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推荐作品
汇豪社
积分:0
加关注
  • 资质: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8
  • 印象:
    确定
  • 经营时间:
  • 展厅面积:
  • 地    区:
    广东-广州
您所在的位置:汇豪社>画廊动态>正文

板块挤压与断裂带——广美毕业展

2011-04-15 11:23:21          

  如果一个事先对艺术完全没有了解的人走进广州美院本科生毕业展的展场,他一定会为年轻人充沛的想象力所震撼,同时也对年轻人作品中透露出来的对待死亡、性、暴力和政治的随意态度感到不解。

  如果一个熟知当代艺术圈并看过其它美术学院毕业展的人走进广美本科生毕业展的展场,他或许会觉察到北京798的风头对南方的强劲影响,并细细分辨哪些图式和观念是今年北京正流行的、哪些是已经过时又来炒冷饭的、哪些又属于广美原创的,并计划着将后者拍下来作为图片收藏。

  如果一个广美的教师走进展场,可能更多的感受反倒是困惑:扩招后的广美太大,隔行如隔山,连自己专业的学生创作都越来越看不明白了,更何况其它专业学生的作品。而且美术学院越来越不像画画的地方了:每个专业的学生都被怂恿着去突破原有专业的界限,新一代年轻人没有多少人表示出对传统的敬意。当突破传统的行为成为主流,传授学院经典的美术学院教师反倒成了学院最边缘的人。

  可见,没有人敢对广美毕业展做精炼而准确的评价,更没有人能对一千多名年轻人二十多年的积累和思考作出整体的总结和预测。面对毕业展唯一可做的事,就是逐一对其基本特征进行描述。

  一、 板块挤压

  广美09年本科毕业展呈现出一条类似构造地震后的断裂带。在这个断裂带上有着千奇百怪的新物种,然而我们不难猜想得到,在这一切的存在背后,有着板块挤压的深层原因。

  最近看过全国各美术院校毕业展的人都在感叹:全国各美术学院之间的差异在缩小,美术专业之间的差异在消弭,美术学院的艺术创作几乎很快要进入“全球化采购的绿色通道”,可以无差别地进行批量生产了。笔者认为,造成这种形势的主要原因是当代创作资源的同质化、创作目标的实用主义倾向和当代美术学院教育体系的趋同化这三大“地壳板块”对学院艺术的挤压。

  处理视觉的技术发展到今天,在美术学院学生手中被普遍使用的是下面几种技术手段:数码摄影和电脑合成照片;DV影像和后期制作软件;来自网络下载的图片;适用于各种材质表面的数码喷绘;投影仪和液晶显示器等等。这些技术被学生“狡猾”地运用到属于各个专业的创作中去,原先专业的传统技术被羊头狗肉式地篡改了。当画国画的、画油画的、搞版画的手里拿着同样型号的相机、同样对着电脑开始画所谓的国画或者油画或者版画的时候,这些炮制出来的图像对于艺术创造来说变得几乎毫无意义。

  三十年来,美术学院学生毕业创作的目的经历了从向国家展示自己的学业成绩以确定分配单位到争取潜在买家期待自己在艺术市场上成功的渐变过程。这决定了早期美院毕业展向公众展示未来可能性的启蒙主义情结逐渐让位于当代毕业展向买家展示自身艺术升值空间的实用主义姿态。这一转变造成毕业展作者更多将作品定义为争取更高价格的“商品”而非无价的“思想”,因此作品在深度上的滑坡和制作精美度上的攀升成为当代毕业展的基本特征。

  美术学院教育在中国产生新一波巨变是在新世纪之初。十年前,随着当代艺术在国内的合法化和在商业上的成功,美术学院的高墙内人心思变。相比当代艺术强大的视觉震撼力、迅速的大众媒体传播和短时间内对资金的吸引力,美术学院年复一年的人体写生和资格审查程序繁缛的美术展览显得那样苍白。于是本质上颠覆原来学院传统的当代艺术借着“实验艺术”或是“综合美术”的旗号在学院里大张旗鼓地成立,但在“教什么”的问题上至今美术学院内部都没有确定的看法。新世纪,美术学院在中国突然面临着着知识体系上的危机:愿意学习美术学院写实传统的人越来越少,而关于当代艺术的知识体系美术学院又没能力教授。这是所有美术学院面临的共同问题,在这种问题下受教育的学生,不可避免地带有知识上的缺陷。

  纵观当代的美术学院毕业创作,笔者认为在三大因素的影响下,呈现出以下特征:首先是由于滥用而日益审美疲劳的图像资源,然后是来来去去不是“后波普”就是80后“异型与幻想”的有限观念和创作构思,最后还夹杂着每届必有的年轻人在缺乏当代艺术知识背景下挣脱本专业束缚的懵懂冲动。

  二、 断裂带

  板块挤压给人的感觉是必然的、无望的;然而在板块挤压下产生的断裂带上,却是由于各种因素的激烈碰撞而带来的勃勃生机。

  不能否认,当代美术学院的艺术创作氛围,是美术学院历史上最为宽松的一个时期。年轻人被鼓励去开创新的方向,过去的一些禁忌话题在今天的语境下变得正常;学生创作脱离了原专业也被默许。

  于是我们看到雕塑系毕业生罗中炽放在湖中的玻璃缸在云卷云舒的时间轴线上产生一系列富有禅意的变化。面对这个似乎不能算“雕塑”的作品,雕塑系教师陈晓阳认为:“……以我理解雕塑就是通过某种制作过程使材质的体量发生增加和减少,并在空间中通过造型语言叙事;但是这种三维范围里的呈现显然在视觉心理上是片面的,所以当加上时间这个维度以后表达的范围就大大地扩展了。 ” 这种在学院内将经典艺术的定义拓宽并鼓励学生去尝新的教学思路必将带来年轻人新思潮的涌动。

  油画系毕业生冯立培在毕业展开幕现场实施了一个行为作品:用强光灯逐个在他人的作品上照上“完美”二字,以此来讽喻当代艺术的判断标准。一开始该作品并未得到其指导教师黄小鹏教授的认同。“……后来是他的朋友,一个英国的策展人,她来看了毕业创作展,她觉得这种作品可能就会把我们学院的作品带来点新鲜感觉。她觉得我们学院的毕业展就像大芬村的画展一样,毫无时代性……” 由此可以看出在毕业创作指导过程中教师的思维随着学生的实践而不断在进步。

  在美术学院的传统和现在对身处其间的师生不能提供方向感的情况下,唯一能做的事就是师生共同尝试着去发掘新的可能性,师生在这时是一种平等合作的新型关系。而这种面向未知领域的出发往往能激发起人们的豪情和生命力。通过毕业展,我们可以看到广美在进行实验性创造时的一个剖面。

  来自广州美院内部的学术团体“广美今日”网站和广州汇豪社共同主办的“大家评呼声奖”颁奖活动是基于当下广美活跃的学术氛围而设计。活动本身带有很强的“民意”色彩和实验性。活动最初的提名环节由广美各专业大一至大三的学生提供;在投票环节,候选人之一的冯立培针对拉选票的不正当行为实施了偶发行为艺术作品“拉票”,引出对网络时代民意和艺术标准的热议。最终获得提名的广美28名提名候选人将出席非官方性质的颁奖活动和展览,这意味着毕业展除却教学功能之外的新机遇。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