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迹
(平台服务时间:周一到周五 9:00-17:00)
- 资质: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1分
- 印象:
- 经营时间:11年
- 展厅面积:
- 地 区:北京-朝阳-草场地
尺寸 | 83x150(cm) | 创作年代 | 1998年 | ||
---|---|---|---|---|---|
作品分类 | 当代水墨 | 材质 | 纸本 | 题材 | 其它 |
作品标签 | |||||
适用空间 |
作者介绍
1961年生于中国上海,现在美国旧金山和中国上海生活和工作
在郑重宾三十年的艺术生涯,他融通中国传统水墨和西方抽象绘画,在系统地研究和分析了形象、质感、空间、动势、材料、几何形态这些东西方绘画所共有的基本要素后,郑重宾的作品使人直观地接感到物质的生命力。郑重宾最核心的艺术观念认为世界并不是静态的物质或类别的组成,而是一场永恒的流变,物质和能量在其中生灭往复。这个世界观是中国古代思想,尤其是道家思想的延续,它也成就了当代科学对于气候和社会行为等动态复杂系统、人工智能、量子物理等领域的探索,更衍生了程序艺术和大地艺术等当代艺术形式。通过墨、丙烯、水和宣纸的相互作用,郑重宾的作品表现的是秩序(包括有机生命和人类意识)的生成及其不可避免的消解。他不做客观性地描绘,而是借助材质和自然动能,让类似神经元、血管、树枝、山脉、河流、海岸线等的结构自然生成。
如今,在全心投入绘画创作的同时,郑重宾也将其具有探索性的观念引入装置和影像领域。郑重宾标志性的作品《层层天墙》是一件综合运用光与空间的装置作品,它以多重折叠的方式装裱而成,镶嵌于倾斜的天花板与墙面之间,营造出非平行的线与面之间微妙的张力。绘画、建筑、光、空间被揉合在一起,体现出纯粹的物质感,而这一物质感最终也将化为对空间的体验。在环境影像作品中,郑重宾以或微观或宏观的图像,以及相应的音效,表现小到分子、细胞,大到地形、气象等在时空中的自然演变过程。
郑重宾曾在杭州中国美术学院接受过传统的人物画学习,并于1984年毕业后留校任教。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就被广泛地认为是一位年轻而卓有成就的实验水墨艺术家。1988年,他在上海美术馆举办了第一次个人展。1989年,他获得旧金山艺术学院的奖学金,远赴重洋学习装置、表演以及观念艺术,1991年获得该校艺术硕士学位。之后,郑重宾在旧金山湾区生活了三十多年。美国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气候,以及加利福尼亚的光与空间运动对他的艺术产生过很多影响。
近年来郑重宾被越来越多的国际策展人和机构所熟悉。2015年4月,“零运动”学者Renate Wiehager(雷娜特·维哈格)将郑重宾的作品《白色的反射区》(2012)和德国著名艺术家马克斯·乌里克(Max Uhlig)的作品一同在柏林戴姆勒当代展馆展出。5月,郑重宾参加威尼斯双年展期间位于欧洲文化中心“个人结构:跨越边界”展,首次展出其环境影像作品《运行中的异化之景》(2015)。6月,在泰特现代美术馆前艺术总监李立偉(Lars Nittve)的推荐下,代表郑重宾八十年代以来艺术发展的八件作品被香港M+博物馆收藏。11月,洛杉矶郡艺术博物馆在郑重宾和罗伊·利希滕斯坦(Roy Lichtenstein)的双人展中展出了新藏品《乱》(2013)。2016年3月,大都会博物馆和布鲁克林美术馆分别收藏了郑重宾抽像作品《展开的风景》(2015)与《地平线》(2014)。当月郑重宾还以其环境装置作品《层层天牆》获“第11届上海双年展:何不在问”中策展人Raqs媒体小组评选为该展11位重点推荐艺术家之一。
郑重宾的作品曾被大英博物馆、洛杉矶郡艺术博物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加州橙县美术馆、香港M+博物馆、柏林戴姆勒艺术收藏,法国DSL收藏、新加坡滨海湾金沙大酒店等个大博物馆和机构所收藏。另外,还有一部关于郑重宾的纪录片《墨咏》,以及一本由林似竹博士编写,美国D.A.P.出版的专著《郑重宾:占物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