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推荐作品
艾米李画廊
积分:0
加关注
  • 资质:
    AGA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3.6
  • 印象:
    参观的人少 作品很丰富 有影响力的 有品位 舒适
    确定
  • 经营时间:
    16年
  • 展厅面积:
    400平米
  • 地    区:
    北京
您所在的位置:艾米李画廊>展览>展览详情

洞见——张琪凯个展

  • 无图

  • 无图

已经是最后一张,点击重新浏览!

展览介绍

《洞见》是艺术家张琪凯在北京对画空间新作展的主题。由著名策展人黄笃担任策划。“洞见”被艺术家引申为以其形式、语言和观念的方法对历史、现实和生活的观察、解读和表现的新视角。虽说张琪凯的创作方法与“贫穷艺术” 有着相似性,但他在考虑选用日常材料过程中摒弃了以往那种依赖于中国语境的陈述模式,重新审视自我与他者、里与外、中心与边缘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通过对历史与现实、日常与异常、权力与自由的分析,将之转换成一种独特的视觉语言。他对原始而质朴的材料进行了主观地破解和重构,以探讨艺术的社会职责和美学价值。
在这次个展中,张琪凯聚焦于政治、生命、时间的议题。这是因为他能从那种复杂的话题中洞察和体验到艺术表现的张力,也正符合他个人的性格和气质。他把政治看作是无处不在的事物,也就是说,今天的政治具有泛意识形态化的特征:大到国家的治理政治,国与国的博弈政治,小到微观的家庭政治,甚至人与人的交往政治,民族与民族的相处政治,宗教与宗教的共存和冲突政治,等等。张琪凯在对细微世界洞悉的同时,不失对宏观世界的思索。值得注意的是,他虽沿用现实主义的观察方法,却没有采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而是从观念艺术的方法论入手,以对现实世界做出细致的观察、分析和表现。他将强权、秩序、生命置于某个微观视点,并巧妙运用个性化的视觉语言表现了物质的所指,即不是要追求那种基于现实性的文学叙事,而是具体通过那种比较抽象化的比拟和暗寓的方式来表现和传递艺术的内涵,并以此进一步打开艺术延展的可能性。正如艺术家本人所言,艺术观念要“以重构的模式来突破,以破坏的形式来重建,以质朴的态度来发声”。
张琪凯在这次个展中仅选取了几件作品,作品简化了内容的繁冗,以精练的材料转化和生成了新的观念内涵,既强调材料与材料之间形成的柔软与坚硬、自然与人造、传统与现代的交斗关系,又暗喻了这种关系中所引申的某种不同文化间的矛盾和冲突,以及人性与暴力之间的关系,强权与秩序之间的因果。在作品《迫降》中,艺术家呈现的飞机就是对战争与死亡之间的内在联系的隐喻,同时又暗示了强权政治的甚嚣尘上。与此同时,它与作品《幸存者》构成了相互的因果关系,西方基督教文明与伊斯兰文明的冲突不断升级,导致了恐怖主义与强权政治的焦灼状态,即以圣经和古兰经之间的相残方式加以表现。
在作品《墨鸟》中,他将一把明清式木椅,以半藏半露的形式,在破旧的铁板中呼之欲出,一只颇似八大画作中的木雕“墨鸟”,翻着白眼,梗着脖子,站在座椅扶手上,像是在思索,又像是在质疑,传统的木质老家具与铁板形成强烈的对比,一个是传统的符号,一个是现代工业文明的缩影。它与作品《钟摆》引发同样的思考:我们拥有了什么?我们缺失了什么?《钟摆》尝试探索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关系,六个逐渐残损消失的面具下是六个不断摇晃的钟摆,好像在述说着过去、现在和未来,在“我们拥有一切”的背后是“我们一无所有”。与之相
反的是,在作品《斧手》中,艺术家就是用一把斧子砍在一块木上,语言简洁明确,意味深长,以轻松幽默的方式揭示了人类自身天性的欲望和暴力,该作品在观念上传递的是值得思考的信息:暴力之后能遗留下什么。
在这些新作中,张琪凯重视挖掘日常物质及其能量的扩展性和可塑性,当它们被艺术家纳入并与社会、历史、政治、现实和生活建立起联系时,物质的物理属性被解构、转译和生成新的意义,使它们成为观念和形式的载体:即它们甚至被看作是具有扩张性的媒介,并与其它事物之间存在着关联性——与时间、记忆、现实和经验之间的内在联系。张琪凯在作品中不仅重新界定了物质的属性,而且重新赋予了物质的人类学意义。也就是说,他通过改变日常材料的形态来激发或唤起人的情感和记忆,并赋予了它们的隐喻含义和象征意义。除了擅长灵活运用材料与人的情感交流的视觉语言之外,他更重视从诸多材料的关系中引出与条件、现实、生活、习俗、历史和政治的联想。
我们从张琪凯的新作中可以看到他一贯坚持的艺术立场,即他的独立意志和批判精神。他是中国当代艺术中少有的不向世俗低头的艺术家。

张琪凯1967年生于北京。1992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90年代初他因获得奖学金入意大利米兰布雷拉美术学院学习,获得硕士学位。他曾参加许多国内外重要当代艺术展。现工作生活于北京和米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