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推荐作品
视空间
积分:0
加关注
  • 资质: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7
  • 印象:
    确定
  • 经营时间:
  • 展厅面积:
  • 地    区:
    北京-朝阳-798
您所在的位置:视空间>画廊动态>正文

十八案:微叙事∶一个有关录像创作的跨学科的实验

2011-04-15 11:42:03          

  微叙事∶一个有关录像创作的跨学科的实验

  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学院批判性跨媒体实验室

  黎肖娴

  “微叙事”创作坊,试图在摆脱西方中心的历史主义的合理化逻辑,把环绕活动影像的“实验”或先锋活动推到如何感知、如何存活于世界,如何以“推开”和“发现”作为生活与创作的基调。

  微叙事∶一个有关录像创作的跨学科的实验

  课程设计/导师∶

  黎肖娴博士 (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学院批判性跨媒体实验室)

  〈微叙事〉(Micro Narratives)是一个长达13周共13节39小时的数码录像工作坊,以理论历史为基础,跨越电影、摄影、绘画、剧场、声音艺术、文学、当代艺术史、电影史、批判理论和哲学,以录像创作为实践;最终,学员以城市考察者、漫游者的细密心思、哲人诗人的宏度、以影音纪录和玩弄,揭开周遭世界浮光掠影以外的抽象理肌。数码录像的运用,就成了探索物质世界的隐秘性和潜在性的行动。

  另一层面看,这个课程锐意为学员们缔造深刻的经验,让他们亲身体会理论实践结合是可以透过创作发生的,理性感性的二元化的局限的,创作然后发现是冒险却批判的。

  教学者的自辨:实验性创作是什么?实验为何?What is experimentation?

  “实验性”创作并不是一种创作类型,或一种风格、形式。

  经过了四年的教学实验,我立意要在西欧二十世纪先锋艺术(avant-gardism)的历史提供新的哲理思辨基础。

  “微叙事”这词是开放的。它於我是思辨、探索、对标准操作和盖棺定论“重新打开”的作用,是此时此地、现在进行式的“行为语言”,为引发不断的重新定义而不是为了寻找新定义。“微叙事”引发实验精神,引用的第一步是退后一步,然后策问。

  所谓“退后一步”至少有两个层面∶

  (一)从现代主义对表征(representation)(或反表征)的关注以及媒体特质(medium-specificity)的强调退后一步,强调每一宗创作都是一椿独立的行动、事件,超越单一媒体或艺术形式的界限,而总是一次跟历史对话。例如重新检视“早期电影”-- 即二十世纪初电影未给定性以说故事为主流发展、为长编小说的继承媒体、新的大众娱乐商品的时段 – 我们重新发现了活动影像的众多“本来可以…”。又或者大胆好奇一点的话,我们发现二十世纪初西欧音乐出现的序列式思考强调建构,不单是追求更新的作曲法,渴望自我衍生的创作法的达成,结果是打开了更多的可能性,包括把创作作为概念的实现,变为发现作品的过程的本身,也就是对表征活动的历史性的偏离的一个例子。把这个法度转移到录像创作,就是把叙事活动化为闯开世界,踏进源於物质世界的虚拟世界的行动。

  (二)撇开一般的媒体论,我们可以本於活动影像的物质操作条件,探索由其所开拓的新意识、新的感知世界的度向。如哲学家吉尔.德勒兹(Gilles Deleuze)以及他引用的柏格森(Henri Bergson),把我们对活动影像的思考引到时间空间的经验和想象的展拓。而以叙事游戏能手为名的原籍智利的大导演卢易兹(Raul Ruiz)则指证好莱坞经典叙事法所拱卫的人情常理的程式化以及简化,在长时间传播之下,模塑着某种对人生复杂性的无法面对。德勒兹和卢易兹都超越了活动影像的模拟、表征的层面,指向意识的塑造。德勒兹提出了摄影机的特殊的凝视的威力—他叫作“描述” -- 捕捉世界的微细面、时间与空间互相转化,以至意识层的替换;卢易兹带给我们的,是冲破对叙事活动表征现实的依赖,而对叙事创造性的一面多点期许;嬉戏的叙事(观众而言)、叙事的嬉戏(创作者而言),才是我们摆脱主流叙事的简化,也是对人生的简化的枷锁的再起步。

  由上述想法作理念后盾的“微叙事”创作坊,试图在摆脱西方中心的历史主义的合理化逻辑,把环绕活动影像的“实验”或先锋活动推到如何感知、如何存活于世界,如何以“推开”和“发现”作为生活与创作的基调。借用分析哲学家Cora Diamond的讲法,是强调艺术教育以发挥全盘的感官只能的“张开”(the exercise of all our faculties)为纲领,达到对世界的进深的注意以至想象(attentive imaginative response to the world)。又或如道德哲学家Martha Nussbaum所主张的,教育不能离开启发学生提问(怀疑与批判)和综合感知功能(the ability to combine faculties)这两条。而我,就支取了德勒兹和卢易兹的理念,构成了我称为“丰盈的感知”(thick cognition and thick perception)的创作方针和实体,交到过去四年来的学生的手里;像奇迹般,每一年的学生搞出来的都层出不穷。

  “微叙事”创作坊里学的是甚么?

  周次

  主题

  活动方式、内容

  1 导引/入门?∶

  *何谓“跨媒”(intermedia)

  * “微叙事”∶批判议题、对象、灵感来源

  主题详述

  电影和录像(作品或片段)放映和讨论

  2 摄影框架?1∶

  早期电影 -- Cinema of Attraction 的“惊异美学”(aesthetics of astonishment)

  单镜头单景 -- 对框架作用的全面探索

  早期电影与先锋电影的渊源

  个案讨论:早期电影

  3 摄影框架2?∶

  早期电影对框架的戏剧化运用 – 绘画和舞台式的摆设美学(tableau)

  身体摆设(tableaux vivants):美学、表征、操控?

  个案讨论

  课上活动:善用静态框架的内部空间

  4  身体摆设(tableaux vivants):美学、表征、操控?

  (引用Roland Barthes, Michel Foucault, Griselda Pollock的讨论)

  主题陈述

  分组录像练习???????∶?以一幅西洋叙事画为西点

  (静态框架和框内身体摆设、空间想象的探索)

  5  认识工具?∶

  Sony DVCAM DSR-150 操作工作坊

  分组拍摄?∶?光与影的嬉戏

  作品(1)筹备开始????∶?空间戏剧;平行叙事与共时性(对卢易兹反好莱坞主干冲突法的初步回应)

  6  作品(1)放映与公开讨论

  7  摄影 – “视觉的无意识” (the “optical unconscious” of the photographic image)

  (引用Andre Bazin Walter和 Benjamin的讨论)

  写作游戏

  电影和录像(作品或片段)讨论

  8 德勒兹∶“时间图像”对“运动图像” (“time-image” Vs “movement-image”)?????之一∶另类蒙太奇、时间的空间化、空间的时态化

  写作游戏

  主题详述

  个案讨论

  9  德勒兹∶“时间图像”对“运动图像”之二∶?摄影的丰盈描述(thick description)

  主题详述

  个案讨论

  法国新小说(新写实小说)的研讨

  10 工作坊∶田野收音 + 音响风景 (soundscape)

  主题陈述

  即场收音练习

  11  作品(2)放映与公开讨论∶时间经验的创造

  12 工作坊∶creating sound with Premiere Pro

  13微叙事的延展 –

  卢易兹的多频度(polyphony)与组合式(combinatorial)叙事法

  二十世纪音乐的序列式作曲法(serialism)

  德勒兹的内部结构和延展法

  主题详述

  个案讨论

  期终作品放映与讨论 + 展览

  一下文章原载於国际剧评人协会香港分会的双月刊《艺评》,2003年6月

  从框幕中的影像 … 到视象的感性直扑

  黎肖娴

  摄影和电影于上两个世纪的分别出现,在(广义的)视觉艺术的历史讨论上打开了好几道门。时至今天,新媒体(数码媒体)艺术的出现,讨论的重点又转至科技的检视与文化意义的探讨。主导论述是一回事,自有其价值。然而谈到城市大学创意媒体学院的“微叙事”录像创作坊所出的作品,光从科技入手好像不全中的。依我的观察,要回到一个像已被视为过时的课题才更能导出其精髓 – 影像的本体。

  还是让我从头说起罢。

  从框幕中的影像说起

  电影是否新媒体必然的先驱者?那视乎你怎么看。但确实很多人视此为理所当然的。尽管这是一个永不休止的辩题,无论如何﹐它指向媒体艺术的历史上几种曾出现过的重要论述,都以影像为研究主体。

  其中最通行的论述,以(电影)流动影像为(摄影)不动影像的伸延;强调活动影像是照片加进了时间的度向。这种说法要求我们把“摄像”的本身(-- 不管活动与否)看成为摄影活动所牵涉的种种面向中最基要的元素,由此引申下去,讨论与分析范围就离不开框架、银幕、框架中的世界、被表征的实物等以摄像为本的成分。

  “以摄像为本”的论述,还多得几个重要的理论家去发扬光大,其中最值得提出的包括二十世纪上半叶的苏联电影之父爱森斯坦 (Sergei Eisenstein) ,以及下半叶法国的跨界批判学理论家德勒斯 (Gilles Deleuze)。二人的理论皆超越了框幕中的世界对现实的表征指涉作用,把重点放在活动映射本身的机能与活力。对他们来说,框架、银幕近乎是聚焦的工具而已,重要的是框中的影像。

  曾几何时,七十年代以来结构主义引入了文本分析﹐虽然与上述两种论述并无必然关系,却在果效上促使了有关影像的主流讨论把注意力系于银幕上的一切,至于框外的事,或与文本无关的课题,都搁置一旁。 此后,类似的讨论从电影的大银幕推到电视的小荧幕,再进到更小的计算机屏幕上去。

  事实上,也多得客厅中的「公仔箱」,令理论的关注扩大到框架屏幕以外的事。「公仔箱」叫我们察觉,同样是框幕上的影像,由于接收的方法或观赏环境的不同,就会有截然不同的效应。以电视来说,“箱中的公仔”跟家具杂物和众多家居活动并置,不像漆黑的影院的大银幕上的影像般慑住观者的专注力,因此有所谓“集中的观赏”、“分散的观赏”和“断续的观赏”等分野。由此,我们明白到八十年代冒现的电视研究为何出现了电视的时间经验与电影之不同的讨论,以至电视剪接法、肥皂剧的讲故事法、段落单元式的叙事结构、从一个电视节目到下一个以至整日节目安排的「流程」等议题,补充了单以电影为核心的“影像/文本为本”的理论的不足。与此同时,读者论和观众研究的各种变奏亦衍生出来,修正了影像语法和以影像内涵为对象的意识形态批判的偏差。

  ……

  多声道的语境和论述∶框幕里的影像不是一切

  回到媒体艺术历史法去进一步看,读者论和观众研究绝对不是唯一的偏离“影像/文本为本”的理论。

  由新媒体引发的历史论述,也可以完全脱离电影或视觉艺术史的论述。例如把新媒体看作为标记法或标志系统 (notation method/system) 的发展史的一部分, 便给我们开启了不少有趣的观察、新的历史叙事、另类的分析面、对比与排序∶发展的弧度,由手抄本到大量生产的印刷本;由个人经营的画作及雕塑品到机械性复制的相片影像;从模拟媒体(analogue media)到数码 (digital)科技…。何以辨别艺术品?怎样的东西才算艺术品?…艺术品的身份不断地转变。数码媒体引来的课题早已超越了框幕中影像的问题。

  Fluxus成员凯更斯 (Dick Higgins) 便曾强调着眼于历史发展的冲突与交接点的辩证论,不失为有洞见的历史视野。他对媒体史的阅读可归纳如下∶所有创建和先驱性的艺术历史时刻都是具跨媒介实验意图的,意味着严格的界别分野的瓦解,亦挑战了「纯艺术」的概念,对既成定局、习以为常、或已被立为必然规范的创作方法与艺术信念作出批判。??

  近年的论说中,多有提出把影像看成为一种“场所”的空间说法,强调影像这场所的用者观者的聚散模式;或是横向的网络互联,或是公共/私人、文化/社会/虚拟等领域的重迭与并存,对新媒体的研究尤其有意义。此外,把新媒体放置于人类身体的论述中去探讨,突显了传统的灵体、感知合一的立论可能已不足以应付新世纪的新局面∶因为在新媒体的世界里,已出现了脱离躯体的视觉经验;虚拟世界内,思想在人却可以不在,是另一种认知;时间和空间分割;接口是机械运算的接触…。

  我们还可以考虑一下艺术家们一向不会过问的一个历史向度∶电子计算历史上,「会活动的像」(moving visuals) 经过了多少科研的努力才得以成就?未来方向又如何?

  千面化身、无所不在的框幕

  环顾周遭的事物,似乎又不得把框幕抛诸脑后,还有下文。

  今日,影像可以不同的形式(VHS/VCD/DVD)或装置(普通的家用电视机或家庭影院组合)出现,又或片段形式的在公共交通工具上的荧幕(如road show),又或在十字路口悬挂在我们头上、只可只见、声效时有时不能听见的数码屏幕,又或在家中让你沉醉在私人与公众之间、时间与空间多向的网络世界的计算机屏幕。听说欧洲有个定期举行的「微叙事」比赛,征求可用于手提电话上的小小数码屏幕的活动影像。总之,大小不同的框幕隐藏在我们生活的大小角落。下次上街时,不妨数一数在你身边出现过多少个形形式式的框幕吧!风

  不少人说过新媒介的发展其中一特色就是开豁人类「看」的活动,叫现代人看得更特殊、更多样化、更超越身体和器具的限制。因此,琳林种种新形式的框幕的出现,意味着新的新的「看」法、新的认知性,连带要求我们对漠视新貌、僵化而近乎朽坏的创作准绳或影像成规传统作出挑战。

  新框幕的出现如何改变创作的概念呢?这是所有影像创作者所关注的。

  微叙事;微质素

  现时许多摄影、音响、剪接及叙事的工业标准,乃建基于已过时的设定之上。传统叙事只假设因果的逻辑与线性的陈述,把影像的接收和观感等同故事(情节)的理解,强调观者的知性,叙事上则非以冲突的展述和破解不可。传统的声画合

  Dick Higgins, Horizon: the Poetics and Theory of the Intermedia (Carbondale and Edwardsville: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 1984). 見首兩章的討論。

  一、空间和时间的统一、连续和隐藏式的剪接观念(continuity/invisible editing)等等,都牢牢的扣着现实主义的前提, 以观众的渐渐被吸进框幕上的表征故事世界里而忘我为最终目的。换句话说,是假设单向、被动和专注的观看为唯一正常的观阅方式。

  试想像一下剪接、摄影以及叙事结构若能洗脱以上既定的传统,给释放出来 …。剪接、摄影以及叙事还可有甚么可能性?

  “微叙事”录像创作坊所出的作品,不少都有搁置既定成规的意图,表现到我所谓的「微品质」,即跨越现有的艺术界别及传统影像的习性,反映出新影像文化环境的流动性、多面性以及跨媒介性。或许他们的作品未够成熟,但可以看出他们尝试将不同媒体(如诗歌、剧场、电影、哲学甚至批评理论等)来个大对话, 有很好的尝试。

  他们探索时间与空间的多种可能性模式,表面上单一的画面、影像,却展现着众声多义多层的复数的世界。他们用对数学的指趣来解剖时间。他们重估叙事的趣味和潜在力。他们像嬉戏般嘲弄着传统创作上理所当然的“单一性”(singularity)的原则 -- 单一的诠释、单一的权威、单一的时间与空间的经验、单窗、单一焦点和重点、单一的场景、单一的主题、单一的可能性、单一的意义… -- 大胆的走走别的路。在我看来,很多作品都略带含糊,像未找准腔调,有时声东击西,又像言犹未尽,其意图未必能一语道破。很多作品鄹眼看去严肃非常,却能让人嗅到香港的流行文化与新一代的情感。或许他们的作品都没有大理论、欠缺大主题,未能大谈文化与社会的现象,但他们却又呼吸着细碎的日常生活的种种,贴实的活着,对周遭一切闲来事物锲而不舍的去感思。我们或许感到他们的作品背着过于沉重的(西方)理论及(西方)美术史的包袱,但他们却又绝对本土、绝对个人。当中的气息与活力,并非惯常的商业/主流对实验性的二元对立的看法可以说得清。

  写到这里,不得不绕回本文对影像本体重新审视的题旨。我想套用德勒斯 (Deleuze)在其数本着作中对时空和电影影像的讨论,去说明排除“框幕”的前提之后,我们可更充份去,摸索“影像的机能性和活力”的深意。在他看来,光影本身在人类与物质世界的惯常分法以外,占据着独有的世界,有自己的时空法度、动情多于推理。若果爱森斯坦将影像的运动 – 尤其透过剪接 -- 看成思想的运行的话;德勒斯则把影像等同情感的向量的现在进行式的前进。

  框幕作为「地方」;框幕作为「空间」的玩弄

  “微叙事”录像创作坊所出的作品虽然主要仍然以单窗的数码录像作品为主,它们都带着后电影的性格,要求我们从“框幕中的影像”开放到多声道的文化语境,再回到“视象”的感性直扑,让我们具体的领悟到德勒斯的影像理论的妙处。与其依惯例的叫这些作品为「实验性」的作品,背负卷标,吓走那些害怕「实验性」这名词的人,不如退后一步,把他们理解为对影像的解构性创作,向着影像的限制推。

  写到这里,自然想到早为不少理论家广泛讨论的“非镜片”(不透过镜头摄取的)活动影像创作。罗海德(Hector Rodriguez)的Res Extensa,就是以数码图像动画为技术基础的作品,一方面把活动影像的现实模拟的基础退掉,展开虚拟现实的方向,另一方面又重新审定传统视觉艺术上的透视空间,探索反透视 (divergent perspective) 的视觉效果。以光线直线行走作灵感的起点,自觉的偏离现实主义的霸权,以现代主义艺术的态度挑战观看者占据静止的视点去经验事物的假设,进而以现成的,建造出奇异的世界、看不到的空间,再一次证明视像本身的无限潜力。罗氏的新近作品Aphasis (〈失语症〉),以免费软件(free ware) Processing作基本工具,以“现成”的数码录像片段的“图元”/“像素”(pixel)为原素材(或基本单位),对个别“像素”进行变动,把创作活动化为一个分析性的衍生过程(analytic generative process)和其中的反复实验。这样的例子,把框架从“镜片”时期的“意识”的投影,感官的探索,对时空经验的辩证的空间,变为游戏、发现的地方。我想,这个才不过是未来活动影像的探讨的新起步。

  从感知的角度说“微叙事”

  此[那]时那[此]地……

  微叙事

  不叙大事叙小事

  从生活、物质、情感的细微处着眼

  以细致的镜法

  于我们的香港

  至隐蔽的角落

  横卧光天化日之下的

  双行四轨的柏油路

  广场

  街坊式的迷你公园

  他的厨房

  你的衣橱

  我的失神

  她惯性的喃喃自语

  割下去

  暗处涌流着听不见的震怒

  直抢的轰隆一二三二三四三四五六 噢

  别忘了脚跟后45度随时随地的陷落

  旋转三个半圈循你前正方横过的是

  一片飞来的絮语…那-怎-好…难-道-我-不…

  你转过头来,仅能揩拭着回音遗下的湿润

  絮语鄹浓

  你身在2003年他的斗室里阅读着一个孩童的暴行化

  铜锣湾的钢铁与油麻地的货艇敲着同一个音高

  时间层的缝合张扬着针痕线路任由你一句我一句。

  盖住盖不住同样庄重

  她长大的时候忘了上装。

  他量度着时光一串串自顾自的溜走至还未起名的新天地。他知道吗?

  他和她上演着…像极了!像极了盒子话剧的标准情节,不偏不倚。

  请问∶从十二楼步行到四十八楼要多少时间?

  他盯着他,盯着自己,盯着自己的未来忽又回想鼓燥的那一天,盯着影的虚与实。

  看见的世界就眼前的框框四比三

  听见的,裹袱之后飘扬而远扑,有疆无界

  一个世界迭着另一个世界。

  其间,我走漏了眼。

  那一刻,你偷了步。

  其实,根本无法排序。

  因为所以然后结果于是于是然后谁不知结果结果都没有结果

  24个同时发放的画面

  悬浮着的108个虚拟世界也许是一朵扑过来的怨气

  滑过一段涓涓的细语绵绵

  擦过石屎的方便桥

  着陆或不着陆

  或挣出无端的嘈音。

  你再说,再说30遍,再来二百句,再多用两万五千字,

  试试吧。

  (主理导师∶黎肖娴)

  这是一次重新发现,一次对我们的城市,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空间,我们的时间以及我们自己的重新发现。我们用新的技术去发现一种新的存在,一种新的定义,一种新的观赏和思考的方式。这或许会是批判的;或许会是欣赏的;或许是值得赞美的;或许是叛逆的;或许是微观的;或许是负面的;或许是悲伤的;或许是感性的;或许是机械的;或许是个人的;或许是自动的也或许是未被传递的。

  (助理导师∶邓肇恒)

  “微叙事”,一个看似困难的命题,但从字义理解,又并不那么拒人于千里之外。这个展览的作品在形式和风格上各有特点,惟大部分作品都透析出一种以微观方式主导的创作精神–仔细审度和尽量应用手上的数码画

  框,重新创造时间和空间。在这些微小的领域中,即使最「蚊形」的细节都不容错过。请睁大眼睛、仔细感受。

  (助理导师∶许雅舒)

  年轻录像作者对自身作品一人一句的自我诠释,谱出一块网络式的蓝图,绵厚的?时间图像?,众声喧闹的城市路人的多重唱、呓语、独白…

  [凝看]

  “s(ee)ad” / 及目乃凝于光。// 你看着我看着你正在看着我看着你看着我看着你正在看甚么呢?// “washing machine” / 你在注视什么?一双踌躇不安的手,还是一连串连绵不断、此起彼落的「当下」?最终,迷失在「现在」与「然后」的胡同之中…// “swirling” / 一个只能在玻璃罩外观赏的世界,完全透视,触摸不到,只怕电路系统容易故障。就让它自己转动吧!// “been seen” / 就在我模仿上帝的视点、变成电视遥控、监视他人的时候,电视变成了我监视自己的方式。// 说真不真,说假又不尽假。赶得及。赶不及。固定?动摇?看得见又或不能看见。// “walking alone along the beach” / 你看到 ≠你看到的。你得到 = 你得到的。// “existing, non-existing” / 一条鱼的最后旅程。// 是否看得见,就全凭光。//

  [存在.玩啥]

  “being” / 人类的存在是荒谬可笑的,就像他们的告急无须外在的因由。// “awakening” / 孤寂,彷佛是如何从童年中迈向成长前试图挣脱的空洞。醒悟,在于引发行动的瞬间想象。// “chaos” / 溶进混沌 // “a while” / “此时此刻”有多长?停留多久? // “无题” / 我想告诉你,寻常生命里所谓「等待」是怎样一回事 // “sliding Whites” / 红先生、绿小姐、蓝先生,电视中溜白。// “sync” / 时态的影像,声、画各自各。 // “dream-walk” / 有时,梦在我心里打着有致的拍子 走走停停。// “Samsara” / 未知生、焉知死。// 问∶你正往前走? // “over the shoulder” / 是没有行动?还是心里扭捏地反锁在连串行动的假想中?最后……// “conservation of shadow” / 必须跨越那线,才可安身。// 对香港人来说,什么更重要?金钱,自尊?摄影者在沉思探望之际,竟不觉间变成了窗口外的其中一个角色。//(没有你)很寂寞。//

  [场景 + 演出 = 框架]

  “tableau”/ 发现更多在生活中不曾注意到的有趣场景……。 // 在维多利亚公园的开放市场里体验时间…。//一条带我进入香港的走廊 // 一个特别挑选的地点,一切精心计算;躯体和环境的关系,却变得模糊。// “tableau Magic” / 她。她。她/他。她/他/它?// “tableau vivant” / 一个男人表演的梦。// 车站成了舞台,谁会是演员?// 在惯常的通道上,听出一个隐而未见、却呼之欲出的世界。// “searching” / 九个屏幕是刻意的空间布局,只为主角可以穿梭于不同的小箱子之间。//“红色”在空间之间游走。// 一个体操运动员在二维与三维的空间里有节奏的跳。热诚有加,耐性却少了一点。// “spatial drama” / 欢迎你来参观木偶女孩们的密码式交流。如果你心情清爽,或许会看得出导演当时给演员们的点子是什么。于我,这是个游戏,从规则出发,有限的空间活动、有限的动作,就是好奇地想看看弄出来的会是什么模样的“演出”。 // “noctambulist” / 我们打开了迷宫模样的箱子。里面是个箱子。箱子里还有另一个箱子... // 住在三个不同框框的内外。人事物却满带勾连,一时随机碰撞,一时拒而反弹。// “frames within a frame” / 无论框架有多少,总有一个是主框。// 你等我可以等多久?//

  [时间层 ≡ 空间网]

  “3:22 - 4:00am” / 时光飞逝…// 以人物的进出、布局,在平面的空间重建过去的时间。// “Tramway” / 在一个完美的非量子世界里,时间是透过空间去理解的,而空间又是透过时间去理解的;没有任何东西(甚至包括死亡)可以将其分隔。相对论有关的是感知和参照的问题。我尝试沉浸在无边的视听空间中,探索时间的扭曲,扰乱运动的感知和空间的

  参照,引出一种对节奏和运动的新体验……或许是一种对时间和空间的新体验。// “rainy nights” / 一时 X 8地 // “dusk” / 这或多或少像是一幅画,放大了所有的细节。它与画不同的是,它不仅捕捉了空间,还捕捉了时间。 //一次把熟悉的空间和景物分割的旅程,分裂然后重组,创造全新的私密空间。 光、影、花瓣、流水、窗外、门内、婆婆的衣服、鱼儿的尾巴……那年我所经验的仲夏之梦。// 时间进程中的梯子和椅子…。//

  [运行]

  “陀陀拧” / 人转,转拧画面陀。// “Swing”:/「晃」如隔世 …// [货] [goods] / 上水超市后门货如轮转,转转转。// “Back and forth” / 由中环到北角;跑跑停停;前前后后…… // “Traffic light in disorder” / 我记录了一个女孩在大白天的闹市中时光倒流。// “Merry-go-round” /…是一个在字典定义里漫游仙境的女孩。一个在每个城市角落里起舞的女生…… // “Waiting in the City” / 时间慢慢流逝,你等待着,然后陷入幻觉漩涡里。// 在同一个视框里,我铺上一张又一张的时间层片。两个现实回旋交替,意味相通,情理互注。一时你窥见的是实存,一时却海市蜃楼。// 没有静止的状态,时间、人物、地点在蠕动。// “Nine” / 声音是由影像的设计而「构成」的。影像却是由声的安排而「设计」的。// 点指兵兵 … 点指贼贼 … // 在门后的空间里进进出出…// 不停的走……为了穿梭。// 由这里走到那里(或由那里回到这里)…// 如果人生可以推倒重来,你还会在同样的时间、同样的地点里做同样的事情吗?// 日与夜有多大的分别,你认识的是哪个他?// 无论你注意到与否,一切都在每一秒中运动。//

  [述说.理肌]

  “123321” / 你一言,我一语,换个场景改个装。故事有理说不完。 // “360@123” / 空间的纹理揭示分离与聚合之间推陈变化的叙事戏法。// 横行的故事,横向的叙事,多线平衡的路轨对峙。// 钓鱼是一个无法预知也无法控制的过程 // “relativity” / 日常中的相对运动…// “walking” / 夜深人静高跟鞋的声音特别响。// “1986 art lesson in the morning” / 在“现实”与“再现”之中重构一个独立生存的空间 // “X the road” / 我给你看的是你永远不会在街上看到的。// “铜锣湾” / 以长镜头拍摄,模拟长短镜放大缩小的后期处理,模拟闭路电视式镜头跃动,画面内外发生着不同的事情,时序未可知,事件重复发生,影像放大后突显了粗糙的录像肌理,现场城市环境声音主导,描绘和捕捉着铜锣湾的城市脉络,探讨着「时间图像」的可能性。// 序列思考的叙述逻辑,是对自身反复挣扎的考验,是把自己陷入反复不止的挣扎中的试练,但每次却能从中得到新的体验。 // “vertical” / “a thousand floors” / 香港 / 长沙湾 / 幸福邨 / 福日楼 // “point-or” / 迅速滴落,滴滴落,滴落,滴。// 我想用一串影像、声音及幻象来玩游戏。 // “happy in secret” / 一个小女孩的发声改变了我对“生日快乐”的理解:这是我所感触的时间、我所感触的空间。// “road movie” / 该听还是看∶任随尊便。// 一幅画” / 铅笔。擦纸胶。手。画画讲求过程。// 只要你开口。//

  年轻录像作者对自身作品一人一句的自我诠释,谱出一块网络式的蓝图,绵厚的?时间图像?,众声喧闹的城市路人的多重唱、呓语、独白…

  (2004-2007 .香港)

  就在我模仿上帝的视点、变成电视遥控、监视他人的时候,电视变成了我监视自己的方式。

  你看着我看着你正在看着我看着你看着我看着你正在看甚么呢?

  一条鱼的最后旅程。

  been seen

  “s(ee)ad” / 及目乃凝于光。

  是否看得见,就全凭光。

  及目乃凝于光

  就

  全

  凭

  光

  你得到 = 你得到的。

  “washing machine”

  non-existing

  你看到 ≠你看到的。

  你在注视什么?一双踌躇不安的手,还是一连串连绵不断、此起彼落的「当下」?最终,迷失在「现在」与「然后」的胡同之中。

  [凝看]

  walking alone along the beach

    Swirling是否看得见是否看得见

  说真不真,说假又不尽假。完全透视,触摸不到。

  说真不真,说假又不尽假。赶得及。赶不及。固定?动摇?看得见又或不能看见。

  一个只能在玻璃罩外观赏的世界,完全透视,触摸不到,只怕电路系统容易故障。就让它自己转动吧!

  [凝看]

  人类的存在是荒谬可笑的,就像他们的告急无须外在的因由。红先生、绿小姐、

  我想告诉你,寻常生命里所谓「等待」是怎样一回事。有时,梦在我心里打着有致的拍子 走走停停。

  [存在.玩啥] [存在.玩啥] [存在.玩啥] [存在.

  孤寂,彷佛是如何从童年中迈向成长前试图挣脱的空洞。醒悟,在于引发行动的瞬间想象。.玩啥]

  溶进混沌

  摄影者在沉思探望之际竟不觉间变成了窗口外的其中一个角色。

  红先生、绿小姐、蓝先生,电视中溜白。Sync Sync

  being / awakening / dream-walk / sliding whites

  Samsara / chaos / over the shoulder / “无题” /

  [存在.玩啥]

  没有行动?是心里扭捏地反锁在连串行动的假想中?

  “此时此刻”有多长?时态的影像,声画各自各。chaos

  未知生、焉知死。未知生、焉知死。未知生、焉知死。

  (没有你)很寂寞。

  最后……

  必须跨越那线,才可安身。对香港人来说,什么更重要?金钱,自尊?必须跨越那线。

  问∶你正往前走?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