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推荐作品
北京空间画廊
积分:0
加关注
  • 资质:
    AGA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3.5
  • 印象:
    看不懂 冬天很冷 不好看 一股发霉味 潮湿
    确定
  • 经营时间:
    19年
  • 展厅面积:
  • 地    区:
    北京-朝阳
您所在的位置:北京空间画廊>展览>展览详情

亲切的疏离感 ——涂曦个展

  • 无图

  • 无图

已经是最后一张,点击重新浏览!

展览介绍

策展人:张一舟

展览时间:2013年10月13日 – 2013年11月11日

开幕时间:2013年10月13日下午4点 – 6点

展览地点:北京空间 (朝阳区草场地艺术村红一号院内C4座 100015)

开放时间:上午11点—下午6点 周一休息

电话:86 10 51273246

邮箱:info@gallerybeijingspace.com

网站:www.gallerybeijingspace.com



亲切的疏离感

记得最初欣赏到涂曦的作品时,瞬间被画面中的动态美所吸引,有一种强烈的写意之感,这是一种中国文人绘画所传达的自由的张力,一种形而上的精神追求。仿佛画面中穿梭了时光的流逝,感觉有很多东西隐藏在大部分模糊的笔触中,画面中显现出来的物象似乎是为了提炼出大多数被隐藏的故事。他的绘画从直观上分隐藏和显现这两部分,然而这一切的感受被画面动态的笔触牵扯到了一块儿,画里充满了一种神秘的气息。虽然他画的都是日常生活中的东西,但并不是给人彻底的亲切感,而是有一种似乎看到另外一个世界的情景的疏离感和离奇感。你甚至感觉存在于画里的空间中一定马上要发生什么,但你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又像刚刚经历过什么,而显现出来的真相似乎是一种时间的印记,它背后闪烁出我内心对画面过去故事的无尽想象。让我想起了我在阅读(《社会学的艺术》1977)的一段:艺术使世界可观察,使世界中不易被我们观察到的东西,变得可观察。艺术让现实之外还有想象空间的存在,艺术作品向我们提供的是后者。



—沈少民





似曾相识的风景

Déjà vu



Déjà vu:中文翻译为“即视感”,简单而言就是“似曾相识”,未曾经历过的事情或场景仿佛在某时某地经历过的似曾相识之感,既有可能来源于某种脑海中的虚构情景或是潜意识,抑或是对于梦境的记忆。



现实场景的视觉信号与潜在的记忆抑或想象场景发生了错位显像或场景叠加;就像在艺术创作中,被看到的所谓的“现实景象”,表现为作品即带有了不同的“精神景象”,比照现实亦或内心,这景象都是“似曾相识”。可能正是这两种景象的差异,体现了艺术家的艺术探索和哲学思考的所在。

似曾相识的风景,即错位于“现实”与“精神”之间的景象.

人去盘空的餐桌,集体窥视的人群,列队行进的乐队,杂蔓丛生的灌木……一幅幅貌似无聊甚至无意义的本不能称为风景的景象,正是出于生于82年的年轻艺术家涂曦。在他的近期作品中,这些大大小小仿佛梦境一般没有色彩,又仿佛梦境一般虚幻,他用黑白灰的笔触和冷色调的大片平涂,构筑了一个个似曾相识的清冷梦境般的“现实”,无聊与疏离背后透露出隐隐的不安;荒芜的场景与无意义的行为揭示了生存的荒诞。

艺术家在努力的去除侵染到“现实”中的眩迷色彩;忽略人们堆积在脸上的硅胶表情;拔掉混杂在路边的塑料花草;让现实脱掉外衣裸露出来。也只有看到了真实的骨肉,伤痛了,怜惜了,放弃了虚伪,我们才能够本着现实,依着我们的祈愿,在心中画出真正的风景。

透过艺术家表现出的冷峻抑或疏离,甚至是一丝绝望,其实我们能够看到的却是一种渗透其间的大的关爱。

在大的情怀之外,如果关注一下小的细节,即可从涂曦的近期作品中观察到:人作为一种主体的渐渐离场,还有带有审美倾向的主观线条和笔触的逐渐隐去。艺术家正是通过这种所谓的离场和抽离,这些刻意空置或是虚化的主体、大面积铲除笔触的画面,试图找到相对客观的人类生存的物象痕迹或内心真实。

就像这个社会中的芸芸众生一样,大家都面对着现实社会中看似正常的一切,很多人认为这就是正常的,他们生存其间,或麻木不仁,或怡然自乐。但涂曦始终顽固执着地,用画面将其中的荒谬表现出来, 通过内心保持着对这个社会的独立思考、自省和批判,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

就这样,艺术家远远地凝视着那些丰盛之后的杯盘狼藉,亦或是那些繁荣之后的一地荒芜,冷峻地描摹出内心的风景。

一切,似曾相识。、



—张一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