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推荐作品
北京伯隐当代艺术中心
积分:0
加关注
  • 资质: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10
  • 印象:
    val
    确定
  • 经营时间:
    14年
  • 展厅面积:
    400平米
  • 地    区:
    北京-通州
您所在的位置:北京伯隐当代艺术中心>画廊动态>正文

笔耕墨耘艺随德馨

2014-05-08 15:29:19          

笔耕墨耘艺随德馨

——记沛县书协主席、沛县德艺双馨文学艺术家孟昭俊

       早春三月,风和日暖,和孟昭俊老师约好了在他家进行采访。

  孟老的家是小城再普通不过的一处住宅,门前尘土悠然,院落小巧有致。走进室内,朝阳的客厅面积不大但宁静古朴,西墙上一整面木架上摆着几方砚台、数沓碑帖及一些石雕、瓷器,高高的笔架上吊着粗粗细细几十支毛笔,紧挨着木架是一张方形的书案,案上放着笔墨纸砚和未完成的作品,满室氤氲着淡淡的墨香。

  前两年,孟老搬到市里和儿子住在一起,平时生活深居简出,此次回沛是应友人所邀刻写碑文。虽已年届古稀,但孟老身板硬朗、步履轻盈,谈起书法艺术思路清晰、言语淡然,透出一种谦谦君子的泱泱大度。

  孟昭俊1941年生于张寨镇孟双楼村,受家学影响,六七岁时就痴迷上书法,曾经历过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困厄童年,及至成年,又遭遇了“十年浩劫”。参加工作之初,在当时的唐楼乡吴庄村任教,1978年调至县文化馆任职,1984年当选县书协主席,1985年当选市第二届书协副主席,1992年主持县书画院工作。在繁忙的公务之余,孟老始终不忘默默耕耘,为书法艺术殚精竭虑,用深厚的艺术积淀赢得了书法界的称誉,并与书界同仁一道,为振兴书坛、提携新秀付出了大量的心血。而人生的风雨历炼和数十年临池的艰辛,也造就了他严肃精谨的作风、平正守法的习惯、与人为善的品德、宽容大度的性格。

  “始羡其为书家,终慕其为君子。……昭俊善书,以端庄富丽为宗,不秘其技,不神其术,不昂其值,不沽其利,故求学者众而求书者夥矣。徐沛间以书法名世者比比,萧然不售者寥寥,昭俊孤持不群,岂非君子乎!”这是孟老的好友、著名文史学家、作家田秉锷先生对他的评价。寥寥数言,既是对其翰墨一生而终有建树的专业方面的准确概括,更是对其风骨和品格的盛赞。

  “竹密无妨流水过,山高哪碍野云飞。”由于自幼研习书法,遍临诸家名帖,并有幸得林散之、武中奇、沈鹏、尉天池等名家指导,孟老博采众长,磨砺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艺术风格。从章法布局、字形结构、运笔走线、用笔技巧、墨色变化到落款衔印,均自成一体,且篆、隶、楷、行、草诸体字皆能书。多年来先后为歌风台、汉城公园、弘德园、徐州黄楼、彭园、徐州日报社、丰县状元碑园、山东微山湖国际书法碑林等名胜古迹题写了大量的碑文、匾联及石刻文字。他的蝇头小楷,如雨打芭蕉,清绝峻爽,线条遒劲,骨肉丰满,既有截铁之力,又有绕指之柔。而他的行草条屏,善取连绵之势,一气呵成,蔚然大观。点画结体有初荷出水之娇羞,承转照应有嘉木交柯之葱茂。

  中国是一个有悠久文化传统的国家,就书法而言,历代著名的书法家莫不是在继承和创新的结合下焕发出自身新的艺术生命能量。谈及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孟老说,书法是时间的艺术,是性灵、生命、学养、阅历、情感、顿悟、想象力和扎实的书写功力的结晶,所谓“人书俱老”,是把几十年的生命都熔铸其间,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闻其语观其书,感觉孟老作为一位成熟而专业的书家,其作品既注重了对传统书法艺术精髓的继承,又融入了自身的艺术感悟,既能“严守法度”,又有敢于“离经叛道”的胆识与气度。

  孟老不仅在书法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德艺双馨”艺术家。多年来,除了潜心书法艺术的研究与创作外,孟老一直不遗余力地参与县内外文化交流活动及我县历史文化的搜集、整理、保护工作,汉城公园诸多匾联及歌风台东、西碑廊的碑匾楹联,多由他一手复写、题写或重刻。汉代的大风歌碑,是汉皇故里的镇城之宝、我县汉文化的活力之源。可惜因年代久远,水患兵灾,风雨剥蚀,古碑下半部断裂,9个字没有了踪影,成了残缺之碑。

  上世纪80年代,孟老接到任务,要补齐残缺的9个字,新刻一块完整的大风歌碑。按照常规,应该由古文字学者将这9字挖掘整理审定,他只要运用古碑体的悬针垂露之法写出就行了。但当时沛城没有专门研究古文字的专家,所有的担子就都压在了他身上。他先后到北京、南京、西安等地的图书馆收集、查阅资料,虽说找到了一些大风歌碑的拓片,但大小不一,字体各异,均非沛县汉碑的拓片。后来,他偶然得到《金石大字典》一书,对《大风歌》的每一个字不但有明确的注解,而且注明哪一种字体是根据汉大风歌碑石索临摹本得来的,使他的研究顿时拨云见日。随着研究的深入,他突然产生了疑问:查到的威、故、乡三个字,《金石大字典》中没有注明是来自汉大风歌碑石索缩本,为什么这三个字没有注明呢?他苦苦思索,查阅各种工具书,均无结果。一日,他的族弟随意翻阅《金石大字典》,站在一旁的他突然看到一个字很像“威”,猛喊了一声,族弟失手将书合上。他立即逐页去翻,查了一天一夜,到次日天色既白的时候,终于查到了之前看见的那个字,原来是个“畏”字,上面注明汉歌风碑假借“畏”为”威”。他如得珍宝,兴奋不已。此后,运用这种逐字翻阅的办法,终于查到“故”、“乡”两个字,“故”是“古”字的古写,假借为故乡之故;“乡”是借“卿”为乡,古《礼经》中卿、乡通用。如此前后研究三年,临写上千遍,终于在甲子年(1984年)将完整的大风歌碑写刻而成,史称“甲子碑”。著名书法家柳倩路过沛县,专门来到歌风台,不但细细地研读了汉碑、元碑,对甲子碑中孟老补出的9字更是连声赞叹,说给今人、后人留下了学习的范本,是一份极其珍贵的财富。

  2010年,第八届刘邦文化节前夕,孟老以69岁的高龄,参加了以挖掘和弘扬汉文化为主旨的“刘邦文化万里行”大型文化联谊活动,从沛县起程,足迹踏遍河南永城、荥阳,陕西咸阳、渭城、汉中、汉台,山东定陶。

  天道酬勤。几十年的笔耕墨耘,孟老书艺创作硕果满枝。1993年,其行书作品在中国书协、美协联办的第一届国际绘画、书法艺术大展中获奖;1994年,魏书作品入选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第一届正书大展,并辑入作品集;1995年,行书作品获中国炎黄书画艺术大展最佳作品奖;1996年,书法作品在由中国书协、美协联合主办的北京奥林匹克第一届绘画、书法、艺术大展和首届孺子牛杯全国书画大展获奖。《中国书法》、《书法之友》等权威刊物多次在显要位置对其作品予以刊发。其艺术作品及简介分别收入《中国当代楹联墨迹集》、《当代书法家大辞典》、《中国现代书画名家精品润格珍藏本》、《国际现代书法集》、《中国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辞典》、《世界当代著名书画家真迹博览大典》等20余部大型典籍,2005年底被中国文艺家创作协会授予“中华当代杰出功勋艺术家”称号。孟老的书作流传很广,近的不必说,远的很多是朋友慕名求得后送给国外的亲朋好友,部分书法作品被国家文化部及周恩来纪念馆、王杰事迹陈列馆等机构和多家文博单位收藏。此外,他还培养了一大批书法艺术人才,其中多名成为国家级书协会员。

  采访孟老,他谈的最多的是写字与做人的道理。他说,世上所有甜蜜的果子,在其成熟之前,都是苦涩的,人间一切美好的事业,在尚未成功时亦均如此。练习书法,始终要踏踏实实,因为成功没有任何捷径可走。

  孟老说,现在除了正常的社交活动外,他一般都在家潜心创作。时常有爱好书法的人上门请教,不论老幼,他都会认真点评,提出中肯的意见,毫无保留。也正因为此,孟老在沛城书画艺术界威望甚高,日前被县委授予“德艺双馨”文学艺术家荣誉称号。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让我们祝愿孟老奉献更多的书法精品!

 

笔耕墨耘艺随德馨

——记沛县书协主席、沛县德艺双馨文学艺术家孟昭俊

早春三月,风和日暖,和孟昭俊老师约好了在他家进行采访。

  孟老的家是小城再普通不过的一处住宅,门前尘土悠然,院落小巧有致。走进室内,朝阳的客厅面积不大但宁静古朴,西墙上一整面木架上摆着几方砚台、数沓碑帖及一些石雕、瓷器,高高的笔架上吊着粗粗细细几十支毛笔,紧挨着木架是一张方形的书案,案上放着笔墨纸砚和未完成的作品,满室氤氲着淡淡的墨香。

  前两年,孟老搬到市里和儿子住在一起,平时生活深居简出,此次回沛是应友人所邀刻写碑文。虽已年届古稀,但孟老身板硬朗、步履轻盈,谈起书法艺术思路清晰、言语淡然,透出一种谦谦君子的泱泱大度。

  孟昭俊1941年生于张寨镇孟双楼村,受家学影响,六七岁时就痴迷上书法,曾经历过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困厄童年,及至成年,又遭遇了“十年浩劫”。参加工作之初,在当时的唐楼乡吴庄村任教,1978年调至县文化馆任职,1984年当选县书协主席,1985年当选市第二届书协副主席,1992年主持县书画院工作。在繁忙的公务之余,孟老始终不忘默默耕耘,为书法艺术殚精竭虑,用深厚的艺术积淀赢得了书法界的称誉,并与书界同仁一道,为振兴书坛、提携新秀付出了大量的心血。而人生的风雨历炼和数十年临池的艰辛,也造就了他严肃精谨的作风、平正守法的习惯、与人为善的品德、宽容大度的性格。

  “始羡其为书家,终慕其为君子。……昭俊善书,以端庄富丽为宗,不秘其技,不神其术,不昂其值,不沽其利,故求学者众而求书者夥矣。徐沛间以书法名世者比比,萧然不售者寥寥,昭俊孤持不群,岂非君子乎!”这是孟老的好友、著名文史学家、作家田秉锷先生对他的评价。寥寥数言,既是对其翰墨一生而终有建树的专业方面的准确概括,更是对其风骨和品格的盛赞。

  “竹密无妨流水过,山高哪碍野云飞。”由于自幼研习书法,遍临诸家名帖,并有幸得林散之、武中奇、沈鹏、尉天池等名家指导,孟老博采众长,磨砺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艺术风格。从章法布局、字形结构、运笔走线、用笔技巧、墨色变化到落款衔印,均自成一体,且篆、隶、楷、行、草诸体字皆能书。多年来先后为歌风台、汉城公园、弘德园、徐州黄楼、彭园、徐州日报社、丰县状元碑园、山东微山湖国际书法碑林等名胜古迹题写了大量的碑文、匾联及石刻文字。他的蝇头小楷,如雨打芭蕉,清绝峻爽,线条遒劲,骨肉丰满,既有截铁之力,又有绕指之柔。而他的行草条屏,善取连绵之势,一气呵成,蔚然大观。点画结体有初荷出水之娇羞,承转照应有嘉木交柯之葱茂。

  中国是一个有悠久文化传统的国家,就书法而言,历代著名的书法家莫不是在继承和创新的结合下焕发出自身新的艺术生命能量。谈及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孟老说,书法是时间的艺术,是性灵、生命、学养、阅历、情感、顿悟、想象力和扎实的书写功力的结晶,所谓“人书俱老”,是把几十年的生命都熔铸其间,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闻其语观其书,感觉孟老作为一位成熟而专业的书家,其作品既注重了对传统书法艺术精髓的继承,又融入了自身的艺术感悟,既能“严守法度”,又有敢于“离经叛道”的胆识与气度。

  孟老不仅在书法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德艺双馨”艺术家。多年来,除了潜心书法艺术的研究与创作外,孟老一直不遗余力地参与县内外文化交流活动及我县历史文化的搜集、整理、保护工作,汉城公园诸多匾联及歌风台东、西碑廊的碑匾楹联,多由他一手复写、题写或重刻。汉代的大风歌碑,是汉皇故里的镇城之宝、我县汉文化的活力之源。可惜因年代久远,水患兵灾,风雨剥蚀,古碑下半部断裂,9个字没有了踪影,成了残缺之碑。

  上世纪80年代,孟老接到任务,要补齐残缺的9个字,新刻一块完整的大风歌碑。按照常规,应该由古文字学者将这9字挖掘整理审定,他只要运用古碑体的悬针垂露之法写出就行了。但当时沛城没有专门研究古文字的专家,所有的担子就都压在了他身上。他先后到北京、南京、西安等地的图书馆收集、查阅资料,虽说找到了一些大风歌碑的拓片,但大小不一,字体各异,均非沛县汉碑的拓片。后来,他偶然得到《金石大字典》一书,对《大风歌》的每一个字不但有明确的注解,而且注明哪一种字体是根据汉大风歌碑石索临摹本得来的,使他的研究顿时拨云见日。随着研究的深入,他突然产生了疑问:查到的威、故、乡三个字,《金石大字典》中没有注明是来自汉大风歌碑石索缩本,为什么这三个字没有注明呢?他苦苦思索,查阅各种工具书,均无结果。一日,他的族弟随意翻阅《金石大字典》,站在一旁的他突然看到一个字很像“威”,猛喊了一声,族弟失手将书合上。他立即逐页去翻,查了一天一夜,到次日天色既白的时候,终于查到了之前看见的那个字,原来是个“畏”字,上面注明汉歌风碑假借“畏”为”威”。他如得珍宝,兴奋不已。此后,运用这种逐字翻阅的办法,终于查到“故”、“乡”两个字,“故”是“古”字的古写,假借为故乡之故;“乡”是借“卿”为乡,古《礼经》中卿、乡通用。如此前后研究三年,临写上千遍,终于在甲子年(1984年)将完整的大风歌碑写刻而成,史称“甲子碑”。著名书法家柳倩路过沛县,专门来到歌风台,不但细细地研读了汉碑、元碑,对甲子碑中孟老补出的9字更是连声赞叹,说给今人、后人留下了学习的范本,是一份极其珍贵的财富。

  2010年,第八届刘邦文化节前夕,孟老以69岁的高龄,参加了以挖掘和弘扬汉文化为主旨的“刘邦文化万里行”大型文化联谊活动,从沛县起程,足迹踏遍河南永城、荥阳,陕西咸阳、渭城、汉中、汉台,山东定陶。

  天道酬勤。几十年的笔耕墨耘,孟老书艺创作硕果满枝。1993年,其行书作品在中国书协、美协联办的第一届国际绘画、书法艺术大展中获奖;1994年,魏书作品入选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第一届正书大展,并辑入作品集;1995年,行书作品获中国炎黄书画艺术大展最佳作品奖;1996年,书法作品在由中国书协、美协联合主办的北京奥林匹克第一届绘画、书法、艺术大展和首届孺子牛杯全国书画大展获奖。《中国书法》、《书法之友》等权威刊物多次在显要位置对其作品予以刊发。其艺术作品及简介分别收入《中国当代楹联墨迹集》、《当代书法家大辞典》、《中国现代书画名家精品润格珍藏本》、《国际现代书法集》、《中国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辞典》、《世界当代著名书画家真迹博览大典》等20余部大型典籍,2005年底被中国文艺家创作协会授予“中华当代杰出功勋艺术家”称号。孟老的书作流传很广,近的不必说,远的很多是朋友慕名求得后送给国外的亲朋好友,部分书法作品被国家文化部及周恩来纪念馆、王杰事迹陈列馆等机构和多家文博单位收藏。此外,他还培养了一大批书法艺术人才,其中多名成为国家级书协会员。

  采访孟老,他谈的最多的是写字与做人的道理。他说,世上所有甜蜜的果子,在其成熟之前,都是苦涩的,人间一切美好的事业,在尚未成功时亦均如此。练习书法,始终要踏踏实实,因为成功没有任何捷径可走。

  孟老说,现在除了正常的社交活动外,他一般都在家潜心创作。时常有爱好书法的人上门请教,不论老幼,他都会认真点评,提出中肯的意见,毫无保留。也正因为此,孟老在沛城书画艺术界威望甚高,日前被县委授予“德艺双馨”文学艺术家荣誉称号。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让我们祝愿孟老奉献更多的书法精品!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