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推荐作品
您所在的位置:宝风艺术>作品>作品详细
《青藏系列之二十四》

《青藏系列之二十四》

  • 编  号:85817
  • 作  者:陈航 查看拍卖记录
  • 销售状态:待售(不可在线交易)  
  • 库  存: 1
  • 售  价:议价
买家服务热线: 400-601-8111

(平台服务时间:周一到周五 9:00-17:00)

《青藏系列之二十四》
宝风艺术
积分:0
加关注
  • 资质: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5.5
  • 印象:
    国画 名家作品 地理位置好 高端 有格调
    确定
  • 经营时间:
    13年
  • 展厅面积:
  • 地    区:
    重庆-渝中
作品信息 作者信息 交易评价 本画廊其他作品
尺寸 90x90(cm) 创作年代 不详
作品分类 国画 题材 其它 材质 纸本
技法 写意 形制 手卷 题材 其它
作品标签 名家名作 写实静物 四季美景
适用空间 客厅 书房

作者信息

陈航

陈航

出生年份: 1962
籍    贯:

作者介绍

求大美于天地间
——陈航山水画的哲学关注
文/凌承纬
陈航的山水画之所以值得讨论,在于其源出于传统绘画血脉却又从理念到形态上都呈现着与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许多承传和定式迥异的状态,呈现出一种未曾有过的独特风貌。美术理论界对他的山水画从艺术的诸多方面都曾作过研究和讨论。本文侧重从哲学思想层面来关注他的艺术,因为他的艺术在彰显一种鲜明个性诉求的同时,更表现出一种执著的精神向往,其间无不折射出中国古老哲学智慧的光芒,耐人寻味。
“任自然”的虔诚实践
陈航的山水画几乎全是在大千世界中真山真水面前完成,如果以此就说他是老庄“任自然”思想的实践者,显然是牵强了。作为一种创作方式,应景作画,古已有之。陈航曾在谈自己的创作时历数古往今来一些画坛巨擘即景作画的例子:“荆浩对景作画‘凡数万本’,郭熙‘坐穷泉壑’,黄子久‘置描笔于批袋内’,原济‘搜尽奇峰打草稿’,黄宾虹观夜山而得法,陆俨少乘筏观水等。”
现在已无从考证古人作画是否是在自然的真山真水面前完成全部创作过程(对古人而言似乎也无所谓写生和创作的区分),而黄宾虹、陆俨少在天公造化中“得法”和“观水”,恐怕多在体验的层面。当代有影响的画家中,在真山真水前完成绘画创作过程的人恐怕不多,李可染是一个代表。
然而,从哲学思想层面对陈航艺术的关注除了是在真山真水前完成全部创作的过程以外,更应该是他采用这种创作形态的内心诉求和体验。陈航曾指评当今艺术创作中把“采风”、“写生”与“创作”截然分开,以闭门造车的方式让创作陷入经验化和主观臆断之中,致使绘画的本质指向发生偏离等弊端。他颇有感触地说:“即景写生创作可以克服和消解这种不良倾向,给画面的各个部分带来鲜活的而非经验的、自我的而非前人的、总能在画者意料之外的‘生机’。”
请注意他上面所说的几个“的”前面的修饰词语。这几个修饰词语以及所修饰的“生机”让我由陈航的艺术创造联想到了两位先秦圣哲和他们的精神向往。老子,那个在遥远至高处坐而论“道”的真人,讲出一番博大精深、玄之又玄、却又朴素生动的哲理;庄子,那个在自然的鲜活中露出狡黠微笑的逍遥者,欲“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任心灵在人格自由的天地间遨游。
如果说“自然”是老庄思想的精神家园,那么这个家园的支柱是“道”;如果说“自然”是万事万物的本初,那么,本初之灵魂是“道”。
老子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这里所说的“大”在先秦时期意即为美的范畴,在辞意上比美更高,孟子解释说:“充实之为美,充实而光明之为大” 。老子接着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以上所说四大中道大居首,而天地之道,法乎自然,故道大亦在自然之中。
老子还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容曰大。”。
用今天的话来说,“道”是指世间万事万物的本质规律。它无象无形,运行于自然之中。老子上面所说“大”为道之容,改成今天的话是,“大”就是事物本质规律的感性显现,也就是老子理想中的“美”。“道”存于自然之中,“大”即“美”当然也在自然之中了。
庄子也说,“天地有大美而无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于是乎,美的追求者,陈航走向山川湖泊,走进丘壑林间,无论春夏秋冬,一如既往。
老庄理想中的自然是万事万物之本初,是道家精神向往的一片清彻天地。身陷城市太多喧嚣、诱惑和世间不尽纷争、烦恼的艺术家,冀望走进那片天地,让自己的心灵能在自然的宁静、恬适和本然中得到清理和整顿,让思维的翅膀得以挣脱既定观念和固有程式的束缚,在空旷辽阔的天地间自由自在地振飞。
陈航走向大千世界。他企图在大自然广袤的胸怀中,直接“吮吸”最原本、最纯净的生命“乳汁”,像蜜蜂在花丛中采集花粉后直接酿造成蜜一样,创造出一种具有鲜活生命光辉的艺术。他深知,老子所重在天道自然,以笃守虚静、柔雌自持为治学根基和出发点。庄子的美学思想更是以“真”为核心,以为“美”和“善”皆出于“真”。欲以“真”去求索自然,惟有以万虑洗去的澄静心胸投身于大自然,让淘净的灵魂贴近生命的原本,发现、倾听、感悟其中无处不在,妙不可言的美。“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惟有到大千世界中去感知“有”的存在,感悟“无”的真谛,方能触摸到自然蕴含的无言大美。
陈航的山水画中,草木萋萋,山水青青;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亲近可及,宛然自若,真切可信,淡然无饰。然而,在那难以言尽的笼葱蓊郁、生机勃发之间,执著地闪现着一种理性的光芒,纯粹、超然、宁静、冲和。与其说是一幅幅现实的写照,不如说是一曲曲理想的吟唱。画家似乎不在意于描述一隅景色,亦不刻意于状写片刻流光;而是以虔诚的心灵之手轻扣自然之门,门扉开启,沁出阵阵清新,透出屡屡光彩;门内,朝阳初起,祥瑞满天,万物苏醒,生机盎然。大自然的生命之光普照环宇,也映亮了画家的心间。
“逍遥游”与无法而法
庄子是古代哲人中追求个人精神自由的代表。他认为,人的精神不自由是由于“己”的存在。因为有“己”,才有以“己”为中心的功、名、利、禄等世俗追求所形成的藩篱。“己”被藩篱所困围,就没有自由可言。如果“己”不复存在,没有了世俗的追求和人性的藩篱,人的精神就得到自由,便可“乘物以游心”了。
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们也无时不刻期盼达成一种自由的境界。
人在长期艺术创作实践中,逐步认识和确立了许多认为是符合艺术规律的准则,名之为法,亦称法度。后人作画均遵循世代因袭相传的各种法度。清代画僧石涛认为,有法必有化,所谓化,即法的灵活性和变通性,或者说法的嬗变和突破。石涛说:“至人无法,非无法也,无法而法乃为至法。”艺术创作达到“无法而法”,是法与化统一的最高境界。石涛曾描述画家达成“无法而法”时作画的逍遥情景:“此道见地透脱,只须放笔直扫,千岩万壑,纵目一览望之,若惊电奔云,屯屯自起。”其实,法原本是有的,只是它在画家高手的眼中已变得无所谓,无暇顾及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了。
陈航接受过严格的中国画传统技法训练。他具备用一整套中国画传统法度作画的能力。然而,在他的山水画中,我们却看不到些许传统法度的存在,人们习以为常的笔法、墨法、章法等被一套独有的、全新的绘画形式和语言替代,让人耳目一新。如果说中国画的传统法度曾经是陈航艺术之“己”的追求的话,那么当陈航来到自然面前,艺术之“己”的追求编扎成的藩篱会让他对来自鲜活生命激起的内心感动无所适从。现场性作画的特点所致,自然生命力所具有的生动性和紧迫感往往会成为对艺术家的一种压力,甚至主宰艺术创造。这种压力与艺术之“己”所困的藩篱之间的矛盾促使艺术家决然抛开“己”,拆除藩篱,获得与自然对话的自由。
庄子以为个人精神自由的最高境界是由“无己”而“坐忘”,即“坠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 人忘掉一切客观存在和主观意识,让自己的精神走向与天地万物浑然一体的层境,那是一种“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即天人合一,至高至真的境界,
从中国画艺术创作的角度来看,由“无己”而 “坐忘”即“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也正是绘画创作企求的最佳境界。这种物我两忘,“乘物以游心”的自由自在的状态往往会带领艺术家进入一种超乎寻常的创作层境,以至笔下出其不意而获得上乘。兴许这就是陈航所说的“意料之外的‘生机’。”
其实,对艺术家来说,艺术创作的诱惑和魅力不仅在于其结果,更在于创作的本身。当画家拿起画笔面向描绘对象,全身心地投入到为之心驰神往的情景中,心无旁骛地尽情书写心中的感悟,进入所谓“畅神”即“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状态。那是何等畅快淋漓,何等自由自在!我想,当陈航在川西大凉山的崇山峻岭之中,在黄河源头的广漠高原上,“无己”并“无法而法”地作画时,当他对眼前大千世界的鬼斧神工情不自禁地从心底发出赞叹时,“惚恍”之间,一定是看见“大美” 正在“逍遥”的彼岸向他招手、微笑!
“裁成辅相”与艺术创造
老子以“无为”、“不争”为处世准则。然而,当他虚静自然的人生理想与现实社会碰撞,理想人格被质疑乃至否定时,他也会发出愤世之情。鲁迅就以为:“老子之言亦不纯一,戒多言而时有愤辞,尚无为而仍欲治天下。”“愤辞”的忧世之言和 “欲治天下”的救世之心,显示了道家哲人对世间事物和生命的眷注。
《易传》主张天人和谐首先要解决“穷神知化”,正如《系辞上》说:“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这里,“深”,系指世间万物变化之神妙;“几”,系指事物运转变化的苗头。“极深研几”,即“穷神知化”,只有这样方能通天下之志,以成天下之务。由此推知,人在“任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和法则的同时,还须自强不息,有所作为。人不应被动地,时时事事迎合自然中的一切,而是要主动地在“通天下之志”的基础上,“成天下之务”,即《易传》所提出的“裁成辅相”说:“天地交泰,后(君)以财(即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这就是说,人在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亦应对自然加以辅助、节制和调整,使其更符合人的要求,更符合天地之大道,以成就天地化育万物的功能。
“裁成辅相”既要求在深刻认识天道自然的基础上,充分尊重自然,“任自然”;又要求能动地调整自然,以达成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共存、共进,从而开创一个欣欣向荣的未来。
“裁成辅相”的观点用之于艺术创作,有点像今天的现实主义艺术创作方法中的“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之说。天地之大美是永恒的,极致的,而自然中局部和具体的美可能是不尽完善的。这就要求艺术家从自己的才识和学养出发,对这些不尽完善之处予以“辅相”即加工、再创造。
在陈航的艺术创作中,可以明显感受到他对“裁成辅相”理念的认同。这表现为他在一系列山水画中与大自然对话时所掌握的话语权,以及在表现自然美时游刃有余的主动。
思想上的理想主义者,在自由人格的超越中挥洒手中的笔墨和胸中的情愫;现实生活的参与者,在社会人格的体验中感悟世间的美丑、善恶和真假。“无为”赋予他的绘画以真诚和淳朴;“有为”给他的艺术带来温馨与鲜活。执着的求索中,彰显出虚静、雌柔的智慧,仁爱、中和的美丽。
陈航的山水画有一种赏心悦目的秩序性和亲切可信的生命感。带有理性意味的秩序性和感性色彩的生命感是来自画家从自己的理想出发对自然的“裁成”和“辅相”。他在川西大凉山、西北黄土高原上创作的许多画幅中,无论是春的欢娱、夏的热烈、秋的烂漫、冬的憧憬;也无论是溪水的溅流、花朵的开放、藤蔓的婆娑、山野的井然;自然的一切在大美向往和生命憧憬的目光中,显得格外安适、清雅、淡然……
画家似能听懂流水的从容,清风的无意;理解花绽的羞涩,叶落的怅然……求大美,陈航须用心灵去关注、揣度自然中美的萌动和玄妙,用画笔去丈量、表现内心于人世的体验和感悟。有说,世事动,心未动,会造成失衡。惟有世事动,心亦动,人与日月山川共感情,和谐映照,才能幻化出天地间的美伦美奂。

交易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