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推荐作品
香港(当代)美术馆
积分:0
加关注
  • 资质: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4.5
  • 印象:
    公厕 别丢脸了啦 快点关门啦 黑心 好丑
    确定
  • 经营时间:
  • 展厅面积:
  • 地    区:
    北京
您所在的位置:香港(当代)美术馆>画廊动态>正文

中欧论坛艺术组三位嘉宾谈“艺术与文化交流”

2011-04-15 11:30:18          

  编者按10月5日17时,第二届中欧论坛艺术组的三位参会嘉宾将做客强国论坛,围绕“艺术与文化交流”这一主题同网友交流,欢迎跟贴提问。

  嘉宾简介

  方索:1956年出生于法国巴黎。生活、工作在巴黎。现为法国职业艺术家协会会员。1981年毕业于法国国家高等装饰学院。1987年-1988年西班牙塞维尔市访问。2006年啪嗒学院钦天监神谕左史。2006年西安美术学院教授。2005年4日,“内在的远方(1984-2005油画、水墨)”(中国文化年法国政府推荐画家),北京今日美术馆。8月,“法国艺术家的中国情”(中法文化年天津市唯一项目),天津博物馆。2007年7月,古坛大调组曲,北京今日美馆。

  林鸣岗:1952年生于福建省福州市,1978年移居香港,1990年赴巴黎游学至今。1990年到1992年在国立巴黎高等美术学院研习,随后花一年时间在卢浮宫临摹大师作品。1993年成为法国国家艺术家协会会员,现为职业画家、艺评家。其作品深受古典主义和印象派的影响,被誉为“人性的艺术”,“真正的色彩画家”,“有巴黎味的油画家”。2004年首次策划和组织大型画展《中国风》,在巴黎引起很大反响,2005年在香港美术馆《瞬间与永恒---林鸣岗绘画展》。现任香港油画研究会主席、浙江艺术学院客座教授。

  马大卫:David Bartel,1972年出生,属鼠,年轻的时候看过李小龙、成龙的电影,就下定决心学习中国功夫、学习中文,要去中国。1994年获得了奖学金去四川联合大学,1996年大学毕业,去台湾两年,就开始当导游,跟法国游客介绍中国历史、中国文化。2005年开始攻读博士学位。主要研究中国现代历史、思想。参加了中法文化年,结识了不少中法艺术家,做了很多跟艺术相关的工作。

  访谈全文

  [主持人]:各位网友好,我们在法国天主教大学二楼进行访谈,参与今天访谈的嘉宾有法国职业艺术家协会会员方索先生,香港油画研究会主席、浙江艺术学院客座教授林鸣岗先生,中国历史研究者马大卫先生,他们都是第二届中欧论坛艺术组的成员。今天我们讨论的主题是“艺术与文化交流”,欢迎参与。

  【林鸣岗】:网友们好,我在欧洲生活了十七年,经常参加一些论坛,有些问题非常值得我们思考,而且更值得我们实际去做。

  [网友]:如果把19世纪和20世纪的法国绘画艺术进行比较,您认为那个世纪取得的成就更大?为什么?

  【方索】:首先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就十九世纪而言,提到法国艺术家,这个概念还是恰当的,但是到二十世纪,巴黎虽然依然是艺术的中心,在巴黎的艺术家却来自世界各地,这时法国的艺术已经世界化了。谈到作品的内容,这两个世纪也可以看作不同的阶段,但是,无论是看到库尔贝、莫奈还是欣赏毕加索、马蒂斯,我都非常愉悦,都需要汲取。此外,需要指出的是,二十世纪的艺术已经进入多中心的时代,德国的艺术也很活跃,克利、康定斯基都是非法国的重要艺术家。在此我提到的二十世纪的艺术家中,有三位的艺术创作主要都不是在本国实现的,这是很有象征意义的一个事实。而且二战以后的美国艺术家也是如此,例如,德库宁22岁从荷兰去了美国。

  [一天一地一广仔]:方索,我们又见面了,谈谈你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看法?中欧文化的差异主要在哪些地方?通过交流是否可以促进一些方面的融合呢?

  【方索】:要回答这样的文题,大概要写一本书。需要说明的是,我没有研究过汉学,我对中国的关注完全出于兴趣,中国对我来讲,吸引我的原因在于西方二十世纪的审美现代性的概念与中国哲学相通,此外,我学习了中文,中文的表达方式是诗性的和综合的,可以敞开我们的精神。还有,中文对我来说是外语,学习文言文和现代汉语对我来讲是一样的。对我来讲这是很幸运的,因为一个学了英文的、法文的中国人是没法用原文看懂柏拉图的,当然,西方人也看不懂。我主要对中国的宇宙观、以及涉及到基本的普遍的人类精神方面的东西干感兴趣。对于政治和帝国历史所知不多。对于中欧的差异,在欧洲,我们都是少数族群,因此我们对于多样性有很深的感受,相反在中国,由于和政治和行政体制长期维持大一统的格局,这也影响到人们对时间和空间的理解,这一特征决定了中国人和欧洲人的基本感受不同,此外的差异都是细节性的。

  [李昭福2007]:林鸣岗先生:我们常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您认为,中国文化艺术发展的优势和不足在何处?

  【林鸣岗】:这个题目很大,中国有很悠久的文化,但是他的改革开放时间还是很短,中国现在首先要了解地球的另一半发生了什么事情,他们在做什么,继而再反视自己,这样有个参照系,会更好一点。我觉得只有这样才会在我们的艺术创造中出现了新的思路。首先要交流,交流才能发现自己的问题,并且了解别人,然后努力去做,不要轻谈“贡献”。

  [黄晨灏]:请问,您们是如何看待中华现代绘画中的写意派的?您们能看懂中国写意派画家们的绘画作品吗?谢谢。

  【林鸣岗】:你指的是中国什么画?完全可以看懂,中国的写意派的画家很多,他们有的作品是很有概括力,也很有表现力,但有的作品,也是挂个名头而已,这要说具体画家的作品较好。

 

  [sccs8888]:嘉宾好:请问,为什么艺术家都喜欢把自己打扮成大熊猫之类的“猩猩人类”的造型呢?谢谢。

  【林鸣岗】:其实并不是所有的艺术家都是这样的,但是有一部分艺术家这样,因为艺术家思想比较活跃,对社会各方面都有他的一些敏锐的感觉。而且艺术家有一定反叛性,他的外表还不能和他的作品等同起来。我接触的一些很优秀的艺术家,都是衣冠楚楚,彬彬有礼,完全是一个学者教授的模样。

  [一天一地一广仔]:嘉宾谈谈中法文化年?

  【林鸣岗】:中法文化年是个很好的开始,在法国、在欧洲都有很大的影响,首先我们必须明白中国是一个大国,靠一两次活动,是远远不够的,艺术文化是一种心灵的沟通,他需要长期地真诚的交往,才能够有些效果,最好以后搞这种活动的时候,可以有一种长远的计划,更好地规划,更系统。我建议三年一次或者两年一次,这样效果会更好。感觉到这次展览有点杂和乱,恐怕法国人也有点糊涂了。

  [网友]:法国出了新总统后,其政府立马叫着要打伊朗,你爽不爽?

  【方索】:不爽。而且这种不爽的人在法国不在少数。需要提及的是2003年西班牙和英国的80%以上的人都反对他们的政府参与伊拉克的战争。

  [山米光]:请问嘉宾,能否谈谈中国艺术家和外国的艺术家到底有多大的差距?为什么当代中国一直诞生不了走出中国的伟大艺术家?

  【林鸣岗】:这个问题很好,首先要确定一个概念,伟大艺术家的定位是什么,是站在什么样的标准上来谈,当然如果从国际视野来说,中国确实缺乏伟大的艺术家。这个和我们整个社会的文化背景都有密切的关系,中国近代基本是闭关自守的格局,长期缺乏一种与其他民族交流的机会,生产力比较落后,科学比较落后,那么又有各种政治上的因素,人们的思维不够开放。艺术创作需要一个非常优良的环境,一个非常好的传统背景,比如在欧洲,有非常优秀的美术馆,里面有大量的艺术珍品收藏,他们就是一个参照系,是一个老师,在这种环境下,喜欢艺术的人就有一个思考实践的机会,再加上政府长期以来比较重视这种艺术的承传,所以他们每一代都会出一些非常优秀的艺术家。中国也有它的文化艺术的背景,但中国画也缺少一种比较和思考,无论在技巧上,还是思想深度上都还有很多挖掘的空间,这是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去做的一种事情。目前中国的整个经济状况都非常好,也处在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里面,但我希望,不要被经济热潮所淹没,一个艺术家应该有自己的思考,耐得住寂寞,一个大艺术家首先要耐得寂寞,还要长期地艰苦的艺术实践。

  [我心朝翔]:请问嘉宾:我认为****是世界最伟大的艺术家,因为他的伟大作品《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历史是无可匹敌的,你们同意吗?

  【林鸣岗】:我认为他确实是伟大的艺术家,但是他的很多作品我感到迷惑和不解。

  [一天一地一广仔]:嘉宾谈谈中法文化年?

  【方索】:两国民众都这个活动都充满热情,我也参加了相关活动,我觉得这是个很好的政策,我的作品也在天津博物馆展出,许多作品都是过去大师的作品,我和我的朋友豪朗是一些参与展出的依然在世的当代艺术家,因此一些接触活动很让人感动。我们可以通过旅游了解另一个国家的艺术,但是在本国看到对方的作品也很重要,展出的脉络发生变化就会激发出新的感受。

  [我心朝翔]:请问专家:欧洲文化的核心是什么?您能用一句话最简明扼要地向大家介绍一下吗?

  【林鸣岗】:这个问题很好,我首先是一个喜欢画画的人,长期迷恋于油画,结果我发现了一个问题,欧洲文化的精髓是“数”和“科学”。

  [网友]:问个宗教的问题,您对中国的“道”怎么理解?您是基督徒吗?您认为宇宙中真的有神吗?

  【方索】:象许多法国人一样,我也来自天主教家庭,但我很少参与宗教活动,因此也很难算做一个信徒。我更喜欢“道”这个概念,因为在我看来,“神”与人的形象过于一致,而道的概念更开放。我特别欣赏道家对于不可言传非确定以及变易的思考,因此,从这个角度我也觉得当代中国离道很远,很不“道家”!神的概念往往提及是一种全能的概念,但是道则可以被看作一种本源,我更喜欢道。

  [网友]:请问嘉宾:有人说当代中国文学是“垃圾”,只有一点诗还保持着纯净。您怎么看?

  【林鸣岗】:也不都是垃圾,还是有些作品在思想深度和技巧方面都大大超过了“文革”以前的作品,我对诗的关注比较少,但我喜欢读唐诗宋词。

 

  [山林光]:林鸣岗先生,你在欧洲生活十七年,也就是说你在九十年代初出走欧洲的,能否谈一下中国现在的艺术氛围?中国现在还有艺术吗?

  【方索】:中国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重视文化和艺术,近两年我经常在中国和香港几个地方画画,参加一些艺术活动,看了很多绘画作品,我感到中国的文化艺术活动很活跃,中国当然还有一批很好的艺术家,但我希望他们以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读和看一些伟大的世界级的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要勤于实践。

  [网友]:请问专家:欧洲文化的核心是什么?您能用一句话最简明扼要地向大家介绍一下吗?

  【方索】:我身在其中,很难回答这个问题,因为一种文化的特征总是相对其它文化而言的,我不知道欧洲文化相对于印度或是非洲文化应该如何定义,总体来讲欧洲文化是不断重组的,从古代巴比伦开始经过埃及和希腊的地理迁移同时也有语言的变迁因此是经过多次组合交流形成的,当然在这些变化中,也有些事物不断流传并形成了有相关性的语言体系,这就是所谓欧洲文化的根。

  【马大卫】:大家好,刚才开会过来,大家久等,不好意思。现在我开始回答问题。

  [网友]:方索:法国是一个富有而且伟大的国家,和理想中的社会主义那样美好,你生活在法国,还有什么不满足的?

  【方索】:目前法国社会普遍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中国,我们可以围绕一个桌子十分钟就有一个主意,马上知道怎么去落实它,但是在法国需要三个月,我这样说当然有些夸张,但这是我在中国感受,此外法国社会充满疑虑,毕竟我们的经济与社会与以往相比,有衰退的趋向。

  [网友]:马大卫先生: 塞尚和凡高,你更喜欢哪一个? 或者都不喜欢?呵呵

  【马大卫】:凡高。我曾经在荷兰看到凡高的《月景》,非常感动。

  [网友]:嘉宾好:请问,为什么艺术家都喜欢把自己打扮成大熊猫之类的“猩猩人类”的造型呢?谢谢。

  【马大卫】:我认为一些中国、法国的艺术家他们并非如此。他们不乱花钱,他们不打扮得很花哨。艺术家的生活应该是喜欢吃面条,不能吃大餐,花不起这个钱。

  [网友]:方索先生:您如何理解施比受有福?您是如何身体力行的?中国的慈善为何做不过西方?

  【方索】:我只能给出一个假设,西方人慈善做得好,可能是因为西方人更个体主义,觉得任何人都可能面临不公正和不幸,这是一个很吊诡的问题。同时我也想可以提出一个问题,是不是中国人较少认为自己也会面对不公正和不幸。

  [网友]:方索先生您好,我怎么也看不明白您画的风雨飘摇的树,是否影响对您艺术的绘画的理解?向大师学习,是否要把握艺术的真谛?谢谢!

  【方索】:首先,我们西方人作为理性化的人群,通常对一幅作品要求作出理解,但是在一百多年前这种见解已经有变化,艺术家们开始认为作品始终是未完成的,欣赏者可以给出自己的看法,例如,昨天在我们的讨论中,一位中国的艺术家唐书安说他在看莫奈的“睡莲”时无法理解莫奈的精神状态,因为画上也没有中国作品那常有的题诗,而我回答说,我们不想知道当时莫奈的精神状态是什么。关于风雨飘摇中的树,我想说我们的社会从十九世纪经历了许多迅速的变迁,不仅环境发生变化,而且我们的视觉我们的感受的节奏也发生了变化,一切都是变换不定的。所以,我画的树已经成为文物,是另一个时代的形象,我的画不仅要表现物而且要表现变化。

  [网友]:马先生,你如何看待中西差别?

  【马大卫】:在我们欧洲人看来,以前的中国是一个比较简单的社会,有农民、工人、军人,这个看法是慢慢改变的,因为中国这个国家,社会越来越复杂,同时越来越跟世界接轨,与美国、法国这些西方国家的差别越来越小,生活习惯越来越趋同。现在全球都面临着一些共同的问题,例如环境保护、全球变暖、能源、贫困化、人口老龄化等话题。用北京奥运会的一个口号来说就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方索】:谢谢你们,我很高兴参与这个讨论,尤其是通过人民网在巴黎的朋友参加这个讨论,我已经有幸参加过人民网的讨论,但在法国我的老家、在巴黎的眼光下参加这样的讨论,还是给了我很多灵感。再次谢谢大家,在中国见,我明天回中国,继续我在西安的教学。

  [主持人]:今天访谈到此结束,明天我们将移师比利时布鲁塞尔参加中欧论坛大会,我们将适时给大家发回欧洲之行的文字与照片,欢迎继续关注!再见。

  (天趣艺术中心供稿)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