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推荐作品
m97画廊
积分:0
加关注
  • 资质: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0
  • 印象:
    确定
  • 经营时间:
  • 展厅面积:
  • 地    区:
    上海
您所在的位置:m97画廊>画廊动态>正文

关于曾翰“66号公路穿越美国梦幻之旅”的访谈

2011-04-15 11:28:10          

  ROUTE 66, 66号公路,是的,就是这条公路,一直以来它就像一个来自遥远时空的口号,召唤着我,上路,就在66号公路。

  ——曾翰

  曾翰,70年代的新生代表之一,活跃于国内外艺术圈。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外各重要展览。

  这次,我们通过他手中的相机看到真实的route 66,也看到了不一样的美国。两位孤独的旅人,沿着一条在地图上消失的公路,开始了他们寻找美国梦的旅程。那条消失的公路就是美国的“母亲之路”66号公路。它曾经是哈雷族的天下,是人们追寻自由的轨迹。它是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在美国电影中时常出现它的身影。它让人们似乎忘记了开车的目的不是为了赶时间,而是欣赏路边的风景。

  当世界不断在变化,当一切成为泡影后,我们才回过头去找寻最初的精神家园。作者将这一路的追寻留给了我们,把另外一个时代的文化,即将消逝的美国梦,带给了后人。

  潘慧敏(以下简称潘):你在220期的《城市画报》中这样说过“走过了许多国家,我觉得美国和中国是最富想象力的国度,只要你沿着贯穿东西南北的公路走几趟,就会发现那些随处可见的人造景观无时无刻地在刺激着你的视觉神经。”那么,二个国家的人造景观给你的视觉刺激是否相同?区别在哪?是否是各国文化因素起着不同的作用?

  曾翰(以下简称曾):当然不同。美国的人造景观多属于已经过去的那个黄金时代的遗物,是工业文明,机械时代的印记,是后工业时代的未来考古学发掘现场。而中国队人造景观,多是改革开放后经济大跃进的产物,是东方文明和集权意识形态触底反弹,与西方文明以及后现代社会媾和繁殖出来的异形。它们遍布于美国和中国,这两个最具典型性代表性之国度,是历史文化演进的必然结果。

  潘:你在05年创作过一组作品《世界·遗迹》系列,拍摄对象是位于广西海边的烂尾楼与洋别墅,呈现的是中国房地产业的迅速膨胀以致猝死的悲凉现状。而这次你们的66号公路旅程里也拍摄了许多废墟和弃物……能谈谈在拍摄这两种照片时你的感受吗?

  曾:我是个废墟遗迹发烧友,呵呵,从2004年开始,就拍摄了几个以废墟遗物为主题的系列作品。我曾在《世界·遗迹》作品说明文章中写过我拍摄废墟时的感受:“我使用过的4乘5大画幅移轴相机,一个人偷偷溜进这幽暗沉静的王国中,将相机一架,钻进蒙头冠布中,一点一点仔细对焦辨清每一处细节,将光圈缩到最小,长时间地按住快门线爆光。就像本雅明描述19世纪的早期摄影,由于技术限制必须长时间暴光,从而在照片上凝聚了‘灵光’,让照片看起来似乎有一种灵媒沟通的秉异,这些从黑暗中一丝不苟地浮现出来的现实世界之分毫毕现的真实影像仿佛也泛漾着诡异的灵光,让我从此不可救药的沉迷于此道。就像醉心于古墓中的考古学家,通过微不足道的痕迹推想历史,我则醉心于将我所生存的这个时代迅速被遗弃,荒废,覆盖,铲除的“遗迹”,通过长时间的暴光变成一道道灵光凝聚在胶片中,试图在这真实还原复制的遗迹照片中,留贮所处历史和社会的真相。然而,何为真相?”而在66号公路上,最独具一格的,就是沿路随处可见的废汽车、废路牌、废雕塑、废工厂、废公园、废铁桥、废粮仓、废营地、废加油站、废汽车旅馆……对于我这个废墟摄影狂来说,简直就是拍照天堂。弃物和废墟,不管是哪个年代遗留下来的,都有着独特的美学价值,我喜欢用最老实的摄影方式将这些人类遗迹复制在胶片上,从照片上人的痕迹去找寻推想在这些遗址上是什么样的人曾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废墟摄影可以享受作为考古学家和推理侦探的双重快感。

  潘:我所看到的66号公路的摄影作品中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张风景照,有亚利桑那州的黄昏、大峡谷国家公园、盐碱地荒漠、拉斯维加斯的远景、圣塔·莫妮卡的海滩,而它们所呈现的是一种宽阔而又寂寥的悲壮,这是 66号公路现状的另一种体现?

  曾:我在66号公路上主要是用3部相机拍摄,624宽幅相机、6×6的禄来双反、尼康D200数码单反。624相机用来拍摄大的场景风景,禄来双反用来拍摄人物和景物,尼康D200就是在车上拍行进中的照片。发表在《城市画报》上的照片,由于从内容结构和杂志开本上的考量,宽幅的风景照相对用的少一点。其实对我来说,所有以景观为主体的照片都是风景照,就算是你提出来的那几张照片,也并不是只为描绘自然风光的唯美照片,它们跟其他照片一起构成了这个专题的整体结构,表现的是同一个思考和观察的方向。因为杂志的开本有限,照片里的一些重要细节很容被读者忽略,比如那张亚利桑那州的黄昏照片,放大后可以看到两个大烟囱冒着浓烟;拉斯维加斯的远景照,前景有很多垃圾塑料袋,等等,这些都是解读照片的重要细节。

 

  潘:作品里有很多沿途拍摄的人像,他们或面带笑容,或只是遥望前方,但可以感受到他们对生活的乐观和未来的希望,他们的出现我的理解是:66号公路并没有被遗忘,即使已经消失在地图上,但它的辉煌过去会一直停留在人们的记忆里。对吗?

  曾:当然可以这样理解。我希望我的图片可以让读者从自己的角度去解读和感受,本来我是不想写太多文字的,因为我觉得图片本身就能说话,可以预留更多想像空间和带入感。生活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的,尽管会有很多不尽人意,但总得活下去,既然要活下去,何不乐观一些,开心一些呢。

  潘:其中有一幅人像作品是加利福尼亚州的“瓶子老人”,你称他为“生活艺术家”,怎么理解“生活艺术家”这个名词?

  曾:“瓶子老人”是位真正的艺术家,虽然他没有在美术馆或画廊举办展览,但只要你走入他的瓶子森林就能体会到。称他为“生活艺术家”,是因为他做的那些事情全是他生活的本身,他选择了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并且按自己的生活理念付诸实现,他的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艺术行为。

  潘:沿途的受访者你都问过他们同一个问题,他们眼中的美国梦。经过这次的旅程,你找到美国梦的答案了吗?

  曾: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美国梦”,它是个象征性的问题,并不特指在美国所要做的梦。我觉得既然是梦,就不会有答案,因为它总是超越于现实之上的。

  潘:你去美国留学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吧?看城市画报的刊首语,66号公路特大专题是否在你去美国留学前就已经实施了?去留学的想法是你之前已计划好了?还是你去执行这个任务时产生的想法?

  曾:我到纽约读书的事其实是很偶然的机会促成的,在我走66号公路时根本就没想到我现在会在美国。今年3月,我作为参展艺术家被邀请到美国休斯敦摄影节举办影展,然后借此机会完成了一个十几年来的心愿,走一趟66号公路。最早知道66号公路是94年第一次读凯鲁亚克的《在路上》时,那时候就在想什么时候也能跟随凯鲁亚克他们的足迹横穿美国,再后来看了罗伯特·弗兰克的《美国人》、Joel Sternfeld的《美国景象》、Stephen Shore的《美国表面》等摄影大师作品集,以及文德斯等电影大师的公路片,就更加向往之。刚好我的朋友谢建坤在美国读完摄影硕士之后,留在芝加哥,于是我在休斯敦摄影节结束后就飞到芝加哥找他,并忽悠他一起上路了。在完成自己这个心愿的同时,当然也希望能为城市画报做一期很特别的大专题,本来这个专题是安排在5月份推出的,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推后到11月。而在这半年中,又发生了很多我预想不到的事情,比如5月底我在四川灾区拍地震时,偶然得到了纽约视觉艺术学院(简称SVA)一个叫做Photo Global的项目的全额奖学金,7月办好签证,8月就到纽约重返学生生活了。现在回想起半年多前的66号公路之旅,确实很迷幻啊,我怎么也没想到半年后我又再到美国,而且一呆就是一年。人生有时候就像公路之旅,总有一些意料之外的风景让你驻足。

  潘:你曾将自己之不同作品做过以下归类:纪事摄影、纯摄影、新摄影三类,你在文章中提到“新地形学摄影”,目前在中国是否盛行?

  曾:不好意思,那三个所谓的分类并不是我自己做出的归类,好像是别人把上海美术馆给我做个展时写的一些简介误读成这三个分类。摄影对于我来说,是没有什么类别的,我只是拍我自己喜欢并且想拍的照片而已。新地形学摄影在中国是否盛行,这个我倒不太了解,中国现在的摄影貌似井喷,什么都有,呵呵。新地形学摄影流派的出现,是可以在摄影史上找到必由的渊源的,而中国的摄影目前似乎还没建立完整的摄影史的体系呢,所以不敢冒然冠名啊。

 

  潘:现在你在美国留学,有没有感觉到美国金融危机的气息,你有为此打算创作一组新作品吗?

  曾:我对经济的感觉比较迟钝,所以似乎没太大感觉。当然,身处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总会刺激一些创作的想法,所以尽可能的随着自己的直觉去拍一些东西吧,至于能拍出什么作品现在自己也不清楚。

  潘:你在美国感受到金融危机给美国的艺术界带去危机了吗?因为现在在中国的艺术圈,大家最关注的问题就是金融危机是否会影响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你可以谈谈你的看法吗?

  曾:我一贯对艺术市场不太敏感,也不太关注。我拍照就是为自己想拍而拍,当然如果作品能卖钱就更好了,起码可以支持我去更好的完成自己的拍摄计划。金融危机肯定会影响艺术市场,但我想好的东西终归不会被埋没吧,来场危机也挺好的,刚好可以挤挤泡沫呀。

  曾翰

  1974年 生于广东。

  1997年 毕业于暨南大学文学院新闻系国际新闻与传播专业。

  2008年 在纽约视觉艺术学校摄影系学习。

  曾任《城市画报》图片总监。

  曾生活、工作于广州。

  现留学于美国。

 

  个展

  2008年 《叫魂》个人影展,M97画廊,上海。

  2007年 《后纪实》个人影展,上海美术馆,上海,中国。

  2005年 《世界·遗迹》,明园艺术中心,上海,中国。

  群展

  2008年 “Avatar”展,澳大利亚摄影中心,悉尼,澳大利亚。

  2008年 第2届莱比锡F/STOP国际摄影节,莱比锡,德国。

  2008年 第7届罗兹国际摄影节,罗兹,波兰。

  2008年 第12届休斯敦国际摄影节,休斯敦,美国。

  2007年 “城市新山水”当代城市建筑艺术展,重庆,中国。

  2007年 首届巴黎国际摄影双年展,巴黎,法国。

  2007年 “CHINA in Siegen”艺术展,齐根,德国。

  2007年 “无边的现实”摄影艺术展,798艺术区706大厂,北京,中国。

  2007年 “龙的变身”当代摄影展,中国广场,纽约,美国。

  2006年 第二届连州国际摄影年展,广东连州,中国。

  2006年 “Guangzhou -Cantonese Artists in the Sigg Collection”展览,伯尔尼美术馆,瑞士。

  2005年 “丰”摄影联展,艺术景画廊,上海,中国。

  2005年 “未来考古学”第二届中国艺术三年展,南京博物院,南京,中国。

  2005年 《城市·重视 》广州国际摄影双年展,广东美术馆,广州,中国。

  2002年 《看不见的城市》摄影展,上海,中国。

  2002年 平遥国际摄影节《南方11人影像展》,山西平遥,中国。

  2000年 《后生代与新世纪艺术展》,广东美术馆,广州,中国。

  策划展览

  2005年 首届连州国际摄影年展“自·私-中国新生代摄影联展”和“迷城-中国当代景观摄影联展”,获首届连州国际摄影年展杰出策展人奖,广东连州,中国。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