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质:艺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0分
- 印象:
- 经营时间:29年
- 展厅面积:120平米
- 地 区:国外-国外地区
一
燕娅娅站在阳台上,午后的阳光洒满全身,安祥而庸懒,她站在那里,眼中交织着坚定与迷茫,内心汹涌着波浪,这样的状态要很久很久,那是她在叩问自己的心灵,就像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她在与自己的心灵对话:什么才是让你激动不已?是油画!回想这么多年,总是当娅娅站在画架前的时候就是她幸福、兴奋的时刻,多久也不觉得累!画油画,应该是我的终极事业啊。
回首往事,娅娅,这位家里的小妹,从小就受到家里爸爸妈妈的疼爱,也是哥哥、姐姐们的重点保护对象,但她从小就不爱说话,性格十分内向,从不喜欢与人交往,别说其他同龄的小朋友,就是邻居、同学、老师、哥哥姐姐、爸爸妈妈都不常说话,唯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画画!整天画画,那个年代,因为父亲的右派身份,他们一家蜗居在大山之中,没有什么条件也没有什么材料,能够使用的就是白纸,红墨水、蓝墨水、黑墨水,但仅仅这些就那个让娅娅沉浸在图画的世界之中。
慢慢地,家人可以从色彩上来分辨出娅娅的心情,如果红色居多,就表示这个不说话的小姑娘心情不错,如果是黑色当道,那就是她悲伤的一天了。
二
学校老师终于发现了娅娅的绘画天赋,因为这个小姑娘从来不像别的孩子一样,用铅笔小心翼翼勾勒轮廓与线条,而是用毛笔挥洒,直接成型,她对形状的敏感与造型能力之强远非一般的孩子可比。可在这样的大山中,在如此简陋的条件下,这朵有艺术与绘画天赋的小花骨朵能够开放出来吗?终于有一天,人家告诉娅娅妈:要想学好绘画,一定要画石膏!
妈妈带着娅娅,坐了一整天的车,从山里来到省城西安,找到卖美术用品的商店,人家还下班了,望着正准备锁门的师傅,娅娅一下就扑到橱窗之前,就不肯走了,妈妈好说歹说,请师傅开门,再做一笔生意,就这样娅娅有了第一尊石膏像,她清楚地记得那是一个海盗的半身塑像,自己回到家,对着这座石膏像,娅娅拼命画,几乎天天画,正面、每一个侧面,平视、仰视、俯视;晴天、阴天、雨天……就这样一直画到中学毕业。
随着环境的改善,娅娅的爸爸来到甘肃兰州工作,父母决心认真地为小女儿的绘画爱好做一个决定,他们约请了西北师范大学美术系的老师来给娅娅看看画,看看这个姑娘是不是真的有绘画的才能与前途。娅娅抱着几百张海盗素描,来到老师跟前。这么多年,画了几百张,只是一个海盗。老师真的是被震撼了,他对娅娅的爸爸妈妈说:先不说孩子画的怎么样,就冲她这么喜欢画画,只爱画画,你们也该培养孩子啊。
三
老师的最后建议是就在西北师范大学美术系旁听,第二年直接考美术系。
但,按照规定,在学校旁听是要收费的,一年600元,这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大学毕业生工资也不过每月50多块的家庭来说,还是一笔钱呢。娅娅永远记得爸爸送她去听课的那一天,爸爸带着娅娅,娅娅背着画板,在校长办公室,爸爸掏出厚厚的一摞钱,10元,5元……总是不说话的娅娅突然说:我不旁听了,我不学画画了,我要回家。从来没有对娅娅发过脾气的爸爸第一次发脾气,就在校长办公室,冲着娅娅:不许胡说,我就是卖铜卖铁卖裤子,也要让你画画。娅娅流着眼泪,心里默默许下心愿:爸爸,您的钱不会白花,我一定好好努力,一定要证明自己。
一年的旁听生活,波澜不惊,可以说是一年如一日:一大早,娅娅揣着一块面包,出门,转换好几次公交车早早赶到学校,好在教室里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中午从不出去,啃面包,整理老师的讲义或琢磨作业,放学后赶去火车站,在广场上画速写,直到天黑。没有人要求她什么,都是她自愿而喜爱去做的,就如同当年在大山里画海盗。
太阳收回了所有的光亮,娅娅收拾画板,乘公共汽车回家,每次都在省委大门口下车,哪里一定站着她的父亲,已经是省委组织部长的爸爸,也在夜以继日地工作,先后为30万人平反落实政策,总是加班。不放心小女儿的他就在大门口等候,娅娅下车后,与爸爸汇合,往往父女二人一句话也没有,再一起回家。
四
第二年娅娅就顺利考上了大学。从来不服输,也不爱说话的性格,从此伴随她一生。
上大学后娅娅决心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攒钱去北京,她要去中国美术馆,哪里是她梦想的殿堂,她要去哪里接受洗礼。当攒够第一张火车票钱的时候,娅娅登上了前往北京的火车。2天2夜坐火车到了北京,出了北京站,娅娅第一句话就是问:那路汽车能够去美术馆?那一年娅娅刚刚20岁。
当104路公交车停在美术馆站的时候,娅娅的胸脯剧烈地起伏着,她真的是太激动了,自己梦想的殿堂就在眼前了,这一切都是真的吗?走进美术馆,一张张、一件件,娅娅认真又仔细地看着、听着、嗅着,她用全部的感官来感受着这个她梦中的地方,看到原来只是在课本中、杂志上,书里才看到的画作,竟然就真实地呈现在眼前,可以这么近、这么近地观赏,中国美术馆已经在她心中如圣殿般矗立起来。
她在美术馆整整坐了一整天,第二天,她又来到美术馆,从清晨的阳光洒进窗户,到夕阳的斜晖慢慢变红变暗,美术馆哦,就这样融进娅娅的血肉,沁入娅娅的骨髓中。
五
娅娅静静地坐在美术馆里,心情却无比激动,她在心中发下誓愿:以后,要把我的画挂满美术馆,这是我的最高的理想。在日后的岁月,她会经常长时间流连在美术馆里,在那一幅一幅的画作前凝视。当第一次在中国美术馆办个展之时,娅娅是多么的兴奋!从之前半年就兴奋起来,想一想都觉得无比幸福,在展览之后许多个月,也是一想就难忘;但当娅娅决定第二次在美术馆办个展的时候,她的情结就成为决定的主要原因,是呀,能够办个展,就已经是对其水准的认可与荣誉,许多画家一生的追求,也就不过是能够把自己的画挂进中国美术馆。当象征的意义完成后,娅娅还要在美术馆再办个展,那就是因为她太爱这个地方了,她的一部分生命已经沉淀、凝固在这个空间之中了,它对她有着难以抵挡的吸引力。
就在娅娅第二次办个展的时候,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看完娅娅的画对她说:在中国油画界,能够把光与人物的结合处理的这么准确、完美、精彩,只有燕娅娅!那个时刻,就是娅娅最幸福的时刻,还有什么比得上对自己价值的认可与欣赏更满足的呢?况且又是在娅娅心中的圣殿里。
六
1985年毕业后,娅娅工作了,但那心中的殿堂无时无刻不在召唤着她,她的心愿要去北京,要进中央美院,还是如当年,那么莽撞,还是如当年,那么直截了当,还是如当年,那么不管不顾,娅娅又一次来到北京,还是104路公共汽车,这次在王府井下车,冲进中央美术学院教务处,撞到杨建华老师:我是从大西北来的。杨建华老师说:一看就知道是西北来的。我想考中央美院,我想深造。
就这样,娅娅离开了兰州,那熟悉的山山水水;离开舒适的家,放弃了稳定的工作,因为她知道,油画将会是伴随她一生的东西,画画注定要成为她生命中最重要的内容。也就是从生命的这个时刻起,娅娅就在一而再,再而三地诠释着“舍”与“得”的真谛,她在不断地舍着、放弃着。她的心中一个声音不断地告诉她:你来北京来对了。
当时只有壁画系在招生,娅娅义无反顾地考上高研班,上了一年,再转考油画系,又上了两年,可以说中央美院这三年对娅娅一生是重大的转折,她终于可以全天候地浸泡在艺术中了,可以心无旁骛地沉醉在绘画之中了。她每天的生活也很简单,除了上课,几乎每天都去看人艺的话剧,再就是去美术馆,其他的空余就都贡献给图书馆了。
全方位的艺术熏陶,娅娅像干涸的海绵,开始拼命地吸吮艺术的养分,特别渴望,带来特别的提升,舞蹈、音乐,看舞台的设计与构造,话剧《茶馆》的舞台灯光,总是让她兴奋不已。也许,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她对光线有了特别的兴趣,舞台上光的冲击力与感染,让娅娅以后对光特别敏感。
七
1995年,娅娅从中央美院毕业,她已经掌握了所有的油画语言与绘画技巧,手艺日臻成熟。有了前面一项的坚定,却引出下面的迷茫:这艘艺术的航船起锚出港了,将向何处?将去何方?目的地是那里呢?目标是什么呢?娅娅依然不甘心,因为她仍然没有体验到生命的激情与澎湃,更不是她向往的华彩。
一些年,为前途奔波,漂泊成为生活的基调,听风穿越整个城市的声音,看风穿越整个流年的光景。这些城市生活的断面和碎片在脑海中编织出光影斑驳的记忆,或宁静悠远,或跌宕起伏,但没有一样能够激发起娅娅生命中的激动,城市,注定不是她住驻之地,那么,点燃她生命激情的火焰在那里呢?
八
就这样日复一日,娅娅躲在租来的房子里,漫无目的地画着画着,画了一幅又一幅,这不,她站在阳台上,不是放眼窗外,而是环顾屋内四周,注视着她的画作,她下意识地伸手去捋自
己的头发,猛然碰掉了头上的帽子,这意外一击,把她猛然拽回自己的南疆,自己的喀什,自己的帕米尔高原之旅!
她如雷电轰击般地突然意识到:那片土地才是她最割舍不下的,最向往的,最令她激动的,也是最让她梦牵魂系的地方。再看看自己的画作,基本都是南疆的人物与风情。可是,到底是南疆的什么让自己难以忘情呢?
她端详着其中的一幅:一个小姑娘蹲在那里,身边卧着一条安静的狗,她眼睛朝着画幅的左前方,目光中蕴涵着一丝迷茫一丝忧伤,许多的坚定许多的坚强,小小的年纪,为什么就有如此的沉峻,她蹲在那里,在思考?还是在等待?还是准备起来出发?阳光,对,班驳的阳光洒在她的身上、脸上、手上、包头上,那是南疆特有的阳光,明亮、斑斓、跳跃而流畅!对,是这些阳光,让娅娅迷恋。
九
4年多以后,她站在那幅画前,这样地描述着自己:这张画画了整整7个月,是我最为迷茫的时候,我知道我会一生画画,但我不知道我该向那里发展,我的艺术之路的突破口在那里。直到那天我碰掉了帽子,我意识到是阳光、是南疆的阳光,是帕米尔的阳光最让我心醉神迷。那个时候我画了一屋子画,都与这张风格类似,我在无意识地在画布上班驳着阳光,但只有这张是我下意识地投影,是那个艰难阶段的缩影。时间是1996年。
后来,我租了一间半地下室,把我在北京的所有的东西都安顿了进去,然后我再上帕米尔了。那里有我最爱的阳光。
我在地下室一住十年啊,这是最为艰辛的十年,去伊朗交流,去欧洲考察;后来又签约新加坡的画廊“客艺廊”。这个约签得让我刻骨铭心。画廊老板的欣赏与提携,让许多艺术收藏者对娅娅有了更多的关注,使得她的画作在题材上得到了很大的拓展,对光与影的思考与实践也更加宽泛与全面,许多年的许多创作的扎实的磨练,让燕娅娅意识到应该是自己实现突破的时候了。
十
她认真地向“客艺廊”的老板告假3年,她要再上帕米尔高原,并沉淀下来把这几次去高原的积累与思考集束地投射到自己的创作上,把这几年徘徊在脑子里的很多想法凝聚在画笔上落实在画布上。
“客艺廊”的老板真是舍不得,要知道娅娅深厚的笔力、出众的才华为他这个老板赢得了多少客户与名声呀,但他也是个懂艺术的人,知道这样化蛹成蝶的意义,更知道其艰辛。成与败不过是一线之间啊。看着娅娅是这样的娇小而柔弱,更为其勇气而震撼。他不能不支持。
在此之前,娅娅是自觉地反映着南疆、高原特有的阳光,那班驳的光,那令她迷恋的阳光是那么自然地散布在她的画布上,但人物是坚实的,风格是写实的,总有一种力量像压仓石一样,让画有一种冲击力,有一种沉重。
十一
可她去帕米尔的次数越多,越感受到一种纯净与新鲜、明丽。纯净的首先是空气,也许是高原吧,昆仑山脉的脊背上,是完全不同与喀什的空气,那里因为沙漠的原因吧,总是感觉有极细极细的黄沙在空中漂移,那游弋着的光线因而有了很多质感,可也有了那种看不见摸不着却感觉得到的迷茫,而帕米尔,这块飞翔着鹰的空域,格外蔚蓝与干净;其次,与她朝夕相处的塔吉克人是那么的单纯,他们的生活条件很艰苦,几乎终年在大山中,也几乎是与世隔绝,但他们阳光、快乐、简单、质朴,尤其是孩子们,每一张脸都那么美丽而可爱,尤其是那些眼睛,清澈而纯净,他们会为一点点事物而快乐,比如一个皮球,就能够有一个下午的兴奋;一只铅笔就可以骄傲地炫耀;一双手套更是让那双眼睛注满了幸福。
明丽就更是天然加自然了,蓝色的天空白色的云朵,绿色的草地,牦牛、羊群、马儿;远山,俊俏的山峰、叠嶂的林、谷,每种颜色都是那么饱满而明快。塔吉克人更是天生的色彩大师,每个人都仿佛象盛开的花朵,明丽而灿烂。
十二
有太多的画家只是来这里采风,被异域风情所吸引,他们更多地是想表达少数民族的风情和神秘,那些服饰、那些风貌、那些少见的东西。可娅娅来得是这样多,呆得是这么久,已经与很多家庭成为了朋友,与那些老人和孩子有一种家人们的亲密,他们不用更多的语言,就可以交流,分别之后是无限的牵挂与惦念,娅娅更是对这片土地更是充满了眷恋与深情。
娅娅希望表现的不仅是他们的外貌,更希望表达他们的精神,他们的精神世界!还有,就是孕育了这个精神世界的环境。于是,娅娅的画开始尺幅大了起来,画中的人物主要是孩子,还有老人。孩子,是这个民族的精神寄托,老人,是这个民族的精神沉淀,他们共同承载着这个民族的精神。画面的颜色开始鲜艳起来,因为那才是阳光在这里的真谛;画面依然质感十足,但这样的质感却逐步地块状化、五彩化,它们逐渐离开真实的肌理,更多地是以一种自己的绘画语言来独立地表达,从而越发灵动起来;阳光也不再是简单地、班驳地撒在身上、脸上、衣服上,而是象从心里长出来的一样,自然地存在于他们的身上、脸上、衣服上。
十三
画面的结构、人物的布局不仅仅忠实于真实,而是从一种娅娅特有的审美情趣出发重新结构与布局,这样一来,画面上流淌着的是一种神采,洋溢着的是一个被重新结构并表达出来的精神的世界,那么纯净而美好,明丽而梦幻,那是娅娅眼中的塔吉克人的精神世界!这些还不够!娅娅还想把更多的感受体现在画布上!于是,娅娅为那些可爱的女孩子牵来了仙鹤、引来了百灵鸟、鸽子、麻雀、除了那些最常出现的狗啊、猫啊、羊啊的之外,一只扑闪的蝴蝶、一簇盛开的葵花、洒落着的玫瑰,都在风的吹拂中、涤荡里动态十足,如精灵飞舞,是的,阳光、鲜艳的色块、特别的结构、无处不在的风、动物、植物,它们一起构成了塔吉克人的精神世界,也是帕米尔的生命的世界,更是娅娅那被深深洗礼过的艺术世界。
在娅娅与人、与自然、与世界的关于艺术的对话中,娅娅从拜倒学习、模仿,到逐渐地站立起来,她不仅需要表达出那个现实的世界,还在努力地表达着她所感受到的精神的力量与美好,而这曾经让她那么的着迷,夜不能安眠,昼不能停顿。
十四
三年,终于破壁而出,完成新的风格的转换与定型,娅娅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阳光•天使”的油画个展。燕娅娅面对这个世界开始发出自己的声音,那是她对艺术没有停顿的思考与探询,也是她对原来的自己的一个否定,更是她多少次上帕米尔对那片土地的情感倾注,还有那些让她魂牵梦绕的孩子与她精神的集合,面对这些油画,能够感受到的是一个流光溢彩、生机勃勃、美仑美奂的世界。
那是洒满阳光、纯净、明丽的遥远的地区与民族在娅娅心中的折射和再现。它不是为了更真、更象、更美地呈现,而是一种创造,一种尝试、一种全新语言的描述,不仅说外表,更多的是精神与心灵,这些,才是娅娅最想讲述和表达的,只是因为娅娅是那么的爱那片土地、是那么的爱那里的人们、是那么的爱那里的阳光、风、空气。那些所有的让她迷恋而陶醉的……
十五
光阴荏苒,转眼又过去了五、六年,娅娅也改签到香港“抱趣堂”的名下,在香港的画展非常的出色和成功,娅娅的画作与艺术探索受到了广泛的好评,也受到收藏家们的青睐,娅娅也从地下室搬了出来,有了属于自己的居所,也有了自己的画室,在外人看来,娅娅正享受着艰辛之后来之不易的成功与幸福。但是,正如她在画册的自序中说的那样:“从事绘画20年了,有13个夏季都是在帕米尔高原度过的。那是一个光影交织、色彩斑斓的世界,蓝天纯净而透彻,空气里有一种别样的味道。尽管满目是荒凉和贫瘠,恶劣的天气随时相伴,不小心就会付出生命的代价,但帕米尔高原对于我,最终成了一个魂牵梦绕的地方,一个可以让灵魂安家的地方,一个我心目中无法替代的圣地。它对我的意义,早已超出了自然,甚至超出了绘画本身。”
“记不清多少次了,他们一个不经意的动作,一个看似平常的表情,常常使我泪流满面……早已不是为了绘画元素而登上高原,而是为了再一次亲临他们,了却一年不见的牵挂和怀念。”
十六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在吸引我?每次从寂静的高原回到喧嚣的都市,都能强烈地感受到他们的存在,那是一种无以伦比的朴实,带着他们特有的真诚,特有的气息,特有的情怀——在自然环境相对恶劣,生活条件相对困苦的情况下,他们生活得简单、满足,在苦难面前依然高贵、恬静、从容、淡定,就是这种力量,让我一次又一次泪流满面……”
当一个人在什么样的状态下才不自觉地“泪流满面”? 燕娅娅说:“帕米尔高原对于我,最终成了一个魂牵梦绕的地方,一个可以让灵魂安家的地方,一个我心目中无法替代的圣地。”是的,那是她的灵魂与她直面相对,才能够让她“泪流满面”,只有在那个地方,她终于能够与自己的灵魂直面相对。
就这样,在功成名就之后,燕娅娅并没有停下脚步,那个地方每年都在召唤着她的灵魂,她虽然已经人到中年,却还是不能不去的年年“赴约”,为了能够上得去,住得下,她非常认真地坚持习练瑜珈,定期地游泳,以储备体能去迎接高原的考验。那么,到底发生了什么,让她的灵魂安家在那片高原?
十七
燕娅娅说:“领悟到的生活本质,正如塔吉克人对我的滋养和改变”;对那些高原上的孩子们,何尝不也是这样呢?当一个又一个孩子对着燕娅娅喊出“百给姆”(女神、天使)的时候,娅娅给予他们的如何不是一种滋养与改变?又如何不是灵魂的相遇?
娅娅带给他们从来没有的体验,娅娅让他们感受到从来没有的喜悦,娅娅让他们开始知道了外面的世界,娅娅把书、笔、尺子、文具……许多许多他们没有见过的东西带给他们,也许就此燃起了孩子们的希望?就此能够激励着他们有勇气走出高原与大山?就此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所以,孩子把娅娅当作了女神当作了天使。
娅娅得到了什么呢?灵魂的安放地,因为在这里所有人的灵魂对她开放,所有的灵魂都把她当作是自己的族人,娅娅从他们的精神世界走入了他们的灵魂之所,那些是怎么样的灵魂啊?纯美而清澈,高贵而细腻,娅娅毫不犹豫地拿起画笔,开始描绘起塔吉克人的灵魂。
十八
画幅更加的扩大了,因为不这样不足以反映出那些灵魂,画面里没有了其他,只有脸庞,最多还有一双手,那特写着的最最醒目的是眼睛,那里徜徉着全部的关于这个民族的心灵密码与灵魂的迁徙与羁绊,更有着从远古到现在的积累与沉淀,那一双一双的眼睛就象灵魂的溪流中翻涌出的浪花,它们在阳光下是那么的美,那么的令人窒息,那么的令人陶醉,从那些清澈的瞳孔中,娅娅见到了七彩的光,那是来自天空的、来自灵魂的讯息;还有阳光、风,它们都在画面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因为,它们无不都是岁月的印记与生命的赐予。
就这样,娅娅油画风格的再次革命,风暴从心底掀起了,娅娅的灵魂也在那旋涡之中挣扎,因为那也是自己的灵魂付出啊。现在娅娅为画面注入了新鲜的体验:如何让画布成为灵魂的住所?如何给眼睛以灵魂的投射?在画面前驻足的你,能够感受到灵魂的呼吸与飘舞吗?看似简单与回归,但如若没有强大的小宇宙的支撑,那一双一双的眼睛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充溢的生命流光与灵魂的华彩。形式越是简单,内涵就必须越是丰厚,娅娅的探索与尝试,就是这样,从一开始就是高难。
十九
2009年的秋天,北京,中国美术馆,燕娅娅的个人画展盛大开幕,人流如织,好评如潮,无数的人流连在巨幅的画作前,为那一双一双的眼睛所震撼,与他们的灵魂对望而交流,他们无一例外都感受到了那灵魂的飘舞与诉说,是的,那是塔吉克人的灵魂,也有娅娅的灵魂,折射出的是人性的温暖与光辉,每个路过走过的人啊,都在沐浴着、感受着那来自高原的阳光与神圣,也接受着灵魂的洗礼。
上一篇:一次次被帕米尔高原诱惑
下一篇:蓝色畅想读书沙龙•艺术流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