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质: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10分
- 印象:
- 经营时间:14年
- 展厅面积:
- 地 区:北京-东城-其他
一
卫明比我小六岁,在我们姐弟七个当中排行老幺。他出生时正值苏联卫星上天,父亲因此而给他起名叫王卫明。
父亲喜欢文艺,广交文化、艺术界的朋友,常与他们谈文论道、研究书画。因生活所迫,父亲自己没有机会与条件从事艺术工作,只能去搞实业,但心中仍然一直藏着一个文艺梦。谁知多年以后,父亲的心愿却在我们这几个孩子身上实现。
也可能是遗传基因的作用,我们姐弟中有几位很有文艺细胞,从小对书画就有着特殊的兴趣,尤其是我和妹妹绿霞及弟弟卫明。因为有很强的书画情结,于是父亲克服一切困难给我们创造很好的家庭文化氛围及学习环境。父亲间或写写书法,在他对艺术的认知中,有个强烈的意识:一定要着重培养孩子的学养和艺术感觉,学养是根本,感觉是前提。他还深知一个道理,就是学习艺术必须找大家,起点一定要高,第一口奶非常重要!于是他就带着我们到处寻访大师名家。拥有这样的父亲特别值得我们骄傲。
卫明的艺术启蒙阶段和我的经历有些类似,三、四岁时便开始跟我和绿霞一起画画,他画得水墨画概括大气,寥寥几笔便能画出对象的神采来,作品也经常与我们的画一起参加国外的儿童画展并多次获奖。卫明天资聪慧,记忆力强,这一点我不如他。
“文革”时期,因为无法画画,父亲便让我们在家练书法,我习楷书和隶书,卫明初习楷书,不到一年,一天他偶然试了一篇隶书,被父亲发现了他在隶书上的兴趣与天赋,于是引导他往隶书方面发展。不想,他这一写就是五十余年!
父亲为我们学艺不遗余力,想方设法叩开多位名家之门。我们先后向吴作人、李苦禅、徐之谦、顿立夫、启功、康殷等先生求教,老先生们的殷殷教诲使我们受益匪浅,进步飞快。
卫明在隶书上着力很大,遍临《曹全碑》、《礼器碑》、《史晨碑》、《乙瑛碑》、《张迁碑》、《华山庙碑》、《石门颂》、《西狭颂》、汉简、《痤鹤铭》以及清代伊秉绶、近人王福庵等名帖墨迹。如果说刚开始时卫明还是在完成父亲、老师布置的任务的话,随着逐步深入,他渐渐地品味出隶书的外在之美及内在之魅,于是,写字于他来说不再是“任务”了,已经俨然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不自觉间进入到了一种非常轻松自如的状态。如此,只十四、五岁的他,在书法方面便有了自家的面貌。
一九七三年春,经韩翰先生介绍我们有机会结识了启功先生,父亲便经常带我们前去求教,启功先生用心教授我们书法之道,指点临帖要领,并激励我们不但要做一流的艺术家,还要做一个具有高尚品德的人,这些教诲让我们终生难忘。启功先生对卫明的隶书特别欣赏,总为他一天天进步而高兴,尤对卫明书写的一本隶书《前后出师表》册页赞许有加,为此册题写了长跋,对隶书之发展、之博大精深做了阐述,也肯定了卫明的成绩,提出要求,寄予厚望。后来吴作人先生观此册时也颇很感兴趣,亲笔在签上题了字。卫明非常珍视这些题跋,一直把它们看作是自己艺途中的灯塔。
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后,两国文化亦慢慢交流了起来,卫明以最为年轻的中国书法家身份多次参加“中日书法交流展”。他十七岁插队回来后进入历史博物馆从事书法及展陈工作,这对他来说无疑是一个更高的平台,不仅让他在书法创作时间上得到了保障,同时也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到丰富的传统经典,进一步得到传统的滋养。然而,他并没有满足现状,一九八一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开始学习、研究中国美术史、中国及日本佛教美术史;一九八五年,他中央美院毕业,同年考取央美硕士研究生,主攻方向为东洋美术史;一年后参加日本文部省奖学金考试,成绩合格,四月,以公费留学生身份赴日本京都大学文学部留学,主攻日本佛教美术史;一九八八年,他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同年又考取中央美院张安治先生博士研究生,主攻中国绘画史及佛教绘画史。同时他继续赴日留学,日方指导教授为日本美术史权威佐佐木丞平先生。张安治先生逝世后,他在日本攻读完博士学位,并留日工作,在大学任教授至今。专业方面,卫明是一位颇有成果的学者,在中央美院的十年间,他于《美术研究》、《世界美术》等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及译文数篇,之后编写《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中国美术全集》、《中国美术辞典》、《中国古典艺术鉴赏辞典》等书的隋唐、佛教美术及日本美术史条目,在日本出版《中国绘画史籍概论》、《中国南朝佛教雕刻基本样式论》等专著,之后又不断有新的研究成果面世。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当中,他一直也没有停止书法的创作与研究。
二
上面我不厌其烦地罗列卫明的求学经历及其在传统专业方面的研究,并非有意在此“炫耀”他的成就,而是想从中找到这些经历与其书风之间的某些关联,同时他的艺术之路也引发了我关于书法创作、传统文化传承及发展等方面的思考。
书法是在汉字书写过程中所流露出的一种独特的、将书写者心迹转化为文字美的传统视觉艺术形式,是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的重要途径之一。其魅力不仅在于外化的章法、结体与笔法的审美趣味,更多的是对于千年来中国文化传统的吸纳与凝聚。隶书是在篆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把小篆进行了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不但便于书写,且结体扁平、精巧。相对于后来出现的行书、草书而言,隶书仍不失为一种工整、庄重的字体。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演变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使中国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境界。隶书在东汉时达到顶峰,撇、捺等点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具有很强的美感,风格也趋于多样化,这是汉代文人那种浪漫、潇洒的艺术审美精神的体现。
隶书算是最好写、也是最难写的一种书体。说它最好写,因为它的笔画简单,变化少,形式感强,一上手就容易出效果;而其之难,也在于它的笔画过于简单,容易流俗,更难于将书者的思想承载于其中,要真正写好需要有漫长的路要走。因此,当代书家鲜于用心隶书者,或者说能把隶书写好的人并不多。卫明能数十年如一日地坚守隶书这个阵地,是非常可贵的。
成年之后的人生及艺术道路是卫明自己选择的,说实话,当时我对他的选择还是有些不解的,他的书法成熟得很早,也很有成绩,又有博物馆的大好平台,做个“专业”书家是水到渠成的事。可他却走了另外一条路——做起了学问,专注而深入,乐此不彼。现在,当我再回过头来审视他的艺术历程的时候,发现这是当初他在完全参悟明白了书法之根本以后的一个明智选择。
放眼传统,历朝历代的书法家往往产生于文人、画家或者大的政治家之中,书法史上能够留下来的基本上是这些人,这是个大的规律。过去一两千年来,所有识字的人都会写书法,那时有大的文化氛围与土壤,基础、起点也非常高,但是当时能够成名的都还是要依托于“文”的,这说明了书法需要文化的修养及书法以外的养分。以前并没有所谓的专业书法家,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新职业。专业书法家的出现也有其大的文化、时代背景,随着硬笔、电脑的出现,很多人都不再写毛笔字,于是产生了一种专门写毛笔字的艺术创作门类,曰书法艺术。近现代以来,传统的逐渐势弱当然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书法,现在的专业书法家缺少了前人所具有的人文底蕴,把书法变成专业,“专业”水平反而并没有得到提高,失去了文化精神的供养以后,和前人差得越来越远,大家太流于表面,只剩下了技法与形式。
卫明早就看到了这一点,主动地把自己的创作置身于文化的积淀之上,非常注重内修,他去读美术史的目的正是为了获取这样的营养。美术史的研究让他明晰了中国文化艺术传承与发展的脉络,佛教绘画的研究让他悟出了修身养性之道。无疑,这些东西在坚定了他的信念的同时也“养”了他的书法,是一个“双赢”的结果。
卫明对于名利看得非常淡,一直在完善对自我人格的塑造。他不刻意去搞创新,侧重修身、养性,不强调“表现”,而是自然地去流露本真。如此,他的“我”反而出来了。其书不温不火、隽秀纯净,甚至还显露出一点简淡与平凡,这恰恰就是卫明的个性。他的路子就像老和尚敲大钟,不停坚持,一点一点,一下一下,最后也能敲出了黄钟大吕。
我们在为艺的过程之中,往往会陷入到一个误区,终日在那里挖空心思搞开拓、创新,这山望着那山高,往往却在不知不觉间忘记了中华文明发展的本源及文脉,甚至也丢掉了自我。孔子有言: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对于中国书法、绘画创作来说,忘掉老祖宗,失去中国文化精神、自我修身之“本”,则就无“道”可言了。
当然,当下性与时代性也是一个不容回避的话题或课题,几十年来的一场场“运动”式的文化观念“创新”是颇值得反思的,我们试图屏弃传统,却没有基础与能力“创新”出新的文化体系、产生新的经典。所谓的日新月异、开放融合、引领潮流不应该是艺术当下性与时代性的全部,相对于这些,精神家园的重建已俨然成了当下不可回避的、迫切的、重中之重的命题,也就是说现在不是“跑”的问题,而是“回归”的问题。中国文化是强调精神内涵的大智慧,不是做表面功课的小聪明,当下性与时代性不能成为耍小聪明的借口与台阶。试想,在浮躁、茫然的现在,如果有一件艺术作品摆在面前,哪怕它能给你带来片刻的安静、沉思或对传统的回味,不也是极具“当下”与“时代”意义的吗?
我想,卫明的价值可能也正在于此吧!
微信扫一扫 关注国际画廊!
微信扫一扫 关注国际画廊官网!
上一篇:走向自由境界 ——读张志中的画
下一篇:周思聪: 灿烂之极归于平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