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推荐作品
良和慈航文化
积分:0
加关注
  • 资质: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9.5
  • 印象:
    沙龙高雅 优雅 格调
    确定
  • 经营时间:
    11年
  • 展厅面积:
  • 地    区:
    四川-成都
您所在的位置:良和慈航文化>画廊动态>正文

艺术家姜勇——一个人的演出

2014-08-04 13:56:57          

 

 

一个人的演出

 

管郁达

 

作为艺术家的姜勇细腻、敏感而内敛,这种性情不仅在他的画中有鲜明的体现,也反映在他自己的一些片段文字之中。他写到:“生活中的很多情境和复杂多变的感情是很难表达的,生活的周围有一种气氛,一种看不见、嗅不着、触不到、只是徘徊在心中的阴影,就很难用文字语言和真实图像来表达,这时抽象的图形就显得更真实了”。这里他所谓的“抽象的图形”并不是无具象的抽象,而是一种有形象的“抽象”,这种抽象其实更多是指摄于精神上的。他画中的那一个个人物,有人的身形,却更像是特定的躯壳或符号。对于他来说,这种带有抽象性精神诉求的图形表达似乎更为快慰和准确。

中国传统哲学中讲求清净虚淡素朴的老庄思想,对姜勇的艺术创作也产生了深深的影响,姜勇曾引用过《庄子·天道》中的一句话“朴素而天之莫能与之争美”来表明自己的美学态度:“朴素这种本源性的精神力量是至高无上的,也就是说我们应该露出本来面目来“。这种影响力形成姜勇个性中既随性又执拗的特点,进而形成了他今天的艺术形式和风格。在姜勇的作品中可以看到某种冲突的力量所形成的画面的张力,看到画面深处所含有的某种类似于“静水深流”般的情感在缓缓流淌。

姜勇的作品让你的视觉无法忽视,更让你的心灵无法逃脱,画中那些面目不清、身份模糊的人会不断地触动你,让你深思而感慨。

 

 

“本我”的自白

管郁达

 

 

姜勇的早期作品,无论是人物,或是风景,都是平和的、惬意的,画面自然而然流淌着一种脉脉的温情,清新如三月的微风,微醺但不撩人,叫人情不自禁的想起吹口哨来想和一番。然而,他的新作《某某某》系列,竟然笔触急转,几乎全然放弃了具象和色彩。前后对比之强烈,简直就像邻家粉蓝色的青春少年,一眨眼之间变成了深沉事故的中年男人。没有纷繁的结构和层次,没有让人眼花缭乱的色调堆砌;然而,分明有些什么不可明喻的东西,超越画布之上,通过视网膜,直击我们的心脏。

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流逝,艺术家从对外在事物单纯的描绘转而开始关注个体内心的诉求,那种极端自我的体验和表达,突破了形式的限制,以一种更为内省的视角来进行自己的艺术创作,传达更多个人的思考和情感。也许我们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姜勇的作品,在人的心理活动“知—情—意”这个过程中,情是自身的主观体验,是精神的自觉,是认识世界的主观意愿行动的内驱力,它在心理结构中占据核心位置,既是影响人类精神活动的“动力系统”,又是人类心理活动的高级形态。托尔斯泰曾说过:“艺术就是将艺术家自己曾体验过的情感再一次唤起,并用它去激发读者的相应的情感。”因此,作为人性的体现,人的欲望需要全方位、全历程、全情景的整体性反应,情感,一直以来就是艺术的动力和表现的最终主题。至后现代主义更是可以消解主体、消解深度、消解历史感、消解距离,从神圣重大的主题和历史使命中跳脱开来,专注于感官的刺激和其所带来的快感。艺术家作品中那些一律灰调子的模糊五官下,挣扎着凸现出来的尖角既是想要破茧而出的“本我”,又是因为在这日益浮躁喧嚣世界中被抹平的棱角的伤口的呻吟吧?

姜勇在他的创作随笔中提到:“庄子在《天道》中云‘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朴素这种本源性的精神力量是至高无上的,也就是说我们应该露出本来面目来。”以及“古人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有人将自己视作一方玉愿意让人雕琢为器,有人则拒绝一切社会的规范,甘为顽石。”可以想见,作为一位具有独立精神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传统老庄思想和西方追求个人自由的人文精神都对其有着深刻的影响。

对于生活在素有“天府之国”美誉的川西平原的姜勇来说,成都安逸、闲适的生活节奏和环境,自然为艺术家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来审视自己的内心,关注外部世界也倾听内心的声音。耳濡目染在“花重锦官城”中,也许其“本我”的诉求更多的是与“清净无为”、“无欲则刚”、“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老庄、禅佛思想相通,而非西方式的激进和极端。《庄子·缮性》中说:“今之所谓得志者,轩冕之谓也。轩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傥来,寄者也。寄之,其来不可圉其去不可止。故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其乐彼与此同,故无忧而已矣。”在庄子看来,官爵、名利、金钱都是暂寄人身之物,寄托之物来去不可挡,所以不要为高官厚禄而放纵心志,也不要因为穷困而趋附世俗,这样看待“轩冕”与“穷约”就不会有什么烦恼了。这样清心寡欲,淡泊无为的人生观以及“自然”、“无为”的人生人生哲学为后人营造了一个缓解思想危机的精神乐园。姜勇作品中那故意模糊的面目,便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特有的留白。“空”、“无名”、“无用”是人类文明在经历太多的“概念”与“成见”之后,对这些“分别心”和规定性的反省和沉思。

从屈原的《天问》到当代悲剧诗人海子诗中所写“我在天空深处高声询问/谁在/我/从天空站起来呼喊/又有谁在?”,人类总是反复拷问自己的内心: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又往哪里去?不同于西方先辈们的激进与极端,也扬弃了老庄思想中消极与神秘论,姜勇的“本我”仍然在做努力、积极的挣扎,为了将其“真实”表达于自我和世人面前,然而,却没有显露出声嘶力竭的疲态,他以中国人特有的机敏与智慧拿捏分寸,于云淡风轻处显露铮铮铁骨。所以,我们对艺术家“本我”的解读就是对生命的解读,寻求生命意义的解答是对人生的终极追问。当人类对于自身生命的存在有着诸多困惑,也许唯一的方法就是安静下来,回到自己的内心,认真和仔细的倾听他的“本我”所做的表白。

心理学的临床治疗手段有一种叫做催眠术,它能够唤起病人潜意识中的记忆。如同姜勇对“本我”的解读,他的作品唤起我们对于自己内心的审视。观看姜勇的作品,我们即便如孤魂一样游荡在自我迷失的都市丛林,也会不时像德国“文人”瓦尔特·本雅明(Water Benjamin)所说的那样,从冷漠的人群中抽身旁观,从而获得一种“內省”、“震惊”和“灵晕”的能力。

(管郁达,中国当代著名评论家、策展人,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访问学者,北京大学“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中国现代艺术文献(丛书)执行主编,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美术系教授,《艺术方向》杂志执行副主编。)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