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 Indifinite
- 编 号:36406
- 作 者:Bert van Loo 查看拍卖记录
- 销售状态:已售
- 库 存: 1
- 售 价:议价
买家服务热线:
400-601-8111
(平台服务时间:周一到周五 9:00-17:00)
- 资质:艺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7.6分
- 印象:
- 经营时间:19年
- 展厅面积:
- 地 区:上海-黄浦
作品信息
作者信息
交易评价
本画廊其他作品
创作年代 | 1995年 | ||||
---|---|---|---|---|---|
作品分类 | 雕塑 | 题材 | 其它 | 材质 | 其它 |
作品标签 | |||||
适用空间 |
作品介绍
这件作品的创作要追溯到1972年,当时Bert van Loo开始探究一种全新的玻璃加工工艺,尝试将浮法玻璃从石膏模具中低温脱模。他渴望使用各种质地的玻璃进行创作, 并不断挑战技术、挑战极限。他认为玻璃是一种形而上的材质,着迷于玻璃作品那种似有似无,既凝固又呈现着流畅的线条,看似封闭却又呈现出半透明状态。这些特质正是他对女性化主题的认识和思考,因此他选取了女人体来表达这种情感。
70年代还没有人使用玻璃材质创作如此精致的浮雕! 浮雕作品完成后,艺术家对于展现的形式思考了很久。最终成功地以这种镶嵌式浮雕的形式来展现这些玻璃作品。当时Bert van Loo 利用这些浮雕完成了一件的作品。
多年过去了,当Bert van Loo 又一次看到这件作品的原模,无法抑制对它的喜爱,因此他又制作了一套新的石膏模具来创作一件类似的作品,它比原先的那件更感性。他选用了一种新的组合方式,第一件作品是被镶嵌在铝质框架中,但这一件作品选用实木框架结构。他深知模具损失了作品表面的流畅线条性,因而他使用不同的温度来加热每块玻璃浮雕使每块作品的表面有更多的变化。还对某些表面进行喷砂处理,有些则采用蚀刻方式来丰富它的表面处理。在浮雕的下方,还加入了五划计数法的柱状画面来体现数字排列和计数的无限性,因此这件作品命名为:“无限”。
这件作品的加工技艺和表达方式都与时间有关,自它在1972年初次创作到1996年的再次深化完成,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创作过程。有很多专业的玻璃杂志报道,都描述了美国在1976年开始使用脱模工艺制作玻璃作品。这些报道在全球的艺术院校内作为教案被广泛应用,因为这在当时对玻璃加工技艺是完全崭新的工艺。这也正是它具有历史意义的原因所在。
70年代还没有人使用玻璃材质创作如此精致的浮雕! 浮雕作品完成后,艺术家对于展现的形式思考了很久。最终成功地以这种镶嵌式浮雕的形式来展现这些玻璃作品。当时Bert van Loo 利用这些浮雕完成了一件的作品。
多年过去了,当Bert van Loo 又一次看到这件作品的原模,无法抑制对它的喜爱,因此他又制作了一套新的石膏模具来创作一件类似的作品,它比原先的那件更感性。他选用了一种新的组合方式,第一件作品是被镶嵌在铝质框架中,但这一件作品选用实木框架结构。他深知模具损失了作品表面的流畅线条性,因而他使用不同的温度来加热每块玻璃浮雕使每块作品的表面有更多的变化。还对某些表面进行喷砂处理,有些则采用蚀刻方式来丰富它的表面处理。在浮雕的下方,还加入了五划计数法的柱状画面来体现数字排列和计数的无限性,因此这件作品命名为:“无限”。
这件作品的加工技艺和表达方式都与时间有关,自它在1972年初次创作到1996年的再次深化完成,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创作过程。有很多专业的玻璃杂志报道,都描述了美国在1976年开始使用脱模工艺制作玻璃作品。这些报道在全球的艺术院校内作为教案被广泛应用,因为这在当时对玻璃加工技艺是完全崭新的工艺。这也正是它具有历史意义的原因所在。
作者介绍
Amsterdam, The Netherlands 荷兰阿姆斯特丹
教育情况及简历:
1969-73年就读于荷兰阿姆斯特丹Gerrit Rietveld学院;
1972年于英国伦敦皇家艺术学院进修;
讲座及工作室:
曾在美国、欧洲、日本和澳大利亚的多家艺术院校开展讲座与工作室活动;
2012年受邀中欧艺术中心作为访问学者在厦门进行艺术教学及艺术创作。
荣誉奖项:
1977年于德国科堡获得“科堡艺术搜藏2等奖”;
1978-2006年4次得到荷兰文化部授予的研究基金;
2007年于伊朗德黑兰“城市雕塑”展获得一等奖;
2009年于中国珠海十字门商务区全球作品征集大赛获奖 ;
回顾展:
2006年于西班牙塞哥维亚国家玻璃中心基金会举办“BERT VAN LOO - 内彻斯交叉- 裁切自然 - 整体属性”展
个人展览:
1975-2010年间分别于荷兰阿姆斯特丹、德国慕尼黑、瑞典马尔默、荷兰布雷达 、苏黎世地区、法国勒阿弗尔、荷兰海牙等地举办个人展览
联合展览:
1975-2012年间分别于德国、日本、澳大利亚、瑞士、美国、台湾、芬兰、法国 、拉脱维亚、比利时、中国等地参加联合展览
定制作品:
1980-2012年间分别于荷兰阿姆斯特丹、埃默洛尔德、奥斯德普、新芬讷普、卡斯特里克姆、莱岑丹、利瑟、阿姆斯特丹世界贸易中心、海牙、韦尔肯丹、布林瑟姆、哈勒姆、中国等地受邀定制作品
收藏记录:
荷兰22家博物馆以及美国、德国、法国、比利时、西班牙等地的艺术机构收藏有他的作品,还有许多私人收藏家也藏有其作品
出版物:
作品曾被发表在超过65本画册上,还有4部电视节目出品和一本个人专著出版。
社会身份:
1974-2010 担任多家银行、艺术机构的艺术顾问
2005-2011 连续担任荷兰雕塑家协会主席
1990-2013 策划多项重要国际性玻璃艺术展览
创作综述
Bert van Loo从事玻璃艺术创作40余年,是一位世界级当代玻璃艺术大师。长期在玻璃艺术领域的探究使之对各种玻璃材质及技术工艺有充分的了解,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玻璃艺术语言。他认为玻璃是一种来自于大自然的天然材质,他擅长使用玻璃结合其他天然材质(石材、青铜等金属材质),结合各种工艺创作了丰富多样的玻璃艺术作品。
Bert van Loo对玻璃这种特殊的材质始终保持着激情,被其多样性及可塑性深深吸引:“在高温下,玻璃是柔软而黏着的,一旦冷却,它会立即变得硬实而锐利,同时却又脆弱而易碎——时而可见、时而隐形,时而固态、时而液态,纯净如水却又坚如磐石。这就是玻璃独有的双面性,也是我对这种富有哲学色彩的创作材料着迷不已的缘由。”
Bert van Loo认为光线赋予玻璃生命,玻璃表面既能折射光线同时也会吸收光线使之从内部将光线晕散开去,以至于你所能看到光线就像是有生命一般,渗透入雕塑作品之中,随着你每一次的移动,展现不同的形态。他的作品倾注了对生命的感悟,具有内在灵魂,充满生命力及能量。近10多年来,他一直专注于公共艺术的研究、设计及创作。他的作品(包括受邀创作)与特定的方位或是空间有着密切的关联,充分表达主题性的文化诉求,作品与空间和谐相处,提升大众的审美意识。他以艺术家的身份和艺术家的语言将艺术、设计、功能和环境做到完美结合。
教育情况及简历:
1969-73年就读于荷兰阿姆斯特丹Gerrit Rietveld学院;
1972年于英国伦敦皇家艺术学院进修;
讲座及工作室:
曾在美国、欧洲、日本和澳大利亚的多家艺术院校开展讲座与工作室活动;
2012年受邀中欧艺术中心作为访问学者在厦门进行艺术教学及艺术创作。
荣誉奖项:
1977年于德国科堡获得“科堡艺术搜藏2等奖”;
1978-2006年4次得到荷兰文化部授予的研究基金;
2007年于伊朗德黑兰“城市雕塑”展获得一等奖;
2009年于中国珠海十字门商务区全球作品征集大赛获奖 ;
回顾展:
2006年于西班牙塞哥维亚国家玻璃中心基金会举办“BERT VAN LOO - 内彻斯交叉- 裁切自然 - 整体属性”展
个人展览:
1975-2010年间分别于荷兰阿姆斯特丹、德国慕尼黑、瑞典马尔默、荷兰布雷达 、苏黎世地区、法国勒阿弗尔、荷兰海牙等地举办个人展览
联合展览:
1975-2012年间分别于德国、日本、澳大利亚、瑞士、美国、台湾、芬兰、法国 、拉脱维亚、比利时、中国等地参加联合展览
定制作品:
1980-2012年间分别于荷兰阿姆斯特丹、埃默洛尔德、奥斯德普、新芬讷普、卡斯特里克姆、莱岑丹、利瑟、阿姆斯特丹世界贸易中心、海牙、韦尔肯丹、布林瑟姆、哈勒姆、中国等地受邀定制作品
收藏记录:
荷兰22家博物馆以及美国、德国、法国、比利时、西班牙等地的艺术机构收藏有他的作品,还有许多私人收藏家也藏有其作品
出版物:
作品曾被发表在超过65本画册上,还有4部电视节目出品和一本个人专著出版。
社会身份:
1974-2010 担任多家银行、艺术机构的艺术顾问
2005-2011 连续担任荷兰雕塑家协会主席
1990-2013 策划多项重要国际性玻璃艺术展览
创作综述
Bert van Loo从事玻璃艺术创作40余年,是一位世界级当代玻璃艺术大师。长期在玻璃艺术领域的探究使之对各种玻璃材质及技术工艺有充分的了解,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玻璃艺术语言。他认为玻璃是一种来自于大自然的天然材质,他擅长使用玻璃结合其他天然材质(石材、青铜等金属材质),结合各种工艺创作了丰富多样的玻璃艺术作品。
Bert van Loo对玻璃这种特殊的材质始终保持着激情,被其多样性及可塑性深深吸引:“在高温下,玻璃是柔软而黏着的,一旦冷却,它会立即变得硬实而锐利,同时却又脆弱而易碎——时而可见、时而隐形,时而固态、时而液态,纯净如水却又坚如磐石。这就是玻璃独有的双面性,也是我对这种富有哲学色彩的创作材料着迷不已的缘由。”
Bert van Loo认为光线赋予玻璃生命,玻璃表面既能折射光线同时也会吸收光线使之从内部将光线晕散开去,以至于你所能看到光线就像是有生命一般,渗透入雕塑作品之中,随着你每一次的移动,展现不同的形态。他的作品倾注了对生命的感悟,具有内在灵魂,充满生命力及能量。近10多年来,他一直专注于公共艺术的研究、设计及创作。他的作品(包括受邀创作)与特定的方位或是空间有着密切的关联,充分表达主题性的文化诉求,作品与空间和谐相处,提升大众的审美意识。他以艺术家的身份和艺术家的语言将艺术、设计、功能和环境做到完美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