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独立策展人的皮力,曾经策划过许多重要的展览,目前他在策划新的展览的同时,还担任Universal Studios这样的非盈利空间的艺术总监,以及一些艺术基金会、公共艺术机构以及藏家的艺术顾问。从1998年开始经营商业画廊,到今天运营中国的第一个非盈利艺术空间,他一直在为改善中国艺术环境而努力。
离开画廊而转而做非盈利空间,是因为皮力认为市场化带给中国当代艺术的不见得都是好事。在买卖高于创作的这个年代,商业画廊做的展览不及美术馆和非盈利性机构专业,另外中国的艺术环境虽然热闹,艺术创作却不如以前那么激动人心了。“所以我们必须找到一个不受制于商业体制的新模式,帮助艺术家实现自己的想法、完成作品。”这种运作在中国并无先例,国内目前的税务制度、文化政策不利于非盈利空间的存活,但是皮力还是开展了探索。他找到了一些国外的基金会,也准备成立国内的一些基金会来使这些项目能够实现。
相比商业体制经营,非盈利空间的运作模式无疑在发现好的艺术家、好的作品方面有一定的超前性。“我们的任务就是帮助艺术家制造出好的艺术作品”,摆脱了对利润的追求之后,皮力能够更加纯粹的去完成这个“终极任务”。非盈利的英语是Non-for-profit,即不以分红为目的,从而有别于商业经营,从模式上说,基金会的资金能够保证非盈利空间的运转:空间的人员也有固定的工资,空间的财务是透明的,每一笔钱的用处都清清楚楚,从此就会继续得到基金会的赞助。从操作上讲,以项目为基础的运行机制使得非盈利空间保持前商业化的阶段,一旦有了好的艺术项目,空间就能迅速实现。非盈利空间也许不能直接促进艺术市场,但可以教会商业画廊什么叫品位从而间接引导市场的发展。
非盈利机构可以被界定,但是不存在一个放之天下皆准“非盈利模式”。非盈利性机构从20世纪80年代产生到现在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皮力认为在21世纪必须发展出新的模式,“这个模式就是我们怎么样在跟商业体制对话的同时,给艺术创造一个良性的发展环境”。皮力正在组建专业的商业团队来着手艺术家商业方面的运作,这就是对话的直接成果。如果将空间成功推出的艺术家拱手让给商业画廊经营,未免有失公平。实际上非盈利的本质在于不分红,所以用于空间的再发展则是允许的。皮力认为:“我们完全可以自己来做后续的事情,代替其他的商业画廊把二者嫁接在一起。”
Universal Studio就与重要的藏家保持密切的联系,以确保作品销售的流畅。它不仅为藏家提供信息服务和教育项目,而且还为重要的藏家设计收藏策略。由Universal Studio策划的《拾贰》展将于九月在上海证大美术馆开始,参展的12位艺术家都获得了这个奖项。从某种角度而言,一个非盈利空间的商业运作能力应该不逊于商业画廊。
这种对话背后的实质是今后的中国艺术市场要走国际化、专业化路线的诉求。国际化就是要有全球视野。西方的MOMA和P.S1的基金会把自己的基金分为两部分,一笔钱用来做非盈利的,另一笔钱用来做盈利的,但是这个盈利不是用于艺术品而是投在别的方面,比如能源、IT等行业,通过风险银行把风险转移掉。所谓的专业化就是依靠专家的意见。中西方藏家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西方专业的收藏家他们会听专业人士的意见。 很多大的收藏家,像希克和尤伦斯都有自己的一个顾问名单,包括学术上的顾问、财务上的顾问、不仅会保证收藏的方向,并争取将风险降到最低,利润升到最高。“我觉得中国的收藏家要想走得更远,必须依赖一个专业的班子。”
说到自己未来的计划,皮力充满自信的说了三个“一”:我们希望在两年之内,把目前年青这一代最好的艺术家,逐渐以个展或群展的方式推出来;建立一个完整的运作模式;训练一个非常优秀的团队。
下一篇:资金,勇气与智慧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