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理一堂成立于1994年底,在广州的画廊行业中,算是比较年轻的。跟“老”画廊相比较,“新”画廊有许多自身的优势,比如锐气十足、没有顾虑,只要看准了,立马就能上。哪怕一时一事的收获未必可观,只要有这份信心在,总有源自内心的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也正是这样的一股子冲劲,使“新”画廊在一定程度上拥有比“老”画廊更为新鲜的话题。
艺术市场是一把看不见的双刃剑,它既带来优厚的发展空间,也带来无形的压力和挑战。画廊的经营,也不例外。以广州为例,有一定年份的“老”画廊以自己的方式继续发展,而“新”画廊的不断涌现也日渐成为市民眼中的一道亮丽风景。跟“老”画廊相比较,“新”画廊有许多自身的优势,比如锐气十足、没有顾虑,只要看准了,立马就能上。哪怕一时一事的收获未必可观,只要有这份信心在,总有源自内心的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也正是这样的一股子冲劲,使“新”画廊在一定程度上拥有比“老”画廊更为新鲜的话题。正是带着这样的思考,笔者前往位于广州名雅苑小区的文理一堂画廊,采访了画廊老板林业文。
文理一堂成立于1994年底,在广州的画廊行业中,算是比较年轻的。它位于广州市天河东路华旭街名雅苑会所二楼,顺着之字形的楼梯拾级而上,穿过一个不甚张扬的大门,再向右一拐,才进入画廊的展区。这个时候,眼前很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文理一堂的展区面积为500平方米,分成四个空间,既各自独立,又交相错落,颇有一番文人雅致。展区所见,除了名家字画,还有各种奇石、陶艺等。在展区的每个独立空间都设有茶座,带着岭南古风的茶意茗香,在休闲之余给顾客以亲近艺术的享受。谈到画廊的缘起,林老板津津有味地介绍了当时的故事。跟不少画廊的老板一样,林老板也是一个半路出家的新手。虽说他早就喜爱书法,沉浸在书画的行当也算略有时日。但是,对于原先在环保行业从事贸易活动的林老板来说,转行经营画廊,总也是一个全新的开始。在打算开画廊的时候,林老板得益于书画界的朋友的鼓励和支持。也正是这种善意的相劝,决定了一个画廊开始从无到有地张罗起来。画廊所在地,原先是一家西餐酒吧,因为经营不善而关闭。林老板在分析了其经营中的得失原因之后,决定在这个地方开办画廊。林老板觉得,在楼盘小区中做生意,不能只计算眼前暂时的经济收益,要从长远着眼,首先得能留住小区中的业主,有一定的回头客,然后才是更远范围的经营发展。所以,在刚开业的时候,画廊并不急于做生意,而是以艺术家沙龙的形式,邀请艺术家和周边的业主常来常往,聚集了一定的人气之后,才正式开档。
2004年12月,画廊举办了第一个展览是艺术家庄小尖的个人作品展。这个展览的主题是“读”,展览开幕的时候,各方面的朋友和周围的业主来了不少,给这个头彩增添了热闹的人气。林老板认为,之所以叫“读”,是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从客人的角度来说,读是一种心境,是一种品味。它不是普通意义的观、看或浏览,而是带着欣赏的动机,在优雅环境中的人与艺术的零距离接触。在这个前提下,客人是艺术欣赏的主体,他们是带着期待而来、又带着感受而留下来的。另一方面,这也是画廊在一开始就确定下来的展览定位。因为画廊的空间布局和装修氛围,带有玲珑雅致的情调,所以在展览定位上,画廊并不主张推出大尺幅的作品,而是主张以小尺幅的作品为主,适当带动一定数量的大尺幅作品。惟其如此,面对精致的扇面、小斗方、小条幅之类的作品形式,再也没有比“读”更合适的字眼了。林老板说,如果往大的方面靠,这个“读”还跟传统书画传达出来的小桥流水的静远之意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是一种对文化精神和文化内涵的真诚的追求。也正是这个原因,文理一堂在此后的展览活动中,始终坚持以“读”为主题,形成了以“读”为线索的一系列展览计划。这种不事张扬的经营定位,在客人中得到较好的评价。
文理一堂跟广州的其他画廊相比较,最有特色的是经营时间的选择。在刚开始的时候,文理一堂的经营时间是从早上九点到晚上九点,因为附近楼盘中的业主,有不少退休老人,他们喜欢在吃完早茶之后,前来串门,看看字画,聊聊天。因为这样经营,每天需要安排两个班次互相轮换,在管理上有一定的不便,画廊就把经营时间改成下午两点至晚上十点。在人员管理上,节约了一个班次,减省了不少麻烦。但是,附近的业主有意见了,他们希望有更多的时间常来看看。在接受了附近业主的提议之后,画廊再次更改经营时间,改为下午一点到晚上九点,如果没有展览的时候,逢星期天休息。有展览的时候,则每天照常开放。如是经营,为附近的业主也提供了方便。在谈到之所以坚持晚上也开放的时候,林老板说,一方面因为这样可以照顾到上班一族,他们不必在白天时间为看不到展览而遗憾。而且,在晚饭后,全身放松,漫步到此,消闲赏画,也更有一番“读”的况味。再就是也为有车一族提供了方便,附近可以停车的档位不多,白天供大于求,而客人晚上驾车前来,就不必有此一忧。
广州地区优越的艺术氛围,为画廊的经营较好的带来了发展空间。以文理一堂为例,他们并不局限于做字画生意,他们还关注包括广州地区在内的陶艺、雕塑、瓷器、根雕、奇石甚至篆刻艺术。在画廊内部,也有多功能的空间划分。其中前面的第一区和第二区,可以用来展览中国画和油画作品。往里走,进入第三区,是一个综合性的区间,可以做紫砂、陶艺、瓷器、根雕、奇石等类型的展览。再往里的第四区,可以展览尺寸比较大的作品,也可以举办贵族式的新闻发布会,以及小型的讨论会。在这个区间长期放置了一架古筝,有活动的时候邀请演奏家前来助兴。在一片幽古恬淡的气氛中,谈论书画,放松精神。再往里还有一个独立的空间,不是用来展览的,而是用作挥毫,给艺术家朋友抒发才艺提供方便。
不同的画廊有不同的发展机遇,就文理一堂而言,固然兴趣多多,在具体运作中主要还是以中国画为主。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跟林老板的个人爱好有关,也跟画廊的客户缘分有关。在画廊的客人当中,艺术家以从事中国画创作的为主,客人也是喜欢中国画的群体居多。一来二去,在中国画方面多下功夫,不期然成为文理一堂的发展路数。林老板谈到这一点的时候,讲起不少亲身经历的故事。因为平日交往的画家主要是中年画家,所以他在起步的时候,也是瞄准中青年,并首先从中年画家做起。文理一堂把已经有一定名气的中青年画家作为主要关注的对象,比如广州地区的庄小尖、林蓝、方土、周国城、方楚乔、许固令等,都是画廊在开业不久就重点推出的画家。除此之外,画廊还有一个阶梯式的推广计划,2005年3月推出了以陈永锵、方楚雄、林墉、尚涛、许钦松等为代表的“岭南八大家精品展”,2005年9月又推出了李劲坤、安林等为代表的“岭南新八大家精品展”,画廊计划在条件成熟的时候还推出一个以更年轻的艺术家为主的“岭南后八大家精品展”。林老板认为,这只是一个思路,还要等待合适的时机,不能为凑数而凑数。
文理一堂的发展思路,是三步走。第一步,以中青年和岭南名家为主;第二步,在关注岭南的时候,穿插做几个外地艺术家的展览;第三步,仍然以中青年为主,同时也尝试着推荐一些新人。林老板认为,做名家,以及做中青年艺术家,相对都还比较容易,因为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和成就,他们的艺术被客人和社会所公认,在运作过程中的风险比较小。而推荐新人,就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有时候甚至还是比较大的风险。画廊的眼力,是首要的条件。此外就是画廊和新人之间的诚信程度,作为画廊这一方,得肯为新人的包装投资,这种投资带有前瞻性质,而且是从最基础的投资开始的。而新人跟画廊之间的契约关系,摆明了其实也仅仅是一种阶段性的关系。因为他不可能永远都是新人,也不可能永远由你代理。这样一来,这种投资在经济学意义上的资本投入和客观回报,就成为一个在开始的时候谁也不知道的谜团。可能理想,也可能不理想,或者甚至就充当了培训式的义务的角色。正是这个原因,文理一堂目前还不急于迈出第三步。
谈到广州的客户情况的时候,林老板认为广州地区的收藏者比较务实、理智,喜欢明明白白消费。客人前来,常常并不是第一次就跟你做生意,而是经过三番五次的交流,对你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才比较放心地跟你打交道。广州地区的艺术市场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发展,客户的消费习惯也有所不同,以前客人往往冲着艺术家的名头而来,追求名人效应。现在逐渐转向即便是名家的作品,也要仔细分辨其中的高低上下,分出其中的精品和应景之作。这种情况是一件好事,说明消费群体在艺术欣赏水平的提高和消费习惯方面的改良,但是也给画廊的经营带来了新的要求。所以,画廊的信誉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成为画廊经营中的关键。文理一堂在经营过程中采取先跟客人交朋友的方式,赢得客人的信任,并把这作为画廊管理的一条原则,要求员工不管怎样都要热情待客。甚至晚上九点钟之后,只要客人还有逗留的兴致,画廊一般都能提供方便。
文理一堂的员工,加上林老板自己,总共八个人。这些人手,对于这样规模的画廊而言,不多也不少。只是在每次展览开幕的时候,因为四个展区都要有专人陪同服务,加上其他工作对场地人员的要求,人手就显得羞涩。林老板的做法是,每逢这样的时候,就从朋友的画廊借调人手帮忙。反正每月也就举办一个展览,跟朋友实行资源共享,互相帮助也是一种很好的途径。林老板认为,画廊之间其实是不存在竞争的,大家的关系只是合作。如果说竞争,那是自己跟自己竞争。如果自己的服务搞不好,在客人中的信誉降低,那才是真正的忧虑。而画廊之间的合作与资源共享,不仅包括人手的互相帮助,甚至还包括绘画作品的共享。因为每个画廊的精力和财力,都是相对的和有限的。比如,你的客人想买谁的作品,恰好我手上有,我完全可以帮你。反之,也是。林老板认为画廊之间的这种互惠关系,发展到最后也许是一种“画廊联盟”的性质。当然,这也许不能成为一种行会式的操作,或者它仅仅是一相情愿的假想。
至于画廊的宣传,林老板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客人就是很好的宣传,只要你的客人满意,每个客人都是你的宣传渠道。至于为了展览而采取的一些宣传方式,只是一种第二位的策略。但是,这种策略也很有必要。2005年夏,林老板曾经想策划广州地区的某位中年油画家的作品展,他提出了一个立体宣传的计划,想邀请电视台的记者全程跟踪拍摄这位艺术家的写生创作过程,在展览的时候,把这位艺术家的写生创作过程的录像片、照片跟其作品一起放在画廊中,供人欣赏。这是文理一堂策划的第一个跟油画有关的展览,那位油画家也答应了,据说是计划画70张油画小品,除掉画家自留的10张,其余60张可以全部拿出来展出。林老板可惜地说,因为很长一段时间天气不佳,干扰了出行计划。后来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这件事情一直搁浅着。
2006年广州的字画经营有一个一定范围的短暂回落,谈到这一点的时候,林老板并不失望。他认为艺术市场有涨有落,是正常的现象。对于画廊的长远经营来说,不要把眼光局限在暂时的得失。在这几年的摸索过程中,林老板积累了不少经验,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比如有的时候,对于市场的估计不准确,导致结算情况不理想。但是,大多数时候,都还是保持在一定的基线之上。林老板似乎有一种东方不亮西方亮的倾向,他认为画廊经营不在于一个艺术家一时的起落,画廊的路子一定要广一些,因为很多艺术家都有市场,而对这个市场的认知和把握,应该是整体的,而不是局部的。跟其他的画廊一样,文理一堂也有自己的收藏,邓尔雅、黄宾虹、傅抱石、关山月、黎雄才、赖少其等艺术家的作品,都有。在收藏的问题上,文理一堂的做法是以客人优先。比如在“岭南八大家精品展”的时候,只要是客人先看中的作品,画廊绝不以任何借口跟客人相争。满足客人的需要,其实也是给自己留多一条出路。据悉,在2005年,文理一堂收藏的书画精品,就有50多件。
谈到自我感觉的时候,林老板认为还可以。比如在夜晚还继续经营的事情,在广州地区的画廊中,以文理一堂为最先。后来也陆续有一些画廊把展览开幕时间定在晚上八点钟左右,确实也解决了象文理一堂所解决的那种问题。只不过,这种方式在广州地区的画廊中还不普遍。原因有很多,每家画廊面临的具体情况也不一样。在谈到经营中的困难的时候,林老板认为,到目前为止,进展得一直比较顺利。当然,自己对自己的要求不高,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更主要的是,朋友们的支持和帮助,也很重要。林老板认为,如果没有朋友们的支持,他就不一定能走到画廊这个行当。同样,如果不是朋友们的帮助,他也不会有这样的信心。关于未来,林老板说,文理一堂所能做的,就是尽量把工作做好。笔者认为这种说法不是一种托词,因为在这个画廊选择市场、市场也选择画廊的今天,除了把该做的事情做好,恐怕也没有什么豪言壮语能给人一种如此实在的感觉。艺术市场有各种各样的诱惑,对于画廊来说,能把画廊该做的事情做好,其实已经很不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