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推荐作品
大象艺术空间馆
积分:15
加关注
  • 资质: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7.3
  • 印象:
    很酷 一般 位置好 有凳子 展览不错
    确定
  • 经营时间:
    18年
  • 展厅面积:
  • 地    区:
    台湾-台湾地区
您所在的位置:大象艺术空间馆>展览>展览详情

风起火行:穿越抽象的形与光

  • 无图

  • 无图

已经是最后一张,点击重新浏览!

展览介绍

风起火行:穿越抽象的形与光
  
 

从原始动能到未来意识,抽象艺术的当代表述

在抽象艺术的世界里,「形」与「光」从不只是视觉形式的选择,而是创作者内在能量与世界感知的转译语言。《风起火行:穿越抽象的形与光》汇聚东、西方十三位艺术家,作品横跨1960至2020年代,将抽象艺术视为一种流动、变形、不断生成的语言。策展以五组主题展开,策展脉络由原始动能出发,串联笔触、结构等绘画语汇,并纳入东方水墨的媒材语境与西方风景图像的转译,进而拓展至当代感知与科技语境,呈现东西方抽象艺术在不同文化与时代脉络下的交融与多元样态。

 


火的笔触:以行动与物质转化书写画面

里查.塞拉(Richard Serra)、伯纳德.奥贝坦(Bernard Aubertin)、园山晴巳的创作,以原始的动能与物质冲突唤起对「画面生成」的根本想象。里查.塞拉(Richard Serra)以厚重金属与单色蚀刻构筑视觉张力,作品如重力的遗迹;伯纳德.奥贝坦(Bernard Aubertin)将火焰视为创作主体,让烧灼的痕迹成为画面本身,强化时间与物质的交会瞬间;园山晴巳则以折痕与手势转化纸面结构,使抽象不仅是画而是触感与语言的形状。他们的作品不在叙述,而在行动,激发观者对艺术行为的感知力与记忆力。
 

笔痕视界:抽象画中的节奏与心象

笔触作为艺术家心灵的延伸与节奏的记录,李芳枝、陈贻僮与陈银辉的作品则展现抽象画如何透过层层迭构与颜料质地,呈现画者内在风景与节奏。李芳枝早年将东方笔墨语汇简化为符号与结构,是台湾现代主义初期的关键实践者,她的作品如视觉诗行,在符号与色面间开启一种冥想性的观看。陈贻僮以抽象喷涂、色块与线性构成制造出流动的科技幻景,笔下的宇宙既是未来幻想,也是内在视觉的外投。陈银辉则透过沉静笔法与透明感色层,在冷静与感性之间建立诗意节奏,构筑一种不言而喻的空气氛围。

 
秩序之外:几何的破坏与生成

几何在现代艺术中常与秩序、理性相连结,但在苏信义与陈艳淑的手中,它被拆解、重构,成为创造新秩序的起点。苏信义运用具象符号与圆形色块对照,创造理性之外的情感场域;陈艳淑则将书写与几何融合,草书笔意与结构交织成语言与空间之间的节奏错位。在他们笔下,几何图形不再是固定的构成,而是生成性的能量轨道。
  

墨的生成:笔势与空间的当代表述

尹明老、侯珊瑚与林学明的创作延续笔墨传统,同时也挑战水墨在当代语境中的再生可能。他们不以再现为目的,而是在笔势与材质的穿插中建构出一种动态空间。尹明老以风为题,在画面中留下笔与墨的速度感;侯珊瑚的墨线跳动如脉搏,充满节奏与张力;林学明则将触感引入画面,画布不仅是观看的场域,也是感官碰触的地景。
 

未来图层:抽象中的科技与意识流

进入当代抽象的多维层次:科技、拼贴、讯号与语言残片。奥拉齐奥.巴奇(Orazio Bacci)以精确线条与节奏排列重构现代感图像;埃泽奎尔.塔维拉斯(Ezequiel Taveras)结合拼贴、数字印刷与语言片段,创造出流动记忆的信息地景。他们的作品彷佛是未来的壁画,是电子脉冲下诞生的新抽象视觉;它们既是语言,又是不稳定的知觉接口,暗示科技如何渗入人类经验深处。



抽象,是一种活的语言

抽象艺术不是去除意义,而是转化意义;不是无言,而是另一种语言。从火与笔的物质冲突,到光与墨的感知书写,再进入几何逻辑与意识残影,本展邀请观者穿越抽象中不断转换的形与光——那既是艺术家的内在风暴,也是我们感知世界的潜在可能。风起之处,火行之时,抽象成为时代精神与身体语言的共同载体。这不是观看,而是一场进入感官与思维深处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