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推荐作品
青云阁艺术
积分:0
加关注
  • 资质: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9.9
  • 印象:
    周家剪纸 周蕴华 油画 周冰 国画
    确定
  • 经营时间:
    25年
  • 展厅面积:
    800平米
  • 地    区:
    江苏-常州
您所在的位置:青云阁艺术>画廊动态>正文

画即是画

2014-03-06 14:49:56          

    兼谈绘画的“准则”问题

    也许我说的是多余的话,但是我还是要说。因为当下画界争论热闹非凡,象回到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竞相争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开始打破某种一统天下的局面。

    绘画艺术是造型艺术、视觉艺术的一种造型艺术,有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等等,戏剧、戏曲、电影、电视,亦有造型艺术、视觉艺术的共性,然而它们之中还有文学、音乐等,是视听结合的综合艺术。但是画即是画,绘画艺术本身之所以存在、变化、发展,是因其本身有其他艺术所不能替代的特点和作用。有点面线色,绘以形象,宣泄感情,反映美感,表达思想。其有所长,亦有所短。画者只能从其特点、特色、优越性、局限性中扬长避短。不管画艺及其理论如何发展,万变不离其宗,只能在绘画这个概念中发展,遵循绘画艺术的规律,如同中国的一句俗话:“孙悟空翻不出如来佛的手心。”由于东方和西方对绘画的认识、表现手法及使用工具材料不同,东西方的绘画,各有特色。一般地说,西方注重再现,中国注重表现。在中国画中有一种文人画。文人画有个特色,即“诗、书、画、印熔一炉。文人画在历代出现过不少杰作,造就了不少大家,但是即使是诗、书、画、印熔一炉的文人画,仍然是画起主导作用。诗、书、印的作用只能、或者应该象烧菜时放佐料,如油盐酱醋、味精等等,进行调味,它们决不会(或不应该)取代鱼、肉、蔬菜,否则就成了“文人诗”,“文人书”,“文人印”了。我决无意低估诗、书、印的地位,它们本身单独亦成一门艺术,自有它的价值,然而一入画中,当然主要以画“说话”,感染别人。随着抽象绘画在中国的发展,今后“书即是画”,“印即是画”的作品会时有出现,但是这毕竟不是绘画发展的主流,也不是书、印发展的归宿。至于“画中有诗”,并不是画中直接看诗,只是看画时能体味到诗的意境:“诗中有画”亦不是诗中直接看到画,只是在诗中体味到画的境界。这是作者、观者追求的一种境界。

    自从摄影术发明以来,绘画的有些地盘似乎给摄影夺去了,特别是绘画之中的现实主义的写真术。肖像方面,摄影既快又方便,大有取而代之之势。然而近百年的历史证明,摄影、绘画各走各的路,天地广阔的很。即使是肖像画,又以新的多种表现形式向纵横发展。摄影艺术是一门年轻的艺术门类,历史短,很多方面都要借鉴于绘画,然而真正的摄影艺术作品,决不是以绘画性见长,而是充分发挥摄影术的光影、暗房制作等长处取胜的。绘画艺术要发展,除各画种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外,向这些姐妹艺术学习,借鉴,甚至向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学习,提高修养、丰富表现力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

    自从绘画产生以来,绘画的表现形式,不管使用什么工具材料,亦不管什么时代产生的不同流派、画种,归纳起来,总是具象、意象、抽象三种。白石老人有句作画名言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中国画界长时间以来,似乎一直以此为世。中国画长时间以来,似乎一直以此为作画、评画的准则。这并不全无道理。因为多少年以来,画家们用这种观点创作过不少杰作,然而它也未必全是道理,因为中国画之杰作也未必都符合这种观点。你能说范宽的山水媚俗、赵无极的抽象杰作欺世吗?就拿白石老人自己的作品来说,有的似极可以乱真(如昆虫),有的像张天师画符,看来他自己也未必遵奉“名言”作画。历史证明,很多名作、杰作、传世之作,具象者未必媚俗,抽象者未必欺世,“似与不似之间者”未必都伟大。因此我不想把白石老人的名言奉为“金科玉律”,这也不是说它一无是处。我只感到当下中国画领域中把这个观点强调到唯此为好的境地,未免绝对化了。如果中国画界要创新、发展,打破以“似与不似之间”为最高标准的束缚倒是需要的。

    总之,我们创作的绘画作品,评价的准则,应从效果出发,而不是从观念出发。世界上没有永恒的理论,只有永恒的实践。不能划地为牢,要努力大胆探索,但探索应有正确的方向,即应该遵循绘画艺术的基本规律。        

                                                     

                                                  周蕴华

                                                                                                                    中国文化报

                                                                                                                   1987年7月12日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上一篇:心境与性情

下一篇:自度“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