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度
在此,“广东主义”里的广东有别于我们曾经遇到过的所有其他的“广东”概念,忽略了地域以及行政概念,请问,“广东主义”之于你,是一种怎么的概念?你是如何理解这个词汇以及背后的意义?
答:广东主义是不是就是地方主义?往往这种提法除了证明他很脆弱,它什么都说明不了。就像一个村、一个县要保护自己的利益一样,搞一些特色来吸引人观看,这种做法在艺术界来说,是不完全对的。现在是一个网络时代,信息共享,不说完全共享,但基本也差不多。在中国经常搞一些“中国当代艺术”的提法,按照这种说法,是不是也可以有张家村当代艺术、李家店当代艺术、花县当代艺术…很明显这种提法是有问题的,这是大家谈了很长时间的国际主义的问题。我觉得地方强调这种logo是很可笑的一件事。在中国,什么时候把“中国”两个字去掉,当代艺术就做对了,但这还需要时间。
艺术家介绍:
1956出生于湖北,雕塑家、装置艺术家,1990年起生活和工作于巴黎。自上个世纪90年代起在法国、瑞士、美国等各个国家的各大城市举办个展和联展,其大量使用图像和信息进行的艺术创作使他获得了享誉国际的艺术名声。他的作品敏锐地抓住了信息和图像这些社会性的材质,智慧地介入了对社会环境的关注之中,从一个新闻人的角度从事着艺术创作,使得观众在观看他的作品时,就像在读一本政治史和社会史。
陈劭雄:
去一个陌生的城市,人们通常会选择一种最为直接了解这个城市的方式:逛大街,因此人们对一个城市的记忆主要集中在一些街景上,如古老的建筑,它包含着这个城市的历史;代表性的街区,世界著名建筑师的群展;时髦的商店,一个城市的商业消费水准。一个旅行者带回家的也总是除了去过的城市的风光明信片,交通地图和在他自己居住的城市所没有的东西外就是那些自己在其中的旅行纪念照。人们寻找的是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物与物的差异,而对于我来说,从身边匆匆而过的陌生行人,这些非常特别的个体在这里相遇,是一种只能用缘分来解释的事儿,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每个城市街上的行人,除了那里的居民就是游客,或者,假如一个城市已经存在了五百年以上,那么,所有的人都是游客,只是时间的长短不一样。虽然我是广州的居民但我对这个城市仍然有一种旅游的心态,不仅仅是这个城市会比我活得更长,面对每天的变化我有身处异地的感觉。如一个人不能跳进同一条河流之中的说法,从我家的窗口也是无法看到同一个行人的。这些今天存在而明天消逝的人群深深地吸引了我,街上不断更新的一切令我惊叹不已。所以,我便拿起照相机,我要好好记录在我存在的时间里与我结缘的,或者与我擦肩而过的人们,一个也不放过。
我觉得广州街景变化的速度永远是我拍摄的广州街景的速度所无法赶上的,我本是想逐条逐条街地拍摄重现一个广州(已经有人提醒我一辈子的时间是不够的),但是由于广州不是一个静止的事物,实现这个愿望只能彻底化为一个梦想。这确是一个人生存的时间和生活的空间的局限。为了尽量做得更好,我不敢离开广州太长时间,但这又是一个悖论,我的生活空间更受限制了。前段时间我出门三个星期,从机场搭的士回家,看到路边有许多坐在塑料椅子上手里握着一根一米来长的铁水管的青年,他们都穿着制服,身后都有一把大太阳伞,脚边都树着一牌子,样子也很相象,脑袋里顿时出现了巨大一个问号,广州怎么啦?记得有一年夏天我得了轻度自闭症整天在家看影碟,有一天上街,看到街上所有的女人穿着比以前暴露多了(后悔不该得自闭症),心想广州怎么啦?-------我真的不知道。
冯峰
在此,“广东主义”里的广东有别于我们曾经遇到过的所有其他的“广东”概念,忽略了地域以及行政概念,请问,“广东主义”之于你,是一种怎么的概念?你是如何理解这个词汇以及背后的意义?
答:是对全球化和国际标准的一种反动,也是对地方历史的一种深度观看和再认识。
你在广东居住吗?在广东的朋友多嘛?他们怎样影响你对片土地的感受?
答:在广州居住了近二十年,朋友也不少。这个地方迷人的地方是它的“市井气”,烦人的地方也是它的“市井气”。基本感受就是“热”,还有“很热”。真实的“热”。
如果在广州居住,平常说的语言是粤语?比起普通话,或是其他你所了解的语言或方言,觉得粤语有怎样一种特别的表现力?
答:在广州居住,但平时讲普通话。和普通话相比,它保存了着一种没有被“五四”白话文杀掉的古文气和一种野生的蛮气。
来自他乡的你如何看待广东人在“人种”上的自我认同以及对地域之外的人的排斥?
答:其实,有些时候“排斥”也许是对“渗透”的一种反抗,也是对“延续”的一种坚持。
处于广东,不可避免地面对所有在广东发生的现象,对你而言,过去的何种现象产生了深刻的图像记忆?而你将此现之于画面时,又是表达出了何种情绪?
答:这真是“说来话长”了。这次展览我想制造一个与“鸭兔”有关的形象,我想,它也许表达的是事物的双重性和多面性,还有,不确定性……,其实是我自身的不确定性,是对这个世界的怀疑。是对我们如何认定和理解这个世界的怀疑。
如果将你的艺术比作广东艺术生态圈里的一个“物种”,你认为是什么?为什么?
答:有一个物种叫:“鸭兔”。它既是“鸭子”,也是“兔子”,只不过当它是“鸭子”时不是“兔子”,是“兔子”时不是“鸭子”。什么时候是“鸭子”,或者,什么时候是“兔子”取决于你的角度和意志。你希望看到“鸭子”时,它就是“鸭子”,你希望看到“兔子”时,它是“兔子”,但你不能同时既看到“鸭子”又看到“兔子”,因为它不是两个东西,它只是一个东西,这样东西就是:“鸭兔”。
不知道你听明白了没有,如果没听明白的话,就请把这段文字从新读十遍。这样也许会对你有帮助,但是,我并不能保证这样做会真的对你有帮助。
曾参加过一些被贴上标签的联展吗?这样的“临时卖场”,会对你的创作产生一些影响吗?
答:我想不会影响我的创作。真正对我的创作产生影响的恐怕只有我自己。
艺术家简历:
1958 出生于中国沈阳,1981 毕业于天津大学,2003 中央美术学院绘画材料语言硕士研究生(肆业),2006 建立北京宋庄工作室。现今,执教于广州美术学院,任实验艺术系主任。
个人展览(部分)
2009 《一页历史》 JAS CHINA ART英国 伦敦
2008 《“两度半” 空间》冯峰个展 798艺术区 第五元素画廊,北京
2006 冯峰个人展,艺术景,上海
2005 冯峰个展 巴黎诗人俱乐部,法国
《如梦令》,冯峰个人展,艺术景,上海
2004 《三国演义》冯峰个人展,艺术景,上海
2003 冯峰个人展,艺术景,上海
2002 冯峰个人展,秦昊画廊,北京
2001 冯峰个人展,秦昊画廊,北京
2000 冯峰个人展,马德里国际画廊,西班牙
冯峰个人展,加略画廊,新加坡
冯峰个人展,日内瓦中央画廊,瑞士
1999 冯峰个人展,中环画廊,香港
冯峰个人展,可创艺苑,北京
1998 冯峰个人展,盛行画廊,三番市,美国
冯峰个人展,盛行画廊,香港
1997 冯峰个人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1996 冯峰个人展,蓝色画廊,北京
1995 冯峰个人展,滚石俱乐部,天津
冯果川:
在此,“广东主义”里的广东有别于我们曾经遇到过的所有其他的“广东”概念,忽略了地域以及行政概念,请问,“广东主义”之于你,是一种怎么的概念?你是如何理解这个词汇以及背后的意义?
答:“广东主义”对我而言是个全球化下的地域主义式的提法,是以去地域性的视角反观地域性的文化生态。
你在广东居住吗?在广东的朋友多嘛?他们怎样影响你对片土地的感受?
答:是的,累计起来近9年。在这里朋友很多。我因为生活在深圳这是个移民城市,朋友们也是天南地北,大家觉得深圳不是广东,是没有地域归属的城市。
如果在广州居住,平常说的语言是粤语?比起普通话,或是其他你所了解的语言或方言,觉得粤语有怎样一种特别的表现力?
答:不是。因为在深圳工作生活很少接触粤语,所以无法回答。
来自他乡的你如何看待广东人在“人种”上的自我认同以及对地域之外的人的排斥?
答:在深圳的基本都是移民,没感觉到本地人的排斥。
处于广东,不可避免地面对所有在广东发生的现象,对你而言,过去的何种现象产生了深刻的图像记忆?而你将此现之于画面时,又是表达出了何种情绪?
答:印象深刻的是深圳那些光鲜的摩天楼和拥挤的城中村建筑比邻。这种景象耐人寻味,仿佛现代化的两面。
画面上的“无私”现象——艺术家超乎于地域之外,通感于所有的情感,无论广东,抑或上海,北京,无一无私地倾注自己同等的感情,这种表达情感的目的,可言博爱,可言泛滥,当代艺术表达不是宗教图像传达,任何一个有个性的艺术家,依然不自觉地在自己的画面上留下偏爱的“地方志”痕迹,因为这是艺术家切身经历过后留下来的痕迹——你对此作若何看法?
答:这是“地方”对艺术家的型塑,也许艺术家在意识上排斥这一型塑作用,但型塑实际上发生在无意识层面。
如果将你的艺术比作广东艺术生态圈里的一个“物种”,你认为是什么?为什么?
答:蝙蝠。因为其实我是建筑师,不是艺术家,我的作品的身份也很模糊,是伪装成艺术品的建筑。
曾参加过一些被贴上标签的联展吗?这样的“临时卖场”,会对你的创作产生一些影响吗?
答:参加过。参加艺术展和做建筑很不同的是周期短,很快就会让自己的想法兑现,可以知道它的效果如何。
黄明:
在此,“广东主义”里的广东有别于我们曾经遇到过的所有其他的“广东”概念,忽略了地域以及行政概念,请问,“广东主义”之于你,是一种怎么的概念?你是如何理解这个词汇以及背后的意义?
答:“广东主义 ”是一个综合概念。每当我离开广东到别的省市就常有人把广东这个词强调出来,所以“广东”这词反而在离开广东省我听到的次数最多,感受也更直接。我认为广东主义是个多元的概念,它不仅包括广东的物质的光环,也包括广东的常作为的经济、文化的试验场,也包括的珠三角之外的一些荒凉的村落生态等等。
你在广东居住吗?在广东的朋友多嘛?他们怎样影响你对片土地的感受?
答:我一直住在广东。朋友也有不少,他们绝大多数的思路主要是实干挣钱。现实、实在性是广东的特点。
如果在广州居住,平常说的语言是粤语?比起普通话,或是其他你所了解的语言或方言,觉得粤语有怎样一种特别的表现力?
答:平常说的普通话,我没发现粤语有特别的表现力。
来自他乡的你如何看待广东人在“人种”上的自我认同以及对地域之外的人的排斥?
答:我以前还会在意他人对自己的排斥,现在不在意了,因为通常排斥你的那些人是没啥常识的。
处于广东,不可避免地面对所有在广东发生的现象,对你而言,过去的何种现象产生了深刻的图像记忆?而你将此现之于画面时,又是表达出了何种情绪?
答:发生在广东的现象印象深刻的很多,不过与我有密切关系的莫过于我们的乡村情景。90年代的民工入城大潮,就是以外出打工增收。我们村---怀安村的经济来源只靠种粮来生活,在每年两度收割的粮食又要交给国家交租即我们当地讲的“公扣粮”。扣完一部分粮食,剩下的仅够自家人糊口了,根本没有多余的粮食置换成人民币。村民一个人入城打工一年的收入人民币积蓄等于一家人七八个人在村里三四年的总积蓄。尝到这个甜头,其他凡具有劳动力的村民一下子放下锄头也纷纷加入发财的路……进城去了。8年过后,情景却是令人反思的……
画面上的“无私”现象——艺术家超乎于地域之外,通感于所有的情感,无论广东,抑或上海,北京,无一无私地倾注自己同等的感情,这种表达情感的目的,可言博爱,可言泛滥,当代艺术表达不是宗教图像传达,任何一个有个性的艺术家,依然不自觉地在自己的画面上留下偏爱的“地方志”痕迹,因为这是艺术家切身经历过后留下来的痕迹——你对此作若何看法?
答:我认为一件作品里注入与自己的经历相关的元素,也许能更清晰、真诚地诉说。另外也增加作品的可读性 。
刘庆元:
在此,“广东主义”里的广东有别于我们曾经遇到过的所有其他的“广东”概念,忽略了地域以及行政概念,请问,“广东主义”之于你,是一种怎么的概念?你是如何理解这个词汇以及背后的意义?
答:作为一个定居于在本地的艺术家而言,“广东主义”更像是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是以一种个人自发的消解意识对应于的日常生活的坦然处之。至于消解什么呢?我想当然就是来自所谓中介文化或强势文化的影响,我即不朝北也不向东,我只是沿着南方高速一直走。
你在广东居住吗?在广东的朋友多嘛?他们怎样影响你对片土地的感受?
答:我90年代初至今一直生活和工作在广州,朋友来自于各行各业。观察与交流促成了我对广式生活观的理解。
如果在广州居住,平常说的语言是粤语?比起普通话,或是其他你所了解的语言或方言,觉得粤语有怎样一种特别的表现力?
答:我对同行才说普通话,当普通话不足以表达事情真实性的时候说白话会增添我对表述的力度。粤语让你把握到一种入木三分式的真实感,当然也很生动,普通话太多义容易混淆视听。
来自他乡的你如何看待广东人在“人种”上的自我认同以及对地域之外的人的排斥?
答:排斥?我从来没试过,我不觉得这是一个问题,出来“混吉”的人是不会这么敏感脆弱的。
处于广东,不可避免地面对所有在广东发生的现象,对你而言,过去的何种现象产生了深刻的图像记忆?而你将此现之于画面时,又是表达出了何种情绪?
答:我的观察和记忆在生活与创作上奉行的是二分法则,身份是多元的气息是唯一的。我一直想做的就是在创作过程中如何把情绪压住,不要一天到晚显得才华横溢呼之欲出亟不可待的样子……我觉得这样好搞笑好“憨居”。
画面上的“无私”现象——艺术家超乎于地域之外,通感于所有的情感,无论广东,抑或上海,北京,无一无私地倾注自己同等的感情,这种表达情感的目的,可言博爱,可言泛滥,当代艺术表达不是宗教图像传达,任何一个有个性的艺术家,依然不自觉地在自己的画面上留下偏爱的“地方志”痕迹,因为这是艺术家切身经历过后留下来的痕迹——你对此作若何看法?
答:在这个气喘吁吁的时代,独立的质疑和批评越发重要;我对持有独立见解的人心怀敬仰;我不会留意太多个人情怀流露的作品,我认为这是个人隐私只适合与朋友分享。
如果将你的艺术比作广东艺术生态圈里的一个“物种”,你认为是什么?为什么?
答:我情愿想象自己是一个浪人,因为我习性如是。
曾参加过一些被贴上标签的联展吗?这样的“临时卖场”,会对你的创作产生一些影响吗?
答:参加的多了,说出来会雷到你的……但这对我的创作不会有任何影响,不要轻易的改变自己也不要道听途说左右揣度。
石岗
在此,“广东主义”里的广东有别于我们曾经遇到过的所有其他的“广东”概念,忽略了地域以及行政概念,请问,“广东主义”之于你,是一种怎么的概念?你是如何理解这个词汇以及背后的意义?
答:肯定是比较不一样的主义,就是说用语言归纳起来很难,于是我就开始画画。画着画着,有时候开小差,就画到其他省去了,也想着想着想出广东了。不过每次回想起广东还是蛮开心的,这里的物价也不算贵,穿着打扮也很平民化,所以也就饶了广东了。当然广东还是很有主义的,比如是中国主义的南派,是香港主义的北派,是广西主义的东派,是某某主义的反派,革命虽然闹得不系统,不过也闹过。文化虽然不太中心,不过也是有文化的。这些都不太算广东主义,不过也可以算一些吧。
来自他乡的你如何看待广东人在“人种”上的自我认同以及对地域之外的人的排斥?
答:广东人是中国最开放,最平易近人的人种了,最具拼搏精神的人种了。不过广东人也是最不排外的人种吧,反正广东人都喜欢我,和我说话,我很少在广东遇到种族歧视的问题,也很少遇到被人瞧不起的问题,在公交车里我给广东的爷爷奶奶让座,他们什么反应我都很理解。
处于广东,不可避免地面对所有在广东发生的现象,对你而言,过去的何种现象产生了深刻的图像记忆?而你将此现之于画面时,又是表达出了何种情绪?
答:广东的广州的高架桥,还有不断绵延的城市,很大很大的城镇联合体。看到这些,我就兴奋,焦虑,困,高兴,累,激动,有时失眠。
画面上的“无私”现象——艺术家超乎于地域之外,通感于所有的情感,无论广东,抑或上海,北京,无一无私地倾注自己同等的感情,这种表达情感的目的,可言博爱,可言泛滥,当代艺术表达不是宗教图像传达,任何一个有个性的艺术家,依然不自觉地在自己的画面上留下偏爱的“地方志”痕迹,因为这是艺术家切身经历过后留下来的痕迹——你对此作若何看法?
答:这个问题实在不是我思考的范围,几乎没看懂这个问题。就不回答了。
如果将你的艺术比作广东艺术生态圈里的一个“物种”,你认为是什么?为什么?
答:核心偷窥者。因为我觉得我还是很接近这个圈子的,也认识不少我喜欢的艺术家。我经常出差。
曾参加过一些被贴上标签的联展吗?这样的“临时卖场”,会对你的创作产生一些影响吗?
答:对展览不了解,临时卖场?卖什么,呵呵,没什么吧,不会影响我什么吧,很那什么吗?这个展览。不是在香港吗?在汕头还是湛江?不是说在香港吗,香港多好啊,多强烈啊,我们广州地铁的装修就是学香港的。
王彤
在此,“广东主义”里的广东有别于我们曾经遇到过的所有其他的“广东”概念,忽略了地域以及行政概念,请问,“广东主义”之于你,是一种怎么的概念?你是如何理解这个词汇以及背后的意义?
答:曾流行这么一句话:“在广东人眼里中国只有广东人和北方人”。我是一个典型的北方人,广东之于我就是南方。广东是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先行之地,从清朝末期到辛亥革命再到新中国后的改革开放,广东和广东人都是走在最前面。而“广东主义”之于我、我们这些北方人而言就是先驱、先进的代名词(自改革开放之初到前些年一直是,最近几年“广东主义”不再那么先进了),我所理解的“广东主义”同时也含盖了港澳和海外讲粤语的这些人群和文化。
你在广东居住吗?在广东的朋友多嘛?他们怎样影响你对片土地的感受?
答:我没有在广东居住过,但在广东有很多的朋友,他们之中有广东人也有从其它省份的移民。我个人认为对于一个地域的认知是一个综合性的判断,不应因某一人群而武断定性。
来自他乡的你如何看待广东人在“人种”上的自我认同以及对地域之外的人的排斥?
答:每个地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自我认同以及对地域之外人群的排斥,古今中外。
处于广东,不可避免地面对所有在广东发生的现象,对你而言,过去的何种现象产生了深刻的图像记忆?而你将此现之于画面时,又是表达出了何种情绪?
答:中国或许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和在最短时间内发生巨大变化的国家,而这个变化的先行者正是广东。从过去的桑基鱼塘到如今的遍地工厂,沧海桑田……然而事物总是有它的两方面,当我们在物质上极大丰富的同时,幸福感却变少了……我试图把这些矛盾、冲突、纠结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出来。
画面上的“无私”现象——艺术家超乎于地域之外,通感于所有的情感,无论广东,抑或上海,北京,无一无私地倾注自己同等的感情,这种表达情感的目的,可言博爱,可言泛滥,当代艺术表达不是宗教图像传达,任何一个有个性的艺术家,依然不自觉地在自己的画面上留下偏爱的“地方志”痕迹,因为这是艺术家切身经历过后留下来的痕迹——你对此作若何看法?
答:过度讲求地方性便狭隘,过分抛弃地域性就没个性。
如果将你的艺术比作广东艺术生态圈里的一个“物种”,你认为是什么?为什么?
答:外来入侵物种……因为我是北方人。
曾参加过一些被贴上标签的联展吗?这样的“临时卖场”,会对你的创作产生一些影响吗?
答:参加过,而且多少还是会有些影响的。比如这次,本来计划先拍摄重庆,可是由于要参加此次展览,所以先行完成了“视察广东农村”。
郑琦
在此,“广东主义”里的广东有别于我们曾经遇到过的所有其他的“广东”概念,忽略了地域以及行政概念,请问,“广东主义”之于你,是一种怎么的概念?你是如何理解这个词汇以及背后的意义?
答:我认为“广东主义”之于我,是一个很直观的概念。就是广东人这种“讲饮讲食”的精神渗透到日常的生活和各个地域。还有对地域的优越感严重到几乎到抗拒外界的地步。“广东主义”还包括了通过交往形成的兄弟姐妹情谊和亲缘关系等等,虽然在社会中形成却有家族色彩。“广东主义”还有语言上的明显标志,也有了文化的表征。这些形成了广东人的生活,无论走到哪里,都带着严重的“广东主义”色彩,从吃相、说话、动作、喜好等等,都坦诚地流露着。
你在广东居住吗?在广东的朋友多嘛?他们怎样影响你对片土地的感受?
答:在。多。他们总会给我惊喜。他们通过身体力行表现出对几十年所形成的习俗的理解,对故乡的忠诚与依恋(这些有时是因为城市的发展而消失的),对邻邦兄弟朋友的团结与交往,对传统仪式的保留与发扬等等,都是通过身体力行做出来的。在观看和参与的时候,我们对城市有了耳目一新的感受,因为这些活动和人文的事物已经在视觉上被坚硬的混凝土建筑和飞速发展的狂潮使之消失或摧毁了。他们的生存状况让我看到了这片土地的独特性,他们是这片无情又强大的机制和建设成果中夹缝生存的软生物,就像珍稀动物一样在无情的城市建筑中过着以往的生活。
如果在广州居住,平常说的语言是粤语?比起普通话,或是其他你所了解的语言或方言,觉得粤语有怎样一种特别的表现力?
答:我是比较爱说粤语。但是这取决于朋友,如果朋友是普通话和粤语都会说的情况下,我会用粤语跟朋友交谈(即使这位朋友的粤语说的不是太好)。也许我认定在本土的人和外来的人之间还有一种是长期居住或能很快了解这里的语言的人,在与会说粤语的人交往时是会有这种亲切感存在的。与其他语言相比,我认为粤语在音调上是比较委婉的,即有变化又不会有过于特殊的旋转音,让我说的时候很舒适,能够像流水一样地说出我的思想,而且我个人觉得说粤语会比较容易释放一种惹人爱怜的情绪,哈哈!
来自他乡的你如何看待广东人在“人种”上的自我认同以及对地域之外的人的排斥?
答:近乎无法回答。其实我认识的他乡的朋友都说广东人是最好客的了,人们在广东过得很舒适,因为他们不会“歧视人”。
处于广东,不可避免地面对所有在广东发生的现象,对你而言,过去的何种现象产生了深刻的图像记忆?而你将此现之于画面时,又是表达出了何种情绪?
答:有一种现象,也体现在我这次的创作画面当中——就是这种看似愚昧无知的行为受到鄙视的现象令我产生了深刻的图像记忆。其实这表达出了受教育的人和没受太多教育的人之间的相处障碍,还有地域优越性的问题。在香港和大陆,在时间上和历史上,发生了许多变化,人心和想法上也有变化。其实也不只是香港和大陆,各个地区在相处上都会有自我优越性的心理在相互转换,即使人与人的交往。但我认为这种情绪其实根本就不应该存在的。取而代之的应该是理解和投入。
画面上的“无私”现象——艺术家超乎于地域之外,通感于所有的情感,无论广东,抑或上海,北京,无一无私地倾注自己同等的感情,这种表达情感的目的,可言博爱,可言泛滥,当代艺术表达不是宗教图像传达,任何一个有个性的艺术家,依然不自觉地在自己的画面上留下偏爱的“地方志”痕迹,因为这是艺术家切身经历过后留下来的痕迹——你对此作若何看法?
答:人非草木,即使是草木也有人的情感,人怎可随便否认呢?即使艺术家可以有能力在各个地方停留,但总有个地方时特别喜爱的或有归属感的吧?!……博爱是应该的!即使无法真正做到,也应该在人生的旅途上逐渐学会博爱。不要盯着自己,盯着规矩、规则做事,更不要针对他人,不要只顾着人类的事务……应该学会博爱。而泛滥则是一种罪过。无法爱惜物质,爱惜自己的精神与生命,从而造成泛滥,于人与己无益,还祸害整个社会的风气和后代的生存环境。对于“地方志”要辩证地去看去做到。一定要有全球范围或者较大范围的认识下带有“地方志”的痕迹,当然艺术家也可以采取没有地方志的艺术语言来表达,也可完全不具备地方去创造。
如果将你的艺术比作广东艺术生态圈里的一个“物种”,你认为是什么?为什么?
答:艺术如果是一种“物种”,也是跟其他物种一样有神奇的功效。而艺术这个“物种”和大自然中的物种属性不同。她更像一种潜力,而很多时候是无法被发掘出来的潜力,类似于矿石,但还是比矿石更难以采探。人向往真正美好的心及理性尚无,艺术是无法被发掘出来的。
曾参加过一些被贴上标签的联展吗?这样的“临时卖场”,会对你的创作产生一些影响吗?
答:有过。虽说是“临时卖场”,但还是有积极的影响。多了展示和交流的机会,并且给予自己鼓励。但是老被贴标签,还不止一次被贴来贴去是很不好的,这样大家会很混乱的,就像一瓶白色的液体,给人贴个标签,在上面写来写去。拿去用的人不是白痴就是无辜者。所以作为艺术家,还是别为了机会而作践自己,供人使用。
朱晔
在此,“广东主义”里的广东有别于我们曾经遇到过的所有其他的“广东”概念,忽略了地域以及行政概念,请问,“广东主义”之于你,是一种怎么的概念?你是如何理解这个词汇以及背后的意义?
答:我觉得“广东主义”对我个人而言不是一个概念,而是实际的生活经验与经历。从艺术家的角度,我能够理解策展人提出这一命题的意图,然而我并不觉得“广东主义”就忽略了“地域”的概念,反而恰恰是因为地域的存在,使得时间所累积的各种尺度的社会变化得以有一个空间的参照系;而这一空间的维度又紧密地和政治经济,生活消费,文化地理等各种社会肌理叠印在一起,“主义”实际上就是特征,被强化、强调甚至是抽离其原本语境被凸显出来的特征。我主要去想那些细节的、与日常生活发生紧密关系的东西,最终在自己的作品《手信》中通过某种“物”的收集和呈现,来表达自己对这一主题的理解。
你在广东居住吗?在广东的朋友多嘛?他们怎样影响你对片土地的感受?
答:1997年大学毕业后我就到了广州,然后就一直住在这里。在广东的朋友挺多的,大概三分之二和我一样是从外地来广东的,广东籍的朋友大多的是从广东其他地方到广州的,土生土长的朋友也有,但是相对少一些。对自己而言,起先会觉得广东是个拜金而强调现实的地方,可是生活久了却发现它的有趣。有趣即在于对于生活本身的淡定,本来是那么回事,也就不用去管它到底是怎么回事了。广东籍的朋友们会说粤语,喝功夫茶,和我讲广东风俗,也会邀请我去他们家,但更主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与他们的交往与交流。
如果在广州居住,平常说的语言是粤语?比起普通话,或是其他你所了解的语言或方言,觉得粤语有怎样一种特别的表现力?
答:平时一般说普通话,购物或吃饭的时候会说粤语。因为个人经历的缘故,我会的方言比较多,无锡话、南昌话、重庆话、粤语这四种都还比较流利。卡拉ok里的歌有一种是按照语种去点歌的,大家熟悉的就是国语粤语两种,只有粤语与时俱进地成为了流行音乐的主要语种,而其他方言到头也无非在曲艺节目中使用。在谋求全球同步的普遍趋同之中,方言对于地域文化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然而粤语相较其他方言的强大,一方面托了南岭横隔中原的福,另一方面则是在地缘上临海的优势,也就是说地理上的保守和开放的矛盾,促成了粤语成为东南亚以及海外华人的主要语言,而在大众文化传播的主要贡献地则在香港。正是因为粤语的根深蒂固,广东和香港的电视台都有只说粤语的,起着不断强化语言自我身份认同的作用。实际上只有熟悉了当地的方言,才会真正地融入到当地的生活氛围之中。相较之下,学粤语要比学重庆话难,比学上海话容易。重庆话我大概到了后一周之内就能说,这样就很快地能融入当地的环境;而哪怕无锡离上海只有半小时的车程,我至今也没学会上海话。前者容易导致地方文化的沙文主义,后者则干脆以方言来作为身份识别的标志,比如上海有着标准的骂人语言——“外乡人”。学习粤语的难易程度适中,而对与广东的好处则在于:官话归官话,国语归国语,大家还是可以汤照喝、茶照饮、宵夜照吃。
来自他乡的你如何看待广东人在“人种”上的自我认同以及对地域之外的人的排斥?
答:我在广东几乎没有遇到这样的情况。广东给我的感觉很包容,倒是非广东人有着一种对广东人的习惯性排斥。大概在1998年夏天,我坐电车到三元里总站。车上很挤,有个小偷想偷我东西,当时我还不会说粤语,就大声地喝斥。等到了三元里总站下车时,小偷一直跟着,我站住在想是不是要打一架的时候,他突然走上前用普通话说:大哥,不好意思啊,不知道你也是北方人。最近听朋友说在网上有人说:资源都被非广东人抢走了,广东人要团结啊之类的。我问朋友怎么看,他说得就像广东人一样实在:是不是广东人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其实就生活在这里,并且为它的GDP和消费做贡献。
处于广东,不可避免地面对所有在广东发生的现象,对你而言,过去的何种现象产生了深刻的图像记忆?而你将此现之于画面时,又是表达出了何种情绪?
答:图像记忆就像碎片一样,没法深刻。然而在很多关于广东的回闪之中,印象最深的是一个梦。梦里大家在内环路下边看露天电影,高大的柱子之间拉上了电影屏幕,看的什么片子不记得了,但是我是坐在第一排的。一转头,坐我身边的都是领导人。我爱抽烟的,顺手给他发了颗红双喜,他用四川话说:谢谢哈,就是高架桥上车太多,电影里说啥子的都听不清。说完,一阵狂风刮过,高架桥都不见了,领导和观众也都不见了,只剩下两根电线杆和一块电影屏幕,地方也变成了没开发之前的珠江新城的草堆。
画面上的“无私”现象——艺术家超乎于地域之外,通感于所有的情感,无论广东,抑或上海,北京,无一无私地倾注自己同等的感情,这种表达情感的目的,可言博爱,可言泛滥,当代艺术表达不是宗教图像传达,任何一个有个性的艺术家,依然不自觉地在自己的画面上留下偏爱的“地方志”痕迹,因为这是艺术家切身经历过后留下来的痕迹——你对此作若何看法?
答:哇!这个问题好拗口啊,像在说绕口令,另外问题的倒数第四个字可能打错了,应该是“如”吧,是不是在问一个关于艺术创作的普遍性和地域特征的问题啊?如果是的话,我觉得这其实挺正常的,反而所谓的普遍性是一种比较虚无的东西,而地域环境对人的作用才更加地切身,痕迹也更重。我最近经常往重庆跑,实际上是想完成一组和自己在重庆的经历有关的作品,这样的作品我觉得在广州完成不了,没有那种感觉,而只有回到重庆才会体察到自己曾经经历的那种喧嚣之中的荒凉感。所谓艺术的普遍与无私我觉得是种假象,就像大家成天喊口号一样,没啥意思。有一次去重庆的磁器口,朋友说要吃酸菜鱼,结果一去整条巷子里都是吃酸菜鱼的,而且都挂着锦旗,印着“中央电视台XX美食节目隆重报道”的字样。我和朋友都很犹豫,结果巷子最后一家的锦旗上写着“重庆电视台报道”,我们就吃了那家。
如果将你的艺术比作广东艺术生态圈里的一个“物种”,你认为是什么?为什么?
答:这个问题好难啊。应该是嫁接或者杂交的物种吧,两栖动物,要是有三栖的也行,同时能够自我分裂的那种,像微生物那样,互为母子地生成。因为我自己的经历比较复杂吧:学建筑出身的,到广州后进的是国家单位,然后又去广告公司搞策划,之后做过很长时间的自由职业,期间做过十几种工作,后来也搞媒体,也策展也参展也做规划也做研究。如果有个物种就叫“艺术家”就好了,我好像特别想成为一个大家觉得是艺术家的艺术家;或者叫“未来”,那我的作品就都可以在平行的宇宙里自我进化了。
曾参加过一些被贴上标签的联展吗?这样的“临时卖场”,会对你的创作产生一些影响吗?
答:参加过一些联展,也有被贴标签的时候。但这个其实无所谓吧,因为展览本身的地域特征、作者的地域痕迹都是肯定会有的,这本身就构成了一种丰富性。对创作的影响会有,比如这次参展就会提醒我,对自己在广东这么多年的生活进行一次有趣的思考和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