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推荐作品
您所在的位置:滇韵流香画廊>作品>作品详细
《陈半丁山水6条屏》

《陈半丁山水6条屏》

  • 编  号:129910
  • 作  者:陈半丁 查看拍卖记录
  • 销售状态:在线交易  
  • 库  存: 1
  • 售  价:¥1780000
买家服务热线: 400 669 0999-5551
《陈半丁山水6条屏》
滇韵流香画廊
积分:0
加关注
  • 资质: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7.8
  • 印象:
    val 画美价廉 老品牌 诚信 靠谱
    确定
  • 经营时间:
    16年
  • 展厅面积:
    200平米
  • 地    区:
    云南-昆明
作品信息 作者信息 交易评价 本画廊其他作品
尺寸 28.5x80(cm) 创作年代 1950年
作品分类 国画 形制 软片 技法 青绿
材质 纸本 题材 山水
作品标签 四季美景 山水风景 经典重现 艺术礼品 名家名作
适用空间 客厅 书房 办公室 酒店

作品介绍

陈半丁大师6条屏山水真迹,品相完好,终身保真,非诚勿扰!!!

(本画为软片,老纸、老印,非常容易荐定真伪!6幅作品所用印章大部分不同,经北京一朋友鉴定:有一颗印为白石老人所刻!)

陈半丁的山水画主要习石涛,但是在石涛中加入宋元高古意趣,同时将石涛的笔法、墨法加以简化,形成一种更为疏放古雅的个人风格。

作为20世纪初期到中期北京画坛的领军人物,将海派画风带入北京画坛的先锋人物,今天的人们忘却了他曾有的辉煌及艺术的成就。陈半丁绘画的艺术价值在当代艺术市场上被低估,这既有因研究的空缺所导致的认识空白,也有因宣传不够导致的知之甚少。但面对今天这样一个浮躁的画坛,一个唿唤传统回归的当代,陈半丁绘画的艺术价值更值得被重新认识。

 

作者信息

陈半丁

陈半丁

出生年份: 1876
籍    贯: 浙江-绍兴

作者介绍

陈半丁(1876--1970),即陈年,画家。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家境贫寒,自幼学习诗文书画。拜吴昌硕为师。40岁后到北京,初就职于北京图书馆,后任教于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擅长花卉、山水,兼及书法、篆刻。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北京画院副院长、中国画研究会会长。代表作品有《卢橘夏熟》、《高枝带雨压雕栏》、《惟有黄花是故人》、《赤壁夜游图》,《莫负此生》等。1956年在北京举办个人作品展览。 有《陈半丁画集》、《陈半丁花卉画谱》、《当代中国画全集·陈半丁》行世。

1、生平简介

陈半丁[1]1876年(清光绪二年)5月14日出生。家境贫寒,自幼学习诗文书画。少年时父母双亡,生活坎坷。为谋生,十四岁就在兰溪一店当学徒。十五岁在转至钱庄学徒中开始接触笔墨,自此一发不可收,自言当时嗜书画入骨,饥饿犹不顾也。十九岁时随表叔吴石潜(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来上海于严小舫之小长庐馆拓印为业。20岁时赴上海,与任伯年、吴昌硕相识,后拜吴昌硕为师。40岁后到北京,初就职于北京图书馆,后任教于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擅花卉、山水、人物、走兽,以写意花卉最知名。除任颐、吴昌硕外,又师法赵之谦、徐渭、陈淳,吸收明清各家画法而独树一帜。作品笔墨苍润朴拙,色彩鲜丽、沉着,形象简练、概括,讲求诗书画印的相互作用。兼善摹印。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北京画院副院长、中国画研究会会长。1970年1月29日卒于北京。

陈半丁擅长花卉、山水,兼及书法、篆刻。写意花卉师承任伯年、吴昌硕,又师法陈淳、徐渭、石涛、李复堂、赵之谦诸家。书法以行草见长。作品有《卢橘夏熟》、《高枝带雨压雕栏》、《惟有黄花是故人》等。1956年在北京举办个人作品展览。有《陈半丁画集》、《陈半丁花卉画谱》、《当代中国画全集·陈半丁》行世。[1]

2、往事略集

    初识张大千

    30年代的一天,北平城里的10余名画家举行雅集。在宴会上、年龄最大、名望最高的大画家陈半丁老人兴奋地宣布:他新近搜获到清初著名画家石涛和尚的一部画册精品、精美非凡、 世所罕见,为此他特地邀请北平艺苑名流第二天晚6点到他家中鉴赏。受到邀请的有中国画学会会长周养阉以及著名画家黄君壁、马晋、王雪涛、于非闇、徐燕孙等。

    陈半丁邀请了这么多画苑名流、却少邀了一个人、此人就是当时正客居北平、初登画坛、尚无名气的年轻画家张大千。但张大千是个有名的石涛迷。他少年习画,就下工夫临摹石涛、八大山人,徐渭、和吴昌硕的画,研习多年、画得几可乱真、有南方石涛之称。这次,他风闻艺林有此雅集、鉴赏石涛精品,此等机会他岂能放过?因而不等陈半丁相邀,第二天下午3点张大千就直趋陈府求见,毫不客气地当面请陈半丁出示藏画观摩。而陈半丁的脾气是客人没有一齐到,就不出示藏画的,他对张大千这位虎头虎脑的后生小子摆架子说:我约朋友来共赏、请贴的时间是6点。我不能先给你看、要等朋友到齐了大家一起欣赏。你想见识、可以,但不是现在,要等到6点。说完,离座而去,留下张大千一人在客厅里坐冷板凳。

    年轻的张大千受到如此冷落、也是老大不高兴。但为了鉴赏石涛的稀世珍品,他不得不忍心吞声地挨了三个多小时。到了6点多,贵客齐集后,陈半丁先在宴席上讲了一通开场白、自称幸获名迹、不敢私秘自珍,愿为友好共赏。张大千被挤在这批名流的外圈,等陈半丁捧出宝贝画册、刚刚展示,张大千就不由自主地大声叫起来:是这个册子啊!不用看了,我晓得!陈半丁被这个年轻人的狂妄急躁弄得很生气,于是他学着张大千的四川口音说:你晓得,你晓得啥子嘛?陈半丁想,我画册还未全打开,你怎么晓得?

    但这时张大千却不慌不忙地讲出,此画册第一页画的是什么,第二页画的是什么,题的什么款,用的什么印章,如数家珍、一一道来。陈半丁与众画家一边听张大千讲,一边翻看画册 ,进行核对,发现张大千竟说得丝毫不差。陈半丁与众画家十分惊奇、陈在翻看时连眼镜都滑落到地上了。画家黄君壁惊异地问张大千:你怎么记得这么清楚?张大千的回答更使大家大吃一惊。他得意地说:这画册是我画的,咋个不晓得?原来,这画册是张大千以前临摹石涛画风的习作之一,早已流传失落多年、不知怎么竟辗转到陈半丁手里。张大千临摹之精、画艺水平之高,竟瞒过了一代国画大师与老前辈陈半丁之眼 。张大千从此在画界名声大振。

拜师吴昌硕

    陈半丁,清光绪二年(丙子1876)出生于浙江绍兴柯桥的中医世家。当时,大画家吴昌硕先生也经常出入小长庐馆,见此青年人十分好学,深为厚爱。非但自己亲自传授,还将其介绍于好友任伯年,蒲作英。自此,好学的陈半丁如渴者临井,他向吴昌硕学习书、印、大写意花卉;向任伯年学翎毛、人物;向蒲作英学山水。在海派艺术之大洋中,年轻的陈半丁以自己的努力,汲取各种风格的营养,夯实了自己的艺术基础。

    陈半丁应缶翁之约,在苏州新居雍睦堂居住了一年有余。在此年余中,与缶翁旦夕得同室深研,半丁在一丝不苟地为缶翁先考妣作神像之暇余,缶翁也手把手地授其印画书法,并为之篆了不少印面嘱授其刀法。

    丙午年三月,一幅由半丁先生精心制作的缶翁先考妣像(见图)在苏州完成,像为直幅,长1.32米,宽0.67米,缶翁先考辛甲公端坐正中,头冠裘帽,身着皮衣,胸垂朝珠。辛甲公左前坐有结发万氏夫人(昌硕先生母亲),右前坐有继室杨氏夫人,两位夫人戴凤冠,着霞帔,帔上描有腾舞之金龙。三位先祖神态端祥,所坐的虎皮靠椅置于有大红牡丹图案的灰色地毯之上。此图为工笔写实,人物肖像逼真,细部也交代清楚。图中辛甲公帽上之翠顶红缨,领里子的填红描金,袍子露出部分的海水波纹,两位夫人衣冠上的佩物补子等安排得十分周到。尤其是裘皮衣的毛感和地毯之绒感,惟妙惟肖犹伸手可触,画家的扎实功底也由此可见。画像左下角的一排楷书小字显示出画家绘画时之崇敬心情丙午三月半丁陈年敬绘

    此幅先祖神像,昌硕先生十分满意,每逢除夕及祭日,总展于中堂供奉,亲率全家祭拜,以不忘祖德,并世代相传,直至今日。

    半丁先生在缶寓完成神像后不久,应上海宁波会馆董事严子均之邀赴沪作画。后又应金城之邀赴京。在京经金城推荐入肃王府作吴柳堂侍御画像。画像完成后迁出肃王府开始了其在京的鬻画生涯。当时因半丁先生初入京城画圈,各种关系尚未展开,前来购画者寥寥无几,颇不如意。为此远在上海的吴昌硕也为爱徒在京之处境十分忧虑。1910年,六十七岁的昌硕先生特地赶往北京,为半丁介绍各种关系和画店,并在琉璃厂纸店亲自为其书写了润格,称其性嗜古,能作画,写花卉、人物直追宋元,近写罗汉变幻百出,在佛法上可称无上妙谛,求者履盈户外……在京数月中,还为半丁治了不少印,其中有相当部分为缶篆陈刻合作,以示对之器重。由于吴昌硕在画坛的影响和推荐把场,陈半丁的艺术为京城人氏所接纳,从此其售画局面逐步打开。缶翁的京城之行,为半丁日后在京成为艺坛奇葩奠定了良好的基业。

教徒

    誉满海内外的大画家陈半丁已过世多年,他的作品迄今犹为人们所珍视。40年代,笔者曾与他有过交往,当时他住北京地安门米粮库胡同,记得他的住所,一进门迎面是山子石,院落松林成行,清幽雅静,地面除种植花草外,还种了一些老玉米、白菜、萝卜等,红砖砌成的小楼,为半丁老人安憩及作画之处,据说以前胡适之曾住过这里的。半丁老人喜戴小帽头,穿坎肩。他虽离开原籍浙江绍兴多年,但仍有故乡口音,与人谈话诚恳亲切,待客从不虚伪。值得一叙的是国人画展系由他开始的,那还是清代的肃亲王在旅顺生病时,他曾在大连开第一次画展。当时盛况空前,报纸刊登,不少人喜看半丁老人作品,终日在展室盘桓不去。记得有一次笔者去他家,适老人正对两位弟子张爱林、尤无曲讲授书画。老人曾对两徒说,孔子教子路收,教颜回放,即所谓因人施教。爱林没临过帖,写出居然有意思,这是有天才,但今后须收,不可再放。无曲临帖时间太长。写出字来,无时不在自拘自谨,所以今后须放,不可再收了。老人说,作品拿出展览,即使不比人家强,至少自己也要不惭愧,才可以谈得到开画展。老人坐在一张古老大沙发上,对两个弟子越讲越精神,谈一阵话,喝一阵茶,走到墙边看一阵悬挂着的明清名画。这两位弟子当时年约二、三十岁。听说无曲画展,多半是半丁老人在画上为之题字。开画展事先必须征得半丁老人的同意。还记得和老人谈到艺术时,老人说,随便抹两笔的,哪里就算得上艺术?艺术范围太大了,就连建筑制造乃至枪炮子弹,全是艺术。绘画不过是文人余兴,课余爱好,往清高里说,也不过是一种高尚的玩艺儿而已,像我这简直谈不到艺术。当初,学画的没有现在这样多,也难。那时印刷品缺乏,轻易见不到参考资料,向人借用完了一还,仍然莫名其妙。因此为了学画方便,就成立个社会团体、此即艺专的前身。老人还说,一群学生学画,叫他们都学我,这个不妥当,就如同唱戏,他是旦角的嗓子,绝不能因为和我学而唱老生,所以与我不相近的我不教,不能让人家费力不讨好。半丁老人还说过,3年出个状元,可是3年出不了名画家。有天才也要用功,我的男孩女孩都能画几笔,但不用功就不能成功,这可不是世袭,我绝不勉强他们。许多人不知道半丁老人原来的名字,他原名陈年,字静山,半丁是他的号,他不但能书会画,而且还长于治印。

天下几人画山水

3、从艺经历

    在我国现代画坛,一直有三大画派,其中包括南方的海派和岭南派,北方的就属京津画派了,而陈半丁先生是京津画派的典型代表人物。陈半丁成名较早,上个世纪初就驰名北方画坛。他擅长山水、花卉,尤以花鸟画造诣最高。他早年结识任伯年、吴昌硕,后来向吴昌硕学习书画篆刻,并得到了吴昌硕的亲传。到他四十岁时,作品已经颇得自己的特色。他的作品融明、清各家花卉技法之长,以洗练、概括的笔墨和古朴沉着的色彩来表现花卉鸟兽。他用笔苍劲,力量感强烈,构图稳中出险,善于将诗书画印有机地统一在画幅之中。他偶尔也创作山水人物,人物线条简练,多以情趣成画。

    陈半丁6岁丧母,9岁丧父,幼年失学,生活凄苦。他在《自传》中说自己15岁时就迷上了绘画嗜书画入骨,饥饿尤不顾也。1894年其表叔吴隐自上海回绍兴,因严信厚家拓《七家印谱》缺少人手,遂将陈半丁带至上海严家做伙计,这可以说是陈半丁人生的转折点。当时严家聘请了吴昌硕等上海名家,使得陈半丁有机会接受吴昌硕的指导。陈半丁在上海的十余年间,还先后得到了任伯年、蒲华等名家的教诲,为其日后在京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艺术基础。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严信厚之子严子均邀请陈半丁到他家作画。当时严子均任宁波会馆董事,会馆中很多任伯年的画需要复制,于是陈半丁便在严家临摹任伯年的画作。一日他正在作画时被金城所见,金城很是欣赏,打算邀请陈半丁同来北京。陈半丁到北京后,最初是住在金城家中,后因肃亲王善耆要为吴柳堂侍御画像,金城将陈半丁推荐到肃亲王府,肃亲王对他大为赏识。1922年,肃亲王在旅顺故去,陈半丁为报昔日的知遇之恩,在大连两次举办个人画展,卖画款数十万(旧币),全部用作肃亲王灵柩返京的费用。国人举办画展,陈半丁盖为开创的第一人

    陈半丁从肃亲王府出来后,开始时卖画生意颇不如意,这种情况持续到1910年。这年他邀请吴昌硕来到了北京。吴昌硕来京后,盘桓数月,将陈半丁推介于当时的北平艺术圈,并亲自为陈半丁订立画润:整张四尺四两,五尺六两,六尺八两,八尺拾贰两。条幅:视整张减半。册页、纨折扇:每件一两。半丁旧□(友),性嗜□(古),能刻画,写花卉、人物直追宋远,近写罗汉变幻百出,在佛法中可称无上妙谛,求者履盈户外,为定润目如右。庚戌长夏,吴俊卿。刻印:每字壹两。砚铭:另议。吴昌硕的大力推介使陈半丁声名鹊起。

    齐白石与陈半丁同在北京,二人对于彼此的艺术也是惺惺相惜。齐白石在《壬戌杂记》中写道:陈半丁,山阴人,前四五年相识人也。余为题手卷云:半丁居燕京八年,缶老、师曾外,知者无多人,盖画极高耳。余知其名,闻于师曾。一日于书画助赈会得观其画,喜之。少顷,见其人,则如旧识。是夜余往谈,甚洽。出康对山山水与观。且自言阅前朝诸巨家之山水,以恒河沙数之笔墨,仅得匠家板刻而已。后之好事者,论王石谷笔下有金刚杵,殊可笑倒吾侪。此卷不同若辈,故购藏之,老萍可为题记否?余以为半丁知言,遂书于卷末。

    齐白石还将自己的三子齐子如送到半丁门下,成为陈半丁的得意门生。

4绘画艺术

    陈半丁花卉、山水、人物兼擅,以花鸟、山水画最为著名。陈半丁是运古派的高手,他一方面研究古法不遗余力,一方面发挥个性,表现自我,务以古人成法,运以自然丘壑,加以个人的理想化,造成一种与古不背,却与古不同的,不即不离的绘画。

    陈半丁的花鸟最初学习吴昌硕、任伯年。在他1908年所作的《秋花秋食》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任伯年的影子。他1924年所作《墨牡丹》扇,大体上都不出缶老规范:花以吴氏的点法写成,枝叶都力求朴厚拙重气息,题字也是一派吴氏风貌……1925年所作的《牡丹图》轴与缶翁几可乱真,花、苞、叶、枝干及数墨点都极为神似,也见功力,只不过花朵将缶翁的圆点变成长点,石头略逊之。来京后他由专师吴昌硕、任伯年而溯源青藤、白阳、八大及扬州画派、金陵画派。陈半丁临习徐渭的作品很多,但临作的面貌不尽相同。

    作于1956年的《墨葡萄》是只求神似不求圆,笔法恣意,水墨淋漓,完全是徐渭式的狂放不羁。而1943年创作的《临徐青藤花卉册》画面中的物象并不完全背离真实,造型简约而严谨,是将青藤白阳融于一体的感觉。对于同一题材,陈半丁是广师博览。比如他梅花题材的作品,1932年创作的《梅花扇》笔墨古雅,受金农的影响。1935年所作的《花卉四条屏》中的梅花条可见他对于汪士慎、赵之谦的学习。1940年的《梅花竹石图》中的梅花,有八大的韵致。他还有大量吴昌硕风格的梅花作品,比如1962年创作的《梅、石、水仙》与1964年创作的《牡丹梅花》。他的花卉画造型严谨,如菊叶是怎样长的,梅花枝干是怎么生的,都合乎它的生长规律。凡那些笔不到处往往已经意到’”他善画牡丹、菊花、紫藤、荷花……常以洗炼、概括的笔墨和艳丽沉着的色彩,表现不同环境气候下花卉鸟兽的不同容貌和姿态。其笔墨苍润朴拙,含蓄有力,构图上讲究诗书画印的相互作用,统一中有变化。陈半丁的弟子尤无曲回忆道:陈先生从传统中来,他画的是陈白阳再加吴昌硕。陈半丁既师法古人笔墨,又深谙民众的审美心理,将文人高雅笔墨与世俗人情,以及市民的审美喜好相结合,因而他的花卉作品雅俗共赏。但有时关注形似使他放不开手脚,故有人称其画为小写意;有时留恋色彩的浓艳与真实,难免使画作失去魂魄,五色无主’”

    20世纪初的山水画家不再甘于临摹四王,往往由四王上溯明代、宋元乃至五代诸家,同时临习四僧扬州画派的风气盛行一时。陈半丁置身其中,山水画走的也是相同的路子,由四王入手,主要师法石涛,于石涛画风中加入宋元古意,形成个人苍润秀美,简约疏放的面貌。从其早年所作的几幅绢本山水中可以了解他从临习四王入手,只是早年的作品稍欠笔力。其作于1948年的《竹溪清话》,1949年的《拟郭河阳〈秋山图〉》,都是一派宋元人气象。有趣的是他一幅作于1935年的《山水画》中题道略师梅道人。画面中一派南国景色,近景是湖边石岸;中景是柳堤及茅屋、人物,中景右侧有间茅舍,一捧物童子从茅屋中走出,中部茅舍外有三人围坐,岸边的柳树枝条在微风的吹拂下飘向一边;远景是远山。相对于传统的三段式构图方式,此幅作品中的近中远景呈三条平行线。画中的山石以湿笔画出,虽用湿笔,但不含混,笔路清晰。梅道人吴镇向来以湿笔重墨画山水,构图奇险。此幅作品构图新颖、奇而不险,画中颇具宋人笔意,画风古雅清新,与吴镇似无太大关系。

    1930年创作的《浔阳琵琶》中题道略以大涤子法写之。此作品既汲取原济讲究墨法,纵横跌宕的气势,又善于结合元、明两代文人山水的蕴藉温润。1908年的《临清湘山水册》和1910年的《临大涤子山水册》,选取了石涛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作品。《临清湘山水册》画面多选取近中景,用笔紧致,用墨水气淋漓,将沈周、石涛、宋元风格相杂糅。《临大涤子山水册》构图复杂,用笔较前作细碎,学石涛的干笔皴法,但整幅画作山石树木的造型又不全似大涤子,他是在有技巧的巧妙地学习石涛。其画于1965年的《隔浦群山》与画于1943年的《石桥观瀑图》,都是意在董巨之间。但是1943年的作品中石涛的痕迹似比董巨更为明显,画面中用了许多大墨点来强调画面上的一致性。在山石的造型上采用石涛的方形的山石结体形式。1965年的《隔浦群山》采取高远构图法,画面境界开阔,山头以焦墨点苔,山石用干笔皴擦,设色古雅,得董巨平淡天真意味。

    陈半丁是一个兼宗数家者……能兼蓄并收,不限一格,不拘一隅……能脱去一个人的羁绊采取众人的所长,因所习既多,自然能将名家于不知不觉中参合为一,以形成自己的面目。陈半丁的花卉主调是陈白阳再加吴昌硕,他将吴昌硕、赵之谦金石书法的苍劲寓于画中,将华新罗的清俊,金冬心、汪士慎的疏放掺杂进去,同时习得青藤、白阳的水墨淋漓,所以他的花卉画中少了几分吴氏横扫千军的霸气,多了几分俊秀清新润泽,老练而不重拙,清秀而不怯弱。陈半丁的山水画主要习石涛,但是在石涛中加入宋元高古意趣,同时将石涛的笔法、墨法加以简化,形成一种更为疏放古雅的个人风格。

    陈半丁的临习对象乃是当时社会、当时画坛的某一派的共同选择。当时的画坛革新派传统派正在进行着激烈的论争,看似热闹非常的画坛其实只有两种选择。画家在选择画风时,并不是全然自由的……各类型绘画在渊源上的复杂性……画家风格的选择早已形成一套理论结构,不同风格意味着不同的深度内涵。作为平常谈艺,没有不提到缶老吴昌硕亲授弟子,陈师曾和金城的好友,他当然选择了金石派与传统阵线。

    但是,作为20世纪初期到中期北京画坛的领军人物,将海派画风带入北京画坛的先锋人物,今天的人们忘却了他曾有的辉煌及艺术的成就。陈半丁绘画的艺术价值在当代艺术市场上被低估,这既有因研究的空缺所导致的认识空白,也有因宣传不够导致的知之甚少。但面对今天这样一个浮躁的画坛,一个呼唤传统回归的当代,陈半丁绘画的艺术价值更值得被重新认识。

画作《松菊图》赏析

此画为陈半丁中年以后较成熟的作品,笔墨苍润朴拙,很好地体现了陈半丁诗书画印结合的风格。

陈半丁 《松菊图》

陈半丁 《松菊图》

画面笔法十分自由,似信手涂抹,却将老松、秋菊之貌毕现之上。松针以浓墨和花青绘出,层次丰富,而处于主体地位的树干部分却以淡墨粗写,反为松针做衬,含蓄有力,深得文人画写意之精蕴。陈半丁善写菊,画面中黄菊花瓣姿纵,色泽鲜明,点醒整幅画面。树干运用了点苔的方法,画谚中有所谓画布点苔,山无生气之称。陈半丁以点苔于简略的笔墨中求波澜变化,使老松顿显生气。此图平中见奇,意境疏爽俊逸,充分体现了画家化平实为奇境的艺术造诣。[2]

5、书法艺术

陈半丁书工四体,行书深得米元章韵趣,颇负时誉。治印遵缶翁钝刀之法,然篆法、章法略异,浑厚高迈,一洗时人浮媚险怪之习,曾见所刻『徐荷』一印印跋云:『自来刻印,未有不从秦汉,不然,学无根源。』又在『倬厂八十後所作』印边跋中云:『汉印重白文,方圆粗细并用,老缶後知者鲜矣。』印旨如此,而所作亦随之。寿石工《杂忆当代印人》诗,其一首为合咏半丁、白石者,诗云:『敬涤堂中六博新,借山馆外绝嚣尘。钝刀利刃余清事,□扁虬圆齐与陈。』陈齐并称,推崇可见。新中国成立後,被举为中国画研究会副会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北京中国画院副院长,虽年登耄耋,仍体健身轻,挥毫作画无倦容,创作热情甚高。某次画展,因对一画家作品之意见与康生相左,迨十年浩劫,康乃借机使人抄其家,并进行系列批判、游斗、殴打,即沦陷时期所刻『不使孽钱』、『老年清苦』、『彊其骨』等闲章亦成『反党』之罪证。

6、篆刻

不该低调的陈半丁篆刻

作为中国近现代篆刻史上绕不开的大家,陈半丁以为人拓印起家,师承印坛巨匠,融会贯通,终成大师。上世纪30年代,陈半丁已经成为了北京画坛的中坚人物,在他的身边围绕聚集了一大批画家,一直到解放初,陈半丁和齐白石都是并驾齐驱的。可是,40年之后齐白石仍然享有大名,市场上的作品价格也不断攀升;而知道陈半丁的人却不多,陈半丁的市场价位更是平平。就现状而言,陈半丁印作与齐白石印作的市场价格更是不可同日而语。回顾历史我们就会发现,文革期间陈半丁因直言敢谏、刚正不阿而遭受了不公正的批斗与打压,最终含冤病逝。这一原因是其改革开放以来艺坛地位受到影响的主要因素,也正因为此,在改革开放之后关于陈半丁艺术的研究一直没有形成规模,社会对他的接受与认识也还有待深入,他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的价值与地位还需要重新评估。

  由于对陈半丁篆刻艺术研究的缺乏和不够深入,就陈半丁印章的拍卖情况来看,其价格还相对偏低。不仅不能与齐白石、吴昌硕等人相提并论,就连和他同时代的陈巨来、王福厂等人相比也差距甚远。其实早在1996年中国嘉德的秋季拍卖会上,陈半丁的一对狮钮酱油青田印章就曾以1.1万元的高价成交,但此后一直到2000年,陈半丁的印章在市场上很少露面,偶有出现,也都以流拍而告终。

  2001年,在天津文物拍卖公司的秋季文物展销会上,一件陈半丁刻鸡血石章以4.07万元成交,此后10年间,其印章的价格一直徘徊在这个价位左右。在2010年12月的西泠

交易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