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从野性思维到跨东方主义
“吾不爱人来风: 既不要美国风,也不要欧洲风; 既不要西风,也不要东风; 他们都把吾迷惑,吾已忘记吾是谁? 吾只需要自然风。是啊! 自然风,在其间吾原本是一只狼-----流浪在荒野中,浮沉于江湖上,奔跑在森林里,咆哮于山丘间,这样神奇的流浪者,即是狂野与自由。不啊! 吾不爱人类风,他们把吾吹成一只驯良的犬,这般地有礼貌,这般地有教养,吾已忘记吾是谁?”(曾长生,风与狼,1992)
感性: 文化浪子的自我认同
笔者是在中日战争结束后,生于一艘正驶往上海,名叫长生号的扬子江江轮上。以这种不着边岸的方式,来到这个世界,也许即注定了这一生要到处飘泊的命运。当笔者自金门服完兵役返台北,不久即通过了外交人员特考,进入外交界服务,也正式开始了这一生居不定所的流浪岁月。
在这段漫长的飘流岁月中,前后从事过三种职业,多彩的外交工作、严谨的学术专业、以及多元性的新闻文化行业。这种担任过多种职务的机遇,及经历各种文化与环境变迁冲激,自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感性。有艺评者说,笔者的作品已融合了东方、拉丁及现代艺术的特质,表现出另一种再现的美学。也许这种复杂又暧昧的情调,正是后现代文化的特征。
旅行迁移可能造成个人身份具彻底颠覆性的逆转,而离开已知的自我和回到未知的自我。此一旅程往往带领旅行者远至驳杂之地,在那里所有的理所当然,均为之动摇,旅行改变的经常不只是个人所在的地理位置,还包括因为移位所带来的身份动摇。据西方心理学者调查,许多出身军人、外交官及传教士家庭的子弟,随父母从一国搬到另一国,多次迁移产生了适应的问题,他们不喜欢父母的文化,也不能认同居住地的文化,他们反而热衷于追寻一种属于他们自己内心的第三类文化(Third Culture).
在海外经历过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过渡阶段,又看尽了南美洲的杂种文化与北美洲的拼盘文化之后,如今再看中华文化或台湾文化,对笔者而言,所谓的“中国符号”或是“台湾图像”,均已不再是一个定型的或是从传统衍生出来的东西,而应该是一种透过原创力而成为不同于传统记忆的另类生命,而变成了新的文化源头。
离开公聀后,追寻艺术之梦,从在南美洲“与大蜥蜴同眠”,到北美洲“与狼共舞”。过去二十年来,笔者往返于美洲与台湾之间,在由“狼人”转变为“鸟人”的过程中,的确花了不少时间在艺术论述(已出版30本书)的工作上,有朋友问到,身为“边缘人”的笔者从事的是艺术评论还是艺术史的书写﹖笔者其实是在尝试,以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谈当代的艺术现象,希望自己可以摸索出一条能结合学术,新闻及文学的艺文论述新文体,如此或许才能适应当下全球在地化、跨领域多元文化的趋向,也能符合普罗大众深入浅出的艺术需求。
理性: 非西方现代艺术的跨文化探究
在全球性的后现代世界中,跨文化途径(transcultural approaches)将是一项重要的工具,它可以让我们重新将视觉文化定义成不规则、而非线性式的事物。非西方视觉文化研究应该要以动态、流动的方式来运用文化,而非以传统的或纯西方的观点来进行,这种观念正是古巴批评家欧帝斯(Fernandi Ortiz)所称的跨文化(transculture)。
谈到跨文化的本质,它并不是只发生一次的事件或者共同的经验,而是每一代以自己的方式更新的过程。在后现代的今日,那些以往坚定地自认为居于文化核心的地方,也同样体验到文化的转化过程。跨文化并非持续在现代主义的对立中运作,而是提供方法分析我们居住地充斥的混杂性(hybrid)、连结性(hyphenated)、统合性(syncretic)的全球性移民离散(diaspora)现象。
本系列探究拟从80年代之前与之后,西方与非西方的跨文化辩证演变,探讨“原始主义”与“东方主义”对现代艺术发展的影响。尤其是与西方不同的“野性思维”及“东方主义”的转向,在跨文化演变上对非西方现代艺术家所给予的启示,并举例说明,它在80年代之后,已逐渐演变成为非西方的“跨文化”基本精神与主要策略。而华裔现代艺术家的跨文化另类表现---“禅境”,亦即新东方主义或跨东方主义的核心,是否正是华裔当代艺术发展可行的第三条路?
本专题研究方法采用: 文献探讨、新历史主义、艺术场域批评理论、后殖民论述,及密特勒(Gene Mittler)批评模式。研究架构,先从跨文化的基本精神探讨,检视原始主义的演变与东方主义的转变,进而以“从旧刚果到新刚果的跨文化演变”、“墨西哥壁画运动的重新定位”及“亚裔美洲艺术家的跨文化辩证”为案例,申论西方与非西方之间的跨文化辩证实情。
同时择代表性的成功实例,诸如: 俄罗斯地区“野性思维的另类发展”、拉丁美洲地区“超现实主义的另类发展”、阿拉伯地区“新东方主义---传奇与现实之间”、“印度之道: 发现者与守护者的双重角色”以及东亚地区“跨东方主义: 东西方艺术交流中的日本效应”等,探讨非西方现代艺术跨文化发展情形与特质,并分述其在80年代之前与之后各自所面临的不同议题。
最后除了分析华裔现代艺术跨文化发展的源流与类型,并在结论中,从非西方现代艺术的跨文化演变,对台湾当代艺术发展的启示,归结成八点。同时以2009年台湾视觉艺展现象,所透露的跨领域征候与跨文化趋向,做为佐证。
本专题系列探究主要分成三册出版,第一册以跨文化的论述与辩证为重点; 第二册着眼于非西方现代艺术的跨文化表现; 第三册则分析华裔现代艺术的跨文化源流。亦即,1、<边缘与跨越>系列之一:《第三类文化---从野性思维到跨东方主义》(现代艺术的跨文化辩证); 2、<边缘与跨越>系列之二:《第三类艺术---从新原始到新东方》(非西方现代艺术的跨文化表现); 3、<边缘与跨越>系列之三:《华裔跨东方主义---现代艺术另类系谱》(华裔现代艺术的跨文化源流)。
曾长生简介
学历: 政大外交研究所(1969-70),西班牙皇家外语学院(1971-72),纽约普拉特艺术研究所(1988-90), 纽约大学艺术博士班(1990-91), 台师大艺术评论博士(2005-2010)。
经历: 驻西班牙大使馆(1971-72), 外交部礼宾司(1972-1975), 驻拉丁美洲大使馆(1975-1986), 加东世界日报(1992), 加东成报(1993), 自立晚报<艺术。文化。社会>专栏作家(1994-2001), 现任教台艺大、淡大及世新大学(2001-),台湾美术院院士(2010-)。
论着: 《俄国艺术实验》(1995),《罗马式建筑艺术》(1997),《拉丁美洲现代艺术》(1997),《李仲生卷》(1999),《致命的美感》(1999),《超现实主义艺术》(2000),《另类现代》(2001),《台湾超现实风绘画》(2004),《西方美学关键论述—从文艺复兴时期到后现代》(2007),《禅与现代美术》(2007)等专书三十余种; 学术论文发表近二十篇; 其它艺术文化论述专文发表三百多篇(1990-)。
个展:〈热带雨林/1976-1986〉(1986), 哥国玉器博物馆;〈我的热带雨林〉(1987), 哥国国家剧院;〈女人与蜥蜴〉(1987),纽约东村希尔克画廊;〈丛林与蜥蜴〉(1988), 哥国国家博物馆;〈丛林与蜥蜴〉(1988), 哥国法兰西文化中心/美国文化中心;〈蜕变I〉(1989), 纽约苏荷区圆顶画廊;〈蜕变II〉(1990), 纽约苏荷区456画廊;〈蜕变系列〉(1991), 台北吸引力画廊;〈风与狼〉(1992), 加拿大北约克中央图书馆画廊;〈秋狼系列〉(1993), 加拿大士嘉堡德旺斯莱夫画廊;〈大蜥蜴、蜕变、狼/1975-1994〉(1994), 台湾省立美术馆;〈三彩人体速写〉(1996), 巴黎华侨文教中心;〈归巢系列〉(1996), 台北国际艺术中心;〈童年系列〉(1998), 台北国际艺术中心;〈文化浪子/1960-1999〉(1999), 台北国父纪念馆;〈冷光系列〉(2001), 台北飞元艺术中心;〈丛林心〉(2003), 新竹师院艺术空间;〈丛林心〉(2005), 京华城;〈天梯系列〉(2005), 天棚艺术村。
典藏: 哥斯达黎加国家美术馆; 加拿大大使馆; 美国大通银行; 日本津泽美术馆; 法国文化中心; 美国文化中心; 加拿大全球集团; 墨西哥航空公司; 叶氏文化基金会; 商侨实业公司; 台北市立美术馆; 高雄市立美术馆。
上一篇:海淀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基地将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