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中国当代艺术开始走向繁荣,男性艺术家独领风骚。虽然有一些女性加入到艺术行业中,却并没有出现能打破拍卖纪录,成为“准名人”的所谓“潜力股”。甚至代表这个时期的肖像军事符号、****形象和伟人的笑容都充满了男性气概。
20年后,一些新的研究开始回顾当年艺术发展的情形,很多人都不禁问:什么时候中国才能出现真正有影响力的女性艺术家?
上世纪90年代扬名的肖鲁是最接近这一称号的女艺术家,最近,她的自传(书名沿用其流传已久的作品《对话》)由香港大学出版社发行,有中英文两种版本。
该书探讨了女性在艺术界的依附角色问题。肖女士被称为“艺术学院的公主”,因为她父亲是一位出身名门的艺术教授。随着《对话》名声渐长,肖女士当时的男友唐宋也被认为参与了作品的创作。当时她没在意这些,因为那阵子她正设法把唐宋弄到澳大利亚去。后来,她想为自己的作品正名时,却被人称为“狠心的前女友”。
随着越来越多的女性成为艺术商人、画廊老板、馆长和行家,情况逐渐出现了变化。所有受访者都强调,他们选择艺术家看的是艺术才能而不是性别。
“我不会因为她们是女性就展出其作品。”香港苏豪区少励画廊总监文惠贤说。“我认为任何一家好画廊都不会这样做。”“你可以说,女性艺术家有不同的艺术触觉,”香港艺术界老前辈梁洁华博士说,“但最重要的是作品的质量,艺术技巧、教育和自身努力才是关键,跟是男是女无关。”
文惠贤女士是香港艺术界的重要人物,在她父亲文少励去世后接管了家族画廊,那年她23岁。她父亲是一位从业经验丰富的艺术商人。她谈起逐渐出现的一些变化,“父亲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进入这个行业时,95%的展品都是男性艺术家的,现在好了一些,但如果你去看现今的顶尖艺术家名单,仍然是男性占绝对优势”。
“可能是由于那时人们并不鼓励年轻女性从事艺术,”现年29岁的文女士说,“而且,那时候大多数博物馆和画廊都是男性经营的。”
近日,34岁的都佩仪在香港著名的精艺轩画廊展出她的新作,当时她已有8个月身孕,这是她的第三个孩子。像其他行业的职业女性一样,她仍然抛头露面。都女士最近出版了一本书,书中刊登了对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艺术界一些重要人物的采访。“在北京,为了采访优秀的女艺术家,我不得不到处找,”她说,“我希望书里的性别比例能比较平衡,不过,这只是一种努力。”
都佩仪说:“许多女性不再是全职艺术家,或者是艺术教师,人们仍然觉得女性应该去照顾孩子。”
(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
上一篇:“2010上海当代”顶级画廊单元
下一篇:世界各国艺术博览会概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