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推荐作品
您所在的位置:福泽轩>作品>作品详细
山水1

山水1

  • 编  号:139233
  • 作  者:陈可 查看拍卖记录
  • 销售状态:待售(不可在线交易)  
  • 库  存: 1
  • 售  价:议价
买家服务热线: 400-601-8111

(平台服务时间:周一到周五 9:00-17:00)

山水1
福泽轩
积分:0
加关注
  • 资质: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10
  • 印象:
    高大上
    确定
  • 经营时间:
    12年
  • 展厅面积:
    300平米
  • 地    区:
    山东-青州
作品信息 作者信息 交易评价 本画廊其他作品
尺寸 35x69(cm) 创作年代 2009年
作品分类 国画 形制 软片 技法 写意
材质 纸本 题材 山水
作品标签 名家名作
适用空间 客厅 书房 办公室

作者信息

陈可

陈可

出生年份: 1972
籍    贯: 吉林

作者介绍

英雄远去,在一个浪漫的后花园
皮力
两次来到陈可工作室的时间相差了将近10年。我似乎很难用什么词汇来形容我再次进入他的工作室时的感受。那些红彤彤的画面首先是在视觉上震撼了我。今天的观众行走在温文尔雅的展厅很难感觉到那种奇特的、混合了心理、视觉、和嗅觉的强烈感觉。心理的感觉对于我和陈可这代人来说就是共同的回忆。我们共同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一起在美院读书,然后走到今天。在70年代已经被炒作成拍卖图录上的一个分栏目录的时候,70年代对于陈可和我或许还是意味着某些特别的东西。这些特别的东西就是对于某些事物的珍视。

虽然70年代出生的一代的很多体验已经变成了符号、符号变成了作品,作品参加了展览,展览被买到了拍卖,拍卖在前些年还拍出些不低的价格,但是当我面对陈可绘画的那个瞬间,我最直接的感受是毕竟还有些东西被永远封存在我们心中,而维护它或许需要我们让渡掉很多现实。虽然了无新意和徒劳无功,但是如果要了解陈可的绘画,我们就必须了解那个年代。如果说那个时代最显著的特征是什么,那就是一种模棱两可的英雄主义情怀。这代人出生在文革晚期,成长在改革开放初期,不同于60年代和80年代出生的人,启蒙教育和现实生活的反差,使得英雄主义存在于他们的远方,相信英雄却不奢望成为英雄。于是这种英雄主义被封存,成为了一个精神上的浪漫主义后花园。入世深浅、时间长短因人而异,但是每个人心目中都有这样一个浪漫的英雄主义的后花园。陈可的作品所描绘的就是这样只存在于内心深处的花园。红色与这些图像而言,并非是矫情地图像“作旧”,而是对现实的一次次主观情感明确而强烈干扰、改写和重塑。
皮力
这个花园存在于记忆和虚构:它们或者是两片防风林之间的道路,也或者人工和自然混合的公园,再或者就是一片水,一块山,两棵树。这些具有稳定结构的风景存在于陈可的心中,而风景前的人却是在变幻的,比如童年活动的排演,比如骑车回家、给树木打药等等;再或者就是年轻人的幽会,舞蹈演员的晨练、学生的晨读或者哥们的聚会这些带有青春情愫的场景。与艺术家陈可而言,这些风景就是他心目中的理想,而对我们而言,这些风景仿佛就是舞台的布景,山水常在,而人物却永远只是一个过客或者一个龙套。特别是在《圣山》系列中,所有的景物被凝固在二百厘米高一百六十厘米宽的画面中的时候,这种舞台与龙套之间的感觉更加明显。说他们是龙套是因为这些人物即使在艺术家心目中也没有特定的指向。他们的出现只是艺术家陈可独特的行为方式,他把自己对外部世界的感受简化成这个舞台上上演的一个场景,而自己被包裹在这个场景的背后,看似在排布一切,其实这些排布透着股“英雄远去,壮士迟暮”的无奈气息。

如果你和我一样对艺术家陈可有所了解,你会从为人处事中看出艺术家在精神世界上的“洁癖”。这种洁癖造就了他近乎于“闭门造车”的状态。就像我前面说的,他试图要把连自己都适应不了的,近乎分裂的社会按照自己的理解整合在那个浪漫的舞台上,而另一方面他要显示出只能维护自己对于这个浪漫世界的控制。体现在这批作品中,就是那极其主观的红色。批评者或许认为红色对于中国当代艺术而言早已经沦落味一种商业化的商标,但是对于陈可而言这种红色虽然来自于童年时期意识形态的教育,但是却又不是意识形态化的,其中所蕴涵的是一种温暖的情感。这种差异最先体现在技术上:他并不是在绘画的表面罩上一层红色,不是在红色里面掺杂别的颜色来制造色差;他就是用各种不同色相的高纯度红色直接来表现。为了强调这种表现,这些画面还保留艺术家陈可一直迷恋的夸大而快速的笔触。这些红色被糅合在厚重的笔触中,塑造出画面特别的厚重。因此,红色与这些图像而言,并非是矫情地图像“作旧”,而是对现实的一次次主观情感明确而强烈干扰、改写和重塑。这些红色模糊了晨曦和夕阳之间的距离,将现实和梦想之间的距离扁平化,从而塑造出一个没有时间和心理维度的场景。它是一个心理现实的绝对存在。
如果说浪漫后花园是这代人的心理特征,而红色是这些作品的视觉直观,那么我最后想谈的是这些作品的气息。多年以来,无论是策划人还是批评家的工作,最吸引我的是进入艺术家工作室的时候那种特别的工作的味道:松解油或者切割金属和木头的味道混合着烟味,我也喜欢看到永远洗不干净的艺术家的手。对于我而言这只存在于工作室的味道是个隐喻。艺术家刚完成的作品就有这个味道,然后作品拍照、展览、换画框、加上玻璃,于是这个味道越来越少直到消失。必须说我在陈可工作室所感觉的这种气息还是那么生猛,但却似乎在我们漫长的职业生涯中多少有些“久违”了。艺术家就应该是一个要把手搞脏的手艺人,他在的工作室里面把这个世界搞砸然后再建构起来,而不是那个画出干净效果图让工厂去实施的“工程师”。因此,他和世界的关系体现在他多少时间保留住了自己的“画室时光”,“画室时光”并不如那些画面一般浪漫,它是保留思考、解构、建构、再解构、再建构的“较劲”的过程。或许今天画室时光的气息已经不再是“成功”艺术家的必要条件。但是什么又是所谓“成功”的艺术家呢?或许“今天如何做一个艺术家”比“如何做一个成功的艺术家”是更为迫切的问题。我想说的是无论是当我站在陈可工作室的时候,还是我们面对这些画面的时候,都能直观的感觉到画室气息的存在,却又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如果说有什么奢望,我希望这些感性的文字能让你“看到”我在艺术家陈可工作室里嗅到的味道,并让它更能多持续一段时间。我不知道陈可是否是一个“成功”的艺术家,但我确信的是他是一个好的艺术家,因为通过这些迟暮的浪漫场景,通过画面真实可触的力量感,我们会感受甚至被我们自己遗忘的一些熟悉感觉。

交易评价

本画廊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