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质: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10分
- 印象:
- 经营时间:14年
- 展厅面积:
- 地 区:河南-郑州
不求皮相求真魂�
---------读汕头市美协副主席卢中见绘画作品
张� 张�鹏
我初次见卢中见是乙酉年四月在郑州市城东路纵横艺术馆内.当时这里正举办卢中见的个展.中见送我两本画集,一本人物,一本山水.这敦厚朴实而又有几分羞涩的一面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自认他是一位慧心内朗之人.他具有北方人的体态而又具有南方人的心境.当时吾慨然应诺要为中见的作品写篇理论文章.转瞬两年多过去了,由于这期间予一直从事河南地方戏剧的理论研究而荒疏了我一直从事的书画批评,故把卢中见之文拖延至今天.
卢中见先生出生于中华第一古都偃师.这里有浓厚的古都文化.有西晋“辟雍碑”,有蔡邕所书“熹平石经”,武则天所书的“升仙太子碑”等碑刻,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古人对九朝古都洛阳的赞美亦是对偃师的赞美.因为古都洛阳之胜迹绝大部分都在偃师境内. “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这里有“六国兴亡事系君”的名相苏秦等驰名海宇的名人。吾曾和其他专家到偃师考察这里的文化资源.此地丰富的文化富矿让人咋舌.这里的考古发现震惊世界.出生于斯的中间身上自幼便流淌着中国古文化的血脉.而现在中见所居之汕头这块被江海分割成岛的热土是中国唯一有内海的城市, 上世纪九十年代这里就成了内地书画家淘金的地方.潮汕古朴的民居、浓郁的地方风情、多姿多彩的民间文艺表演。则时刻撞击着中见的情感和情绪。我第一次观看其人物画时,我就对卢中见说其人物画作品有汉画像的稚拙.当时中见语余,其画室内挂的就有汉画像石拓片.所以针对中见的绘画作品我想谈谈我对其作品的感悟.
中见是一位画路很宽的画家,其花鸟、山水、人物皆精。在他的花鸟画中,我曾见一幅工笔重彩的双勾之兰。自宋以降,以松竹梅兰菊名世者几难记,然而我观中见之兰把兰花这种“不求发泄,不畏凋残”一缕幽香的纤态飞上毫巅.
历代山水画作以“荒古高寒为高,残山剩水,寂林幽壑” 则为山水画的主要内容.中见的山水没有流于贫瘠,而是打破了古人的这种程式,以繁密幽深行笔来表现自己对山水的观感.其用笔之繁,色调之暗给观者以窒息之感,然而细细品味饶有余韵,使人咀嚼不尽.
我对卢中见作品感悟最深的还是其人物画作,在以下篇幅里我想主要谈谈其人物画作品.中国人物画肇始迄今一直在探索之中,在其中有几个重要的人物.早在两宋时人物画就分粗笔和细笔两种.南宋梁楷为粗笔之标志性的人物.清郎世宁抓住了统治阶级渴望写实而又拒绝明暗的心理找到了一条供太平天子清娱之路.徐悲鸿蒋兆和等近现代的人物画之作扩大了人物画与西洋画结合的范畴.卢中见在吸收前辈积淀的基础上走来.他的人物画属于粗笔系列,他画中的人物处理得流畅自然而又顾盼达意.我认为中见的人物作品以意胜之.
石涛的“不似之似似也”;齐白石的“在似与不似之间”;黄宾虹的“惟绝似又绝不似于物像者,此乃真画”的著名论断,我认为适合于中国画各种绘画体裁.中见深谙此道,尽管其工笔画已取得较高的写实功底,然而其却毅然脱离了纯粹写实的徐蒋系列.走着一条自己的艺术之路,寻找着,追慕着一种理想的风格.
明朝李日华说:“凡状物者,得其形,不若得其势,得其势不若得其韵,得其韵不若得其性”。我认为中见人物画画出了人的至情和至性。他的线条圆厚浑朴,重骨力,畅达无碍地表达着自己的情感和情绪。他用稚拙的线述形、述神来抒发自己胸中的逸气。读其人物画作品我得到三点启示。首先我认为其以粗犷的线条炼神之外,其作品是有根的艺术。他的作品充满着民族性,是时代生活的反映。《潮汕英歌舞》、《潮汕龙舟舞》、《潮汕蜈蚣舞》、《潮汕布马舞》等这些获奖作品皆是一个从中原大地走出的一个青年画家对潮汕民间文艺流淌出的感悟。此外《吉日》、《惠安女》、《双头马》、《棍球i》、《民以食为天》等大量的作品都获得了全国性的大奖。这些线和墨巧妙结合的作品都是反映潮汕民间乡土文艺的。
其次,中见笔下论道的贤哲,品茗研道的高士,对弈的棋手,怡然笃学的儒生等。我认为这一系列的古装和现代人物都是中见对现实客观的生活的写照。具有和漫画一样的功效,只是少了许多对现实生活的揶揄和讽刺,多了一些对生活的哲理性的反思和乐趣。癸未年予在京在老漫画家方成先生府上做客时,见到了方成先生的《布袋和尚》、《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等国画,虽然方先生是晚年从漫画而改行从事国画创作的。其作品貌似凡庸却精英内含。我认为中见这批人物画作品与方成先生作品很相似。甚至有异曲同工之妙。不知道中见先生是否有意为之?“意趣具于笔前故画成神足,庄重严律不求工巧而自多妙处。后人刻意工巧,有物趣而乏天趣”。近日读明屠隆《画笔》中这些惊语时,我认为中见的人物画就给人一种天趣毕现的享受。他以漫画的笔法表现出大拙若巧的人物精神面貌。
南宋袁文《瓮牖闲评》中说:“作画形易而神难,形者其形体也,神者其神采也。凡人之形体学画者往往皆能,至于神采自非胸中过之人,有不能为者”。中见的人物画就是在含毫运思中抓住人物之神,而曲尽其态。庄子有云:“既雕既琢复归于朴”。中见之画就是以“朴”来惊客眼的。
再次,在中见众多的人物画中,我犹喜其仕女图.他的仕女虽寥寥几笔,但是女子那种娇柔含羞之态却让人顿生垂怜之意.粉嘟嘟的两个嘴片,绯红的面颊皆体现出女子的阴柔之美.其仕女图虽然以红色为主要基调,却不雷同于时下那种偎红倚翠之风格.可谓流畅的气机中,不与凡俗等.顾恺之云:“作仕女尤丽,衣髻俯仰中一点一画皆相与成艳姿.”中见之仕女在《芳风》、《群芳华滋》中透逸出素心。
中见之作品落款多以励志诗词和格言出现的。与画相映之下别有一番情趣。
读中见之画自然让我联想到当今之画坛。在书画高度商品化的今天,很多书画家缺乏真正的文化精神,不重视生活。尽管很多书画家顶着美丽的光环,然而其作品却远离生活呈现出无根、缺钙的状态。我有一个属于我本人的观点,我认为当下中青年画家中几乎没有真正的“文人画家”和“新文人画家”。我对一直炒作的“新文人画”这个流派持有异议,而且在日常行文中我就反对这种说法。在这些画家的作品中很难找到传统文人画家的学养、机趣和逸气,更缺乏中国的传统文化真髓。大多是为了迎合市场而自己制造的噱头。试问当今之画坛以艺术为人生的真正的艺术家有几人?
清沈宗骞说:“出之于自然,运之于优游,无跋扈飞扬之躁率,有沉着痛快之精能,如剑锈生花中含坚质,鼎包翠碧外耀光华此能尽笔之刚德也。”我认为这是对中见粗犷稚拙人物画的最好写照。也愿中见以自己的画笔再写出时代的真魂!
丁亥年八月二十五日中午予在郑州市无束斋南窗下写完此稿。此为吾国庆期间最主要的作品。丁亥八月三十日凌晨三时予以电脑打出。此为张鹏原创严禁转载。
下一篇:脱颖而出气势如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