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质: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7.8分
- 印象:
- 经营时间:15年
- 展厅面积:200平米
- 地 区:云南-昆明
袁晓岑 在艺搜查询
出生年份: | 1915 |
---|---|
籍 贯: | 贵州 |
艺术简介
个人简介
袁晓岑,擅雕塑。美协云南分会。1938年入云南大学文史系攻中国画、雕塑及诗文。1953年调云南省文联任创作研究部副主任 。1959年任云南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1963年任昆明师范学院艺术系主任、教授 。1978年回云南艺术学院任副院长,教授 。现为云南画院名誉院长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美协云南分会主席,中国文联委员 。雕塑作品《母女学文化》入选第二届全国美展及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览;《版纳林泉》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均为中国美术馆收藏。雕塑《金沙水暖》曾入选建军、建党展览,并铸成四米高铜像,建立在长江第一湾。花鸟作品《森林孔雀》入选近代世界美术展览,为日本福冈美术馆收藏。出版专集有:《袁晓岑画辑》、《袁晓岑雕塑选集》、《现代中国花鸟画家袁晓岑作品展》(日本版),《荣宝斋画谱》、《袁晓岑国画雕塑选集》、《袁晓岑画孔雀》及入选《当代中国画》、《当代中国花鸟画》、《中国现代美术全集》花鸟卷、《中国现代美术全集》雕塑卷、《新中国美术50年》等大型画册数十种。 其子袁熙坤,1944年6月出生于云南昆明,北京金台艺术馆馆长,著名画家、雕塑家,第八届、九届、十届全国政协委员、文化部美术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中国收藏家协会副会长兼鉴定中心主任、中国雕塑学会顾问、中国建设文化艺术协会环境艺术专业委员会总顾问、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客座教授。2005年当选2008奥运景观雕塑方案征集大赛组委会主任。
人物生平
袁晓岑先生1915年6月28日出生于贵州省普定县一个偏僻的独家村,1924年至1929年在普定沙家马场小学就读。1930年至1937年在贵州省立师范学校、云南省立昆华中学学习。1938年至1942年在云南大学学习。1943年至1947年,举办个人画展,闭门潜心作画,期间与熊秉明、刘文清、邵芳、孙福熙等成立谷风画社,结识徐悲鸿先生,观摩聆教,受益颇多。1948年至1952年,任教于昆明师范艺术科、昆华中学、昆一中,雕塑《丰收》、《母女学文化》发表于《美术》、《人民文学》。从1953年开始,对孔雀写意画法的探究付诸实践,最终形成写意孔雀画法,达到独树一帜。1953年至1958年先后任云南文联创作研究部主任、云南省文化局美工室副主任,参加云南文联美协筹委会工作及北京十大建筑民族音乐厅的雕塑工作。雕塑《分到羊了》发表于《人民文学》,雕塑《母女学文化》参加在前苏联举办的“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览”。1960年至1966年先后任中国美协云南分会主席、昆明师范学院艺术系系主任。为北京人民大会堂作大幅国画《森林孔雀》,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袁晓岑个人雕塑作品展览”,此展使先生成了建国后第一个举办个展的雕塑家,引起了文艺界对云南的关注。1966年至1976年,受“文革”十年浩劫冲击,遭受不公正待遇,便托病在家集中精力创作。1973年应邀为北京饭店作画,后被打成“黑画家”,回昆明遭到批判。1977年至1986年,任昆明师范学院艺术系教授、云南艺术学院副院长、当选中国文联委员,64岁时加入中国共产党。1977年被文化部推荐,为外交部驻外各大使馆作画,1980年应中国画研究院邀请作画。1982年惨遭冤案,闲居家中,进行蜡画探索,创作作品50余幅,中央电视台拍摄了纪录片《袁晓岑的蜡画艺术》,被称之为是一新画种。1983年《鹤舞图》被中央领导作为礼品赠送日本前首相铃木善幸。1984年应北京人民大会堂邀请作画《白鹤》,同时作品《孔雀》被人民大会堂收藏。1986年北京荣宝斋与日本西武财团在东京合办“中国现代花鸟画家袁晓岑作品展”,并出版画册。1986年12月光荣退休。1987年至今,正如先生在《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袁晓岑》自序中写道的“古人云,七十而从心所欲。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予将集中精力向无尽头之艺术道路继续前进。”20多年来,先后为人民大会堂作巨幅画《瑞鸟图》,为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作巨幅画《春天大地》,为荣宝斋出版画谱作画,为'99中国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创作雕塑《孔雀》。编撰出版《荣宝斋画谱?花鸟部分》、《袁晓岑国画雕塑集》、《袁晓岑画孔雀》、《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袁晓岑卷》等。先生的一生,在画花鸟的同时,以国家民族经历的重大事件为题材,创作了许多雕塑作品,如:《战地黄花分外香》、《拍案而起》、《金沙水暖》、《伯乐相马》、《驼峰情》等等,表达了他作为一个艺术家对社会的责任感。
先生一生,对艺术执着追求,笔耕不辍,创作颇丰,作品先后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型展览,发表于多种画册、刊物,受到不少溢美之词,一一列举,实难详述。对先生一生艺术的追求,范曾先生在为袁晓岑的画册所作的序言中写道“先生之艺术生涯,备极苦辛,少年自学,以裱画店中名家作品及《芥子园画传》为范本,博学强记,饥不择食。1935年私塾岭南大师高剑父、高奇峰,画风一变。40年代初,幸逢徐悲鸿先生,深得青睐,自兹以还,进一步师法自然,学贯中西,画风又一变。解放后深入生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加以笔墨锤炼,炉火纯青,先生始名播天下,蔚为一代大师。”
先生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功,成为蜚声艺坛的大师,他感谢生他养他的大地,感谢磨练他的生活,感谢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正由于这样,在先生的艺术追求中,把雕塑与绘画、诗情与画意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创作中体现。
先生的人生是艺术的人生,尽管它充满了普通人的酸甜苦辣。是他一生孜孜不倦地追求使他获得了长久的艺术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