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推荐作品
大象艺术空间馆
积分:15
加关注
  • 资质: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7.3
  • 印象:
    很酷 一般 位置好 有凳子 展览不错
    确定
  • 经营时间:
    18年
  • 展厅面积:
  • 地    区:
    台湾-台湾地区
您所在的位置:大象艺术空间馆>展览>展览详情

大视界:当代女性艺术的多重诠释

  • 无图

  • 无图

已经是最后一张,点击重新浏览!

展览介绍


大视界:当代女性艺术的多重诠释

 

本展览将视角投射于女性创作,揭示时代交织下的宏观视野与细腻感知,接轨当代潮流与思想,探讨文化、情感与自然的多重维度。参展艺术家有:王绮穗WANG Chi-Sui、申吏罗SHIN Rira、石垣美幸ISHIGAKI Miyuki、江宇(冯慧中)JIANG Yu(FENG Hui-Chung)、吴欣宇WU Hsin-Yu、高山琴KOH San-Keum、崔娜利CHOI Nari、张若绮CHANG Ruo-Chi、梁美琪Maartje BLANS、许维颕HSU Wei-Ying、游孟书YOU Meng-Shu、黄曼滋Ng Buan-Cher、蓓特•丝珂约特迦德Bente SKJøTTGAARD 共13位,分为五个展览子题。

 

 

文化重构:记忆与身份

艺术家:高山琴KOH San-Keum、王绮穗WANG Chi-Sui、江宇(冯慧中)JIANG Yu(FENG Hui-Chung)

 

「我们不是出生时就成为我们所是的,而是经过不断的历程,成为我们所成为的。」 — 卡尔•荣格(Carl Jung)

 

聚焦在当代社会中身份认同的变迁与记忆的重构。面对全球化、移民潮以及身份模糊的现实,艺术家从个人记忆与社会文化的交汇处,探索如何重塑自我与他者的关系,探索当代艺术中文化和身份的重构。高山琴(KOH San-Keum)《L'Etranger Albert Camus Pp.25-80》(《异乡人》阿尔贝‧卡缪第25-80页),以珍珠与丙烯为媒材,将文学内容简化为编码的视觉元素,呈现出语言的内在价值与纯粹的美学形式。她融合传统与现代的文化符号,让观者感受形式与意义之间的深邃对话。王绮穗(WANG Chi-Sui)《缝缝之线空间》以缝合的行为象征修补与连结,反映生命中的断裂与重塑过程。线条在作品中延展出空间的张力,既是连结的载体,也是记忆的痕迹。江宇(JIANG Yu)《春天A花》与《戴耳环的夫人》运用幽默与细腻的视觉语言,探讨女性形象与日常物品的象征意义;挑战传统的性别与身份框架,传达对当代社会中性别角色及自我认同的深刻思考。

 

 

冲突与融合:文化的再造

艺术家:游孟书YOU Meng-Shu、崔娜利CHOI Nari

 

「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能够塑造一个民族的灵魂。」 — 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

 

这系列作品突显了当下文化交流的迅速扩展及其对个人与集体身份的深刻影响,让艺术家对文化再造的过程进行反思。游孟书(YOU Meng-Shu)以当代流行文化符号如小熊维尼、忍者龟等为创作元素,挑战现代社会中文化的表象与其背后隐藏的情感,并展现对跨文化的深刻探讨;作品中的「美力」与「拜拜」将美国文化的符号与台湾的宗教仪式相结合,藉由象征性与讽刺性的手法,强调两者间的冲突与融合。崔娜利(CHOI Nari)的作品《他与她的波长》则透过细腻的画面结构,探索人际间情感的共鸣与不协调,反映了现代社会中情感与文化的断层;她的创作不仅是对当代人际关系的深刻反思,还对当前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的交流进行了探索。

 

 

情感印记:画中的回响

艺术家:张若绮CHANG Ruo-Chi、黄曼滋Ng Buan-Cher

 

「时间的流逝使得一切变得模糊,然而记忆像钻石一样,在心中嵌入深深的印记。」 — 萨尔瓦多•达利(Salvador Dalí)

 

探讨生命的流转、时间的流逝,以及情感与记忆之间的深刻联系。张若绮(CHANG Ruo-Chi)以抽象语汇映照出自然、社会与内心的多重层次。《痕》以金色象征光明与希望,承载自然复苏的力量;蜿蜒如河的线条流动着记忆的碎片,隐喻个体与环境间的深层交织,呼应人类在时光中留下的印记与对未来的期许。《流转之境》呈现人类与地球共生的永恒哲理,关注个体的情感与记忆,更延伸至当代社会快速变迁的集体经验,并反思科技进步对环境与情感连结的影响:在无序中寻找秩序,于混乱中拥抱希望。黄曼滋(Ng Buan-Cher)的作品以黑白为主,透过简洁的色彩对比与细腻的层次处理,营造出内敛而充满力量的视觉空间,邀请观者进行沉静的心灵对话。她以抽象表现手法探索时间、记忆与情感的多重层次,通过层迭的笔触与线条构筑时间流逝的轨迹与情感波动。《The Day - I》表达过去的未解,《The Day After - II》象征重建与反思,《The Day After - I》捕捉特定瞬间的深刻影响。作品结合个人情感与普遍生命经验,启发观者重新审视时间与存在的深刻意义。

 

 

空间边界:日常感知的探索

艺术家:吴欣宇WU Hsin-Yu、梁美琪Maartje BLANS、申吏罗SHIN Rira

 

「我们的视觉世界是我们经验的反映,而这反映并非固定,而是随着每一个当下的感知变化。」 — 赛义德•胡塞因(Sayed Kashua)

 

创作透过抽象与具象形式探讨了空间与感知之间的互动,呈现出空间如何影响观者的感知,并挑战我们对视觉与时间的理解。吴欣宇(WU Hsin-Yu)的《无题16740》运用层迭结构,隐喻时间的流逝与记忆的断裂,画面中的层次变化,呈现了空间的深度与复杂性,挑战观者对视觉元素反映出空间的动态流动。梁美琪(Maartje BLANS)的《笔墨装置》突破了平面界限,通过装置形式将笔触与材质融入空间,将日常物品转化为空间中的情境,让观者重新思考感知的方式,挑战当代艺术的传统界限。申吏罗(SHIN Rira)的《Afternoon's Montage》将空间作为构建感知的基础,将观者引入一个超扁平、虚拟的空间,挑战日常视觉的习惯性理解;这一作品让观者步入一个充满层次感与对比的视觉世界,在此空间中,时间与记忆逐渐模糊,进而引发对日常生活中空间感知的深刻反思。他们都探讨了空间与感知之间的微妙关联,并呈现出视觉、时间与空间的交互作用。

 

 

自然轨迹:诗意的探索

艺术家:石垣美幸ISHIGAKI Miyuki、蓓特•丝珂约特迦德Bente SKJøTTGAARD、许维颕HSU Wei-Ying

 

「我们与自然的关系并不是依赖它,而是与它共同成长。」 — 阿尔多•李奥波德(Aldo Leopold)

 

在全球环境危机日益严峻的背景下,这一系列反映了人类与自然之间愈加疏远的关系。艺术家们以各自独特的视角,探索自然与人类活动的交织,将自然的诗意与力量融入作品中,呼应当前生态意识的觉醒,并呈现无形的美学。石垣美幸(ISHIGAKI Miyuki)以编织技术巧妙地将植物和自然形态融入其中,营造出一个生命力与自然息息相关的世界,传达出自然的动态与生命的延续。蓓特•丝珂约特迦德Bente SKJøTTGAARD的陶瓷作品则通过釉料的起泡与滴落技法,创造出有机且抽象的视觉效果,将自然形式的变化与无序之美带入陶瓷艺术的新领域。许维颕(HSU Wei-Ying)则运用光影作为媒介,通过简洁的表现手法深入探讨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共生关系,将自然界的生命力以光影延续于作品中,表现出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能性。这些作品共同呈现了对自然与生命深刻的诗意探索,并强调了回归与重视自然的必要性,在当今快速变迁的时代背景下,呼唤人们反思与自然的联系。

展览的子题顺序呈现由内到外、由个人到全球的叙事逻辑。「文化重构:记忆与身份」和「冲突与融合:文化的再造」先探讨了个体与文化的关系,接着进入情感与记忆的层面,再到自然与环境的关联。引导观者从个体的内心世界,逐步走向更宏观的社会与全球议题。这五个系列在艺术创作中反映了当代社会的潮流与趋势,无论是对身份、情感还是自然的诠释,都呼应了当下人类面对的全球性挑战与情感需求,强调了艺术作为当代文化表达的价值和力量。藉由这些主题,探索艺术如何成为女性对自身与世界对话的媒介。正如西蒙娜•波娃所言:「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成为的。」此展览呼应全球性别议题与环境变迁,藉艺术之手重塑存在的哲学意义,透过多元媒材与形式,展现女性创作者对生命与社会的深刻反思与前瞻性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