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中国版图上最年轻的一座大城市,也是二十余年来经济发展最为迅猛的一座中国城市。曾经的小渔村,凭借一个又一个经济奇迹,今天已跃然成为中国最耀眼的移民城市。毗邻亚洲艺术品交易重镇香港的深圳,其艺术品市场的行情是否也在口岸优势的推波助澜下,呈现欣欣向荣的喜人局面呢?答案是否定的,或者说,现在还没有肯定的答案。
深圳VS北京,落后不止一步
2006年初,据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介绍,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18232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9%。几乎与此同时,深圳市统计局局长邓平介也向社会公布,2005年深圳市生产总值为4926.9亿元,比上年增加15%。如果仅仅从经济总量及增长率判断,深圳仍将毫无疑问地在中国改革进程中继续扮演耀眼的经济明星角色。然而,我们也观察到,深圳经济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工业生产、港口运输、基建投资、外贸出口等领域的快速增长。从产业结构看,其第三产业增幅仅为11.6%,远低于第二产业17.9%增长率。同样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深圳市去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升,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6%,在八大消费价格中,“食品类升幅最大”,达4.5%。居住、衣着类次之,家庭用品类微升,但“文化娱乐类价格均不同程度下降”,这应该是一个值得高度关注的信号。
文化创意产业在国内是一个新兴概念,涵盖的内容也很广,主要包括文艺演出、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动漫网络、文化会展、古玩交易等产业,其中文化会展、古玩交易均属于艺术品市场领域,也是国内近几年最具挖掘潜力的经济产业之一。回顾国内2005年艺术品市场的表现:该年内地一共举办了200余次艺术品拍卖会,超过800个专场,成交总额逾120亿元人民币,同比2004年增幅超过100%——这还仅仅只是二级市场的统计结果,似乎也印证着艺术品市场作为最新崛起的文化创意产业中的重要一环,开始了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朝阳之旅。
对照北京深圳这两座经济总产值不相上下的大城市,文化产业规模也是比较接近的:北京目前有文化产业单位4200余个,直接从业人员近31万人,总资产1960亿元,业务收入944.9亿元,创造增加值246.1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6.7%。而根据统计,深圳在2001年文化产业产出即达到178亿元,占深圳当年GDP的2.8%,到2003年更增至381亿元,所占比重达到4.73%。唯一的区别是,北京的文化产业发展看重艺术品市场的贡献,而深圳乃至整个广东省的文化产业,主要还是依托印刷业及传媒业等优势项目。
2005年,仅北京地区就有36家公司不同程度地开展了艺术品拍卖业务,全年共举办大中小型拍卖会137场,成交额为91.6亿元,是2004年的2.33倍,占全国总成交额的3/4强。而包括深圳市在内的广东省,尽管拥有453家核查发证拍卖企业及1007名拍卖师,却只有不到10家拍卖企业获得文物拍卖资格,2005年艺术品拍卖总额仅为4亿元,已经连续两年原地踏步,这样的规模甚至不及北京的1/20。由此看来,在艺术品市场领域,北京已将深圳远远地甩在了身后。
错过良好开局,深圳拿什么买单?
深圳艺术品市场落后于北京,并非因为起步晚,恰恰相反,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深圳是内地最早开发艺术品市场的城市。依托天时地利,从画廊产业、文化展销到艺术品拍卖领域,深圳都曾是先行者。
1980年夏,深圳经济特区初创之初,一群香港朋友在时任广东省委书记兼任深圳市委第一书记吴南生的点拨下,创立了深港文化界首家深圳中外合资经营的文化企业——深圳博雅画廊。当时的社会功能包括文物买卖、书画交易等内容,曾是深圳市对外文化交流唯一的民间窗口。博雅画廊成立之初,利用合资企业在改革开放中的灵活性,不固守门市单一经营,大胆地走出去,每年都到香港和海外举办艺术品展销。1984年夏天,更是远涉美国,在纽约东方画廊举办《上海书画名家作品展》,借以宣传中国的改革开放,宣扬经济特区这一新生城市的诞生。就在同一年,首都北京,红门画廊的创始人布朗先生,还只能辛苦地在使馆区倒画挣钱,离他创立中国第一家实行签约代理制度的画廊还有7年。
当然,不可否认,当时中国的经济状况,注定了要产生完全符合商业运作的画廊还为时尚早,因为画廊业完全是经济行为,它必须是在经济发展到非常好的状况下,当部分人群开始产生更高目标精神消费的追求后才能真正生存。深圳经济飞速发展后,那些先富起来的人群在家中挂几幅真正的绘画作品渐渐成为一种时髦,尽管他们对艺术价值要求并不高,然而有需求便能促生出市场,这也是博雅画廊得以在20世纪80年代初依靠传统的展销模式先行运作成功的重要因素。
而艺术品拍卖这一形式在内地的发端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末,当时几家英国、法国老牌拍卖公司开始在北京小规模地举办招待酒会和展览,他们惊喜地发现,中国已经出现少量具备消费高档艺术品的高端人群。进入20世纪90年代,同样还是深圳,1992年在国内率先举办了“首届当代名家字画拍卖会”,尽管此次拍卖的形式大于内容,但意义深远。从第二年开始,上海朵云轩、中国嘉德、北京翰海,纷纷成立举槌,抢占市场先机,直至今天,这批拍卖公司仍是中国艺术品拍卖业当仁不让的主角。只是,我们忽略了同样成立于1993年的深圳市艺术品拍卖行,岭南地区诞生的第一家艺术品专业拍卖行。
深圳市艺术品拍卖行的第一场拍卖会于1993年12月在深圳阳光酒店举行,与当时北京、上海几家公司主打中国书画牌不同的是,深圳市艺术拍卖行的标的囊括了书画、瓷器、杂项等类别的艺术品,或许这也是内地艺术品拍卖公司日后进行专场运作的雏形。接下来的1994、1995两年,由于艺术品拍卖尚属新鲜事物,参与者络绎不绝。据一位深圳藏家回忆,当时的火爆场面丝毫不逊色于今天北京的大型拍卖会,深圳市艺术品拍卖行的门票甚至卖到150元一张还供不应求,中国南方掀起了第一个艺术品拍卖热潮。这既是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一种表现,也是市场需求和拍卖行业在当时“新”“奇”的表现。
急功近利,赝品与复制品粉墨登场
曾经的辉煌并不能掩饰今天深圳市艺术品市场陷入的尴尬境地,几经市场经济浪潮涤荡,当年销售启功等当代名家字画为主的那些画廊今天已纷纷转为销售行画与工艺品,而整个深圳甚至找不出一家中等规模以上的艺术品拍卖公司。前后短短十年光景,遥想当年大好形势竟已消失殆尽,不禁令人感叹彼速之疾,几可“媲美”深圳的经济发展步伐了。
深圳,这座年轻的移民城市,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因为它的年轻付出沉重代价。深圳市委书记李鸿忠曾表示,深圳市的文化根基显得不够深,文化档次不够高,文化对经济、社会、环境、科技、制度的渗透和融合不够强,人口的整体文化素质的提升与现代化进程仍不相适应。如果不对文化给予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和手段推进文化的发展,深圳的发展优势必然会逐步下降。也曾有业内人士一针见血地指出,这座城市的人由于普遍艺术欣赏水平较低,并没有养成良好的艺术消费习惯,才出现了“画家原创画作不如行画好卖”的奇怪现象。这也难怪今天一说起深圳的画廊业,人们就联想到大芬村,那个画廊林立、密布着300多间行画作坊和8000多位画家、画工和学徒,名冠中外的行画生产销售基地。
20世纪90年代中期,经济的迅速膨胀,令深圳吸引了越来越多来自内陆的移民,他们中间既有大学刚毕业等待创业的年轻朋友,也有打工攒钱养家糊口的农民兄弟,还包括一个特殊的群体,文物制假售假者,他们也是导致深圳艺术品市场赝品泛滥的主要原因。或许因为长期浸泡在商业城市的缘故,不少深圳藏家在购买艺术品时总是带着获得短期回报的投机心态,他们或许不会潜心去学习钻研相关的专业知识,但却清楚地知道哪类艺术品“值钱”,正因如此,制假售假者才有了广阔的市场。赝品大量混迹于那些准备通过深圳口岸走私到香港的出土文物中间,并以相对低廉的价格流向千家万户。这些赝品的买家最后出现两条分支:一部分人执迷不悟地坚持自己买到真货,继续上当受骗;另一部分则是在清楚自己花了冤枉钱之后,再也不去触碰艺术品,这就是所谓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吧。其实,不论是哪条分支,结果都只有一个,就是令这座富有却年轻的城市里的收藏人群范围越来越狭窄。当然,据记者了解,深圳也有少数眼力财力俱佳的大藏家,但是,他们可以选择到香港、北京、纽约或伦敦,哪儿有精品他们就去哪儿,交通的便利缩短了世界的距离,今天的艺术品市场并不存有太多“地利”因素。
谁也无法否认深圳这座城市缺乏深厚的文化积淀,这是一个无奈的客观事实,如同你不可能拿深圳几十年的创业史去与北京数百年乃至上千年的都城文化比较什么,那样也毫无意义。按理说,只要政府重视,加上雄厚的财力,深圳再度振兴艺术品市场应该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我们唯一担心的是,生活在发达的商业文化及巨大的生活压力下的深圳人,是否会让一切都变得功利起来?
“老公司”办“新论坛”,复出需要勇气
2006年3月10日,亲历深圳艺术品市场14年风雨、近年来已很少露面的深圳市艺术品拍卖行,高调邀请十位知名文物鉴定专家,召开了2006年度深圳“繁荣艺术品拍卖市场研讨会”。这个带有公益性质的研讨会是为了配合将于2006年5月18日在深圳举行的第二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由于得到中宣部和广东省市领导的支持,深圳市艺术品拍卖行协办的“油画作品拍卖会”将于5月20日崭新亮相,紧随其后的计划是6月份的春季大型拍卖会,这似乎也意味着深圳艺术品拍卖行这家“老公司”已全面正式复出。
深圳艺术品拍卖行的态度很诚恳,公司负责人在开幕致词时也开门见山地表达了他们的困惑:“在全国艺术品拍卖如火如荼之际,深圳市的艺术品拍卖业却止步不前了。是不是深圳人文化品位不高?是不是深圳人“饱暖思悠闲’?”略显遗憾的是,尽管此次邀请的专家诸如叶文程先生、叶佩兰先生、朱伯谦先生等都是业内知名的文物专家,但毕竟他们接触市场不多,所以在研讨会里面更多是谈如何鉴定文物与防伪。
深圳市艺术品拍卖行的这次复出的结果如何,目前还不得而知,这需要看其标的质量、档次,以及工作人员的策划水平等等,公司似乎也明白时隔数年之后的首次亮相意味着什么,且不论其征集到的拍品水准如何,最起码,他们表现出来的诚意让笔者敬佩。
广东省拍协秘书长钟兴财在研讨会现场表示,广东省拍卖协会今年的重点工作便是繁荣艺术品拍卖市场。整个中国艺术品市场目前正在逐步完善和扩大,而广东却落后北京、上海、浙江等省市很多,很重要的一点便是拍卖行需要加强自律——可见,面对落后事实的自省并非深圳艺术品拍卖行一家,似乎已经在整个广东省拍卖行业达成共识。最令人感兴趣的是,随着今年3月1日《广东省协会商会管理条例》的发布,广东省工商联古玩商会即将与国际接轨,政府的部分职能即将下放给地方的拍卖协会,以后统一由广东省民间管理局管理,这也将是目前为止最为灵活的地方法规。
笔者以为,今年深圳市的艺术品拍卖有两个利好条件:其一,广东省核查发证的拍卖公司多达453家,拍卖师到目前为止全省有1007名,约占全国6000多个拍卖师的1/6;2005年拍卖成交总额465亿,但其中艺术品拍卖额仅为4亿元,约占全国总成交额120亿元的1/30;2001年广东省经省文化厅文物处资格认证的艺术品拍卖公司有17家,2003年交由国家文物局认定后,到2004年已不足10家——庞大的后备团队,恰恰反映出整个广东省的艺术品拍卖市场空间还远远没有达到饱和状态。其二,2005年深圳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3.6%,占全社会投资比重由上年的39.7%下降到35.6%,这也意味着同为风险投资的艺术品市场有可能争取到更多的资金流入。当然,最终的决定因素还在于市场上流通的商品质量。
深圳古玩城完成扩张,文物一级市场重回正轨
相信喜欢古玩文物的朋友,每去一个陌生的城市,最快意的事情便是到找当地的古玩城或跳蚤市场肆意遛摊,以图有所斩获。记得以前几次到深圳,搜寻很久也没能发现一个像样的、公开的古玩市场。遗憾凸显的是这座移民城市传统文化底蕴的缺失,这并非建几个大型图书城、歌剧院就能弥补的,无形之中也拉大了深圳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在发展艺术品市场方面的差距。
成立于2003年的深圳古玩城,是深圳市唯一授权允许经营文物监管物品的文化专业市场。深圳古玩城的出现正好填补了深圳市乃至整个珠江三角洲缺少正规文物一级市场的空白。短短两三年时间,便发展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民营古玩城,总建筑面积达到6万平方米,内设展馆1000间,港澳台名店及国内古玩商户近1000家,这又是一项令人咋舌的“深圳速度”。
2003年至2005年上半年,深圳古玩城已经连续举办了八届“深圳全国古玩珠宝艺术品交流会”,会上齐聚了当代玉雕大师的精品,吸引了来自北京、上海、香港、台湾等地的收藏大家。八届交流会总成交金额约2亿元人民币。类似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更为重要的是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效益,促进了深圳“文化立市”的发展进程。
深圳古玩城能在两三年内实现质的飞跃,或许在于其超前管理模式的经营管理理念,由民营企业董事会聘请,实行总经理负责制,有效保证了管理的专业化、正规化、现代化。此外,深圳古玩城建设的“深圳市中国玉文化博物馆”、“中国当代玉雕大师作品陈列馆”等项目使古玩城的经营格局快速向深度和广度两个方向发展,并自我形成集创作、陈列展示、收藏、交易于一体的完整的产业链。深圳古玩城将对周边环境进行改造和重新建设,使古玩城能成为集商业、旅游于一体的“文化MALL”。
艺术类书籍热销,潜在的藏家群体
如果说深圳古玩城的迅速崛起让人看到了深圳市艺术品市场未来光明的一面,那么,深圳市艺术类书籍近两年的畅销正好从另外一个侧面证实了这一点。
深圳文化设施的先进在全国是首屈一指的,深圳书城与深圳图书馆里也常常是人头攒动的景象。据统计,2001年,深圳书城的人流量总计1400万人次,相当于700万深圳人一年每人进了两次,相当于拥有22家航空公司航班的全国第四大航空港深圳机场全年客流量的两倍,相当于中国第一旅游景点世界之窗7年累计游客量的3/4……同年,深圳书城销售额2.53亿元,排名全国第二。同时,深圳市的人均购书量连续12年高居全国大中城市榜首。
而根据博雅画廊2005年对公司美术类图书做的一次简单核算,仅立新总店的美术类图书品种就有近万种,高达6万多册,集字画、大画册、画家单人画册、红木家具鉴赏、民清家具鉴赏、瓷器鉴赏、民间小件杂项鉴赏等等各类美术图书于一身。随着实用性的增强,美术类学术性强的图书成为人们热衷的新宠,近三年来,其销售增长近20%;表现最为突出的便是收藏与鉴赏类图书,三年来增长的幅度超过45%。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消费群体,也是未来潜在的艺术品收藏人群,或许正是他们支撑起深圳市艺术品市场的明天。
此外,深圳的画廊业最近两年也开始了“突围大芬村”的行动,尽管目前真正只卖画家原创书画、具有一定档次的画廊可能仍不过十家,且不乏起起落落者。其中,景田北景龙大厦的“画石斋”画廊、福田区宏威路北端的“佩雅斋”书画院,都已经开始在实行签约、代理制方面迈出了第一步,销售一些中小名画家的原创作品,尽管仍在摸索阶段,但亦取得了一些成绩。
有希望终归是好事,星火不是可以燎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