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质: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1分
- 印象:
- 经营时间:11年
- 展厅面积:
- 地 区:北京-朝阳
地脉
- 展览时间:2017-06-10 - 2017-08-12
- 展览城市:北京-朝阳
- 展览地点:草场地红一号院B1墨斋画廊
- 策 展 人:林似竹、杨浚承
- 参展人员:
展览介绍
墨斋画廊荣幸地呈现著名艺术家杨诘苍个展《地脉》,首次系统性地梳理其《千层墨》系列作品。《千层墨》系列始于1989年,极具前瞻性地糅合重复、无痕、非表述性 、纪念碑性等日后常见的创作手段,对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本展览追溯《千层墨》系列作品的发展历程,包括艺术家早期书法及抽象绘画实践中暗含的观念线索,及其于19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发生的复杂演变。《地脉》由墨斋艺术总监林似竹博士策展,杨浚承协助策划,展期为2017年6月10日至8月12日。
杨诘苍(1956年生于广东佛山)自幼学习书法,1982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毕业后留校任教,84-86年在罗浮山冲虚观学道。89年获选为三位代表中国参加法国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大地魔术师》(Les Magiciens de la Terre)展览的艺术家之一。极具争议性的《大地魔术师》是20世纪艺术史上的里程碑式展览,旨在以更为全球性的视野探讨当代艺术, 参展艺术家一半来自欧美,另一半则来自非欧美国家和地区。杨诘苍出境时被海关扣留作品,89年4月仅“携带一支毛笔”来到巴黎。他猛然发现,自己颠覆传统的书法实验及抽象解构在西方现代主义的均一标准下,面临被简单曲解为过时或异类的窘境。同时,这也是他人生中第一次从空间和物质资源限制中得到解脱。
杨诘苍选择以退为进,保留其惯用的艺术媒介——纸、笔和墨,将创作过程精炼至最简单的动作:重复涂墨。墨和宣纸在层层叠加下形成稠密厚重的肌理,并意外地显现出金属光泽。作品扩张至时间和空间的维度,成为艺术家行动和存在的记录。《千层墨》系列在视觉形式上或可被纳入西方现代主义范畴,却深深植根于艺术家的书法经验及对工笔画“三矾九染”技法的实践 。在《大地魔术师》展中,四幅巨幅矩形《千层墨》悬空装置,形成了一个闭合的空间。作品在浸入与对峙、冥思与感官经验的冲突间营造强烈的张力,亦令人联想起艺术家研究多年的古代石碑,有力地消解了“当代”与“传统”、“西方”和“非西方”等二元对立论。
之后十年间,定居欧洲的杨诘苍继续探索《千层墨》的可能性。作品拓展至圆形、不规则和有机图形,被压抑的情绪和笔势逐渐得到释放。水墨渲染取代了空白的宣纸,墨层融入了帆布、纱布、胶矾等多种材料,营造更为丰富的肌理及光泽变化。“图像”与“背景”的边界愈趋模糊。作品的图式和标题更具针对性,指涉艺术家本人的身体和记忆,以及历史、政治、宗教等命题。《千层墨》系列的演变从许多侧面折射出艺术家在90年代日益凸显的社会批判性,及跨学科、全球性的艺术视野。点题作品《地脉》(1994年)预示着他对于具象绘画的回归,2000年后的观念表演、视频和装置亦在此初见端倪。
本展同时收录艺术家极少见的80年代实验水墨作品,《大地魔术师》展品的珍贵草稿也將首次亮相。80年代的杨诘苍与艺术圈的诸多运动和口号绝缘,开启了个人的“新浪潮”,深挖中国传统并对之进行解构和再造,与当时全盘接纳西方文化的潮流背道而驰 。结构与个体、肉身与灵魂、压抑与宣泄、图象与消解、沉沦与升华等贯穿杨诘苍艺术生涯的主题,在这些早期作品中已然有迹可循。88-89年冬天,物质条件迫使杨诘苍租用海德堡的地下防空洞为工作室,用从家乡带来的广东老抽在废纸上绘制草稿。在酱油干涸后留下的褶皱、纹路和闪烁的盐粒之中,《千层墨》的灵感逐渐浮现。以此为起点,杨诘苍仅凭一支毛笔,着手重塑他的世界。
继蓬皮杜艺术中心首展后,《千层墨》系列作品曾于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2013-14年)、芬兰坦佩雷美术馆(2007年)、比利时安特卫普现代艺术博物馆(2004年)、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2001年)、上海双年展(2008年)、英国牛津现代艺术博物馆(1997)、德国海德堡美术家协会(1995年)、法国斯特拉斯堡Le Faubourg当代艺术空间(1994年)、墨西哥城当代文化艺术中心(1991年)、和法国布利也尔(1990年)展出。系列中作品曾被纽约布鲁克林美术馆、斯坦福大学康托尔艺术中心、德意志银行、阿布扎比古根海姆美术馆、香港艺术馆、M+美术馆和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收藏。杨诘苍的其它作品曾被伯克利大学美术馆、法国弗朗索瓦·皮诺基金会、福冈美术馆、广东美术馆、法国文化部、纽约洛克菲勒基金会和华盛顿世界银行等机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