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末,《往返:北京-纽约现在》“多姆斯收藏精选”(DomusCollection)在UCCA开展。这个Domus和已经在华出版的同名意大利建筑杂志没有关系,它是华裔收藏家张明的收藏机构。策展人杰罗姆·桑斯和张明一起挑选了9位年轻艺术家——5位来自北京,4位是“纽约客”,年龄都在30到40岁之间,和张明同时代。展品很多元,女艺术家曹斐用各种媒介表达对流行文化的解答,李晖用LED装置重新定义光线和空间,纽约的许汉威首次在北京表演他最为得意的行为艺术,涂鸦艺术家巴纳比·弗纳斯带来了惊艳的油画。
“往返”,是说这两座相隔6817公里飞行距离、13小时时间区隔的城市,在艺术表达上有着很大的趋同,两座城市里的年轻人视角敏锐,作品息息相关。往返之间,两种美学思维不仅碰撞,也有重合。
说起张明,国内的人们听起来可能陌生,这个37岁的美籍华人在尤伦斯先生眼里,是为数不多足够达到西方主流收藏界标准的收藏家。西方主流收藏界标准是相对于大量“中国特色”藏家来说的,这一批“中国特色”藏家热爱艺术品,会买全场最贵,但是藏品繁杂,没有明确的脉络,不成体系。
所谓“西方主流收藏”这个标准有几个关键词。
第一,张明很有钱。他的家族成立了私人投资公司Tira,年纪轻轻便有了许多“闲钱”,十年前第一次染指艺术品就收了一幅毕加索的版画,难怪UCCA的馆长杰罗姆·桑斯说,“这真是一个好的开始。”
第二,他有自己的判断。他希望能与艺术家对话,要能有机会真正地对话——所以他们必须活着。那就意味着,张明只收当代艺术。
他对与自己同时代的艺术家有很大的兴趣,“我发现一个有趣的事,比如在北京有两个艺术家,他们一个70岁,一个20岁,两个人的作品放在一起几乎没有关联,没有对话感。但是我在纽约看到一个作品,它的创作者也是二十几岁,这件东西就和北京的那个年轻人的创作有了隔空交流的意味,它们有共鸣,能跨越地域,这就是我要的对话。我和我收藏的作品的作者都认识,我们有真正的交流。”
第三,中国的,也是国际的。张明是美籍华人,许多美国人只收美国画,中国人只收中国画,张明却是混搭的。“30%是中国的,70%是欧洲和北美的,就像我爱吃中国菜,也爱吃西餐。别看30%好像是个小数,但是亚洲尤其是中国的当代艺术才刚刚起步,那60%里还有小部分非洲与南美。我不会看国籍,我只看作品。”这次的展览,选择了5个北京艺术家和4个纽约的艺术家,算是对张明“混搭风格”的最直观的诠释。
第四,他知道怎样是能帮助艺术家的。张明几乎从不去拍卖行,他只从画廊买画,600多件藏品中有90%以上来自于和画廊的交易。“至少我知道,我付出的这些钱都进了创作者的口袋,能让他们更安心地继续做艺术,而不是经手了多少次的所谓藏家。只有偶尔要找一幅早期的作品,我才会去拍卖行。”
第五,他几乎不出售藏品。“我很少把东西拿出去拍卖,没有任何的投资性质”——说实话,一些巨富阶层进入收藏界,如果是为了投资,就得不偿失,毕竟艺术品的风险远远高于不动产。“只有收藏到了某一个阶段,我可能为了得到一个画家一系列的完整的作品,或者收了一段时间口味发生变化,有一两件东西放在家里又总是不拿去展览,觉得很浪费,不如放出去,让喜欢它的人得到它们。但是十年里,我卖出的东西很少很少,能数得出来。”
第六,重视教育与公众艺术服务。拥有了这一点,张明几乎就是一个“小尤伦斯”。他的旗下除了多姆斯收藏外,还资助许多学校和美术机构,也像老尤一样热衷于慈善事业,是红十字会的会员,从9·11开始就一直致力于灾难后的重建。在教育方面,张明希望以后“多放一些精力在和美术馆的合作上,帮助他们多做一些展览,像去年在伦敦,今年在北京一样。”
经济观察报:听说这一次的展览你参与了策展,过程中和杰罗姆·桑斯馆长有意见相左的时候吗?
张明:当然有,就像他们和每一个艺术家合作,也会不停地和艺术家沟通、碰撞,我觉得挺好。我就在旁边一直不停地对他说 “多看看吧,多看看吧”,虽然这个展是收藏展,只展我一个人的东西,但是我还是希望能做得丰富些,我们算是共同成长吧。当然,最后还是他说了算(笑)。
经济观察报:后来为什么选择了这9位艺术家的作品?
张明:其实有一点很好玩,就像杰罗姆说的,你站在这些作品面前,把名字遮掉,很难去判断这是 “MadeinBeijing”&“MadeinNewYork”,这就是最大的意义了。两地的年轻艺术家这种观念上或者风格上的碰撞,很有趣,杰罗姆的摆放很有意思,他们有对话,文化的趋同性在这个时代体现出来了。
经济观察报:你和尤伦斯先生的轨迹有些相似,以后会做一个像UCCA这样的非营利艺术空间吗?
张明:(笑)做空间还很难说,现在最主要还是艺术教育这一块。比如这次我把许汉威从纽约带过来,让人们直接接触作品就是很大的教育成分。再比如英国有许多展,不是人人都方便跑过去,我去把它们拿过来,顺带还会把古根海姆美术馆和泰特美术馆的馆长们带过来——我没给他们买机票,就告诉他们,我在北京有一个这样的展览,有这样9位艺术家,希望他们来看看。他们之前很不了解中国的艺术,一提当代想到的还是那几个60年代的艺术家,但是像曹斐、刘餠,一接触才发现中国当代艺术已经有这么多自己的角度了。
上一篇:顾振清:美术馆不是提款机!
下一篇:如何通过购买“份额”投资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