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质: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9.9分
- 印象:
- 经营时间:25年
- 展厅面积:800平米
- 地 区:江苏-常州
语言与文字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产物,是人们为了交流思想感情,记事等的主要手段与工具。全世界因人种、地域等不同,所创造的语言文字是多种多样的。爱美是人类自然的本性,美化语言文字也是人类的共同要求。然而将语言文字发展成一种艺术,恐怕只有中国。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过程也非一朝一夕。相声是中国的语言艺术,而书法则是中国的文字艺术。东亚的日本和朝鲜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也有书法艺术。
什么是书法?据辞海书法词条中释为:“中国传统艺术之一,指毛笔字书写的方法,主要讲执笔、用笔、点划、结构、分布(行次、章法)等方法。如执笔要指实掌虚,五指齐力;用笔要中锋铺毫;点划要圆满周到;结构要横直相安,意思呼应;分布要错综变化,疏密得宜,全章贯气等等。”
书法词条这样解释,我个人不敢苟同。书法既然作为中国传统艺术之一,是艺术,就是一种社会的意识形态,就必然具备个人的思想、感情、个性、美学等意义,所以书法不应该只是指“毛笔字的书写方法”,其内涵要丰富得多。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算起,中国的汉字已有三千多年历史,一直是在变化发展中。约定俗成,书法艺术的载体是文字,包括中国的甲骨文(龟甲兽骨上的文字)、钟鼎文(旧称金文,泛指古代一切铜器上的文字,多为大篆)、科斗文、鸟虫文、石鼓文(籀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汉字。使用的工具材料有传统的笔墨纸砚,也有现代的硬笔、墨水、刷子、布帛等。最早的古文字是用很硬的锐器(当时有没有刀具?)刻在龟甲和兽骨上,到了奴隶社会青铜时代,在青铜器上浇铸或用刀直接刻上大篆。只有在竹简、布帛、纸和毛笔发明以后,文字才用毛笔写出来。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为了书写的快捷方便,隶、楷、行、草书体相继出现。至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文字开始脱离手写,手写文字开始失去实用功能。中国的汉字(或叫方块字)与其他文字不同,是沿“象形、指事、会意、假借、形声、转注”六书之路发展的。这种文字起源于绘画,特别注重单个字的造型和审美要求。文字随着客观实用功能的减弱,主观审美功能的突现,特别是行草书体的完美,文字与美文诗词楹联、国画结合,成为文人抒发性情、表现心境的手段。因此,书法逐渐脱离实用,完全成为中国独特的传统艺术。
上世纪四十年代初,我六七岁进学堂,从认字和书写汉字开始,描红摹写,依样画葫芦,接触书法。小学三四年级临帖,有柳字也有欧体,在临摹前,老师很严格,首先要求坐正姿势,还说心正助笔正。然后讲解如何执笔,点划……方法。书写时间大都在午后课前半个时辰。进了初中和师范,写毛笔字的时间越来越少,一周二三次,写了也用不上。因为做作业、记笔记、写作文,从小学开始就都用铅笔和钢笔,钢笔有自来水,既方便,又好写,不像写毛笔字那样麻烦,光磨墨就要花很多时间,笔墨纸砚一大堆。学写毛笔字,一直处于被动的盲目状态中,不自觉,不用功,马马虎虎,我的大楷本上,老师很少批红圈,什么“童子功”也“功”不起来。
一个人学习做事,都要有兴趣,有兴趣就会有心境和性情,就会自觉地学,自觉去做,自觉不自觉效果完全两个样,一个是主动的我要学,一个是被动的要我学,一个事半功倍,一个事倍功半。这是实践教给我的经验和体会。少年时代,我好运动,爱打球,一直打到青年。之后是爱音乐,我的一把二胡,一拉就是个“八年抗战”,以后是迷恋美术。对美术的学习就不光是兴趣爱好了,“她”成了我的理想和追求,一追就是几十年,成了终身侣伴。从西画开始,到热恋中国山水画。中国山水画,古人一直称为“写”,只有“写”才有笔墨传统,才有味。古人还说书画同源,画中国画不会写毛笔字,这画恐怕是画不好的,因此我开始比较自觉的学习毛笔字。上世纪六十年代,我认认真真的临写颜体楷书好几年,那年月,自己是作不了自己的主,一切听从“党”安排,我这个“小资”想学点东西真不容易,一无时间,那时多数在运动和体力劳动中度过;二是不敢痴心,一痴心就易走上白专道路,那一顶帽子是不好戴的,所以想学习虽有心境和性情,却似做“贼”一样,战战兢兢。直到四人帮倒台,国内的环境起了变化,心情也变了。虽然工作忙,可以理直气壮地钻研业务。我拼命挤时间,把别人抽烟喝酒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看书、读帖,在画上题字。认真地关注学习书法了。
在我学习书法的道路上,沈鹏先生给我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他是我的老师,从一九五八年结识以来,我们一直保持着通信联系,他一直用毛笔给我写信,四十多年不间断,每接到他的来信,我的眼前总是一亮,信札的书法美,给了我学习的信心和力量。我对书法能保持经久不衰的兴趣。信札是最好的榜样,沈先生经几十年的修炼终成就为书法大家,我在新世纪初把他给我的信札从中挑选四十封(分七十年代、八十年代直至新世纪初),由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了《翰墨因缘——沈鹏致周蕴华信札》一书。从一个侧面学习研究沈书,为我以后全身心地学习创作书法作品作了精神准备。
退休以后,我一直是退而不休,在我的艺术生涯中,中国画,剪纸一直是我的主攻方向。艺术活动频繁,我曾在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博物馆,日本国富士美术馆,以及法国、马来西亚等地搞过数十次中国画与家庭剪纸展览,虽然在中国画展中偶尔也有书法作品展出,但只是点缀而已。在我六十五岁以后回顾艺术历程,深感对中国艺术传统修养之不足。很有必要加深理解和学习提高,多年的国画与剪纸创作也颇感疲惫。古代文人苦练书法是一种修炼自己的生命形象,终身的功课。我觉得在我一生的艺术道路上应有一程属于书法,这对其他艺术创作不无卑益,何况书法创作很适合这个年龄,可说是养身之道的活动。因此,我决定花几年的时间把主要精力放在书法上。中国的书法艺术遗产,实在太丰富了,在世界艺术之林,是无与伦比的。在浩瀚的书法海洋中,我只能根据自身的条件在有限的生命中做有限的选择。我一直迷恋草书。草书是我心中的歌,新世纪之始,我沉浸在读帖与临池中,唐宋元明清以及近现代草书大家成了我的“亲朋好友”,二王、孙过庭、张旭、怀素……是我心中的偶像,一本书法大字典真像文革中的红宝书(毛主席语录),天天早也读晚也读。同时,我对中国古典文学诗词也别有兴趣。如果此生不能浏览这些美文,作为炎黄子孙会觉得是一种终身遗憾。其实,中国的书法与这些美文诗词等是密不可分的,它是书法艺术特有的载体。有的美文诗词我读着读着就会热泪盈眶,泪流满面;有时也会兴高采烈,神采飞扬,激动万分。此时此刻,书性大发,我的创作状态真有点“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常常沉浸在随心所欲的书写状态的快感中。特别到了古稀之年,这种心态,情态会一发而不可收,故作小诗为证:人生
七十古来稀,现代已经不作奇,且把书道尽情乐,权当顽童拈花枝。
虽然,书法创作是我古稀之年的一种艺术追求,有好的心境和性情,为了晚年尽情欢乐,不像传统文人那样:书中自有
“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而苦读苦写修炼,然而任何时代的个人都生存在时空的局限中。“传统的磁场总是紧紧地
统摄着全盘,最强烈的个性也在前后左右的时空网络的索连中损减,不能不向群体性的互渗和耗散,互渗于空间便成一种社会性的认同,互渗于时间便变成一种承传性的定势。个人的创造总是要屈从于群体惰性的熏染。”个人是不会生存在真空与超时中,因此我的书法作品虽然有一点个性,写出个人的心境和性情,但是很难摆脱承袭。何况我个人的才情有限,努力有限,我只是玩着写,写着玩的一个书法票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