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龙森在中国的艺术市场是个响当当的名字。由此,绝大多数人都会想从他那里得到画廊经营的技巧,收藏的心得,对市场的看法和预测等等。但是进入徐龙森高简明阔的画室,巨幅无以言说的山水作品映入眼帘,注定了我们的这次谈话不会特别具象。不过,无象的东西通透后,具象问题的解决就是水到渠成了。
说到徐龙森为什么要淡出画廊业而选择潜心画画,他说“圆梦。回归。童年。”
苦难的童年
徐家5个孩子。他上有三个哥哥,下有一个妹妹。因为出身不好,文革时候没有一天安宁日子。他家住在当时的一个大里弄,进出时经常要经历无理的“突围战”才能通过。全家生活苦得很。玻璃窗户经常被砸碎。
家里往往只给徐龙森几角钱,就让他去菜场装满一大菜篮子再回去。徐龙森说他在买菜时无形中锻炼了自己的变通能力。为了最少花钱最多买菜,他对买菜的阿婆嘴特甜,每次阿婆都加到秤砣那边跷起很高再给他放进篮子呢。即使这样,菜篮子仍是装不满。徐龙森还要捡一些菜皮才行。
说到与书画的结缘,徐龙森颇有些神秘主义地描述起来。有一天,徐龙森的大哥带着他从家(苏州河)走到朵云轩。“那时候,我很小,人特别短”,说着用手比划出一尺来长,“所以记忆中走了特别远特别久,然后进到一个中西合璧的建筑(朵云轩)。进去后,我记得特别清楚,看到有人在画扇面,有人在刻章。啊,不得了啦,从那时到今天,我都觉得没有比画家更让我崇敬的了。”
自卑感与搏斗力
很直白地说,从63年到76年,徐龙森正好赶上中国的那个特殊时期。他上了13年学,却连一张纸质的文凭都没有。76年,他工作了。
徐龙森领到有生以来第一次工资(40.5元,相当于24级干部)后,做了三件事情:
第一,他去当时上海的星火日夜食品商店买了一袋牛奶喝。长那么大,他还没喝过。
第二,他花了2元钱买了一张上海博物馆的门票。(以后将近20年坚持每周去一次。)
第三,把剩下的钱全给了父母。
77年开始恢复高考,徐龙森很清楚地知道他将与大学无缘。他虽理解力好,但是背诵的记忆力特别差,政治这门课肯定过不去。他在自卑的阴影中开始在上海玉器雕刻厂做抛光工人,一干就是6年。这期间,他边干边积极涉猎了中国几乎所有的民间美术类别……之后的所有努力,徐龙森一言以蔽之;“自卑感让我迸发出彪悍的搏斗力。”
做画廊让我把眼界彻底打开
到了1984年,徐龙森在《报刊文摘》的夹缝里看见一线光明:中国试行停薪留职。漆黑的天空中,仿佛闪了一两颗星星。当天下午,他就离职了。
“那个时候很想赚钱”。之后数年几经周折,徐龙森走上了开画廊的路。
以前,徐龙森对中国传统文化情有独钟。民间美术是他多年关注的对象, 他认为在中国学雕塑,离不开要到民间去体察。寺庙的石刻木刻,古建筑里面的雕刻装饰,都是我们独特的营养。而传统书画已成为徐龙森个人的生活方式。开画廊以后,西方的古典和现代艺术,中国的油画,中国的当代乃至前卫艺术都深入进到徐龙森的视线。“做画廊让我的眼界彻底打开了。”当然,这也真刀真枪地锻炼了徐龙森的眼光。近年来对中国早期油画的梳理和重新认识,一定离不开这些名字:关良、沙耆、关紫兰、徐悲鸿、李青萍、潘玉良、费以复、陈抱一……而这些名字重新频繁出现在我们的审美视野,离不开徐龙森的敏锐眼光和悉心发掘。
徐龙森的东海堂画廊,在画廊业赫赫有名。因为有了好的眼光,所以有了棒的作品。“我很少请客人吃饭的。我靠作品吸引客人。”
胸中丘壑 气韵生动
现在,徐龙森逐渐淡出经纪人角色,“贼心不死,想做画家”,圆他童年的梦。
他没有美院教授的头衔,没有职业画家的生存压力,但是却更向一位独特的纯粹的知识分子画家。他是一个坚决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卫道士”。他说:“进化论伤害了我们的感知系统。”
从他的作品,的确几乎看不到“五四”以及共和国的影子,而是与现代中国之前的文脉相接。这真是一件较为诡异的事情。
从他的作品,看到的是宋代山水的大神秘主义,看到的是元代山水对自然的膜拜,看到的是明代山水对自我心灵的表达,看到的是清代山水的集大成之气,看到的是当代山水一脉相承的沿革。
从他的作品,看到的不是某个具体的祖国大好河山,而是胸中丘壑,而是气韵生动,而是外师造化,而是中得心源。
从他的作品,看到的不是程序化的东西,而是一个个寻找自己的历程。
从他的作品,看到的是绘画更多首先是画家一个人的事情,而并不直接承载历史,承载社会。
记得在清初画家戴本孝(1621~1693)《象外意中图》的题拔里面,戴本孝数语寥寥即点明精髓:
“六法师古人,古人师造化,造化在乎手,笔墨无不有。虽会诸家以成一家,亦各视其学力天分所至耳。脱尽廉纤刻划之习,取意于言象之外,今人有胜于古人,盖天地运会与人心神智相渐,通变于无穷,君子于此观道矣。余画初下笔,绝不敢先有成见,一任其所至以为起止。”
徐龙森语录
1.汉字很了不起,举一例:“忙”,左边一个“心”,右边一个“亡”。即,心亡之意。提防之。
2.人生最大的浪费是什么?不是浪费时间,不是做错事情,而是患得患失。多少人的一生在患得患失中度过?!
唯有以自己的方式确认自己的旅途,我们的内在才会丰厚。
3. 什么是美?
美就是在推与敲之间沉思的一瞬。
推之,则清清楚楚;敲之,则干干脆脆。
就是那模糊的一瞬,在美的边缘滑来滑去,乃最美之境界。
上一篇:首届中国收藏界年度排行榜在京揭晓
下一篇:中国艺术市场的“冷”思考(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