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
(平台服务时间:周一到周五 9:00-17:00)
- 资质: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10分
- 印象:
- 经营时间:14年
- 展厅面积:
- 地 区:浙江-杭州
尺寸 | 65x53(cm) | 创作年代 | 2015年 | ||
---|---|---|---|---|---|
作品分类 | 油画 | 材质 | 布面 | 题材 | 其它 |
作品标签 | |||||
适用空间 |
作者介绍
陈宁,1961年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1987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获学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93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班,2001-2002年受邀赴法国巴黎国际艺术城学术交流。现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会员;中国美术学院附中副校长。
重要展览:
1985年 油画《路》 入选《前进中中国青年美术作品展》中国美术馆
1986年 油画《家》 入选《华东六省一市青年油画巡回展》
1989年 油画《金秋》入选《第七届全国美展》 南京美术馆
1992年 香港SCHOENI(少励)画廊签约画家,多次在香港与王沂东、刘小东等举办联展
1994年 油画《这里的众生》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 杭州展览馆
1997年 油画《流动的云》入选《走向新世纪全国青年美展》中国美术馆
1999年 油画《尕海小栈》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 中国美术馆
2001年 油画《三军过后尽开颜》入选《建党八十周年全国美展》 中国美术馆
2004年 油画《尕海日出》入选《第十届全国美展》 中国美术馆
2006年 油画《童年》组画等四幅作品参加浙江名家—油画邀请展
2009年 油画《帐篷小学》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 中国美术馆
2009年 油画《帐篷小学》入选《灵感高原全国美展》 中国美术馆
获奖情况:
1985年油画《路》 获《前进中中国青年美展》鼓励奖(国家收藏)
1999年油画《尕海小栈》获《第九届全国美展》铜奖、浙江省建国50周年美展金奖
2001年油画《三军过后尽开颜》获《建党八十周年全画美展》最高奖
2004年油画《尕海日出》获《第十届全国美展》铜奖
2004年油画《尕海日出》获《浙江省第十一届美展》银奖
2009年油画《杭州-元代石刻》获浙江重大美术工程优秀奖 浙江美术馆收藏
多次获浙江省美展金、银奖,众多作品被国外友人及收藏家所收藏,全国九届、十届获铜奖作品均收到中国美术馆收藏要约。
《美术》、《新美术》、《艺术界》等国家重要刊物发表作品,著有《油画静物》、《油画肖像》、《素描教程》、《色彩教程》、并出版个人画集《中国油画名家画库—陈宁》等。
此地他乡——读陈宁的油画创作
在当今较有学术姿态的双年展中,架上绘画已经趋于边缘。经过“八•五新潮“洗礼后,勇猛精进二十年的中国美术,作为传统项目的写实绘画在一直标榜学术前瞻的学院中,稍作条分缕析,就会让习惯于写实绘画的大众视觉略显伤感。这种艺术创作求异性和审美的个性选择是符合艺术创作规律,也是主流意识形态在一直左右艺术创作后的自然消退,艺术回归本体,画家开始自由选择自己存在方式的正常表现。当我们真正可以自己选择的时候,信息传递的快捷,琳琅满目的语言,也更容易使自己迷失自己。
八七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并留校任教至今的陈宁先生,在迅速推进的学院思潮中,一直选择写实作为自己绘画的表现方式,二十多年来固执与坚持,写实作为中国特色近一个世纪在普通院校中并不鲜见,但在思潮涌动的中国美术学院同代画家中属于特例。这种特殊使我想到写实绘画在西方现代艺术中的特殊处境,印象派后西方绘画象科技发展一样波澜壮阔,特别是二次大战后的欧洲、越战后的美国,借助哲学发展对人类生存的思考,德国波依斯的“社会行为“更是远离绘画本身以行动溶入社会,安迪•沃霍尔不遗余力的张扬美国文化,包括抽象绘画在内与架上有关的艺术门类,在各个国际大展中几乎成为陪衬。在这样纷繁的喧哗之中,西班牙的纳兰霍、法国的阿利卡、英国的弗洛伊德,仿佛成了真正的画家,这时人们把目光回到尤如隐士的巴尔蒂斯和莫兰迪身上,再冲动的艺术表现,都被安静的在画室中操持笔墨的行为所感动。
除了对写实的固执以外,陈宁先生对题材选择也情有独钟到固执的程度。二十年来始终把目光停留在西藏这块土地。西藏的异域性一直深深的吸引着全国各地的画家,这种对西北、西南少数民族的描述,我曾在其他文章中提出不同看法,画家不要以猎奇的心理,匆匆旅游一圈就算是体验生活,真正的生活不在别处,真正的生活在画家脚踩的土地上。而生活在秀丽的西子湖畔,二十年来一直画藏族题材的陈宁,应该有自己非常个人化的考虑。当他二十年前刚刚接触这片土地的时候,这块土地的人、物以及朴茂的气息就深深吸引住他,现在看来应与画家个人气质有关。画家也曾经对我谈到他对同类题材优秀画家的关注,陈丹青用自己的目光观察普通人的生活和事,在刚走出强调艺术要讴歌、要赞颂的那个年代,显得特别突出。于小冬长期在西藏的生活经历,对高原的阳光极期敏感。中国画家吴山明西藏题材的水墨苍润,李伯安的苦涩、厚重,都成为画家在同一题材中的当代参照。而我眼中陈宁的作品颇有一种沉重史诗意识,表现得又是藏族普通民众,《尕海小栈》(1999年作)黄昏暮色中迁徙过程中的民众,《这里的众生》(1994年)特殊生存环境中特殊而又普通的人们,等等不一。这种诉说普通民众的史诗意识应是画家在相同题材中的不同切入。写实手法的选择,当然是以表现对象真实感受为目地的最好途径,而这种感受的真实性在不同的创作阶段又有不同的理解,所以才会出现不同的作品,画家在创作过程中肯定有具体的思考。生活在都市的陈宁一直把目光注视着这片土地,也像很多优秀艺术家谈自己的切身体会那样,我们不能离生活太远,但也不能离生活太近。这种远距离的注视和魂牵梦绕,才会让一位创作者用二十年的努力,使此地成为他乡,使他乡在思中成为此地。
陈宁的表现也在这种一以贯之的固执中囊括国内很多大展的奖项,获奖是一种社会认可,但并不会左右画家思考的进程。2002年欧洲之行回来后曾说我现在画得很慢,反而想得很多,我想这种有益的思考将会是一种期待。画家的一以贯之会使他透过西湖的柳枝看到藏区高昂、沉静而又蔚兰的天空。
王犁(中国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系教师)
心中的圣地——陈宁的艺术追求
陈宁曾对我说过,当他第一次踏入西藏的土地时,那种神秘而超凡的情景就使他震撼而陶醉:那里的人们似乎是生活在一个无尘、无碍、无欲的纯洁的世界之中,那形态笃定的神情好似希腊奥林匹斯山上的诸神,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在他的眼中升华为崇高和神圣;纯净的空气弥漫在四周,笼罩和圣化了一切,赋予这里的一草一木以特殊的意义——他感觉自己好像来到了一个神的世界,一个心中的圣地和乌托邦。陈宁就是在这样的震撼和陶醉之中开始了他的西藏题材和创作,而这一投入就是二十多年的时间。在这二十多年里,陈宁数次远赴西藏“朝圣”,去追随他心中的人生梦想和艺术理想,这使他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作品不断在全国美展中获奖并为中国美术馆等地和私人收藏,就是对他的这种艺术追求的肯定。
美术界对西藏的新的关注始自改革开放之初,在乡土写实主义的氛围中,艺术家开始了对各自生活的那块热土的迷恋和表现。从黄土高原到广袤的中原大地,从苍茫的西部到清新优美的东部,到处都可以见到艺术家的身影,西藏也随之进入艺术家的视野。但与新中国成立后对西藏的关注不同,这时的西藏既是这种乡土关注的一部分,也是在改革开放后日益兴盛的西方艺术眼光下的西藏,其中充满了与西方油画的比照和模仿。当然,猎奇和求新的意识也是动力之一,但艺术家却因此而拓展了中国艺术新的疆界。陈宁就是这个潮流中的一员,然而他与别人不同的是,他最初的猎奇和求新意识却在他第一次进入西藏时就为一种神圣感所取代,并使他矢志不渝地持守和追寻了二十多年。在我看来,正是这种他偶遇的神圣感唤醒了潜存于他心中的一片圣地,为他追寻自己的梦想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和资源。
所以,陈宁的画首先赋予了对象一种古典的美。就像古典主义在西方的含义一样,它意味着和谐、持重、庄严、神圣、永恒和理想。陈宁为此调动起各种手段一步步向他的目标接近。在他最早创作并入选七届全国美展的《金秋》(1989)中,题材或主题仍占有主位,他似乎还在为某种社会化的因素所困扰。但是很快他就开始进入自己的“主题”。《童年》(1994)是一件过渡性的作品,描绘了一个西藏常见的生活场景。仅此它与一般的西藏风情画没有什么区别,但陈宁却将这场景处理得那么神圣,就好象人们在看基督降生一般。如此圣化的处理逐步成为陈宁作品的主要特征,即使在像《五月的早晨》(1995)、《尕海小栈》(1999)、《尕海日出》(2004)这样众多的描绘藏民生活的作品中,都会让我们有一种期待,似乎基督(或藏民心中的活佛)随时就出现在远处。陈宁通过藏民将他心中的圣地与现实沟联在一起。
我在此一直在将陈宁的作品与西方的基督教联系在一起,是因为早期文艺复兴大师乔托、利比、弗兰切斯卡、波提切利等人如我上面所说的,正是陈宁比照的对象。陈宁借助西藏题材传递出一种当代中国式的圣化理想和超越意识,在这种理想和意识下,西藏的一切都具有了不同一般的意义。这在陈宁1992年创作的两幅藏民肖像中更充分地体现出来。《卓玛•卓玛》和《信徒》已不再是普通的肖像,那几乎就是不同时期圣母的写照。对象都被笼罩于古典的单纯和圣化的氛围之中,并在这单纯和圣化中进入一个神圣的世界。
陈宁的作品充满了宗教的气息,极好地把握了西藏的人文含义和现实表达。无疑,这也是陈宁特别赋予它的含义,他以此来传达他心中对神圣和崇高的理解。同时也告诉人们,在一个众声喧嚣的世界中,静默和无声才是最有力和永恒的声音,才是显现人类力量、实现超越的源泉之所在。
高天民(潘天寿纪念馆馆长)
本画廊其他作品
- 油画《夕阳醉了》 议价
- 油画《五月的早晨》 议价
- 油画《四季组画·冬》 议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