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推荐作品
蛇形画廊
积分:0
加关注
  • 资质: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0
  • 印象:
    确定
  • 经营时间:
  • 展厅面积:
  • 地    区:
    国外
您所在的位置:蛇形画廊>画廊动态>正文

镜中奇遇记——韩国当代艺术在伦敦

2011-04-15 11:37:43          

  西方眼中的何种东方?   提到亚洲,近年来频频引起国际关注的国家,韩国绝对榜上有名。韩国的经济与科技迅速发展,已经对亚洲区域市场带来广大而正面的影响力;同时,韩国的当代艺术彷佛也正顺着这股气势,在国际艺术市场上崭露头角。欧洲数个知名的国际艺术博览会上,来自首尔的艺廊摊位年年报到,不断将更多韩国新秀艺术家的作品介绍到国际艺坛,其销售成绩也经常让人津津乐道。加上国际对中国艺术作品的投资热潮不减,艺术市场的「东方时代」真的来临了吗?西方艺术圈又是怎么看待这些来自「东方」的作品?   「镜中奇遇记:韩国当代艺术」(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 Korean Contemporary Art),是英国首度展出以韩国为主题的艺术展。本次的参展艺术家共有十人,分别是:安奎哲(Ahn Kyu-Chul)、赵德铉(Cho Duck-Hyun)、崔正化(Choi Jeong-Hwa)、郑然斗(Jung Yeon-Doo)、金范(Kim Beom)、金智源(Kim Ji-Won)、金小罗(Kim So-Ra)、金荣真(Kim Young-Jin)、李庸白(Lee Yong-Baek)、申美京(Shin Mee-Kyoung)。其中不乏在欧洲、日本已经小有知名度的韩国艺术家;值得一提的是,郑然斗的摄影作品,甫参加2006「台北双年展」参展。 从展览标题便可体会出策展之用意所在。英国作家刘易斯.卡罗(Lewis Carroll)于1871年撰写了《艾丽斯梦游仙境》的续集《镜中奇遇记》(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故事描述艾丽斯进入了镜像彼端,镜中世界的逻辑与镜外世界大异其趣。同样地,当前的世界在许多方面经常是由西方文化垄断,相关的论述也多以西方逻辑作为诠释出发点;此项展览,不正是带领观众走进一个镜中世界,去体验不曾体验过的「非西方」艺术思维?   出镜╱入镜   韩裔学者金文学(Kim Moon-Hak)曾在比较东亚诸国文化时提到,若要找出首尔最具有代表性的夜间景致,大概就是那些耀如群星的十字架风景了。韩国人民信仰中,以基督教为主的西方宗教比例高达30%,金文学认为这是由于韩国文化里对于民间信仰与崇敬祖先的力量不足,于是便从「他力本愿」出发,求助于外来宗教。这样的特点,在李庸白的录像装置作品《两者之间》(In-between, 2006)便能一窥端倪。李庸白制作了一个方形镜箱,在镜箱中安置一枚空铁罐。然而透过镜箱反射,观者将看到两个铁罐,且难以分辨何者为实体。在两个空罐的接合处,有个投射影像若隐若现:乍看像是庄严的佛陀、转瞬又变为受难的耶稣脸庞,有时候还难以分辨谁是谁。艺术家表示,与其说这是一种融合,不如说是渐变。东方与西方,两个外来宗教在韩国土地上接触,好像谁都想试着改变对方,但是最后却一点一点地让自己产生转变。对此,李庸白说道:「这与东西方文化遭遇时,所表现出来的状态很接近。」   申美京的作品《转译花瓶》(Translation Vase, 2006)一开始容易被观众忽略;也许是本次展览场地「亚洲之屋」(Asia House)给当地人先入为主的观念,这些散布在转角楼梯间与走廊上的仿明朝、清朝花瓶,精致度几可乱真,让人错当成展览馆中的既有陈设。有趣的是,所谓的「瓷器」花瓶其实都是使用白色肥皂塑造成形,再以手工上色。某些花瓶的下方,横七竖八地立着艺术家特意安置的托运固定箱,呈现出刚刚送达目的地的开箱画面。申美京试图提出一个「转译」的提问。不论是语言或是艺术,当一个对象被抽离原始环境、该对象的意义被多手转译之后,对最终的讯息接收者而言,一个崭新的意义必定将取代原有概念。艺术家希望观者思考:即便是在东方诸国之间的「转译」,都可能产生出很多可能性,更何况是东方与西方之间的文化翻译过程?   郑然斗2006年底曾受邀参加英国泰德现代美术馆一场东亚摄影对谈,会中他畅谈自己近年来的创作历程,并与听众分享拍摄时的「漏网镜头」。他将幼儿园小朋友的蜡笔涂鸦画,以真人演出,拍摄成一系列作品。由于幼儿缺乏三度空间概念,多半是想到什么就画什么的直觉式表达,使得真人演出的摄影作品看来颇令人莞尔。「克里奥化」(Creolization)是语言学中的概念,用以表达两种既存语言在同一个地区相遇时,强势语言渐渐同化弱势语言的过程;或是反过来解释为弱势文化如何吸收、抵抗外来异质元素的应变策略。在郑然斗的引导之下,韩国与英国两地参与这项计划的小朋友,纷纷画出自己的故事。尽管图画打破了两种语言的隔阂,但是不同的文化背景却也呈现出不同的涂鸦表意方式。最终,郑然斗用自己的视角再一次地诠释小朋友的涂鸦,完成他的「洋泾滨式」摄影作品。   安奎哲则是将他所建造的一间「房屋」,从南北韩交界的新兴艺术村搬到伦敦现场来。这个新设置的艺术家驻村区位在两韩间的「非武装区域」(de-militarised zone,简称DMZ)附近,目前该地区也正大兴土木,建造起一栋栋现代楼房。安奎哲却偏偏选在这样一处新市镇盖起他的旧屋子,建筑材料全部搜集自韩国1960、70年代老式建筑的废弃门。此举在提醒当代韩国社会的发展太过迅速,而过度强调进步的结果,反而对于距离自身较近的历史文化一无所知。安奎哲说:「西方人谈到1960、70年代,总是有许多怀念;但是韩国人刚好相反,我们根本已经把那段岁月给遗忘。」   综观「镜中奇遇记:韩国当代艺术」,除了首度集结韩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在英国展出,展览期间,主办单位更举办数场艺术对谈,并邀请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V&A)东方艺术部门负责人贝丝.麦可克洛普(Beth McKillop)、蛇形画廊(Serpentine Gallery)联合执行长汉斯.乌里希.欧布什特(Hans Ulrich Obrist)等多位艺术界人士加入讨论。另外也以韩国艺术之当代面貌为讲题,开辟讲座让与会听众进行深入探讨。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