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推荐作品
您所在的位置:798时代空间>作品>作品详细
《广东附近商人的庭院》

《广东附近商人的庭院》

买家服务热线: 400 669 0999-5682
《广东附近商人的庭院》
798时代空间
积分:40
加关注
  • 资质: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3.6
  • 印象:
    专业 val
    确定
  • 经营时间:
    20年
  • 展厅面积:
  • 地    区:
    北京-朝阳-798
作品信息 作者信息 交易评价 本画廊其他作品
尺寸 20x13(cm) 创作年代 1843年
作品分类 版画 材质 铜版 题材 风景
作品标签
适用空间 客厅 餐厅 书房 办公室 酒店

作品介绍

时代空间&壹梵

 

1、 作为一名艺术从业者同时也是一名收藏家,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进行艺术品收藏?收藏过程带给你什么收获?这中间是否有发生过什么趣事?

我2004年在欧洲的时候,有一次去参观卢浮宫,第一次在卢浮宫看到了铜版画展。从15世纪到19世纪的作品都有,其精湛的技艺和优雅的画面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回国后我就开始翻阅资料,了解铜版画的历史和制作工艺。以前在美院读书的时候,老师讲西方美术史的时候提到过铜版画,当时也没有很在意,只记得丢勒和伦勃朗是这方面的大师。那时候的教材印刷工艺很差,学校也没有任何欧洲铜版画的原作可供学习,因此也就没有引起我的兴趣。直到那次在卢浮宫看到铜版画的原作,那些作品在我的脑海里再也无法抹去,从此我也就走上了这条版画收藏的”不归路“。

记得有一年,在罗马的一个古董店,我看到地板上放着一个旧画框,里面有一张老铜版画,大概30X40公分大小,画面下方的文字是德文,我看不懂,当时店主也不知道是谁的作品,但从画面看,凭直觉我认定这是一张难得的精品,便决定把它买下来。我记得当时店主的报价是600欧元,我说为了携带方便,画框我不需要,出乎我的预料,他当时就减掉了400欧元,最后以200欧元成交。可能在店主看来,那个老画框才是古董,那幅画只不过是个陪衬。我当时虽然很是意外,但喜悦之情并不敢显露在脸上,生怕店主反悔。回国后我仔细地查阅了这幅画的资料,竟然发现大英博物馆也有一件相同的藏品,这证实了我当时的判断是正确的。这就是版画收藏的特点,由于它的存世量并非只有一件,所以普通藏家也能收藏到博物馆级别的藏品。

 

2、 在艺术品收藏门类中,比起传统书画,架上绘画,版画算是比较冷门的品类。为何您会选择收藏版画?

我选择收藏版画一是出于个人喜好,二是看好将来的市场。我知道大多数人收藏艺术品是出于投资理财的目的,但在收藏领域只有及少数人真正能够从中获得大的收益,大部分人都是跟风操作,这有点像买股票,大家都是买涨不买跌,但最后大多数人都难逃被套的命运。我之所以收藏版画,正是因为它在国内是冷门,问津的人很少,以很低的价格就能收到很好的作品。在发达国家,版画的购买者多为中产阶级,他们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有着庞大的群体,这些人受过良好的教育,有一定的艺术修养,他们购买版画并非单纯的收藏,而更多的是用来装饰居所。因为在他们的理念里,一幅好的版画作品价格不算昂贵,悬挂在家里又能体现主人不俗的艺术品位。如果你用那些流水做业制造出来的所谓“手工油画”来布置你的房间,就是公开向到访的客人表白,你是一个没有艺术修养的人。

在中国,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走出国门,在开阔眼界的同时,也会不自觉地接受西方发达国家的生活理念,尤其是那些在国外留学归来的80后、90后,他们将是未来中国社会的中坚力量。这些人的眼光和思维将会超越他们的前辈,他们将会是真正国际化的一代人,而这些人会是将来版画市场的最大消费群体。

 

3、 据我们所知,您目前已收藏有大量版画珍品,多为国外如欧洲铜版画、日本的浮世绘作品,能够收藏这么多作品过程一定很不容易,您一般是通过哪些渠道购买版画作品?最得意的收藏品是哪件?

购买艺术品的渠道很多,比如画廊,拍卖会,古董店或是国外的跳蚤市场,当然这主要还是看个人的判断能力,如果你的专业知识和眼光不够“强大”,画廊和知名的拍卖公司是最好的选择,毕竟已经有人在品质上帮你把了一道关,不至于买到假货和劣质产品。我的版画藏品种类很多,从古典到现、当代的都有。我目前比较满意的作品是一些江户时期的名家浮世绘木版画,比如喜多川歌麿和歌川广重的作品;17世纪的一幅伦勃朗的铜版画,还有就是美国波普艺术家安迪沃霍尔和日本当代艺术家草间弥生的丝网版画作品。

 

4、 很多人在进行收藏的时候,除了喜好之外,也会关注作品未来的升值潜力,作为资深藏家,您对版画收藏市场的未来研判是怎么样的?例如这次部分浮世绘作品价格仅为几百,是否具有收藏价值?收藏价值在哪呢?

在回答第二个问题的时候我也提到了,我对国内版画的未来市场是看好的,至于升值潜力,就要看你手里的作品是否禁得住推敲,我想经典的作品肯定具有很大的升值潜力。这次拿出的一些浮世绘作品之所以价格很低,是因为它们都是日本上世纪70-80年代的复刻品,所谓复刻,就是严格按照传统木版浮世绘的工艺对江户时期名家木版浮世绘的复制。雕版、拓印全部是手工完成,虽然不是当年的原作,但其制作工艺相当复杂,也算是日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是江户时期的原版画,根据苏富比和佳士得的拍卖纪录,目前的市场价格都在5-10万之间。这类复刻版画作品非常适合刚刚入门的藏家,价格不高,对于提高眼力、了解和认识版画的工艺流程非常有帮助。同时,这些浮世绘版画也是很好的家居装饰品。制作这类木版画成本很高,如果没有雄厚的资金和强有力的市场购买力作为支撑,是很难完成的。20世纪70年代正是日本经济腾飞的时代,能够完成这种浮世绘木版画工艺的老技师还都健在,所以这一阶段他们才有能力做这种大规模的复刻,进入21世纪,日本的经济持续低迷,早已没有人力和物力大规模的复刻经典作品,而且这套传统工艺的传承人也越来越少,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批复刻版画的价值应该会走出价格洼地,渐渐恢复它应有的价值。

5、 对于首次想收藏版画的朋友,您有什么建议以避免初入门者走弯路?

我觉得对于入门者,首先应该了解一些中外版画的发展历史和各类版画的基本工艺,这样你才能知道什么是原创版画,什么是复制版画,根据自己的需要来收藏这些作品。另外可以上网浏览一下各个国家博物馆,例如大英博物馆、卢浮宫、大都会博物馆、MOMA等关于版画方面的收藏,看看哪类版画能够进入博物馆,这也许是一条避免我们走弯路的捷径。

作者信息

托马斯·阿罗姆

托马斯·阿罗姆

出生年份: 1804
籍    贯: 国外

作者介绍

托马斯·阿罗姆(ThomasAllom,1804-1872),一个没有到过中国的英国人,所画的中国风景却成了西方最早,也最有名的关于中国历史的图画本教科书。而今,阿罗姆的画又不约而同地受到了国内出版界、史学界的关注。《记忆版图》(林育德著岳麓书社2003年1月版)中选了三十幅阿罗姆的画,作为历史研究与文化漫笔的依托。《大清帝国城市印象:十九世纪英国铜版画》则以精美的大开本形式,将一百二十余幅阿罗姆的作品以及大量其他外国画家的同类作品公诸同好。

    阿罗姆的版画里,蕴藏着明清帝国的历史。欧洲人眼中的中华盛世,从收在画册里的一百二十多幅精美作品中一目了然。阿罗姆没有到过中国,他是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的创建人,画得一手好风景。他收集访华画家,如荷兰人尼霍夫、英国人威廉·亚历山大、钱纳利、法国人波絮埃等人画作,把不同风格和题材的原画,再创作为自己风格的水彩画。他的画作,配上了历史学家赖特的文字说明,1843年由伦敦“费塞尔公司”(PeterJackson,LateFisher,SonandCo.London)制成铜版画出版。阿罗姆的画卷发行后,迅速成为英国和欧洲最有名的图画本中国历史教科书。

-------------------------------------------------------------------------------------------

【托马斯·阿罗姆与“图解中华帝国-社会建筑风俗”】

从明朝中后期伊始,西方传教士开始踏上中国领土,自此之后,有关这个东方大国的文字与图画开始渐入西方社会,并受到广泛关注。这其中最为经典的一套图画,当属1843年初版于英国的《图解中华帝国-社会建筑风俗》一书。全书共计120余张插图,铜板雕刻,手工印制,每幅均精雕细刻,人物景观细致入微。

这套图画的作者,就是大名鼎鼎的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建筑师协会创建人,托马斯·阿罗姆。更加戏剧化的是,托马斯本人并未到过中国,他的画作大多是根据英国画师威廉·亚历山大于18世纪末(清乾隆后期)游历中国时,所画的素描和水彩画,以及19世纪初居住在广州、澳门的画家乔治·钱纳利的画稿稿进行整理,重新编绘,并雕刻成铜版,印制的一套精美作品。阿罗姆既是建筑师,也是出色的风景画家,所以他对建筑与景观深入准确的刻画,是其它画家所无法比拟的。由于当时套色印刷技术还未发明,这套作品的彩色版均为手工水彩着色。

在没有照相机的时代,画家真实详尽的描绘了当时的建筑、人物和社会风俗,使我们不仅通过文字,还能通过画面,了解到200多年前的相对真实的中国。

200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题为“大清帝国城市印象”一书,李大刚编著,印数为35册。黑白印刷,当时售价为68元。之后没有再版。目前该书在淘宝网售价400-3000元不等。

此书的英文原版共出版过三次,分别为1843年,1845年,1859年。

英文名称:The Chinese Empire Illustrated

The "China Illustrated" series was published three times:

1. 1843 - by Fisher & Son.

2. 1845 - by Peter Jackson (rare).

3. 1859 - The London Printing & Publishing Co. This edition has some additional plates from sources others than Thomas Allom.

All three editions were made from the same engraving plates. The plates were sold from Fisher & Son to Peter Jackson to London Printing & Publishing Company.

交易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