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推荐作品
人可艺术中心
积分:0
加关注
  • 资质: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9.3
  • 印象:
    当代艺术 优雅 高档 杭州市中心 服务好
    确定
  • 经营时间:
    15年
  • 展厅面积:
    860平米
  • 地    区:
    浙江-杭州
您所在的位置:人可艺术中心>画廊动态>正文

陈孝信谈中国当代艺术个案- 张浩

2014-08-13 13:44:28          

2014-07-31 编辑部 人可艺术

陈孝信 笔名水聿 凝寒等

 

国际著名策展人 中国美术批评家

世界华人艺术家协会理事

四川美术学院特聘教授

组织、编撰中国第一部《美术辞典》

“首届九十年代艺术双年展(油画部分)”艺术鉴定委员

“第二、三届中国美术批评家年度提名展(油画、雕塑部分)”提名批评家

第一、二、三、四、五届“当代艺术研究文献资料展”组织委员

 

http://v.qq.com/page/p/m/e/p0133dmvyme.html

中国当代艺术个案-陈孝信谈张浩

 

“艺术给我”张浩当代艺术文集及作品空间

左:何勇苗(人可艺术总监)

中:张 浩(中国当代艺术家)

右:陈孝信(中国著名批评家)

 

“艺术给我”张浩当代艺术文集及作品空间

 

陈孝信:

我和张浩以及和他的太太鲍凤霞,相交应该有24年了,24年时间,漫长的24年。应该对张浩的整个的艺术发展过程是比较了解的,我自信地说,我有发言权,而且我这个发言权不需要参考任 何其他人说的话。 这一次展览,应该说是张浩的非常到位的学术性的个案,程式。所以人可艺术中心做了一件非常有意 义,非常有价值的事情。能够这样的重视一个个案,展示一个个案,那我觉得,首先肯定人可艺术中心何总,是一个艺术家的知音,有魄力,有胆识,做这件事。 我对这个展览,这件展览作品,不是对张浩的画面作品,对这个展览这一件作品的过程以及到最后完 成的结果,表示非常的满意,肯定。所以我要非常,应该说由衷地感谢人可艺术中心何总。 我觉得何总是一个艺术推广的热心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有见地的人,我很愿意交这个朋友,很愿意成为人可艺术中心的忠实的观众,以后还要参加中心举办的活动。

 

“艺术给我”张浩当代艺术文集及作品空间

 

“艺术给我”张浩当代艺术文集及作品空间

 

对于这个展览,空间不是很大,作品不是很多,但是做得非常到位,细节,尤其是细节,可以说,笔笔精道,这个对于一个画廊来说,是非常难得的。我这个年龄的人,阅画无数,到过的空间无数,见过的人无数,能够把一件事情做得这么精致,不多,甚至是罕见。解读张浩的作品,我觉得应该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背景,就是应该放到一个清晰的时代背景,来论述它。

 

“艺术给我”张浩当代艺术文集及作品空间

张浩个人文集《筑》

 

张浩个人文集《形式生命与精神视觉》

 

第一个问题, 就是这一个时代,讲起美术家来,讲名家,甚至讲大家,还有所谓的大师,多了去了, 美术家多了去了,名家这个概念,大师这个概念,成千上万。但讲纯粹的艺术家,认认真真地按照自 己的本性,真实地面对自己,在做艺术的,这样的艺术家,超越了名利,在做艺术的艺术家就少了, 少到什么地步呢? 少到最多是以千为单位。而在这个以千为单位的人数里面再提炼一下,再追问一下, 往上走一下, 就是能够面对这个时代,面对这个世界,代表这个中国,代表我们五千年的文明,在向世界说话的中国个案, 最多是百十号人, 或几十号人,就缩小到这样的程度,是一个倒金字塔结构。张浩处在什么位置上呢, 张浩处在最后一个位置上, 就是处在百十号, 几十号人, 这样的中国个案的位置上。

 

“艺术给我”张浩当代艺术文集

 

 

张浩历年新闻评论剪报

 

他是一个有个性的人,有亮点的,有说服力的中国个案,这样定位张浩,我认为比较恰当。张浩是一个站在这个时代,面对世界,代表中国的文明在发言的,在向世界发出声音的,少之又少的艺术家个案。我觉得用“个案”来定位张浩的艺术,更确切。而且必须这样认识到,幸运的是他遇到了何总这样的知音。我为何总能够这样做,引以骄傲,你真了不起。以前只有我才这样认识,少数人 这样认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这个问题,这本身是一件好事。在一个大的背景下,把中国的所有同时代的画家、艺术家都放进去的以后,张浩站在一个最优秀的个案上。在这样的个案当中,张浩先进去了,给我们的认识首先是这样。当然这样的个案还有一些,例如黄永砯、徐冰……作为个案就是不是你自吹,世界能认同你,世界能听到你的声音,世界知道你在做什么,而且是你们中国自己的个案。

 

 

张浩,1987年作品,38x18cm

 

第二个问题,一百年以来,我们怎么向世界发出声音,如何站在时代的节点上,向这个世界发出声音 的,我们一直在追寻这个梦。从晚清开始,中西文化激烈冲撞的年代开始,五四运动,五四美术革命, 启蒙运动,再是救亡图存,再后来是新中国成立之后。这一百多年以来,不是说我们的前辈艺术家不在思考 这个问题,不在想这个问题,不在做这个梦,不是,一直在做,在这个长长的追求过程当中,出现了 三个大的发展思路,有三个不同的方向,都在做同一个梦,想回应世界,想树立我们的文化,想使其 重新复兴起来。

 

张浩,1989年作品,24x21cm

 

第一个就是打着传统的旗号,想回到传统主义,想回到传统,想保卫国粹,来发展我们的艺术。其代表性的人物就是近代四大家。

 

歪嘴坡,张浩,1989,宣纸水墨,136×136cm

 

第二个发展思路,完全相反,是全盘的西方化,也就是叫西方主义的发展思路。代表人物是海归艺术家,决澜社的一批人,还有吴大羽。他们学得非常像,很有才华,他们确实是世界,国际化的东西,但是很遗憾的一点就是模仿的痕迹太多太重。但是他们这一批人的功劳 在于确实给我们比较沉闷的文化氛围带来了一抹亮色。这一代人,他们敢于这么做,在中国的土地上做,是需要胆识的,这一批人,是一百年来的精英份子。第三波西化就是85新潮,我们把全部西方主义里面的现代主义、当代主义的整个过程模仿了一遍,很西化,那属于思想解放运动,属于改革开放 中的思想解放运动在文化领域结出的一个果实。85新潮是要肯定的,它在思想层面上,尤其在思想解放的层面上,我们是要高度肯定的,这些人冲破旧有的体制,冲破艺术上的清规戒律,爆发极大的创造力,用火一样的热情,在透露艺术,这一些,我们历历在目。

 

 

无题,张浩,1995,综合材料,136×136cm

 

第三条道路,是我个人认为最合理的,也是最合乎情理的一个思路,就是中西结合或者说中西融汇。中西结合是徐悲鸿提出来的, 陈独秀、徐悲鸿强烈呼吁,要以西方的写实主义来改良中国画。而中国 现代艺术之父林风眠提出来的是中西融汇。他主张把西方的现代主义,主要是抽象艺术和表现主义艺 术和中国的传统的大写意进行融汇,中西调和融汇,来发展,来复兴中国的艺术。一个是中西结合, 一个是中西融汇,形成了第三条发展思路的大的结构,大的构架,为中国艺术的百年复兴作出了卓越 的贡献。

 

 

 

九四水墨系列之二,张浩,1994,综合材料,220×158cm

 

我再把这个问题讲得更加的细一点。我曾经把张浩的水墨分成五个步骤。

 

 

 

百岁老人,张浩,1985,宣纸水墨,272x205cm(被撤展的毕业创作)

 

第一步,学生期间,画过具象,带写实意义的,比较有形,比较有形象的水墨,学生时代和毕业期间画过。

 

 

 

庭院,张浩,1985,宣纸水墨,136x136cm (毕业创作)

 

第二步,他回到了传统的意象上面,以乡土题材,那个题材就是回到了意象上,和写实有区别了,把写实的东西颠覆了一 下。

 

 

张浩,1992年作品,18x12cm

 

 

张浩,1993年作品,36x36cm

 

第三步是太行山系列,观念性的综合时期,进入实验。这是一段不断做加法的过程。

 

 

 

城市的古典风景,张浩,1998,宣纸水墨,136×276cm

 

 

 

城市中的古典风景,张浩,1998,宣纸水墨 ,180x97cm

 

第四步是抽离笔线,开始做减法。家庭的变故,人生经历的坎坷,使他另觅出路,走出太行时期,开始画家门口 的一树、一草、一木、一桥、一水,把笔和线抽离出来了,打散了,来表达对象,同时寻找内心的落 脚点。

 

 

张浩,2002年作品,36x27cm

 

第五步就是二十一世纪初,一直到现在这十几年来的实验,实际上是他的第五步。

 

 

 

我的故乡,张浩,2003,宣纸水墨,203×202cm

 

五大步,多么不易,对他来讲是极大的考验,因为有的人走到第一步,就不想走第二步了,走到第二步他就不想走第三步了,走到第三步了,那他就更不能迈出,这危险了,怎么可能迈出第四步呢,走到第四步那 就更加不可能了,走到这里就行了,不可能再往第五步突破。但他恰恰往第五步突破,是不是还有第 六步呢,这是我要想的东西,是不是还有第六步,那就让我们以后拭目以待了。 那么这最关键的部分就是如何在这样的一个背景和过程当中,提炼张浩这个第五步的这一类创作。

 

 

欧洲之旅-米兰大教堂,张浩,2004,宣纸水墨,210×237cm

 

我 个人最后提炼出来的一个尝试性的定位,叫做超写意中国线构笔阵

 

第一点,从方法论的层面来讲, 就是取法中西古今,紧扣上下文联系。

 

 

幻想未来西湖之七,张浩,2005,宣纸水墨,108×124cm

 

第二点,转换千年笔墨,既在解构,也在重构,他把解构与重 构作为一个方法论,同时进行,把千年笔墨,当代转换,用鲁迅先生的话说就是别立新宗。其难点在 于,他在一个窄门当中,找到他自己的位置,哪几个窄门呢?一个是中西之间的窄门,一个是直觉和 理性的窄门,第三是平面性和空间性的窄门。他同时进入三道窄门,找到自己内心的位置,找到自己 主体性的位置。在这三道窄门当中,钻进去,找到自己的位置,难度极大,光是中西世界里面就足够你 琢磨的了,还要把握直觉,直觉是感性的东西,又要有理性的一种把握,高度的把握,宏观的把握,这 难度非常之大。他这一点做得很好,在直觉的把握和理性的超越当中,找到了一个窄门。

精神旅行(五),张浩,2006,宣纸水墨,168x146cm

 

第三点就更当代了,为什么说他是当代的呢,当代性,西方的东西有一个说法就是回到平面,但光回到平面性, 这个东西就一定行吗? 这不就又走到西方的路子上去了。罗斯科,就是彻底的平面性。西方格林伯格的学术定位就是回到平面性。张浩非常聪明,非常有智慧,也就是不能彻底的平面性,还必须结合空 间性,在平面性和空间性的一个窄门当中进入。这个空间性不是用传统三维的办法来处理的,它第二点中的妙处正是在直觉与理性之间,把握到了这个空间性。他不露痕迹的把这个关系放进去了,所以在平面性和空间性当中,张浩才能安放自己,这个都属于方法论。

 

 

精神旅行--自我回归,张浩,2008,宣纸水墨,233X124cm

 

张浩,从方法论的角度上来讲, 我比较接近张浩创作实践的本身。 从绘画的本体的角度上来讲,张浩去掉了三个东西。这任何一个东西都是很难割舍的。

 

第一,去意象, 这个对于一个画家来讲,简直就是要他的命。

 

心灵旅行2012—9,张浩,2012,宣纸水墨,169x124cm

 

第二,去笔墨趣味,他去掉了文人画当中最得意的,上 瘾像抽鸦片一样的笔墨趣味。在去了意象、笔墨趣味等等之后,他做了一个加法,也就是追求墨的饱 和度,将其推至极致。追求线的硬实度,也推至极致。就是齐白石有一次曾经论述过,就是中国的线 的高档层次就是剑柱。这就是笔墨的精华。所以他不是简单的去掉了笔墨趣味,他强化了笔墨的当代 感觉。他使用了如此饱和程度的墨到这个程度。所以要真正理解张浩的艺术的人,要在这样的关键点 上看,他的笔墨才能够活起来。

 

心灵旅行2012—13,张浩,2012,宣纸水墨,124x102cm

 

第三,他去掉了西方的平面呈像,就是抽象,平面性抽象,去掉了西方的色彩表现。

 

去掉这三点,在去掉三个东西以后他强调了自己的一种建构中的东西,这个建构的东西就是我刚才讲 的线构和笔阵,就是达到了平面性和空间性的一个最佳组合,直觉和理性表达的最佳发挥,这才实现

心灵旅行2013-4,张浩,2013,124x174cm

 

这个时代的一个新的感觉和新的想象力,既是新的感觉,也是新的想象力,同时他弘扬了传统文化的 精、意、神,三者俱有。在一个艺术家身上,一个艺术家个案身上,要做到这些要求,肯定是难之又 难,所以张浩的点点滴滴,都来之不易,我们要走近他,理解他。要把他内心的东西,真实性的东西说出来,那么我们才能更好的认识张浩,把握张浩,把张浩放到一个合理的位置上,去分析和研究。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