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推荐作品
See+画廊
积分:0
加关注
  • 资质: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1.8
  • 印象:
    确定
  • 经营时间:
  • 展厅面积:
  • 地    区:
    北京-朝阳-798
您所在的位置:See+画廊>画廊动态>正文

拉夫•吉布森

2011-04-12 17:39:00          

生命的非线性存在

拉夫.吉布森的摄影

A.D. Coleman 文(节选)

                 “视觉化的思考是一种非线性的生命存在方式。”

                     —— 摘自鲍勃  毕晓博198811月对拉夫.吉布森的采访

上世纪70年代,拉夫.吉布森从他的家乡加利福尼亚来到纽约,并迅速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在摄影领域影响直接帮助塑造了摄影发展史上几十年的时间,而且今天依然在回荡。

 

    吉布森的照片具有很强的冲击力,有着独特的图形清晰度、高对比度和明显的颗粒(这也是由他控制曝光、显影和放大照片所产生的效果),这些特征在照片那倾诉般的、动感的并经常模棱两可的细节里得到集中扩大。吉布森有着掌控细小事物的天赋,孤独的事物、迷人的姿势和旁人无法抓住的碎片瞬间 牧师的衣领桌上被风吹起的纸片,都在他的照片里显出迷人梦幻的密度,传达出事物提纯后的重要本质,它双眼可及但却无以言表,这正是小说家、戏剧作家贝克特所称的“莫可名状”的视觉版本。

 

    吉布森潜心研究他前辈的作品并创造了自己独特的视觉语言体系,他称之为他的“视觉签名”。曾师从于加州的桃乐茜.芮基和纽约的罗伯特.弗兰克,同时也很显然从许多别的摄影师那里受到了影响,他们包括比尔.布兰特(英国),赫伯特.李斯特(德国)以及亨利.卡蒂埃.布列松(法国)。随着他不断地从前辈那里吸收营养,并不断地进步,他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鲜明风格。他的照片有一种不寻常的知性和感性之间的和谐张力,以及色情的暗涌,这使得他的作品几乎一眼便可辨认那些干脆又紧凑的线条下所隐含的故事和情感主张本身就已经很强烈,而吉布森对出版物的编排和展览的布展也有自己的坚持,他很讲究一套照片出现的顺序,因此他的作品的冲击力变得更强。吉布森曾说过他利用组织自己展览的机会来创造出“在墙上奔跑的一股能量”的效果。

 

    吉普森对照片排序和最终成书之间的关系有着深刻的理解。他认为斟酌出来的照片排序和成书之间是个强有力的整体,它们共同承载着视觉传达效果的重任。吉布森从编纂自己的黑白照片三部曲开始出书:《梦游》(1970), 《似曾相识》(1973) 和《海上的日子》(1975) 在书中,他巧妙地平衡对开页上图像的独立性,使它们组合产生另外一种效果。这样的照片配对制造了故意不特定的、暗示性的,然而却很强有力的叙事结构。吉布森的书的出版简直可以说是西方“艺术家之书”运动的划时代事件,并从此引发了摄影师出版摄影书的洪流。成功出版和发行自己专著的经验吉布森摄影界的另一重要影响

 

    吉布森作为一名教师的影响也不容忽视。虽然从来没有正式或者长期在任何学术机构从事教学,吉布森曾在70年代广泛授课,然后在80年代的美国、加拿大和欧洲推动了摄影国际研讨会的繁荣。无数的从事摄影的人都曾参加过这些短期的密集课程。因此,吉布森给几代新兴摄影师的影响不只是他的图片的风格,更是他对摄影书籍制作的理念,也是作为一个摄影师如何生存、并因为坚持自己的标准和将已经掌握的标准传授给观众而成功的典范。

 

    作为一个摄影师,吉布森通常拍负片。有时在大街上,有时在工作室,有时在其他的私密场合。他一直坚持使用徕卡35mm旁轴相机。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无论他怎样修正自己的作品,他几乎都没有更改过他的“视觉签名”。从70年代所延续下来的早期作品风格,以及最新的作品无不证明了这一点。而涉足彩色摄影使其更加丰富了自己的摄影语言。他现在会随时带着两种胶卷进行拍摄,根据自己的精神需求和视觉场景选择黑白或彩色胶卷。

 

    吉布森如今仍然坚持自己亲手冲照片,而且他的照片几乎都是在暗房完成的。这就意味着他从未进行数码摄影创作,而且好像也根本不愿意这样做。“数码摄影几个卓越的方面都不是我所感兴趣的,”他曾在2001年说道,“让我着迷的是胶片的魔力、化学反应和银版。当我进行创作的时候,我会想象光线穿过了我的镜头,投射到有感光乳剂的胶片上;当我洗照片的时候,我会想象乳剂在膨胀、软化,那些细小的银色颗粒在产生奇妙的变化。”

    很久以前,吉布森曾写道,“斗争岁月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接下来的岁月是要留给奋斗了。”他累积的全部作品,以及他经久不衰的战斗力,让他的态度得到见证,并成为了永恒的真理。

图片链接:http://www.seegallery.net/show_gibson.asp

Copyright 2010 by A. D. Coleman. All rights reserved. By permission of the author and Image/World Syndication Services, imageworld@nearbycafe.com.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