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质:AGA 艺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2.8分
- 印象:
- 经营时间:16年
- 展厅面积:
- 地 区:北京-东城
雅昌艺术网:2009年艺术领域您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什么?
王迈:还是很多艺术家的工作室面临被拆迁的一个困境。对于艺术家来说这肯定是一件灭顶的事情,本来就是金融危机,艺术家的创作、销售渠道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如果要把他的工作室拆掉的话,等于安身的地方都没有了,我也一直比较关注这件事情。
雅昌艺术网:您在2009年的时候,有哪些艺术活动是您认为是很重要的,或者是自己印象很深的?
王迈:09年我做了两个个展,一个在东站画廊,还有一个在台北当代的一个个展。同时我也参加了一个在以色列国家美术馆的群展,这个展览是关于种族和人类问题的展览,虽然我没有去现场,但是我看到了一些资料,还是很不错的一个展览,很全面的展现了很多艺术家关于这方面的一个思考。那么耶路撒冷还是一个不停地冲突的地方,战乱不断,所以在这样一个地方有一个群展还是挺重要的,印象很深刻。
雅昌艺术网:这三个展有什么不同之处和区别呢?
王迈:我一般来比较注重地理的语境,一般来说我们从文本上看,是一个上下文的文本关系,我比较注重地理的语境,包括我在东站的展览叫“加油东站”,在台北的展览叫“中国南海油区专线”这样一个和我们共有的一个南海的问题,就是地理的概念进入我的作品之中,这样我可能每一个作品会有一个对当地环境的一个理解、了解,不是所有的东西是万能的,可以套任何空间,面对这样不同的空间和不同地理语境的时候,能对我的思维有一个挑战性的拓展。
雅昌艺术网:2010年,你有什么期待和计划?
王迈:2010年的计划,就是我现在制作的作品《西天取经》,实际上是在反思我们这么多年来的价值观都是面对西方,我们在西方寻求了一种价值观。这种价值观的寻求完全是因为鸦片战争以后,整个亚洲都被西方的价值观打败了。所以我们才会以“西学东渐”的一个治国方式,包括对科学的迷恋,我们相信科教兴国,科学救亡的一个运动。实际上这次金融风暴之后,我们不得不反思西方的价值观对我们的直接影响,这种危害在哪里。日本其实是一个“西天取经”的受害者。从明治维新以来,日本整个要脱亚入欧或者入美的一个方式,它的整个国家的一个趋势,这样的一个价值观和一个国策的形成,直接导致了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这个国家民族主义的迅速膨胀,这种膨胀就是它企图要建立一个所谓的大亚洲的概念,最后直接导致了二战的失败,付出了一个巨大的代价。战后在美国的支持下,它的经济迅速崛起,在八十年代又突入陷入一个最大的低谷。
它这个时候取得的,我所说的“西天取经”是一个取西方的现代价值观,西方工业革命以后的价值观,通过这样的一个机器,通过工业来振兴国家。这是以前的那个“经”导致了一个惨败,后来金融风暴导致更大的一个危机出来,所以到现在经济还没有振兴起来,可能会遗留很大的问题。中国面临的问题也一样,我们所谓以前说的“西天取经”是去印度取一个可以超度生死的,面对死亡的一个终极哲学问题的“经”,我们今天则取来了西方的金融,包括国家社会的一个基本结构的“经”。我不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困境。今天所有这些东西已经露出来了,包括环境问题等。今年全球的气候异常,可能也不是一个很简单的事情。所以,我今年这一年的作品,大概围绕着这样的主题来做。
雅昌艺术网:今年“艺术中国”,今年的“艺术中国”评委主席高名潞老师写了一个主题性的文章,题目叫做“逆势而进:融激情、坚毅和建设为一体”,最后主题定在“静观蓄势,战胜危机”请您谈一下您个人对这个主题的看法或者是意见?
王迈:艺术中国这个活动现在看还是很及时的,在我们面临这样一个困境的时候。现在整个当代艺术都处在低谷时期,今天还有这样一个综合性的活动、奖项,还是很重要的。其实我刚才谈到西方的价值观,今天中国要谈自己的价值观,你最后所有的东西能成立,是因为要建立在你自己的一个文化逻辑上,而不是建立在西方“魔咒”的基础上,其实我们这么多年,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在社会发展上,还是文化上都或多或少地陷入了西方的魔咒,就是西方是真经的制造者,所以我们才要去取经,那么取的这个“经”是什么,我们现在都不知道,也许是一个智慧的幻象,就像《西游记》里里边有一段小雷音寺一样,就是怪物幻化成佛祖的形象,这几个人以为是到了雷音寺,这个时候就会觉得这个故事非常有寓意,很微妙。所以今天雅昌来做艺术中国这样的一个活动,我想我们要建立一个我们自身的文化逻辑,而不是绝对西方化的标准,今天中国必须要做这种建设性的东西,还是很重要,我希望这个活动能够一直做得深入下去,做的很丰富吧。
雅昌艺术网:您对艺术中国评选的活动有什么样的期待和寄语?
王迈:我觉得还是希望它更加有公信力,这也是一个价值观,就是更加有公信力、更加有影响力。这样综合的活动在中国也不是很多,所以我觉得最后不要把它做得很表面化,还是要有一个公信力,这是我的一个期待。
雅昌艺术网:近年来,许多艺术家将他们大量的作品捐赠给公共艺术机构,为此,今年“艺术中国”推出了一个“艺术家公益榜”这样一个环节,就是把艺术家对于公共机构捐赠作品的具体情况做一个统计,对此您个人怎样看待?
王迈:这个项目,我不是特别了解,但是你一说我大概能理解这个意思。当然肯定资料,包括资讯要汇集得很丰富、很清楚,所以才能评出一个真正有公信力的艺术家公益活动的榜单。我觉得还是很多工作要做得更具体一些,不能泛泛地做,所有的东西都要是自己掌握的信息,非常好,它会鼓励很多艺术家能够做很多公益的活动,真的和我们生活的社会是一个息息相关的人,而不是一个职业,不是一个制造墙上或者是空间里装饰品的人。他是真正地在这种社会公益的建构中和自己文化的建构中,真正做出努力的人。
雅昌艺术网:您认为宣传艺术家捐赠作品对推动社会公益事业有哪些作用?
王迈:艺术家捐赠是立足在我们国家的收藏经费,包括它的渠道过于单一,经费也比较匮乏,这个肯定在西方也一样,也是有很多艺术家去捐赠,甚至更多的是收藏家来捐赠。如果让艺术家自己把很多作品都捐给美术馆,那么艺术家的生存也出现了问题,这个环节还是一个相对单一的小的循环,而不是整个市场,包括文化领域里,它不是一个大的循环,大的循环应该是有若干的点构成的,那么艺术家可能是一个最早的艺术品制造者、创作者的点,中间可能要经历若干环节。把艺术家的作品,直接捐到了美术馆,当然这是一种方式,不要成为一个主流。这个主流还是要在一个循环的里边,包括美术馆组委会董事的制度,美术馆的委员,这些人可能同时也是收藏家,可能艺术家也愿意把作品卖给他们,让他们最后捐给美术馆,这样的一个生态。包括企业的行为来收藏艺术品,捐赠给美术馆,这样的生态可能要更加大一些,艺术家的力量还是要弱一些,因为艺术家肯定要解决一些比较实际的生存的问题,很具体。
雅昌艺术网:您对艺术家公益榜的项目有什么建议或者是希望?
王迈:我的建议是希望有更多的社会各界人士参与进来,不仅仅是艺术家。像我刚才说到有一些企业能够立足于这样的收藏,国家也应该有一个相应的政策鼓励这些企业来收藏,比如免税,西方可能也有先例,有成熟的例子,我们这些方面都在建设阶段,有的还是要学习。这样就使这个榜会越来越有影响力,而不是在艺术界内部的自我循环,这个循环不是很有活力的,可能生命力会相对要少多了,比如有一些艺术家可能存不了自己那么多代表性的作品在手上,他最后捐赠的作品,有可能并不都是最好的,当然最好的也许都零零散散的去到各种地方,我希望还是有更有力量的机构做这样的事情。把这个公益榜真正地放射出去,明年可能做成艺术企业公益榜或者是什么榜,拓展开来,不能是一个单一的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