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质: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10分
- 印象:
- 经营时间:14年
- 展厅面积:400平米
- 地 区:北京-通州
孟昭俊:写心君子的笔墨春秋
作者:易明强 来源:河南孟氏宗亲会 发布时间:2013年03月21日
孟昭俊(1941- ),江苏沛县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沛县书画院院长,沛县书法家协会主席,徐州市第二届书法家协会副主席,2005年被中国文艺家创作协会授予“中华当代杰出功勋艺术家”称号,2012年入选央视艺术当代五十位大书法家库。曾得林散之、启功、尉天池、武中奇等名家指导,博采众长,别出新意,自成一格。代表作品:书法《大风歌》《文赋》《心经》《赤壁怀古》《桃花源记》。
写心君子的笔墨春秋
易明强/文
瀚风吹拂芒砀萧,八水纵横零落。故坡西桥,曾经是隔世姜尚垂钓。碧波荡漾,松涛拂岸,弹奏风流歌!
梁廷先生这首词写的是鲁豫苏皖交界的芒砀山风光。在芒砀山西北,就是素有“千古龙飞地、帝王将相乡”美誉的汉高祖刘邦故里——沛县。
甲子碑
在沛县城内有一著名景点——歌风台,相传是公元前195年刘邦征服淮南王英布回乡宴父老歌大风的遗址,沛人为纪念这次盛典,建台立碑。东汉末年,书法家蔡邕大篆书《大风歌》,镌刻碑上。后久经风霜,古碑下半部断裂,字迹剥蚀,9字散佚,成了残缺之碑。
据史籍记载,蔡邕所书《大风歌》碑文字体结构匀称,风格庄严秀丽,笔内遒劲,字形优美,是古代碑刻艺术珍品。这块残碑一直被业界引为憾事,直到孟昭俊的出现。
“现存汉碑残高1.7米,宽1.23米,由于中间断裂,故用铁板紧箍。碑文每字长尺余,宽八寸。现存碑文20字,竖排右起,共4行。第一行为‘汉高祖皇帝’,第二行为‘大风起兮云’,第三行为‘加海内兮归’,第四行为‘得猛士兮守’。下部遗失,缺9个字。”孟昭俊回忆起残碑如数家珍。
孟昭俊是沛县张寨镇人,自幼研习书法,对于残碑,也一直引以为憾。上世纪80年代初,县里要求修复残碑,新刻一块完整的大风歌碑,正好与孟昭俊不谋而合,于是为期三年的修复计划正式拉开。
按照常规,应该由古文字学家将这9字挖掘整理审定,孟昭俊只需要运用古碑体的悬针垂露之法写出即可。然而当时并没有找到合适的专门研究古文字的专家,所有的担子就都压在了孟昭俊一个人的肩膀。他先后到北京、南京、西安等地的图书馆收集、查阅资料,“虽说找到了一些大风歌碑的拓片,但大小不一,字体各异”,均非沛县汉碑的拓片。
后来,孟昭俊偶然得到《金石大字典》一书,此书不仅对《大风歌》的每一个字都有明确的注解,而且还注明哪一种字体是根据汉大风歌碑石索临摹本得来的。孟昭俊如获至宝,研究也顿时拨云见日。
随着研究的深入,孟昭俊突然产生了疑问:查到的威、故、乡三字,《金石大字典》中并没有注明是来自汉大风歌碑石索缩本。
“为什么这三个字没有注明呢?”孟昭俊苦苦思索,查阅各种工具书,均无结果。
一日,友人来访,随意翻阅《金石大字典》,站在一旁的孟昭俊猛然看到一个字很像“威”,大叫了一声,友人一惊之下失手将书合上。他立即逐页去翻,这一查就是一天一夜!到次日天色既白的时候,终于查到了之前看见的那个字,原来是个“畏”字,上面注明汉歌风碑假借“畏”为”威”。他如得珍宝,兴奋不已。
此后,运用这种逐字翻阅的办法,从《金石大字典》《四体大字典》《重订六书通》《金百索》等文献中仔细研考,孟昭俊终于查到 “故”、“乡”两个字,原来“‘故’字的古写是‘古’,假借为故乡之故;‘乡’是借‘卿’为‘乡’,古《礼经》中卿、乡通用”。至此,他终于把汉《大风歌》碑所缺的9字悉数查出。
孟昭俊就这样前后研究三年,临写上千遍,终于在1984年(甲子年)将完整的大风歌碑书篆而成,且天衣无缝,使千年古碑恢复原貌,史称“甲子碑”。此事在中国书坛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奠定孟昭俊在当代书坛的重要学术地位。
著名书法家柳倩路过沛县,专门来到歌风台,细细地研读了汉碑、元碑、甲子碑,对孟昭俊补出的9字连声赞叹,说给今人、后人留下了学习的范本,是一份极其珍贵的财富。
兼收并蓄 清峻自然
早春三月,风和日暖,有幸在古都郑州结识著名书法家孟昭俊。孟老虽已年愈古稀,但身板硬朗、步履轻盈,谈起书法艺术思路清晰、言语淡然,透出一种谦谦君子的泱泱大度。
“竹密岂妨流水过,山高哪碍野云飞。”由于自幼研习书法,几十年来临池不辍,遍临诸家名帖,并得林散之、武中奇、沈鹏、尉天池等名家指导,孟昭俊博采众长,磨砺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艺术风格,且篆、隶、楷、行、草诸体字皆能书。他认为中国的书法是一种具有哲学和智慧的艺术,是一种散发着艺术独特魅力的视觉艺术。
孟昭俊的书法师法“二王”一脉,先后广泛涉猎颜真卿、米芾、王铎、董其昌等人名帖,继承传统,兼收并蓄,寓新意于古法,臻妙绝顶。其书法特色形神兼备,老辣中负有鲜活的生机,在疏淡中显示质朴茂密的风神,在笔锋得意处彰显其功力的炉火纯青,在圆润丰腴中透露自己的豪迈气度。其形体之簇新,法度之严峻,气势之磅礴尽显大家风范。
孟昭俊不善言谈,谦称自己几十年来只是“认真写字”。这几个字说起来容易,真正要做起来,何其容易!从孟昭俊呈现给出的百余幅作品,是可以慢慢品出“认真”二字的。
孟昭俊的书法从章法布局、字形结构、运笔走线、用笔技巧、墨色变化到落款衔印,均自成一体,整体上有一种清峻之气。他将敦煌写卷和唐楷(特别是颜真卿)二者合理的融合到一起,创造了具有独特风格的楷书。如《韩愈石鼓歌》《金刚经》《心经》等作品,其用笔爽劲,结体上非常接近敦煌写卷,笔画则有颜真卿、柳公权的法度和沉稳风格。他的蝇头小楷,如雨打芭蕉,清绝峻爽,线条遒劲,骨肉丰满,既有截铁之力,又有绕指之柔,可以说这是一种属于孟昭俊的独特风格的正书,别开生面。
在楷书之外,孟昭俊亦工对联和榜书。每一位书法家都有所擅,有所不擅,如苏轼就自称写不了大字。孟昭俊恰恰是善写大字的,他的对联几乎幅幅精彩,落笔沉稳有力,隶书有以锥画沙之妙,行书则松弛自然,起笔不急切,收笔不匆忙,信心十足,没有数十年的功夫,恐怕不会有这等样态。榜书与对联中,甚至可以感受到每个字的气息与节奏,品味到作者的自信与从容。这是一种“老成”的书法风格,老成中又有某种浓艳的滋味。
与其楷书、大字的取法不同,孟昭俊的行书更多的与明清行草神似,其行笔颇粗豪肆意。相较对联、榜书和楷书,行草更需要文化储备和心性蒙养。中国历史上行草法书的最高境界出现于晋宋时代,这与当时文化形态有密切关系。
“魏晋著名书法家几乎全部出自士家大族,如琅琊王氏、高平郗氏、颍川庾氏、陈郡谢氏等,而两宋时代士人地位也很高,如苏轼、黄庭坚、米芾等人都是著名的文人。两晋墨迹,尤其是“二王”杂帖均无意于创作,多是平时来往信笺,因此自然率性。唯其无意于书,故而臻于书境之极致,如《十七帖》。《黄州寒食诗》亦是如此,若没有苏轼卓然的天才、深厚的学养和特立的诗兴,此帖不会如此动人。除此之外,也正因王羲之、苏轼在文化史、思想史、文学史上重要的地位,其墨迹才会有如此重要的价值。当代人在传统文化修养与文学造诣上很难达到古人的高度,因此创作行草,本身就在境界上自下一等,这一点,对当今这个浮躁的社会来说有些苛求,我自己也难以脱俗。”孟昭俊说起来毫无避讳,我们听来却愈觉其笃厚、谦虚。
笔耕墨耘 人书俱老
2013 年1月2日, CCTV中文国际频道播出了一部8集纪录片——《中国书法五千年》。这档节目是央视中文国际频道五个摄制组跋涉将近十万里,远行欧美亚三大洲,走访考古遗迹和博物馆数百处,拜读有关书法文物三万余件,力图呈现中华文明核心符号体系核心价值的一部巨片,旨在展示书法之法民族文化传承之法,社会文明绚烂呈现之法。
在这部片中,孟昭俊与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一道接受央视专访,畅谈中华书法商周秦汉凝重雄浑的积淀,魏晋唐宋文采风流的缤纷。
采访孟昭俊,他谈的最多的是写字与做人的道理。他说,练习书法,始终要踏踏实实,因为成功没有任何捷径可走。
“写了一辈子的书法,书法对我来说就是一种写心的过程。”在这方面书坛的先贤们留下了许多佳话——蔡邕在《笔论》中最早提出:“夫书,先默坐静思,沉密神采,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虞世南“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项穆“未书之前,定志以帅其气;将书之际,养气以充其志”。
中国书法作为一门古老的艺术,是与中国瑰丽的传统文化一起发展起来的,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诸体,书法一直散发着艺术的魅力。
“书法总是以不同的风貌反映出时代的精神,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孟昭俊感慨地说,“追寻三千年书法发展的轨迹,我们清淅地看到它与中国社会的发展同步,强烈的反映出每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书法艺术最典型的体现了东方艺术之美和东方文化的优秀,是我们民族永远值得自豪的艺术瑰宝。”
2010年,第八届刘邦文化节前夕,孟昭俊以69岁的高龄,参加了以挖掘和弘扬汉文化为主旨的“刘邦文化万里行”大型文化联谊活动,从沛县起程,足迹踏遍河南永城、荥阳,陕西咸阳、渭城、汉中、汉台,山东定陶。
现在除了正常的社交活动外,孟昭俊一般都在家潜心创作,曾经花写5个小时写出3丈的《大风歌》,用2天写出了16丈的长篇书法。 时常有爱好书法的人上门请教,不论老幼,他都会认真点评,提出中肯的意见,毫无保留。
“吾与孟昭俊先生定交二十载,始羡其为书家,终慕其为君子。得君子交,吾何幸焉!昭俊善书,以端庄富丽为宗。不秘其技,不神其术,不昂其值,不沽其利,故求学者众而求书者夥矣。徐沛间以书法名世者比比,萧然不售者寥寥,昭俊孤持不群,岂非君子乎!” 这是著名文史学家田秉锷先生对孟昭俊的评价。
中国是一个有悠久文化传统的国家,就书法而言,历代著名的书法家莫不是在继承和创新的结合下焕发出自身新的艺术生命能量。谈及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孟昭俊说:“书法是时间的艺术,是性灵、生命、学养、阅历、情感、顿悟、想象力和扎实的书写功力的结晶,是把几十年的生命都熔铸其间,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
附:孟昭俊艺术年表
1984年书篆歌风台《大风歌》,史称甲子碑。
1993年10月,行书作品在由中国书、美协等联办的第一届国际绘画、书法艺术大展中获奖。
1994年12月魏书作品入选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第一届正书大展”,并辑入作品集。
1995年12月行书作品获“中国炎黄书画艺术大展”最佳作品奖。
1996年9月,书法作品在由中国书美协主办的“首届孺子牛杯全国书画大展”获奖。
2000年作品入选全国第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展。
2012年于北京伯隐当代艺术中心举办孟昭俊书法个展。
2013年4月30日至5月3日,作品入选“艺术北京”展览会。
上一篇:笔耕墨耘艺随德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