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质: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3.8分
- 印象:
- 经营时间:19年
- 展厅面积:
- 地 区:北京-朝阳-草场地
去年香港国际艺术博览会(ART HK 08)甫一亮相,马上吸引了全球注视的目光,获得业界和公众一致好评。随后苏富比把拍卖重心转移到香港,顶级画廊高古轩(Gagosian)也在香港设立办公室,毫无疑问,大家都把眼光投向了这个自由港。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更让人们对这片奇迹之地充满了期待。
5月14日,ART HK 09在万众瞩目之下隆重揭幕。本届博览会可谓占据了“天时地利”——“天时”是在经济不景气的环境下,艺术市场进入合理调整期,优质的画廊选择放弃内地其它博览会,集中精力押宝香港;欧美等其他地区的画廊面对已经接近饱和的欧洲市场,也瞄准了亚洲这块香饽饽,纷纷抢滩香港,趁机吸纳亚洲收藏家群体;同时,亚洲地区在经济衰退中所受的影响相对较弱,香港作为亚洲中心城市和全球第三大艺术市场的优势得到凸显。另外,苏富比、佳士得两家的春季拍卖分别在艺博会前后举行,有利于在媒体上造势,5月15至16日由日本、韩国、台湾多家拍卖公司联手推出的“亚洲拍卖周”也吸引了大批藏家,为本届博览会创造了“地利”。
从各种因素来看,组办方、参展方都对此次博览会寄予厚望。但是,已经进入冷静期的当代艺术市场无疑为这次博览会注入不稳定因素。从展览现场情况看来,这次博览会延续了上一届高涨的人气,并且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苗头:参展画廊素质提高,西欧画廊包括一些业界“大腕”大量进场;作品整体质量上升,年轻艺术家作品受到关注;成交方面经典作品依旧吃香,低端作品受到热捧,本地藏家群体仍有待发掘。
画廊:三分天下,大腕云集
这一届博览会拓展地盘,面积更大、展位更多,共吸引超过110家画廊进场,其中来自欧洲、日韩、中国(包括港台)的画廊三分天下,占据了绝大多数席位。来自西欧多个国家例如英国、德国、奥地利的画廊大规模进驻,希望开拓亚洲市场。尤为瞩目的是一些高端画廊的加入,比如高古轩画廊、立森画廊(Lisson)、白立方画廊(White Cube)等。达明安·赫斯特(Damien Hirst)的自营专卖店Other Criteria更是把首次在国际性专业博览会上的华丽登场选在了香港。白立方的总监杰·桌林(Jay Jobling)说,画廊在欧洲已经建立起比较固定的藏家群体,但在亚洲还缺乏人脉关系,这次参展最大的目的就是向亚洲藏家推出画廊品牌,开拓客户群,许多来自西欧的画廊新面孔也抱着这样的心态。这证明了亚洲市场的巨大吸引力以及香港艺博会作为专业品牌的号召力。日韩参展的画廊数共24家,与去年大致相等,韩国的朴淑丽(PKM)画廊、表画廊(PYO)和日本的Nanzuka Underground都是第二次参与。中国方面,香港本地参展画廊数量大增,除了参展经验丰富的精艺轩和季丰轩、汉雅轩、嘉图(Grotto Fine Art)、The Cat Street等,一些新晋画廊如安全口(Exit)画廊则带来了年轻本地艺术家的作品。内地的情况变化较大,去年榜上有名的北京公社、星空间等画廊没有参加,另一厢,刚从科隆博览会回来的aye画廊、北京现在画廊、尤艾贝思(BOERS-LI)、艺门画廊和唐人画廊都赶上了这趟香港直通车;而去年的老面孔香格纳、对比窗画廊、红桥画廊、红门画廊等依然积极参展,这些画廊的老板基本都亲自上阵,足见其重视程度。此外,去年本刊是唯一一家进驻香港艺博会的专业媒体,而今年则多了《艺术财经》《Hi艺术》等国内同行的加入。
另一方面,本次参展的东南亚画廊只有6家,此前人们对东南亚艺术崛起的预言似乎落了空,2008年东南亚艺术拍卖的旺场没有在此次博览会中体现出来。来自菲律宾的The Drawing Room已经是第二年参加香港国际艺术博览会,他们带来了菲律宾国内享负盛名的艺术家阿尔菲多·阿奎里赞(Alfredo Aquilizan),他的作品以当代媒介表现菲律宾原住民生活的场景和情感,具有很强的观念性和感染力。但是销售的情况并未如理想。“去年我们在首晚的VIP预展上就卖出了所有作品,但是今年直到正式展出的第二天,还只是卖出了两件。”画廊负责人维拉伦(Cesar H.Villalon,Jr.)显得十分无奈。
作品:整体良好,缺乏亮点
参展画廊整体质量的上升、大牌画廊的参加为本届ART HK带来不少熟悉的经典作品,比如立森画廊推出朱利安·欧派(Julian Opie)的个人展示,诚品画廊展出蔡国强的烟火作品、香港本土画廊Angela Li当代空间展出徐冰的《鸟笼》,还有高古轩带来的村上隆(Murakami Takashi)、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利希藤斯坦(Roy Lichtenstein)甚至贾柯梅蒂(Alberto Giacometti)。到场的评论家、策展人也纷纷表示这一届展出的作品相对此前的CIGE要“靠谱”得多。伦敦的白立方画廊带来赫斯特、翠西·艾敏(Tracey Emin)、吉尔伯特和乔治(Gilbert &George)等大腕的作品,组办方似乎也对这位大牌特别关照,把展位安排在展场的黄金地段。全场的“人气王”当数白立方策划的安东尼·葛姆雷(Antony Gormley)雕塑特展“Transubstantiate”,展览精选这位炙手可热的特纳奖得主在近期个展中的作品放置于纯白色的空间,观众经由场地两个板块之间的小道观赏作品,与作品形成空间的交互。
其它吸引眼球的作品还有新进场的日本高端画廊SCAI THE BATHHOUSE带来名和晃平(Kohei Nawa)的Pixcell-Model-Leopard、亚洲艺术中心展出的李真的雕塑等。整体看来,这次展出作品的面貌更趋多元化,少了面谱、大笑的头像和所谓中国符号。阿拉里奥画廊带来的两幅方力钧2007年的油画也属比较少见的系列。
然而,这次参展的画廊大多走稳健路线,虽然不乏佳作,却没有特别令人眼前一亮的作品,无法体现出这个亚太地区最重要博览会的实力。这一点也许可归咎于近期市场的保守运行。比起推出新品接受评论界的检阅,画廊更倾向于以稳定、优良的品质代表本画廊的形象,与藏家建立关系;同时,藏家收藏的目的和对象也开始转向年轻艺术家群体。这些潮流会催发艺术家对作品的重新构思——不再迎合市场,回归创作本身,重新着眼于艺术的严肃性;也会引起收藏家对艺术的重新投资,名气和大牌不再是王道,评价体系重建于艺术创作的价值。艺术市场是一个比任何领域更需要创造力激发的市场,画廊最终还是要靠抢眼的作品支撑品牌,博览会也才能从中积聚影响力。年轻艺术家或许会成为这场调整中最大的获益者。
藏家:人气高涨,财气欠缺
尽管受到金融海啸和甲型流感的双重夹击,本届艺博会的人气却不降反升。挟着亚洲拍卖周的东风,大量藏家聚首香港,VIP们纷纷表示现场万人空巷直如走进嘉年华会,城中富贾名流如霍震霆也亲自出席,台湾的重要收藏家一拨一拨地到场。国内很多著名的策展人如黄专、陆蓉之、收藏家乌利·希克(Uli Sigg)、艺术家曾梵志一一前来捧场,国内画廊也有不少同行前去考察,如站台中国的孙宁夫妇、长征空间卢杰等等。
据一些画廊负责人反映,实际销售情况并不如表面看起来那么风光,卖家似乎变得“小气”许多,选择作品的态度趋向慎重和理性,价位在数万美元及以下的作品销量较好,价钱实惠的版画作品最受青睐。赫斯特的波点系列、蝴蝶系列(标价6,250美元至7,250美元)以及标价1450美元的《以神之爱的名义:钻石灰尘》都有不俗的成绩,Other Criteria在首日的预展中总共售出了二十多件赫斯特的作品。以低价的限量艺术复制品为卖点的尤伦斯(UCCA)也大受欢迎,买家几乎是成打的购入方力钧的“超级干杯”月光盘(标价73美元)、洪浩《我的东西三号》(标价250美元)。另外,重要的经典依然受到热捧,比如白立方带来的吉尔伯特和乔治的作品到博览会开场的第二天已经卖出三件,而葛姆雷的雕塑则以35万英镑的均价售出四件。但是这些价格较高的重要艺术家作品的购买者多数仍是欧美收藏家。
相对伦敦和纽约,亚洲的当代艺术收藏群体在金融海啸中受到的冲击较小,购买力并未大幅缩水。但是经济衰退导致艺术市场高潮减弱、“泡沫”幻灭的情形相信给收藏家的信心和购买倾向带来一定影响。藏家不再热衷于收藏艺术市场红人的天价作品,而是选择一些自己真正了解和喜爱的艺术品以及具有市场潜力的年轻艺术家,买卖双方也在寻求更合理的成交价格。本地收藏家似乎对天价红人以外的艺术家并不熟悉,比如在北京行情看好的杨诘苍《青花瓷》复制品,并没有得到本地收藏家的青睐,反倒是外国收藏家对杨诘苍、隋建国的作品如数家珍,说明本地藏家群体对当代艺术的了解还有待深入。
未来:资源整合,看好香港
在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下,2009年的艺术市场在消极预期中开锣,艺术北京、CIGE今年的表现不容乐观,香港艺术博览会也不免引来类似的担忧。从现场看来,这样的担忧似乎是多余的。尽管销售榜单并未见红,参展画廊的负责人仍纷纷表示明年将继续参加。香港艺博会因其艺术品进出口免税的有利条件、自由开放的氛围、国际自由港的贸易环境、举办各种大型博览会的经验和硬件设备以及优秀的服务业传统,有着内地艺博会无法比拟的优势。亚洲市场的强大是必然趋势,而香港艺术博览会则是亚洲地区实力最强的博览会,起到整合亚洲资源、聚集全球购买力的作用。白立方总监卓林、SCAI THE BATHHOUSE总监久保田真帆(Maho Kubota)不约而同地预言,香港艺博会将很有可能在一段时间内成为足以与巴塞尔抗衡的国际性博览会品牌,一切只是时间问题。
上一篇:比利•安娜策划“艺术新经济”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