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郁达夫曾经说过:最可爱的城市兼有乡村和城市的面貌。而成都的小资,远在简单的乡村与城市之上,正如女诗人翟永明所言,除了享乐气质之外,成都也是诗人之城、艺术家之城。
成都的城市活力 作家居田园 文/翟永明
“颓废”二字,是成都诗人最爱提及的;上世纪80年代,成都诗人万夏写过一句诗:“成都,仅你腐朽的一面,就足够我享用一生”。人、诗,都足够颓废的。这让导演贾樟柯也叹为观止,将其用在自己的电影中。的确,这句诗也符合成都这座城市的气质。
“腐朽”、“颓废”都是成都文人、尤其是诗人用来形容“享受生活本身”的极端用语。成都生活便利,生活成本相对其他城市低廉,这也是一个诗人理想的寄居地。成都本土的享乐文化,是很难被改造的。如果深入到成都文化核心,那种个性化的,对本地特色的执着,一直隐隐地、缓慢地改变着泊来文化;而后者,最终也只能屈服于这样一种会被归结为“盆地意识”的东西。
在成都,茶馆就是这样一种绝难改造的世间生活习俗。据史料记载,中国最早的茶馆就起源于四川。历经改朝换代,成都茶馆也曾改头换面,但其内在核心,却从来没有改变过。茶馆是成都人生活的一个缩影,是成都人交际的公共空间。虽然后来泊进的咖啡馆、酒吧占据了部份高端的公共、公关场所,但茶馆一直是成都各个阶层的人都普遍接受的社交场合。
在我小时的印象中,街头茶馆最多,一般为居民自己临街的堂屋,无门、无窗亦无墙,早上茶馆开门,卸下一块块铺板,其桌椅便被移到街沿上。茶客们观看街景、行人往来,与左邻右舍打招呼、议论家长里短,与街头发生的任何琐事互动……后来这种被称为“门板房”的铺面都拆光了,此种景象现在也见不到了。印象最深的是一些大一点的茶馆里都有表演,不像现在表演一些歌舞,那时表演的是四川曲艺,以评书,金钱板、清音为最多。
由于旧时成都独有的袍哥文化,解放前的茶馆聚集了三教九流、五湖四海的行业气息、以及“自由市场”的早期雏形。而现在“全球化”之后,茶馆又部份地呈现了商业社会的一些功能。在成都,许多人连办公室都不要,办公全在茶馆,每天只到茶馆报到。我一个朋友生意做得很大,后来他把办公室退了,每天只坐茶馆。他告诉我:不需要办公室,我拎着电脑到茶馆一坐,待客、谈生意都在这里了,不用挪动地方,省了租金,也更有情调。
为了完善这种商务功能,许多茶馆还兼供应餐饮,更加吸引了一些慵懒闲适的成都人。因此,“闲人”和“忙人”在茶馆里都可以找到自己可利用的空间。现在成都的茶馆也有很大改善,有书、杂志、电视、甚至麻将室,娱乐设施一应俱全,你想在茶馆作任何事情都可以。
作家郁达夫曾经说过:最可爱的城市兼有乡村和城市的面貌。
成都一直就具有这样的特点:不仅是城市规模,包括成都人的心态、价值观、生活方式都和现代都市有一种距离。“天府之国”的天时地利使得成都平原城乡差别不大,“郊区化”的生活方式很普遍。乡里人不急于进城,城里人反倒很想下乡。城乡结合部也没有其他一些城市那么丑陋,反而是营造出一种兼具时髦和乡土的气氛。“农家乐”改变了成都人的周末休闲方式,也为城市人和农村人提供了互换的生活方式。不少农家乐都是农村人仿照城市人的经营模式经营的,但因为不太了解城里人的需要,所以有时并不能经营良好。于是,就有许多农村人把农家乐租给城里人,自己用租金去城里租房住。而不少城里人厌倦了城市的现代化生活,梦想“种菊南山”的田园牧歌生活方式,不惜放弃工作,到近郊租上几间房子,按自己的理想来实现一种创意生活。
作家洁尘在博客中描写了她朋友的田园生活:“在熊英美丽的花园里,音响里飘荡着好听的音乐(我很少见有人在花园里安置音响),有很好的茶,还有很好的茶点。”
据说熊英早有一个梦想,想要一个大大的园子,有很多的花,树,有亭子,有水,有菜地,可以养鸡,养鸭,还可以养狗。她想自己住在园子里,享受田园生活的同时开一个私家菜馆。朋友建议他到三圣乡去看看。在此之前,还有宁远的“远远的阳光房”和专栏作家小你的农家园“小你的虚空间”都已经在那儿了。她去那里“考察了一番,然后果真租了一大片地和两栋房子,果真就收拾出一个让人赞叹不已的园子,取名“樱园”,很容易地就实现了自己的梦想:“生意和读书两不误。”
10年前,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主要从经济发展水平出发,将中国概括为“一个国家,四个世界”,当时成都被列在“第四世界”之中。10 年过去了,给与人们感受到的是地区差距日益扩大不同,胡鞍钢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政策使得中国各个“世界”的差距正在缩小。成都正是这样一个不断缩小地区差距、越来越宜居的城市。但是,成都也是不断调整的城市,政府以前在城市改造中弱化了这座理想城市的乡土气质。而现在,政府调整理念,开始打造“世界田园城市”,这当然是符合成都这座城市的休闲气质。不过“打造”二字很关键,它说明在中国,城市不是自然生成的,很多时候是行为人的结果。在中国的城市化进展中,有的地方的乡村或城镇都成了城市化的牺牲品,乡村成了老弱病残的农村人的留所地,这不能不说是城市化的弊病和让人心惊的代价。
我曾在一篇文章中有过两句对成都的形容:“小资情调溢满地,市民文化大于天。” 小资情调和市民文化形成了成都并行不悖的两大类公共空间。近年来,成都的公共空间从茶馆酒廊也扩大到其它形式,如:会所、咖啡馆、画廊、博物馆,而后者又兼具了前者的功能。这样的带有创意产业性质和涵盖文化、旅游、开发、艺术、活动的城市生活,成为成都的新景观。蓝顶艺术中心和荷塘月色以及高地等新的艺术工作区,成了年轻艺术家们新的天堂。而依傍创意产业和创意园区,这些地方的农家乐,则多是从成都早年的茶馆功能扩充而来的。增加了餐饮一项,就能让成都人在这些带有田园风景的农家乐泡上一天。
可以看出的是:成都文化不仅仅是张艺谋关于成都的宣传片中表现的市民文化,也不仅仅是外界媒体盛传的茶馆、麻将、桃花、美女。在成都中心,除了宽窄巷子这种试图突破产业界限的官方运作模式之外,民间的街区文化发展如白夜、小酒馆、弘文书局、廊桥艺术中心、千高原画廊等新的机构和文娱场所,也形成了成都新的文化空间,改变了成都文艺青年们的各类精神生活。
除了享乐气质之外,成都也是诗人之城、艺术家之城。我自己非常希望通过在白夜酒吧作的所有诗歌朗诵会、影像活动、艺术展和摄影展等活动,展现成都当代文化的前卫姿态。因为,成都当代诗歌和当代艺术,在全国具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我也希望本地人和外地人都能了解这一点,而不仅是圈内人才知道。
(翟永明,成都出生,著名诗人,作品曾被翻译成为英、德、日、荷兰等国文字;代表作有诗集《翟永明诗集》、随笔集《纽约,纽约以西》等。)
10多家私人画院蔚为风景 画家多“院长”
俗话说“少不入川,老不出蜀”。而很多成都人在年少时就出川”闯荡,年老后,不仅抱着落叶归根的想法回到家乡,更多的是割舍不下成都这方“乐土”。成都在发展田园城市的同时,田园文化也在不断凸现,私人画院纷纷成立,而这些画院院长很多便是回归本土的艺术家。
美国人看中国画 比中国人还精
任光荣,著名旅美国画家,土生土长的成都人。从22年前开始,常年旅居美国讲学、办展,直至2008年回国着手准备创立私人画院。在美国期间,美国人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之情、研究之深,让任光荣倍感惊讶。“我在加州柏克莱大学认识一位美国教授,他讲出的易经、儒学的概念,是很多中国人也未闻及的深度。”
美国中上层社会,对中国传统国画的喜好,也让任光荣感触颇深。任光荣在美国的画作有专门的艺术经纪人代理,“美国人愿意购买艺术品,并不仅仅是因为经济收入高,免税收政策也体现出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支持。”任光荣认为,目前国内代理市场的不健全,让很多艺术作品无法正常流通,在美国,人们购买艺术品都会通过正规的画廊等,交易后还会在政府部门备案,“交易税一般由经纪人、画廊交付,买家一般不议价,他们知道这个价格是含税的。”
在谈到美国人对画本身的喜好,任光荣透露,一般中产阶层更偏爱淡彩、精工,“这和西方素描审美相关,黑白浓墨一般人不太懂”。但部分高端消费阶层除外,“他们看画除了画作本身,画家的学术、艺术地位也在研究之中,这些人买画除了欣赏兼有投资,比很多中国人买画还精通。”
名画家纷纷当起画院“院长”
65岁的任光荣,在两年前决定回家乡定居。“落叶归根,成都闲适的‘无阶层’生活,更能让我回归乡情创作。”任光荣初到美国时,虽然自己的画作价格不菲,“乡情画家”的称号也在美国画界响当当,“在国内我可能受到诸多礼遇,但在美国,却因所谓的‘艺术阶级’观,我被某博物馆艺术委员会的委员拒绝过。”后来,任光荣受邀成为柏克莱大学(美国最负盛名的一所公立大学)的客座教授,这名委员却主动要求与他会面。
12月4日,任光荣担任院长的四川乡情国画院举行揭牌画展,这也圆了他回归的梦想。“近年,国家给予文化产业多元化的支持,使得很多私人画院纷纷成立。”任光荣说,画院汇聚了老中青三代画家,“老带青”可以促进成都国画新兴力量的持续发展。
据悉,在成都画家的办私人画院,已有数十个之多。除任光荣外,还有四川蜀山画院、四川大熊猫画院等等,蔚为风景。
回到家乡的任光荣,最近两年正在积极着手准备一副长128米、宽1.62米的长幅宽卷画,画卷内容包括从青川、平武、北川、汶川到成都的主要景色,旨在描绘“5·12”汶川大地震后,四川依然美丽的风光。该画卷将在大地震3周年时展出。
下一篇:第七届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板块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