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物 · 红色住宅》
对于居住在北京的人来说,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北京。自63年出生以來的四十多年间,我很少离开这里。由于成长年代的原因,我对这座城市的认知从一开始已经不是人们所芸的「老北京」了。五十年代第一次城市改造,使老北京的牌楼、城墙已成為长辈、老人们口中的念相了。相比所谓的十大建筑和那些著名景观,五十年代兴建的苏式办公和住宅楼群,六十年代及文革期间的简易楼,以及七十年代的普通住宅楼、大板儿楼、塔楼等,由于它们更直接的进入到我的日常生活范围,所以更深的嵌入了我的视觉记忆,並构成了我内心深处最温暖的影像。这种复杂的情感很难用爱、恨、审美这样的角度来解释,但卻是我生命成长中的重要部分。
近十年的高速经济建设使这座城市產生着惊人的改变,當我重臨一个一段时间没去的地方,陌生到令我怀疑新耸立在那里的建筑不是新盖的,而是直接搬来的。過程中,雖然有关历史文物的保护问题逐漸被關注,但對目前大众及决策人而言,上述的建筑决不在考慮范畴之内。工会大楼被拆,连天文馆也是因几个人大委员极力反对才得以保留下来。面对这个越來越陌生的北京,“这是我的城市”的意識变得越来越薄弱,我甚至惧怕有一天在这个城市里,无法给自己的身份找到一个实实在在的证明。所以我决定要拍攝这些楼、這個成长记忆中属于我的北京。
只眼人生的视觉智慧
观念的突破需要对既成意识的改变和对既得利益的淡漠,对任何人而言,自由都是争取来的,艺术自由更是艺术家反抗习惯势力及其操控权力的结果,其中更为重要的乃是挑战自我。
摄影是只眼视觉,通过镜头的那只眼睛不能只是记录我们平时用双眼看到的世界,而应该借助工业文明同时也穿透工业文明的发展去重新发现世界。当代摄影犹如佛掌中的慧眼,以万物皆空的思维去洞察人生的苦难。在人人都能摄影的时代,给人带来反省社会同时也反省自身(也就是追问所历人生)的视觉智慧。——或许,这才是观念摄影所言之真正的“观念”。
构 建 景 观
澳-中携手合作
中国的社会面貌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重新形成--城市间的迅速发展,随之而来的财富增长和明显的分配不均。传统的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相碰撞对人们的生活有着戏剧性的影响。
当代社会的风景诠释了这个主题和当代的现状—作品建议我们用不同的目光审视现实。自然,概念,心理学,和社会,这些角度之间是相互依存的。艺术家们具有讽刺意味,深刻,又不乏幽默的作品让我们更深远的看到这个社会现实的另一面。
毕生的经验,长期的和短暂的与环境的接触,决定了对当前形势的回应,从而得出了不同层次的认知和答复。
不同的经历和参与水平以及来自中澳艺术家带来的作品(展览),产生的了一个全球性的具有挑战意义的对话。
《遇·变 》 — 吴少英摄影个展
由 東磊影像畫廊主办“《遇·变 》 — 吴少英摄影个展”将于九月十一日(周六)下午三时在東磊影像畫廊开幕。
吴少英生于澳门,曾居住台北八年,近年移居北京。凭充满诗意的作品备受瞩目。 这次的作品有别于过往的创作风格,材料和手法的不同更加表达了艺术家勇于创新的个性。
吴少英利用不同材质的液体并将它们相互混合,同时有意的控制它们相互的交融,从而产生出意想不到的变异。绚丽的变化以及液体的色彩渲染,带给了观看者无比精彩的视觉感受。每一个变化的瞬间都存在着不可预知结局。定格这种结局又暗示出未来的变化。
人与人,人与物的交流过程带出了人生不同定点的变化,而这种不可控制的变化又定格出可控的结果。艺术家通过这种演义方式阐述了人在现实社会中的茫然与自主性,在这两者间产生出绚丽多彩的画面。
此展览部分经费由澳门基金会和文化局赞助
弥合
展览时间:2010.12.18—2011-1-31
参展艺术家:王旭、叶甫纳、李永江、李丛之
策展人:子浪
不管用何种方式去分析和构造我们的理论,都很难完全的意识到实质与样式、暗示与概念在现实上的区别,也不可能一个图示一个图示地把概念外壳剥掉,而剩下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描述;但我们可以去研究作为其一部分的人。从而发现人对现实一切可能获有哪些认识线索。把这些线索从他(她)的世界观中减去,我们得到的差额就是纯粹由人提供的东西,这个差额标示着人的概念独立自主性的限度,我们可以在其中修正方法而同时保存经验材料的那个范围,从辩识、误读、幻觉、抒情中弥合我们真实的世界……
上一篇:周末精彩展览推荐
下一篇:2011年洛杉矶艺博会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