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弃的东西放在那儿,需要创意来改造。若能辨出新锐价值,方能利用廉价资源经过能量转换推向高端市场。这是一个创造的过程。没有创造,没有改善,没有利用——空谈保护。” ——徐勇
谁是徐勇
1990年。
摄影作品集《胡同101像》出版。这部中国文化纪实摄影风格的集子在当时引起相当轰动,吸引了许多人尤其是在中国采风的外国人的视线。其摄影师是徐勇。
1994年。
“到胡同去”的口号让人倍感亲切。“胡同游”给许多游客尤其是外国来宾提供了宝贵的自由贴近中国百姓家庭、感受真实北京的机会;并极大地改变了胡同已变成“破烂”的观念,切实保护了北京胡同。其策划者是徐勇。
2003年。
798艺术区(下称为“798”)首次向公众亮相——大型活动“再造798”,参加者逾3000人。而今,798已在世界上代言了中国的当代艺术。798的始作俑者是徐勇。
同时,798里最大最高的现代文化、艺术、商业空间——798时态空间,主人是徐勇。
上面是按时间顺序,摄影、胡同、798。
下面想按时间倒序,从798说起。
不过这一次,我讲述徐勇个人的少,徐勇向我普及教育的多。
798艺术区
798已经很有名气,大部分人都或多或少听说或去过吧。
798正式向公众亮相仅仅只是2.5年前的2003.04.13——非典前夕的北京——“再造798”的活动,有超过3000人参加,够牛的!
这2.5年间,风起云涌。昔日蛮荒之地的国营工厂俨然变为中国先锋艺术与世界艺术对话交流的平台。大批艺术家和文化机构在这里不仅是创作和经营艺术作品,同时也是创作空间,创作生活的理想……从而自由,自我,自在。
徐勇边喝Cappuccino边在他的798时态空间“老工厂吧”给我讲述这些。此刻整理文字,仍似飘着咖啡的余香呢。
798的模式:起先由于闲置的厂房空间高大租金便宜,一些艺术家租来当工作室。逐渐的,画廊(商业机构)进驻,形成市场,聚集人气。而后餐饮、酒吧也跟进。形成多彩的艺术化生活社区。说得时尚些,这是"Soho式艺术聚落" ,这是"Loft生活方式”;说得书面些,这是经由当代艺术,建筑空间,文化产业与历史文脉、城市生活环境的有机结合。
促人思考:到底什么是城市文化?我们需要的是什么样的生存空间呢……
这里的空间凝聚历史
机会难得,我邀请徐勇做相关普及教育。他平时言语不多。但是我的诚恳与好学也让他难以拒绝吧。
从稍远说起。自上世纪90年代初圆明园画家村边缘疏离的“游牧时代”,到后来的东村和宋庄差不多能自给自足的“农耕时代”,再跨越到现在798的“后工业时代”。艺术家的创作理念逐渐成熟,作品也市场化一些,而且大部分艺术家和机构已完成物质的原始积累。当年任人驱离的前卫艺术,现在一跃成为时尚顶尖的、大家追捧的、最抢眼球的、而且是最具智慧的。
从自身说起。国营798工厂是1952年中苏友好时期,苏联用西德的战争赔款支援中国的重点项目之一。聘请东德专家设计建造。建筑是典型的德国包豪斯,纯朴简洁实用大气。而后的中国工业化发端、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每一个历史脚步都在此留下鲜明烙印。
这里凝聚了中国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里的空间凝聚历史。
2002年,国营798工厂的闲置厂房面临去留问题。是推倒了重建还是保护利用?
是革命还是改良? 徐勇是后者。
徐勇说:“废弃的东西放在那儿,需要创意来改造。若能辨出新锐价值,方能利用廉价资源经过能量转换推向高端市场。这是一个创造的过程。没有创造,没有改善,没有利用——空谈保护。”
798时态空间,还有之前轰轰烈烈的“胡同游”,都是如此。
当代艺术离我们远吗
记得第一次猛然去798的时候,简直像做噩梦。当时对前卫的东西了解很少,看到的全然是不符合我既有审美习惯的魔光鬼影。后来由于工作关系,隔三岔五要去。在一次次接触的过程中,我不设防,发现这里是非常具有群众精神的地方哩。曾经的误读,是因为自己没接触,没进入,没实践。
真实的情况也许靠近这样:人人都有可能成为当代艺术家。
当代艺术不局限于技术啊。有好的想法,并且用智慧的方式表达;不满足于五官的需要,而是创造自己,启发内智。这些东西,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不管他/她是否喜欢狭义的绘画或雕塑。在这里,我们追求人类的普式价值。
当代艺术离我们远吗?
徐勇特别平静自然地告诉我:
其实离人民大众特别近……
实干家——徐勇
徐勇的身份多。摄影家、北京胡同游发起人,798时态空间主人。艺术家?商人?
我斗胆一下:
他是一位有文化人情结的实干家。
不为商而商。创造性的实践过程是他追求的。
所以,徐勇很少诉诸文字,而是通过他的摄影,通过他做的事情来表达内心的激情,表达自我的存在。
勤于思、敏于行。行胜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