间的考验。即使不从热爱的角度,仅从投资艺术品的角度看,一旦凭借自己良好的艺术鉴赏力选择了正确的艺术家和艺术品,经历的时间越久,作品升值幅度也会越大。短期的套现是一种愚蠢的行为,因为好的艺术品不可以再生,一旦你牟了小利,有一天你再想重新拥有它,就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才可能做到。近一年多以来,大家多数时候都在传递一些负面的消息和悲观的情绪,我坚决相信这是一个暂时的现象,随着经济形式的好转,艺术市场必然会逐渐回暖,并且出现一个更繁荣的市场。所以我真心地希望在过去几年里那些买了艺术品的人,不要慌慌张张地去抛售。但如果由于自己对艺术品没有很好的认识,把一些滥竽充数的东西当作好东西去收藏,那我倒觉得早脱手早止损是明智的做法。那些高水平的作品拿着永远踏踏实实,用不着恐慌性地抛售。所以这个展览对已经拥有艺术品的人而言有这么一层启示意义。

第二层意思是在目前经济市场状况下,如果连我们画廊人都对艺术品的未来市场缺乏信心的话,那不如选择稀里哗啦地卖光。我相信这批东西给任何一家拍卖行做一个专场拍卖,都可以迅速套现,并且获利。可是我不会选择这么做,这里面绝大多数作品在我手上已经有15年以上的时间了,即使再放15年、20年,我也不会卖掉它们。当然随着时间的变化,我可能也会置换某几件作品,买进更好的东西。总之,真正的收藏是需要花费很久的时间和保持持久的热情才能逐渐建立起来。

罗:据我所知,既是画廊经营者,又以藏家身份做收藏展的人,你在大陆应该算是第一位。

李:首先因为大多数画廊都是在最近十年进入画廊业的,再加上艺术市场从2005年就开始爆发,作品价格在过去的几年中都在飞涨,客观上也造成了一些画廊不太容易再去拥有艺术品。如果你想同时拥有那么多著名艺术家的好作品作为自己的收藏,那代价就太大了。而国外的品牌画廊都有自己丰富的收藏,甚至已经做到了第二代第三代,他们是有传承的,台湾的画廊业也已经交班到第二代了,咱们本土画廊第一代都还在忙忙碌碌着,包括资金的积累都没有达到那个程度,所以谈收藏自然也就难度太大。

而我毕竟做了22年的画廊,也由于各种机缘幸运地拥有了这批好画。90年代几乎没什么市场可言,油画价格自然就很便宜,哪怕是今天最有名的这些明星艺术家,他们的作品在当时也不过几千美金而已。同时由于我自己特别喜欢画,将经营过程中赚到的钱统统买成了自己喜欢的艺术品;更是出于热爱,我在经营的这么多年里也没有舍得把它们卖掉。而到了艺术市场真正繁荣起来的那几年,虽然艺术品已经很贵了,但由于其他生意的缘故,使我具备了一定的购买能力,于是开始有心地梳理自己的收藏,并通过从拍卖会购买的方式逐渐把罗中立、周春芽、张晓刚等人的作品补充进来。

罗:这次展出的30件作品,占据你所有收藏多大的比重?

李:基本上是三分之二,挑选了十几位艺术家的一些比较重要的代表作品。

罗:收藏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什么?

李:一是来自画廊经营中获得的利润;另一部分是来自我的古董和古家具生意。

罗:最初对艺术发生兴趣是什么时候?

李:1990年。当时凑巧认识了中央美术学院的一些画家,大家在一起玩得挺好,就逐渐开始关注艺术品。实际上之前也很喜欢看一些展览,虽然不懂,就看看热闹,看看新鲜。后来结识了李贵君、刘小东、龙力游等艺术家后,时常到他们工作室去看画聊天,慢慢地对作品有了更多的感悟。当时我在外企工作,思想观念也挺开放,很快我就开始给大家操办展览,在北京国贸中心做过两个大型联展,而且做得很成功,确切点说卖了很多画,但实际上这跟看画、欣赏艺术品还是两码事。直到1991年自己开了画廊后,才开始有意识地读一些美术史方面的书。 

罗:当时有市场吗?

李:那个时候大多数外国人都集中在国贸一带活动,全是外国人在买画。因为我大学读的是英文专业,跟外国人交流没什么障碍。他们喜欢中国画家的作品,但是不知道上哪去找这些艺术家,而我做的每个展览都展出了六、七十件作品,并且都是中央美院和北京画院实力派艺术家的作品,突然这么一大批东西呈现在他们眼前,他们都挺兴奋,好多人都买了东西。之后我又陆续带了很多外国人到艺术家工作室去买画,更加深了跟艺术家的交流,但我很快就不满足于这种打游击似的模式,就想着找一个稳固的落脚点。1991年在国贸旁边的京伦饭店有了第一个自己的画廊,两年后又搬到了日坛公园150平方米的具服殿,那是个皇家四合院,经过精心设计,画廊环境变得相当有品位,这在当时绝对是最好的画廊了。第二年就开始和施本铭、李延洲、乔晓光、朱春林等画家签约合作了。

罗:之后就开始做自己的收藏了吗?

李:我做画廊一年以后就开始收藏了,那时候完全没意识要做什么收藏家,只是出于喜欢这些作品。于是想方设法把它们买下来。其实那个时代并不需要买画经营,你只要给画家提供展览作品的机会,能够帮他们卖画,他们就已经非常高兴了,但是我宁可选择先期买断。原因有两个:第一,我喜欢冒险,我对自己在艺术品方面的悟性还是满自信的,比如说刘小东那时候一张1米8的大画,也不过7000美金的寄卖价格。我就会跟艺术家谈能不能5000美金直接卖给我。只要看准了,我宁可选择这种方式,前提是我喜欢。即使卖不出去我也不后悔,可以自己收藏,画家也愿意接受这种方式,因为能直接拿到钱。这既是有效的经营手段之一,也成为了自己日后收藏艺术品的一种方式。

罗: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意识地建立自己的收藏体系?

李:在我有了几十件收藏以后,应该说从2006年开始有意识地去丰富自己的收藏,我之所以在过去五、六年的拍卖会上买了很多东西,就是要弥补自己收藏的欠缺。当然还是要量力而行,理性地去购买,不能一味地狂热,把自己买垮,画廊毕竟还是要继续开,生活也还是要继续。

罗:你的收藏原则是什么?

李:认画不认人。宁买二流艺术家的一流作品,也不买一流艺术家的三流作品,这是一个基本原则。首先看的是作品水平,再一个就是努力追求精品。

罗:你的收藏线索是什么?

李:基本就是围绕学院派的艺术家,重点收藏画家90年代的好作品。

罗:很多人说你收藏的是写实绘画不如说是收藏学院绘画更合适,你为什么如此青睐学院派的艺术家?

李:首先是机缘关系,我能拥有这些收藏品,是因为我在那个时期和众多学院艺术家相熟的缘份。另外,我觉得这几年的艺术标准有些混乱,甚至有时候是资本人为地把艺术的标准给搅乱了,使得很多人难以得出正确的判断。但我相信还是有很多人在内心对艺术品有一个坚定的标准,不会轻而易举的被市场风向和潮流左右。其实我更欣赏的是内心纯净、淡泊名利、修行式的艺术态度,而我认识的学院派艺术家当中的一些人确实具备这样的品格。

罗:为什么这次展出的大多是艺术家90年代的作品?

李:那个时期的人们活的虽然清贫,但是很纯粹。大家更多在专注的探索自己的艺术,而不是整天想着市场和自己的画价,心无旁骛状态下创作出的作品自然是精神性更强,画面更动人,所以我对90年代的作品情有独钟。

罗:上世纪90年代,你曾经赞助过一个在圈内很有影响力的大展——“重复·开始”,但是媒体报道并不多。

李:因为那时候媒体没有如今这么发达。那是1996年的事。有一天画家杨飞云突然来找我,说他们班78级的10个人想做个联展,有画家王沂东、杨飞云、朝戈、夏小万、施本铭、曹力、陈文骥、马路、刘溢、高天华,问我愿不愿意赞助一下他们这个展览。除了当时在加拿大的刘溢和在法国的高天华,我跟其他艺术家都挺熟,也很了解,他们大多都在中央美院当老师,我觉得都是非常好的艺术家,而且我相信做这样一个展览非常有意义,我就欣然同意了,并同画家们签定了一份合同。虽然赞助的钱只有区区20万,但作为回报,9位画家(身在加拿大的刘溢除外)每人送给了我一件油画作品。如今王沂东随便一件素描都可以卖到几十万,想起当年这桩“大事件”怎不令人唏嘘感慨!展览是在劳动人民文化宫太庙办的,是一个纯学术展,作品非卖。展览确实非常成功,多年后仍听到很多人跟我提及这个展览。像尹朝阳就说他当年上大学的时候去看这个展览完全是怀着一种朝圣的心情去看的。

罗:现在你的收藏中有没有加入更年轻一代艺术家的作品?

李:我其实一直都在收藏,比如韦嘉,还有像李晓奇、潘冠群这些80后艺术家都很出色。我相信只要年轻艺术家继续坚持,他们会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罗:你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的判断吗?

李:从不怀疑,一如既往地自信。我很朴实的一个想法就是拿画说事,别弄太多的画外功夫。一件好的艺术品不需要那么多的注释,说到底一件作品摆在人面前,艺术家是什么样的功力?什么样的思想深度?是不是能够充分地通过绘画表达自己?作品能否向人敞开,与人互动?我觉得这些都是标准,而不是云山雾罩、故弄玄虚,恨不能所有人都读不懂方为上品,那是忽悠人的,别信。

罗:在收藏的过程中你有过遗憾吗?

李:我特别相信缘分,画的事尤其讲缘分。该你的就是你的,包括张晓刚的精品“大家庭”,但卖了就卖了。毕竟我的身份又是一个艺术品经营者,我不可能所有好的东西都不卖。刘小东的好画本来已经在自己手上十多年了,后来也卖了。还有杨飞云的作品,现在也只剩下一件静物。遗憾总会有,可未来机会也还总会有呢。

罗:在收藏上你有没有自己要学习的榜样?

李:没有,也不应该有,有榜样就会把自己给累死。因为收藏是无止境的,它本身是一件自得其乐的事,干嘛非要给自己设定目标,跟刘益谦和王薇去比收藏,那你就得倾家荡产。收藏是不可以那样的,心态要放轻松,而且要相信缘分。比如说施本铭有一件作品,当年我是3000美金卖的,前几年我又花几十万买了回来,我觉得无比庆幸;还有一件是王沂东的作品,当年是5万买的,次年便在香港以22万的价格卖给了一位美国藏家,整整隔了十年,我们在上海希尔顿酒店的咖啡厅偶遇,我又花了80万从他手里买了回来。经历了这样一次失而复得,我是再也不会卖这幅画了。

罗:很多收藏家的理想都是拥有自己的美术馆,现在也有人实现了,你有这样的计划吗?

李:没有,我自己的收藏纯属个人的兴趣爱好,不足以成为一个社会行为,而且收藏量也很有限,更不足以建成一个美术馆。我不愿意让自己那么累,有那个资金我宁可再多收几件好的作品,而不是去建一个美术馆。

罗:大部分私人收藏的生命往往相对短暂,最后要么走向拍卖,要么被并入公共收藏,如果不建自己的美术馆,你有想过你的收藏将来的去处吗?

李:现在还言之过早,也许十年以后会想这种事情,现在就想买一些自己喜欢的作品好了。未来的事情未来去想,由于总会有好的艺术家和好的作品诞生,所以收藏是一个无止境的行为,一切都还只是在过程当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