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推荐作品
您所在的位置:良和慈航文化>作品>作品详细
李白·古风

李白·古风

  • 编  号:301776
  • 作  者:唐昌虎 查看拍卖记录
  • 销售状态:待售(不可在线交易)  
  • 库  存: 1
  • 售  价:议价
买家服务热线: 400-601-8111

(平台服务时间:周一到周五 9:00-17:00)

李白·古风
良和慈航文化
积分:0
加关注
  • 资质: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9.5
  • 印象:
    沙龙高雅 优雅 格调
    确定
  • 经营时间:
    11年
  • 展厅面积:
  • 地    区:
    四川-成都
作品信息 作者信息 交易评价 本画廊其他作品
尺寸 64x42(cm) 创作年代 不详 作品系列 唐昌虎书法集
作品分类 书法 字体 形制 册页
材质 纸本
作品标签
适用空间

作者信息

唐昌虎

唐昌虎

出生年份: 1944
籍    贯: 四川-达州

作者介绍

唐昌虎,男,汉族,1944年出生于四川大竹,字智力,号明月楼主,曾署名皇父、昌佛、力夫等。现为中国书协会员、四川省书学会副会长、四川省草书研究会副会长、四川省书协理论委员会副秘书长、四川省诗书画院特约美术师。

书法作品60余次参加全国和国际书画展并获奖,曾出展过日本、韩国、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美国、香港等。

参加过“日本名笔展”、“中韩第二届书展”、“全国第二届楹联展”、“全国第三届正书展”、“中国黄河魂艺术大展”、“中国名人名家书画精品展”、“2000世界华人艺术展”、“全国第八届书展”,获奖“全国第二届行草书大展”,“全国第七届群星奖”,“岳安杯”国际书法论文优秀奖,作品提名奖。

书论文章入选全国第三届、第六届书学理论研讨会,获“第三届全国专业书画媒体理论奖”,入编《书法新论》、《青年书法家谈书法》,文载于《中国书法》、《十方书道》、《画道》、《美术之友》、《未名艺术》、《中华儿女》、《门里东方文化》,出版《唐昌虎书法集》、《唐昌虎书法选》、《从心集》,《唐昌虎书法精选》等。

作品入藏或碑刻于“颖州西湖碑林”、“石林碑林”、“陈毅博物馆”、“遵义湘山寺”、“肖红故居”、“洛阳白马寺”、“李宗仁纪念馆”、“大千纪念馆”、“炎皇纪念馆”、“千年碑林”、“墨子碑林”、“双桂堂碑林”等20余处。

入编《中国当代书法篆刻大观》(浙江文艺出版社,主编:卢国俊),《中国当代书法家词典》第二集(《今日中国》主编:金通达),《中国书法家选集》(1900—2000,中国文联、中国书画艺术),《中国近现代书法展》(1840—2000中国当代艺术编委会),《当代中国书法论文选》(中国书协)

 

红炉一点雪,青岭千重云

                                       ——著名书法家唐昌虎访谈录

 

                                                                             采访        白郎   《读城杂志》副总编

整理        青禾  白郎

  地点      成都文殊坊良和慈航

时间      2013年9月23日下午

                                                                          

            大风卷水,天籁悠悠,徘徊翰逸,潇洒神飞;站在唐昌虎先生的草书前,感到一阵松风从黑白墨迹间升起,吹向我的颅腔。深为所动。这是瞬间打开后的绽放,是那种墨与松节同研散发出的醇正况味。在当代蜀地书家中,他的笔墨精神自成一格,纯度、气韵和格调不凡。他有个号叫明月楼主,让我想起唐代玄觉的句子:“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一个清凉的秋日,在一壶古树普洱的琥珀水色和野朴之香中,我们进行了一次深入交谈。

 

一个甲子的幽步

 

 

 

白郎(以下简称白):墨迹背后站着人。书者的深境是心,以及环绕着心的生活。每个人都是童年的延伸,背后有家庭和家族的重影。

唐昌虎(以下简称唐):我的祖辈早先在山西,明代以前来到广东韶关,顺治时期迁往江西,张献忠屠川后,入川来到了大竹的安吉。族谱上记录了28代。

我出生于1944年旧历四月。父亲毕业于广州黄埔军校最后一期,会写毛笔字。姑父是杨森手下的军长孟青云。1948年秋天一个月明之夜,由于生意上的事,父亲被同乡范哈儿(范绍增)暗杀。我母亲是宜宾人,读过初中,一生性格坚韧,这对我很有影响。家里有四个孩子,我是老大。母亲生我时太难了,生了四天四夜,尾椎骨都抵断了,第四天黄昏,天光渐渐暗下来时,我堂兄拿枪对着天打了三枪,这才把我生下来。

白:1949年解放时,您有印象吗?

唐:当时我们那个场镇来了11个解放军,骑马来的。我妈带着我们到乡下一个地主家里,躲了5天,我记得还吃了他们家的皮蛋,臭得很。

白:您书法最早的起点?

唐:1952年母亲改嫁到了彭家。我开始上学,班主任彭桂祥在全校表扬我小字写

得好,于是认真写字。当时都使用毛笔来书写。1962年学了沈尹墨的五字执笔法,才晓得如何正确使用毛笔。我真正的启蒙老师是沈名福,现在还在,他是我的初中老师,在当地较有名气,跟着他学了很多。那时候我们经常半天上学,半天劳动。沈老师定了我和另外一个同学抄写所有的复习资料,所以没参加多少劳动。高中毕业后,由于成分问题,我没能上大学,常和一帮搞书法的老先生在一起,1964年后,我们一起制作“红海洋”,有次,在桌子上搭起楼梯刷“农业学大寨”标语,扶楼梯的几个老师摆龙门阵,楼梯摇晃,桌子崩了,我直接从两层楼高的地方摔了下来。

1956年吧,我开始正规临帖,当时只找到赵孟頫的,后来又临柳公权的《玄秘塔》,临了两年,然后临文征明的小楷《离骚》,还有颜真卿的《多宝塔》。

白:前不久看到不少您别具一格的榜书,想来此中功力和当年写“红海洋”有关。

唐:是的,一直到文革结束,我写了很多标语,这种经历让我可写小字,也可写大字。

白:作为一种标记,汉字有囤积于纸上的经久庞大的文化气脉,但1956年的繁体字简化运动切断了这个气脉,经过10年孕育,新生代简体字的持有者们成为了红卫兵一代——对传统的陌生、隔阂升级为颠覆。从书法的角度,你们是大陆最后一代繁体字的学习者,也是第一代简体字的学习者。

唐:是的,我们是亦旧亦新的一代,身上尚有传统的遗留。以后的人,不会像我们这样写字了。

白:在书法的启蒙期,您印象最深的事情是什么?

唐:1962年,读高中时,我的老师周稷,办了一个书法展,我的作品也参展了,在这个展览上,我第一次看到了明清的墨迹,手卷,还有长幅,是老师们收藏的,特别是一幅手卷让我很震惊。还有一副苏武牧羊图,很好,这是我首次真正接触到书法艺术。书法有两种,一种是实用书写,一种是艺术书写。比如我在故宫看太和殿,乾隆写的匾额“建极绥猷”四个字,是很有力的,在那样的地方,写再好的草书都不对,镇不住那个庙堂之场。真正的书法创作者,他的作品一定是非常切合所出现的整个氛围、气场。所以我那次看了明清书画非常震撼,可能算是我这辈子投入书法的一个启蒙。或者我有这种基因。被唤醒了。那时候我喜欢剪贴报纸,两大本,其中有很多郭沫若的书法,觉得写得相当好。但现在来看,郭沫若的字没有法度,传统法度吸收少了,是随天分、感觉在写。有一年到江苏时,有人请郭沫若写字,他说,林散之在这里,我还写什么字嘛。当时我以为他是客气,后面我才晓得确实是这样的。

另外,寺庙对我的生活有着秘密影响。我还在娘胎里,母亲就带着我朝拜过双桂堂,“智力”这个号,就是双桂堂的和尚取的。出生四个月后,母亲带着我长期住在大竹石河的玄女宫里,搞土地改革时,我们家的房子在田主宫对面,我上小学就是在庙里面,后来我主持石河中学工作,把周围的关帝庙、禹王宫、田主宫、玄女宫都买下来并入了学校。呵呵,我这辈子和庙干系很深。

白:听说潘天寿的学生刘伯骏对您有知遇之恩?

唐:1978年秋天,达县地区文工团的人下来,看到我写的字,觉得很好,建议我给地区的《通州日报》社投稿,我就写了杜甫的《春夜喜雨》投过去,后来发表出来了,美编刘伯骏专门为这件作品写了评论。1984年,省书协成立前后搞了次大展,投稿时,我用草书写了****“桃花源里可耕田”的那首(《七律•登庐山》),包括我在内,这次大展有12个人的作品代表四川发表在《书法报》上。

白:您的书写史长达60年,一个甲子,这当中,有没有关键性的节点,就是对书法一下子豁然开朗的开悟关头。

唐:1994年,我看到了日本井上有一的书法,来于传统,又打破传统,非常自由。让我对书法的本质认识,产生了根本变化,认识到艺术书法要有别于实用书法,接着我买到了日本高僧良宽的书法作品,他是一种新型的心性表现,他的东西脱离了技术,遍浮真逸之气。于是我就摸索日本书法,搞了十年,大家都不知道我到哪儿去了,究竟在搞什么。

白:创新引发了拐点,这种创新与昨日的法度有深邃连接。良宽的书写的确能让人感到一种扑面而来的无邪之真,灼灼性光如白云三千。良宽曾说,“平生最讨厌三样东西,书法家的字,厨师的菜,画家的画,”此是“忘机”之言,大有深意,令人想起一句禅语:“从门入者,不是家珍”。

唐:我不相信唯心的东西,但恰恰遇到了唯心的东西,说个真事,2000年冬天,我跟一个朋友到北京看千年书法大展,在火车上做了个奇怪的梦,梦到天突然一下子开了,不断涌出五彩祥云,接着天上布满书法,很大的字,一幅幅的作品和图案就真切地铺在天上,有草书,有行书。醒了过后,我就把那些图示,用毛笔在宣纸上写下来。此后,我的书法就变了,定格成了现在这个样子,这几年的东西是在重复着往前走。

白: 2004年到成都后,2007年,也就是您63岁时,写了两部极长的长卷,内容是《坛经》、《金刚经》、《圆觉经》和《诗经》,觉得和你别的作品差别很大,心很静,韵简淡。

唐:那是经体。经体是南北朝时写经形成的一种特殊字体。我当时沉浸在单纯的宗教气氛中。心地寂静。大概前后写了一年。

白:感觉把技术、才情、很多思想全废掉了,在追求简静平和、遒丽天成的至味。

 

                                          

正锋与侧锋

 

白:对书法这门技艺来说,今天是复制化时代,太纷繁,得到东西太容易,很多人在打开自己的时候,里面全是别人的东西,没有自己。书写的本质,是灵性在笔锋的转承启合中苏醒过来,找到真正做主的状态。所以很多上乘的书法作品,往往是作者在某种极端的状态下一气呵成的。这是无言之境。这种时候从那些框框套套的自缚中解脱出来了,书者在书写与文意之间的空谷中自由奔突,如有神助。

在《象变》一文里,您引用了宗白华的一句话,“中国书法是节奏化了的自然,表达着深一层地对生命形象的构思,成为反应生命的艺术”。记得王羲之在《书论》中也说过,“意在笔先”。那么每个书家的意,体悟到的意,是有很大差别的。感觉您的书意根本处是通禅的。请谈一下书意和禅意的关系。

唐:个人的修为,在乎一心。禅最大的意趣就是心性的内明、修养,不向外驰求,不崇拜偶像,返求诸已。随天性,心地明洁。心品高,书品才会高。

白:咱们几次谈到您的老乡破山海明禅师,双桂堂禅系的开创者,门下得法弟子多达87人。启功对他的字评价很高。

唐:启功是受他老师陈垣的影响,陈垣手里有三幅破山的字。破山俗姓蹇,从我家到他老家只有五里路。他的字很好,气象大,一派天然。在我们老家,他就是个得道高僧,是有法术的,他可以帮农民栽秧,可以分身,同时帮几家栽。栽秧的时候,把天一指,衣服一甩,就来一块云,把他遮到,晒不到他,已经神话了。当时川东连年混战,刀兵横起,涪陵总兵李立阳杀人如麻,破山去劝阻,李立阳说只要你吃肉,我就不杀人,他于是就吃肉,救了很多人。他这是慈悲惜生。

白:所以他有句禅诗:“梅花一树猪蹄熟”。感觉您和破山的缘分很深,您的字有没有受过他的影响。

唐:我的字受他的直接影响没有多大,但好像是走到一条路上了,线条上感觉是一条路。比较起来,我受到的各种影响更宽泛一些。

白:汉代的扬雄曾经说过,“言者,心声也;书者,心画也。”“书者,心画”,就是由心地流淌出来的一个个象。按照您的说法,书法就是一幅抽象画,这句话很直白,把“心画”二字解释得很通透。

唐:对于这句话,有不同的阐释,现在人们把它理解为心里头的图画。实际上扬雄本意不是这样,“书”是指书写的内容,并不是指书法。但是这么说也说得通,于是人们就广泛引用过来了。

白:记得姜夔也说过类似的话。

唐:对。还可以用毕加索的话来说,张大千见毕加索的时候,说要跟他学习西方的绘画,他就说如果我是生在中国的话,一定选择学书法,因为中国书法里什么都有。实际上就是解释刚才的心画,他的意思是说,因为他本身是搞抽象画的,很抽象,与书道相通。书法所含敛着的笔墨精神,所写的字本身有内容,这个内容多为诗词,或者是诗词最精辟的论据,再加上简约线条,由线条组成图案,所以含量非常大。你心头想的是什么,要求的是什么,线条就表现出来了。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形的表现,是线条的表现,二是文字内容,是内在意识的表现。

白:据说张大千在巴黎做展览,毕加索进去看,结果五分钟就出来了,张大千问咋回事,毕加索就说,看不到你自己的东西。

唐:严格地说,张大千是国画画法的一大成就者,所有的东西都可以临摹出来,但没有自己的东西。真的没有自己的东西,可能到晚年搞泼彩画,是横逸而出之举。因为他眼睛看不到了,让彩和墨自然在纸上浸润,这样一来,反而有了自己。

白:苏东坡曾经有一句话,你在自己的文章里也说过,“书必有神气骨血肉,五者阙一,不为成其书也。”用你的话来说,“一幅好的狂草作品,有正锋与侧锋,有躯干和肢体,有毅力与悱恻,有高潮和过度,有主旋律与协奏,有期盼和回归。”这几句话,请展开谈一下。

唐:苏东坡的话,是把书法当成一个生命体来比喻的,有骨,有肉,有血,那是一个活体了,有气,就生动起来了,就可以呼吸了,就完全是灵动的生命体了。这个时候,从根本上讲,有了更高的要求,就是要有神,神标志着书法的成败,那是最高要求。

白:这让我就想起了陈子庄,他在《石壶画语录》中总结自己一生的艺术体证时,觉得最最重要的,对他来说是《易经》的一句话:“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唐:刚才谈到生命体,一般的动物也是生命体,有骨,有肉,有血,再加上有气,这是一般的生命体,而神,代表着有灵思,有了灵思,才叫做体道。不管你是儒家也好,释家也好,道家也好,其它什么教也好,有道气方是真正进入了灵性的醒悟阶段。

白:这个很微妙。写了这么久,对您影响最大的字帖或碑帖是哪几种?

唐:对我影响最大的是怀素的《小草千字文》,我怀疑《大草千字文》不是他写的。还有陆机的《平复帖》。怀素这个帖,一是出处真实可靠,二是心性的表现力很突出,也就是内缩力,表现得最好,很适合我这种性情和心境。一个人活着,最重要的不是向外索取,而是考虑自己的内在,这个帖的内省功夫是很好的。

白:即身即世。

唐:对。现在很多人的书法,追求的是怎么夸张,形式怎么好,张力有多大,表现的东西有好多。我的追求恰恰相反,我是往内收,内省内照自己的东西。

白:这种内,从禅意上讲,是无内无外之“内”。《平复帖》呢?

唐:《平复帖》很自然,很淳朴。书法到了唐代,所有方面都完善了,法度很完备,这有很大的好处,就是规范了书写的各个方面,但有个大的缺点,就是对于艺术创造力的约束。所以,到了唐代,从另一个维度看,法度就成了一种枷锁,这是我个人的观点,失去了以前的那种天真烂熳,所以我们书法的巅峰不是唐代,是唐以前。

白:我特别喜欢南北朝的安道一。他的书写,超逸淳迈,把文人气和技法完全化了。

唐:是的。有很多好的,像《瘗鹤铭》那样的东西,多好啊。学古人的东西,很快你就可以得到很多,而今人的东西,越学越坏,书法从唐代开始,越往后头走,越衰弱。衰到现在,只有模仿的份了。

白:日本人的书道来自中国,但唐代以后的就不学了,他们这样选择看来有其道理。这么多年,您最喜欢的书家是谁?

唐:日本的良宽。极自然。字写得好和书法好是不一样的。日本和韩国的书法约束少些,没有固定的范式,必须这样写那样写,如清代的馆阁体之类的。所以如果他们出个高手,水平就相当的高。

白:书法很重要的支撑是诗意,诗意和书意是融贯为一的,两面开光。

唐:实际上刚才我也论述了这个问题,一是图式表现,就是形的表现。二是内质的表现,就是诗意表现。诗意说穿了就是对文学性和文化性的素养。

白:书法的音乐性是另一个重要支撑,笔锋获得空谷传音的上乘运行,是一场修炼。这不是一般的音乐,是韵律,是秘密的天籁,贯穿心和手。我有一个朋友,从来不主动听任何音乐的,而且他告诉我反感音乐,但是他的作品里面充满了音乐的感觉,我就觉得很奇怪。实际上他是开启了另一扇音乐之门。

唐:也就是书韵,虽然是示现在图式上的,但跟内心要合拍,包括用墨的轻重、浓淡、虚实,笔法的正侧、长短。外在形式的节奏、图式,跟内在的意,两个结合才能产生韵。光有图式不是韵,比如我们平时说的声韵,是声音和词结合表现出来的那种韵。从审美位格上说,韵是高于节奏的,又是低于神的,所以神韵,先有韵,才有“神” ,几者层次上不同。

白:韵生神。上士闭心,道家有句话,“识断神生,心空丹结”,“识断”不是不要识,而是不要执着于识。

唐:是的,忘我而作,作品容易生神。像颜真卿的《祭侄稿》,是在极度悲愤的情绪下写成的,不是刻意为之,顾不得笔墨的工与拙,纯是精魄和功力的自然流露,却意外成就了“天下第二行书”。

 

一场以古为新的修行

 

白:清代中期以后,阮元、包世臣、康有为发起了碑学和帖学之争,倡导碑学,这个影响很大,可说影响了整个书法的世风。请谈谈这一点。

唐:我认为倡碑抑帖,康有为实际上是把他政治上的理论,改革的思想,移植到书法上来了。他是把政治抱负上的东西,手段上的东西弄到文化上来。这是一种改革,他的有些理论是很极端的,比如说卑唐,甚至否定帖学。碑帖之争,我认为实际上是个伪命题。我最近在帮昭觉寺修复破山海明的碑,更明确了这一点。碑最初的载体也是笔墨,再刻成碑嘛,显然,中间的刻工进行了二次加工,往往这些与泥土很近的人,把直朴之气和浑然之气带到了碑中。实际上还有第三个因素,即时间,漫长的时间也把一种自然的质感注入到了碑中。这两个因素,就是碑和贴之间的差别。这里面有个问题,碑是怎么来的?要把这个东西弄清楚。

白:您是不是觉得书写还是应该回到帖学?

唐:最根本的就是这个帖学,但是我们也可以借鉴碑学,两者没有本质区别。

白:我个人感觉书法和其他艺术门类一样,实际上有三个脉,一是线脉,也就是外化的表象,二是心脉,即精神性的传承。还有第三个脉,我把它叫做气脉,气脉的本质就是生活,是本土生活。在我看来,文化的内存即是不断层垒和衍生的生活,所以气脉是从活态的文化中升起的,而当今中国的文化道统已完全崩盘,所以大量的人身上就缺失了气脉。

唐:你说得非常好,改革开放过后,有很多很好的苗子,书法苗子,已经看到了,有的和我岁数差不多,有的比我小,他的一两件作品很好,出现了那一种能够成器的概率,但后面出变故了,就是你刚说的,他不能打通气脉。

白:今天的中国,已全面进入到一个无根化时代,所以要真正体证中国文化的精髓,道在江湖啊,老是看书还不够,一定要真切地面对实证的脉动,回到土地上去,回到真实的气息中去。我们现在实际上是被悬置起来了。当在现场面对一个唐代的东西,那真是和看书不一样,从中可以获取那时的真实气息,前段时间,在气象万千的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久久站在斗拱长达3米多的唐代建筑前,很感慨,这是零距离面对真实的唐代呀。另外,与古人相比,我觉得当代书法普遍缺乏骨力。您对此怎样看?

唐:书法就像太极拳,力量是在字的笔法当中,可以屈,可以伸,它是在关节处,力量要打到墨迹的关节处,作品才有筋骨。书法作品是一个生命体,在运行。运行当中,力是内修的功夫,一个僵的东西,就没有真力。骨力的问题仍是心的问题。

白:对于真正想学书法的人来说,怎么才能做得更好,少走弯路。

唐:我的建议是,喜欢书法的人一定要找一本自己喜爱的古帖,好好生生地至少临摹上两年,只临摹这本帖,在这个过程中,要忘掉原来所有的写字方法。如实按照这个帖来写,并且要背临出来。那么两年过后,他就能够成为一个正确书写的人。这也不难做到。但在我的教学生涯中,发现智商越高的人越难做到。因为他们会写着写着就容易写成原来的,写着写着看到其他的好东西,就把它拿进来,不能老实按照帖子写,就成了大杂牌,就像我在馆子头要一碗清汤面,厨子偏要在里面放些海椒、五香、八角。具体的体系就乱了。哪种不难呢,没有学过书法的反而不难,因为他只能学这个。

白:先把手艺学到,然后再来提升。

唐:把这一步做到了,就说明他有一种书法的语言了,有个基本发言权了,慢慢就可以畅通无阻,这一步基础打好了以后,后面怎么做都好办。比如我临了颜真卿的这本贴,写会了,那我就可以用这个帖的写法,甚至可以创作了。如果还要进一步学习,就可以把其它帖子拿来再学习。一通慢慢就百通,一不通就百不通。

白:这是一个关键的书法策略,但对于信息化的今天,就不那么容易了。

唐:比如说,老子的思想就是那么简单,回到自然就行了。这实际上是一个很简单的事,但真正要做到,可能需要一辈子的修行。

白:妙合于先天。自己的内心、自己的身体和外在的自然本就是合在一起的,而不是几者分开,去寻找合,把几者合在一起。听说您的字写得很快。

唐:是快。彭州搞过一个笔会,请了我们四个人去。我写字的时候,他们来照相,刚刚在换位置,就写完了。写这幅字,需要很多动作,如铺纸,研墨,技法,构思,就是意在笔先,这些东西弄好了,便一气呵成。我平时写字不拿给学生看,不是说我保守,而是不想他们学我一些不好的东西,因为那时我进入了一种极端状态,甚至是癫狂状态。不止是快,有时候也很慢,比如写篆字的时候,我就很慢。我有那么一种自己的状态。

白:感觉是一种心手合一的状态。

 

 

 

唐昌虎:心正笔正,人正笔正

 

本报记者 蒋蓝/文 祥惠/图

主持人语

近年荣宝斋出版社相继推出了《唐昌虎书法集》《唐昌虎书法选》等作品。作为巴蜀杰出的书法家,唐昌虎的书法深得晋人神韵又不失鲜明的个人风格;师古不泥,既有传统的文人风骨,又具有视觉张力。他提出了重要的“心相说”理论,认为简略的线条随着心相的驱使,志在高山,志在流水,心正笔正,人正笔正。

本期嘉宾

唐昌虎,著名书法家。1944年生于四川大竹,书法、篆刻、书学研究独步巴蜀,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书学会副会长、四川省草书研究会副会长、四川省书法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秘书长等。书法作品入选第二届全国行草书大展、全国第二届楹联书法大展等多项全国性书法展事,先后被井冈山博物馆、陈毅博物馆、萧红故居等文博机构以及私人收藏。书学论文入选多种书法刊物。

采访手记

(2013年秋,成都)

别人怎么说实在管不了,但每每听到说自己是“巴蜀草书第一人”,对于这样的“被誉为”,平素闲散的唐昌虎总要正色纠正:“我写字早出道晚,名头响亮者多如过江之鲫,何必非要把自己与之相颉颃呢?”

我与唐昌虎先生约定在新华公园门口见面,我见不远处慢慢走过来一个人,穿一件厚T恤,身体壮实,花白短发,双目精光缕缕,估计应该是他。唐先生笑笑说:“走,到我家吃茶去!”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猛然觉得这是赵州禅师最著名的禅语。对“吃茶去”这三个字历来也是见仁见智的,这“三字禅”有着直指人心之力。

昌虎先生的居室并不宽敞,客厅有一排顶天立地的大书柜、一个画案外加一排沙发,几乎再没有转身的余地。家里并没有悬挂自己的书法,这在书家当中颇为少见。谈到老家大竹,不可避免地要谈到大竹的破山海明(1597-1666年),那是一位明代高僧,俗姓蹇,法名海明,大竹县石河镇双拱乡人,19岁出家,长期在四川弘法,住持梁平双桂堂,使禅宗临济宗派在四川得以发展,其后住持的双桂堂被称为“西南禅宗祖庭”。在大竹一带,关于破山海明的传说很多,说他从来不晒太阳,还具有分身术,这分明已经是神话了。唐先生说自己一生与庙宇结缘,尤其与“双桂堂”因缘极深。

唐昌虎青年时节偶然见到破山的草书,那种“笔致飘逸有仙气”“腕底生龙蛇,妙擅钟王善”的气象深深打动了他。关于破山海明的书法,启功先生在《论书绝句》中曾写道:“憨山清后破山明,五百年来未见曾;笔法晋唐原莫二,当机文董不如僧。”对破山的草书,启功进一步认为,“不以顿挫为工,不作媚之势,而其工其势,正在其中。冥心任笔,有十分刻意所不能及者。”1980年代末,王诚麟参与整理、建立“双桂堂”碑林,那里立有唐昌虎书写的两块碑。唐昌虎说自己直接在石板上写,一挥而就,直接书写自己的诗作。“我在那里还见识了竹禅大师从杭州带回来的‘贝叶经’及玉佛,后被盗。多年后虽然破案,但文物已流失到国外,太可惜了。”

唐先生的草书,以数十年临池之精持,于书法之艺已深入堂奥、独出枢机,纵横笔意的挥写,流露的是个性的真趣,表现的是自然的理趣,从中可以窥测到他超脱淡泊的心态。以草隶体,化恣肆于简约,凝情采于蕴藉,最得《平复帖》之神韵。

在我看来,唐先生生于底层,精通世事而不屑于世故,又因长期躬耕于基层教育界,身在书法“界”之外,这些“不利”因素,恰滋养了他沉潜、淡泊的天性,促成静穆之中蕴含风雷的气象。一个真正意义的艺术大家,必然是造化多面的,他们不可能是单一领域的超拔者,那只是匠人,大师绝对不是“单面人”。唐先生在草书独步圆成之余,其篆刻也取得了巨大成就。他对我说:“这些不算啥子,我们摆一摆我一生中的老龙门阵……”

对话

以心相为形象,释书家之心道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记者(以下简称记):唐老师的家世颇为传奇。

唐昌虎(以下简称唐):文学中的传奇是加工的产品,我的家世是原汁原味的传奇。我父亲原系黄埔军校学生,后到国民党二十九军供职,是一名副官。驻防宜宾期间,爱上美丽的母亲,彻底改变了命运。母亲比父亲小14岁,出身宜宾县大户,自然被反对。抗战后期,时局动荡,母亲卖掉首饰,换成1.7市斤黄金,与父亲私奔。他们经重庆回到父亲老家大竹,当时大竹有个地下党员叫周志金,是大竹银行的行长,还有一个姑爷叫孟浩然(孟清云),在杨森部队担任旅长,他们在当地很有声望,借助他们的关系,父亲在石河镇担任“麻袋征购处”主任,小夫妻才安顿下来。那是1943年的事情。

记:你父亲那时与范绍增的侄儿范南轩发生了摩擦……

唐:我4岁那年,父亲被范南轩派清河镇的人暗杀。当时父亲正在茶馆打牌,是“清一色”自摸,那张“三万”的牌还捏在手心,背后的枪就响了……弟弟成为遗腹子。后来母亲改嫁,但日子仍旧如履薄冰,最艰难的时期,母亲只好把弟弟送给他人抚养。母亲娘家是地主,父亲是军阀,所有天灾人祸都凑齐了。我是老大,必须承担母亲的命运。“文革”时,母亲被批斗,高帽子有一个小人那么高,斗完了,没事,接着劳动……在更长的岁月里,“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我深谙寂寞的味道。

厄运成就“一个很特殊的人”

记:你性格坚强,就是在厄运铁蹄下练就的。

唐: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醒事早,我多少继承了家庭血脉里的好品质。我爱看书,《唐诗三百首》不光可以背还自觉去誊写。我8岁时读小学二年级,语文老师发现我的字写得好,尤其是小楷,我大受表扬。后来进入中学,有个老师叫沈名复,毛笔字极好,又有心得,我跟着他系统研习书法。临到考试,老师会叫我刻钢板印复习材料,当时学校所有的复习资料都是我和另一个同学刻写。后来我进入大竹公学读高中,幸运地遇到了周稷老师,他是刘海粟的学生,曾任四川美专校长,我的书法在他指导下进步神速,那时临了大量“碑书”。我最初临摹赵孟頫的楷字,后来反复临摹柳公权、颜真卿,感受何谓“颜筋柳骨”。要从柳体中悟到骨力与骨气,从颜真卿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于遒劲与凛然中感受书法的筋力。

记:你在石河镇干了一辈子基层教育,听说还有一个“座山雕”的外号?

唐:我从不后悔这一清贫的工作,因为在我被批斗的母亲的土地上,我把本职工作做好就是扬眉吐气。1964年高中毕业后,我渴望成为一名云游四方的浪漫画家,但这种不切实际的“浪漫”念头一闪即逝。我开始在大竹石河农业中学任教,后来当教导副主任,一个月后调至大竹石河完中任教导主任,后来任校长,现在那所中学学生有六七千人,教师300人。在那里我赢得了“座山雕”的绰号。弹指一挥间,四十几年的教学生涯过去了,我教过物理、化学、语文、音乐、体育,当然还有书法课。1984年,那时家中清苦,我上山砍柴跌了一跤,伤了右手,就开始用左手写毛笔字,我就这样“两手都要抓”,一个很“特殊”的人!这“特殊”绝非凸显什么过人之处,主要指我的性格、经历,以及与其他书家不同的曲折之路。

可以乐可以忧的世界

记:在这么漫长的修行过程里,你也写诗、从事篆刻,当时怎么想的?

唐:“文革”前后我的确存有不少诗作,后来一把火烧掉了。书法即写字,别人总不好干涉。一个时期,写大字报、大标语成为我的“绝活”,我成了“抄字公”。1970年我开始治印,逐步形成“古玺为中、汉印为体、精意为辅”的风格。你问到我学艺中印象极深的事,我告诉你两个梦,我这里还有日记为证。

记:与书法有关的吗?

唐:1978年恢复高考,我心动了,但我父母的出身又让我倍感压力,当晚梦见自己到了一个荒坡上,有一破庙,里面有一个老婆婆,问我: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你考什么啊?这一问,五雷轰顶,立即醒了过来。我后来一直感激这冥冥中的提示。2000年,我深浸在怀素书法与日本诗僧良宽的笔法中,相由心生。一次与县教育局一干部一道去北京参加“千禧年书法大展”,列车上我昏昏然,梦到天门开了,看到一种神奇的草书图示,共有三张,非常清晰,我一醒来赶紧在笔记本上绘制出那三张草书的笔画。那时,我有豁然贯通之感。

记:一个人的个性是否具有生命力,在于是否意识到个性即灵魂的表现方式。

唐:我的“唐式草书”可以概括为“以精草为体,以章草为式,以篆书笔法为象”,我的草书是一个可以欢乐、可以忧愁的世界,甚至绝圣弃智,表达的是生命的沉醉与肯定……但这些又似乎与现实有着极大的距离。因为现在流行的书法,往往注重的是外在表现。

记:良宽曾说,平生最讨厌三样东西:厨师的菜,画家的画,书家的字。此中有深意,只为知者言。你研究良宽书法多年,从而探索自己的书法之路。

唐:中国书协副主席刘正成先生指出我的书法“与人不同之处,则是以渴笔作章草拙瘦而不飞……最得汉晋人气息。以草隶体……最得《平复帖》之神韵……蜀中多才人,又每不显于当世者多矣。偶有所现,又必名满于天下矣。昌虎先生以积年之学煎其基,又胸览天下,放眼寰中,名出蜀中,获誉当代必矣。”美誉多多,但他也点中了实质。

记:著名书法评论家刘墨等人对你的草书给予极高评价,认为你的草书具有明显的“逸品”气质。请谈谈你提出的“心相论”。

唐:书家表现出来的线条形态完全不同,近迹者象,是心象;不近迹者相,是心相。心相的表现,除了书写者本人的因素,还要受制于工具、材料、环境等诸多条件,要导善而用之,避害而趋之。我曾经从心、情、目、手、笔,谈到产生作品的风格、气韵,认为风格和气韵对心性的依赖,是书家本身气质所决定的,而心性的变化导致艺术风格的变化。我在《心性论》一文里提出,书法是以心相为形象,诠释书家之心道,表现生命个体之形式,并以性情展示书家之风采精神,达到天人合一之境界。所以,简略的线随着心相的驱使,志在高山,志在流水,如万钧雷霆,似毫发性命,它是可以代表书家的艺术观的……心相是人之相。心正笔正,人正笔正。

书法就是要认识自我

记:你如何看待目前四川的书法、篆刻?

唐:四川的书法水平以全国而言也属上乘,至少居于三四位水平。但是从全国书法展览、评奖角度而言,名次则大大落后,我以为这是评委的水准造成的。比如,何映辉先生的字,乃是中国书协领导层里写得最好的,他是真正意义的大书法家。四川的篆刻相对于书法更薄弱,但近年青年篆刻家逐渐崛起,比如宜宾、涪陵等地的篆刻水平,有些已经超过了成都。

记:如何看待目前的书法?

唐:大致有四类:一是书写型。大量的书写,生活、学习、工作中的书写。二是碑帖型。这种类型是在书体和字体完成过程中出现的,于是产生了法则。三是明清后的意象型。注重求势和取态,甚至逾越本体,这类写法至今不绝。四是心相型。书写时注意笔画的抽象表达,不刻意法度和态势的表现,笔随心灵感受而行。这四种类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它们随书家的年龄、学养、社会阅历、艺术感受而变化。有的人一辈子不变,有的人时刻都在变。据说,王羲之也写不好第二本《兰亭序》,是他再也找不到当时书写的心境了。李叔同是写心相的,应该所感不同,所书也不同,但他后期的字也不变,静若处子,说明他心如止水。我近年在写《心经》长卷,一笔不苟,生命都融进去写。我写字,不跟时人较短长。无论哪种类型,变化的根本是自我的认识和转身。所以我不赞成趋于一律,书法,就是要认识自我。

 
   

出于尘,隐于市
——专访四川书学会副会长、书法家 唐昌虎

读城杂志2011年第48期9月刊

 
 
 
 
 

访谈:蓝晓梅

某天在网上看到“中国武术家协会在四川峨眉山金顶举行唐昌虎书法艺术研讨会”的消息,信以为真,以为书家唐先生同时还是武林高手呢……这一折唐昌虎先生并不知情。

事情是这样的:一位字迷在“书艺公社”读到唐昌虎的字,他说,“……惊喜之余,一口气下载了五十幅作品。观其字,雄霸一方而缩头缩脚(收敛),神龙见首不见尾,是大学问家的字。蜀中多才人……”随后,他将唐先生的书法作品“置顶”,于是引来众说纷纭(跟帖),闲谈书坛轶事,更对唐昌虎的字诸多褒扬。最后,那位“迷上”昌虎的人将跟帖整理成文,不过千余字,竟能较为清晰地管窥有“巴蜀草书第一人”之誉的唐昌虎的概貌。这样的自发性“研讨会”,对于一位埋首习书五十年,老来“以卖字为生”,“身在红尘中,心在世相外“的书家而言,是再高妙不过的坊间传奇了!

来时路,风沙漫,半世坎坷任嗟叹!

唐昌虎出生在四川大竹。他父亲原是黄埔军校的学生,是一名副官,按理说前途无量。偶然爱上他美丽的母亲,母亲比父亲小14岁,那时是抗日战争后期,时局动荡,父亲就当了逃兵,相携回到四川大竹老家。在大竹杨森部的周治经(时任旅长兼大竹银行行长)、孟浩然(又名孟清云,时任军长兼梁平县县长)的安排下,父亲在当地某麻袋征购处做了一名管理人员,一时衣食无忧,天下太平。

但世事难料,好景不长,唐昌虎4岁那年,国民党内部发生争斗时期,加上做生意得罪了人,父亲被暗杀。那时弟弟还是母亲怀中,成为遗腹子。后来母亲改嫁了,但日子仍旧如履薄冰,土地改革、灾荒、文化大革命……最艰难的时期,年轻的母亲把弟弟都送给他人抚养了。他母亲是地主分子,父亲是军阀,所有天灾人祸都无法避免;那是他母亲的命运,也是他的。有个词叫“少不更事”,而唐昌虎说他记得所有儿时的事,“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我母亲被批斗,高帽子有一丈五那么高,斗完了,接着劳动……”

好在生命顽强,厄运无法阻挡向上的力量。少年唐昌虎与别的孩子不一样,他幼小的心灵过早懂得了人情冷暖,承受了不能承受之重。随着年纪增长,人的心灵会自动生出渴望,这个原本生在“望族”的孩子,他秉承了家庭血脉里潜藏的好品质,他爱看书,唐诗三百首不光会背还自觉去誊写,艺术在他生命土壤里悄悄萌芽。唐昌虎八岁的时候,小学二年级的语文老师最先发现他字写得好,那是他写的一篇作文,不但文采初显,更现他小小年纪就能较好驾驭软笔的端倪!那时候写字都是用毛笔,没有钢笔,老师的钢笔珍贵得要用麻绳系起来才卡到上衣口袋,直到六十年代才开始有钢笔,慢慢普及钢笔字。在学校,字写得好的不用参加劳动,临到考试期间老师还会叫他刻钢板,当时学校所有的复习资料都是唐昌虎和另一个同学刻写。

成年的唐昌虎当了大半辈子学校领导。“有人问我,一辈子做老师,当领导也当得两袖清风后不后悔?我说我从不后悔,因为是在当年批斗我母亲的土地上,我把这份工作做好就是扬眉吐气……”。最初在大竹石河农业中学任教,1980年提干当教导副主任,一个月后调至大竹石河完全中学任教导主任,后来任校长,现在那所中学学生有六、七千多人,教师三百人。而其实,那个年代当校长没有人愿意当,是得罪的事,他因此赢得了“土匪”的绰号。他在职期间,学校没有请客送礼现象,学校方面从没请过当地官员吃过一顿饭、没有一个单位到学校来收各种费用,以他的话说,他恶名在外,是土匪后代惹不起。到他离职时,学校帐面有260万元。一晃就是四十几年的教学生涯,唐昌虎教过物理、化学、语文、数学、生理、音乐、体育……当然还有授业方式有别于人的书法课。

“我是一个很特殊的人!”唐昌虎这样说道。这“特殊”二字主要指他的性格,抑或指多桀命运,或者他与其他书家不同的“从艺”之路吧。

出于尘,隐于市,不与时人较短长!

“哈哈,我写字跟别的书家不同,不跟时人较短长……”谈到兴致处,唐昌虎果然有沈鹏说的“小儿”般的率真性情,他一边大笑,一边起身去书橱里取出手卷来——一卷、两卷、三卷,分别用作工精细的沉香木匣装着,用象骨、玉片、檀木别着,尚未展开便觉墨香扑鼻,惹人急切地想要一睹为快。唐昌虎笑言这些手卷用来传世的,他藏于家中的手卷仅三件,原大均为25cm*568cm,都是在装裱好的卷上一气呵成的,对笔墨在空间的感受精准,使转、点画挥洒自如,或深沉或飘逸,让人禁不住啧啧惊叹!唐昌虎写手卷堪称一绝,只要他想写,想好了怎么写,5米长的手卷一般只需两个小时,有时一个上午可以写4卷,常常会写得大汗淋漓,腕上功夫绵绵不绝!

关于唐昌虎的字,某艺术网站有人这么评价的:“昌虎的字表面软,力量藏在里面,线条中蕴含了大量的文化和艺术的信息……内功绵密无穷,风神独具……”而沈鹏先生则概括得更为生动:“观昌虎的字,结体、线条的潇洒腾挪,颇有于右任的影子。但他是来自景阳冈的于右任。在于老那里体现出来的一派宗师的堂皇之气,在昌虎那里变成了率性,野蛮,甚至小儿般的无赖(但还是有点优雅的无赖)……”

其实唐昌虎不拘泥,擅长书写的书体很多,专草书,字兼于今草与章草之间。他临“平复帖”、“”,再融入自己的个性,草书作品别有一番气象。关于“草”,他有他的言论。“比如狂草,不是在写是在发泄;各种草书体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于结体,另外,章法、布局、白与黑,即在空间的表现……”其实,关于草书,唐昌虎的心得体会远不止这寥寥数语。荣宝斋2004年和2009分别出版的《唐昌虎书法集》(沈鹏题字)、《唐昌虎书法选》,集中展示了他数十年来潜心习字结下的累累果实,在集子后记刊载了他品端相正的习字心得《心性论》等。

他认为,由于理解的差异,书家表现出来的线条形象完全不同,因此近迹者象,是心象,不近迹者相,是心相。而“书法是以心相为形象,诠释书家之心道,表现生命个体之形式,并以性情展示书家之风采精神,达到天人合一之境界。”(《心性论》唐昌虎);“简略的线随着心相的驱使,志在高山,志在流水,如万钧雷霆,似毫发性命,它是可以代表书家的艺术观的……心相是人之相。心正笔正,人正笔正。”

他认为,心相的表现,除了书写者本人的因素,还要受制于工具、材料、气候诸多条件的制约,要导善而用之,避害而趋之。而在《心性论》中,唐昌虎从心、情、目、手、笔,谈到产生作品的风格、气韵,他认为风格和气韵对心性的依赖,是书家本身气质所决定的,而心性的变化产生艺术风格的变化。

唐昌虎是成都草书理论研究家,对草书技艺上的思考沉得较深。书法作品以线条简单的文字为主体,但文字简略的笔画却有森严的法度,当书写越过写的基本功能进入道,怎样的“书道”才是正道?大道呢?他是这样说的:“法的制约作用,是可以掩藏作者的心灵。只是在技术上装饰自己,这就是小道。由写字进入法,由法进入技,纯技巧的表达只是一种技术,而非心性的显现。……一个艺术家则会在创作的法则中突出创新,返璞归真,天人合一,获得心灵的最大满足……”

诚然,经过数十年的临池努力,如今,唐昌虎书法艺术呈现出的气象与其“心性论”紧密相扣,时时处处,流露出的是“个性的真趣”,表现出的是“自然的理趣”,从中可窥他超然淡泊的心理状态。更多时候他置身滚滚红尘,书写的是对生活的各种体验,通过线条抒发内心的情感。书写,成为他出尘入世的良驹,他在现实的虚实两个世界信马由缰。

【简介】

唐昌虎 1944年出生于四川大竹。笔名皇父,字智力,号五尺屋主、四四堂主、明月楼主等。署名昌佛。中国书法协会会员、四川省书法学会副会长、四川省草书研究会副会长、四川省书法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秘书长。

作品曾出展过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美国、香港等;入藏“井冈山博物馆”、“陈毅博物馆”、“萧红故居”、“大千纪念馆”等数十余处;作品、书论入编《中国当代书法篆刻大观》、《中国当代书法家词典(第二集)》、《中国书法家选集1900-2000》、《中国近现代书法展 1840——2000》(国当代艺术书编委会)、《当代中国书法论文选》(中国书协)、《全国第三届书学理论研讨会论文集》、《全国第六届书学理论研讨会论文集》……;出版《唐昌虎书法集》(2004年,荣宝斋出版社)、《唐昌虎书法选》(2009年,荣宝斋出版社)。

 

 

 

交易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