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
买家服务热线:
400-601-8111
(平台服务时间:周一到周五 9:00-17:00)
- 资质: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10分
- 印象:
- 经营时间:11年
- 展厅面积:
- 地 区:北京-朝阳
作品信息
作者信息
交易评价
本画廊其他作品
创作年代 | 2012年 | ||||
---|---|---|---|---|---|
作品分类 | 综合材料 | 题材 | 其它 | 材质 | 其它 |
作品标签 | |||||
适用空间 |
作品介绍
作品强调的是蓝色著有小心字样的地毯,作者取材于日常生活中有如出入平安、欢迎光临的地毯,并简化成“小心”二字!
作者介绍
作为一个80后的艺术家,黄一山的作品似乎并不能被归类和划分,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和风格概念使得他在当今流行泛滥、追逐时尚和市场导向的当代艺术界独树一帜。 他的作品在有些人看起来未免过于严谨和具体,与追求轻盈、模糊、非指向性的当代青年主流风格有着很大的距离。殊不知正是这种对于艺术创作和思考的一丝不苟的严谨与独立的态度,使他得以在这种慢慢的摸索和实践中逐渐建立了自己的图像语言体系和一套支持这个语言系统的理论思考,并与同时代的年轻人拉开了距离。
黄一山稍早些的作品虽然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图像语言的雏形 – 如空间的平行透视关系;画面空间大部留空与局部充满饱和等。但那时的绘画技法和笔触相对仍然处在一个带有表现主义风格的状态,对于绘画性表达的欲望非常明显。而到了2010年左右,黄一山的作品创作理念显然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层面,绘画的痕迹几乎消失不见,代之以极度一丝不苟的物性研究。冷硬的、铺满瓷砖的室内空间作为一个恒定不变的舞台,主角换成了一个个更有真实的触摸感的人物对象,它们的真实感不是来自于透视与光线明暗的处理,而是来自于对描绘对象物理材料属性和质地的模仿与表现。在黄一山的图像作品里,唯一一个具有符号意义的,已经成为他图像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元素的瓷砖图案,也从早期的用油画颜料绘制转向了直接以塑胶材料剪切拼贴的方式。图像被大面积的连续四方图案式的冰冷菱形方块所统治,因此形成了局部极为具象与拟真,而整体又呈现一种抽象的节奏的效果。它们看上去就像是一个个标准容器,而各种物体则被放置于这个容器中,被作为一种标本去呈现和研究。无论是一条图案和样式出自80年代的毛毯;还是一棵有着坚硬斑驳外壳的树木;又或是一个肌肉血管都纤毫毕现的人体解剖。它们突兀地出现在那里,出现在一个墙面和地面都精心铺设着瓷砖的,没有透视灭点的空间里。它们自身的视觉合理性与这些空间的视觉失重性形成了不可调和的冲突。这是一种两个世界的底片的叠合冲洗,把最不可言说的想象、欲望与情绪,投射到了一个具体实在的、可触摸的、然而又是非正常的空间环境中,与之交叠成一个画面。而这两种底片的融合与交叠又是不可能天衣无缝的,它们注定是怪异的和彼此排斥的。艺术家通过改变图像画面的透视关系而强化了这种相斥和不和谐感,以至于那些出现在作品空间里的人与物仿佛是突然被从一个空间瞬间搬运到了另一个异次元的世界,即使他们被制作得那么逼真与立体,但看上去仍然像是一种单薄的、浮游式的、透明的存在。 这些图像实际上更像是艺术家自己的精神和心理世界在现实中的投影,它们在世俗与超越的悖论困境中徘徊;在真实与荒诞互为镜像的世界中寻找出口;在形而下的物性层面上(它们是关于欲望、触觉、感性与记忆的)与形而上的纯粹理性层面之间来回游走,永不停休。
黄一山稍早些的作品虽然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图像语言的雏形 – 如空间的平行透视关系;画面空间大部留空与局部充满饱和等。但那时的绘画技法和笔触相对仍然处在一个带有表现主义风格的状态,对于绘画性表达的欲望非常明显。而到了2010年左右,黄一山的作品创作理念显然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层面,绘画的痕迹几乎消失不见,代之以极度一丝不苟的物性研究。冷硬的、铺满瓷砖的室内空间作为一个恒定不变的舞台,主角换成了一个个更有真实的触摸感的人物对象,它们的真实感不是来自于透视与光线明暗的处理,而是来自于对描绘对象物理材料属性和质地的模仿与表现。在黄一山的图像作品里,唯一一个具有符号意义的,已经成为他图像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元素的瓷砖图案,也从早期的用油画颜料绘制转向了直接以塑胶材料剪切拼贴的方式。图像被大面积的连续四方图案式的冰冷菱形方块所统治,因此形成了局部极为具象与拟真,而整体又呈现一种抽象的节奏的效果。它们看上去就像是一个个标准容器,而各种物体则被放置于这个容器中,被作为一种标本去呈现和研究。无论是一条图案和样式出自80年代的毛毯;还是一棵有着坚硬斑驳外壳的树木;又或是一个肌肉血管都纤毫毕现的人体解剖。它们突兀地出现在那里,出现在一个墙面和地面都精心铺设着瓷砖的,没有透视灭点的空间里。它们自身的视觉合理性与这些空间的视觉失重性形成了不可调和的冲突。这是一种两个世界的底片的叠合冲洗,把最不可言说的想象、欲望与情绪,投射到了一个具体实在的、可触摸的、然而又是非正常的空间环境中,与之交叠成一个画面。而这两种底片的融合与交叠又是不可能天衣无缝的,它们注定是怪异的和彼此排斥的。艺术家通过改变图像画面的透视关系而强化了这种相斥和不和谐感,以至于那些出现在作品空间里的人与物仿佛是突然被从一个空间瞬间搬运到了另一个异次元的世界,即使他们被制作得那么逼真与立体,但看上去仍然像是一种单薄的、浮游式的、透明的存在。 这些图像实际上更像是艺术家自己的精神和心理世界在现实中的投影,它们在世俗与超越的悖论困境中徘徊;在真实与荒诞互为镜像的世界中寻找出口;在形而下的物性层面上(它们是关于欲望、触觉、感性与记忆的)与形而上的纯粹理性层面之间来回游走,永不停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