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推荐作品
温钦画廊
积分:0
加关注
  • 资质: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7
  • 印象:
    确定
  • 经营时间:
    16年
  • 展厅面积:
    280平米
  • 地    区:
    北京-通州-宋庄
您所在的位置:温钦画廊>画廊动态>正文

巴斯奎特,新艺术的代表人物之一,涂鸦

2024-02-16 11:22:04      作者:温钦画廊     来源:www.o2oart.cn

让·米歇尔·巴斯奎特Jean-Michel Basquiat(1960年12月22日-1988年8月12日),又译作巴斯奇亚或又译作巴斯克雅,他出生在布鲁克林,纽约,是马蒂尔德和杰拉德·巴斯奇亚的第一个孩子。他的母亲马蒂尔德是波多黎各人,父亲杰拉德·巴斯奇亚则是海地人,并曾担任海地的内政部长。巴斯奇亚也因此说了一口流利的法语、西班牙语、英语,并偶尔阅读象征诗、神话、历史与医疗文书,特别是各种语言的《格雷氏解剖学》。幼年时,巴斯奎特即表现了对艺术的天份,并在母亲和老师的鼓励下学习作画、参加美术相关的活动。1968年9月,8岁的巴斯奎特遭遇严重车祸,在接受手术期间,妈妈送给他一本《格雷式解剖学》,奠定他开启艺术之门的契机。《格雷氏解剖学》(Grey’s Anatomy)人骨透视、人体结构成为他创作中尤为常见的元素。

《格雷氏解剖学》(Grey’s Anatomy) ​1976年,17岁的巴斯奎特辍学,永远离开布鲁克林。在此之后,巴斯奎特和朋友阿尔·迪亚兹(Al Diaz)便开始在纽约曼哈顿的墙上创作涂鸦作品,从地铁到曼哈顿的建筑上都能看到他们典型且具有象征性符号的签名, 例如SAMO等。

 

Portrait of Shannon Dawson 1977

在每幅涂鸦旁边,巴奎斯特都用魔幻记号笔签上“SAMO”的记号,“SAMO” 即“Same Old Shit”的简写,意思是“老掉牙的臭狗屎”。

​巴斯奎特与迪亚兹 1978年,Village Voice周报登了一篇关于这些文字的报导。巴斯奎特在公开场合声称SAMO就是他自己,这引起了阿尔·迪亚兹强烈不满。后来他和迪亚兹的关系破裂,纽约的墙上又开始到处出现“SAMO IS DEAD”的标语。,结束了关于SAMO的计划。 SAMO 的概念是巴斯奎特参与一个戏剧项目时突然想到的,他在那里构思了一个致力于推销虚伪宗教的角色。迪亚斯和巴斯奎特将这个推销员形象所隐喻的批评态度用于讽刺在整个城市的公共场所兜售商品的企业。他们最初开始在地铁列车上喷涂组成作品的口号,作为“发泄情绪”的一种方式,但正如迪亚兹回忆的那样,当他们将作品与更传统的涂鸦标签进行比较时,他们很快意识到它发挥了重要作用。正如迪亚兹所说,“SAMO 就像一个进修课程,它有一个声明和态度”。这种加密通话一般的俚语署名和神秘涂鸦席卷了高级画廊周边的墙壁,在表达白人语境的艺术标准里试图确立另一种来自街头的、非主流的文化的领地的沮丧和抵抗,同时,以一种聪明的方式吸引了大众的注意并在多元艺术的环境中取得了一席之地。经过多年的合作,迪亚斯和巴斯奎特选择用“SAMO IS DEAD”三个字在1980年宣布合作的结束,巴斯奎特的城市墙面涂鸦生涯也画上句号。

​SAMO IS DEAD

​ 仅仅用了7年的时间,巴斯奎特就从“非法”的街头涂鸦变为受到藏家青睐的艺术宠儿,成为第一个登上《时代周刊》封面的黑人,到达名利的巅峰。​巴斯奎特的作品中充满了愤怒、疯狂的形象,他的作品是繁杂、喧闹甚至野蛮与高超技艺的混合物。而当下,时尚界则将他的艺术注入一种拥有更广泛受众的艺术产品时装中。在1981年的邪典电影《Downtown 81》中,巴斯奎特以他极具个人特色的装扮穿越纽约各个街头——一头扎成一束的脏辫、一件肥大的大衣、外露的红色衬衫领子,间或从衣袋里掏出一罐喷漆在墙上创作涂鸦。

​​巴斯奎特 涂鸦1978年作

 

​让 - 米切尔 · 巴斯奎特(1960—1988) 二战后美国涂鸦艺术家,新艺术的代表人物之一,一位对艺术和时尚影响极其深远的美国艺术家。 他和那里的音乐家,艺术家和歌手厮混。巴斯奎特还和米盖尔组建了Gary 乐队。后来他还制作说唱音乐,并且成为了俱乐部里的 DJ。▽

 

Basquiat放浪形骸的天性,从那时就已经展现,他泡在曼哈顿中心的Mudd俱乐部或是57 俱乐部,和那里的音乐家、艺术家和歌手待在一起,这其中就包括麦当娜、B-52s组合等等。为了生计,Basquiat出售各类用拼贴技法制作的明信片和T恤衫。​

​Gary 乐队在纽约 Hurrahs club 演出 1979年

​自1979年第一次登场艺术作家Glenn O’Brien的公共电视节目TV Party后,Basquiat就成了这个节目的常客。两年后他出现在Glenn O’Brien编剧的电影Downtown ’81,扮演了一个近乎自传的角色。

正在涂鸦的巴斯奎特 1980年

​ 1980年,巴斯奎特在Bronx参加了80年代第一个劲爆艺术展——“时代广场展览 (Times Square Show)”,这是他生平第一次参加展览。为了这次展出,巴斯奎特在之前SAMO式涂鸦的基础上绘制了一整个墙面。巴斯奎特的成长很大程度受到了朋克摇滚乐的高度启发。当演变成80年代的新浪潮和后朋克时,他将这些精神作为他创作的灵感来源。 参加此展览的还有当时崛起的珍妮 · 侯哲尔(Jenny Holzer),奇奇 · 史密斯(Kiki Smith),David Hammons以及Kenny Sharf等艺术家。巴斯奎特迅速与他们成为至交,并逐渐崭露头角。

 

巴斯奎特和艺术家们的合照

时代广场展结束之后,巴斯奎特毛遂自荐与安迪·沃霍尔相识,并逐渐成为密友。早在1979年,安迪·沃霍尔通过《访谈杂志》的编辑佩姬·鲍威尔的推荐,特地买了他的一张手绘明信片。1981年,沃霍尔邀请巴斯奎特参加了名为“纽约/新浪潮”的展览,之后,这位艺术青年正式进入主流艺术圈,此后他的艺术生涯逐渐走向辉煌。

在SoHo区的一家餐馆里,波普艺术家安迪·沃霍买了一张他手绘的明信片。这成了两位美国当代艺术界标志性人物友谊与合作的开始。他们亦师亦友,更密切合作出惊人的作品。如沃霍尔的工作室助理罗尼·卡托尼所言:“他们是共生的关系……巴斯奇亚再次令沃霍尔变得叛逆。”​

​《Acrylic pencil canvas》1980年

在遇见安迪·沃霍尔之前,他的艺术已经达到成熟阶段。画面中出现的符号,儿童般稚拙的线条,无处不在的文字注释,标志的皇冠符号,多彩的色彩表现已经非常具有感染力。那时,他有意识地在商人经常出现的街道上,在画廊街区的墙上,用特殊的符号吸引主流艺术圈和当代艺术经纪人的眼球,足以显见他想要跻身主流艺术圈的野心,而安迪·沃霍尔正是帮他推到艺术生涯顶峰的重要人物。

 

1982年是Basquiat辉煌的一年,在纽约Annina Noisei美术馆举办了他的第一次个展,当时艺术界甚少有黑人抛头露面,22岁的Basquiat声名鹊起可谓一个奇迹。​

 

​作品名称:《Per Capita》作品尺寸:4351x2344px作品年代:1981年

 

​Head 1981

​作品名称:《Poison Oasis》作品尺寸:3421x2295px作品年代:1981年

​作品名称:《Fishing》作品尺寸:672x781px作品年代:1981年

 

​作品名称:《Bird on Money》作品尺寸:2237x1634px作品年代:1981年

30年后,这位传奇艺术家的《战士》在苏富比拍卖中一槌定音,以2.8亿港元的成交价,成为亚洲拍卖史上最高价的西方艺术品。

​ 《战士》,1982年,2.8亿港元成交价《战士》创作于1982年,画中主角怒目圆睁,仿佛浑身插满了细长铁钉,如摇滚巨星大卫·鲍伊(David Bowie)所说,它迸发出“纯粹欢欣而混乱的气息”。

​ 巴斯奇亚《双人像》 1982年作

​巴斯奎特《无题》,1982年 蜡笔 纸本

​NOT DETECTED 1982

作品名称:《Baptism》
作品尺寸:1584x1564px

作品年代:1982年

 

作品名称:《Self-Portrait》

作品尺寸:2061x1704px

作品年代:1982年

 

 

 

作品名称:《Hollywood Africans》
作品尺寸:1953x1974px

作品年代:1983年

 

 

 

作品名称:《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Derelict》
作品尺寸:2304x2289px

作品年代:1982年

 

 

 

 

作品名称:《All Colored Cast (Part III)》
作品尺寸:1556x1554px

作品年代:1982年

 

​巴斯奎特《MP》,1984年压克力 复印本 拼贴于画布

 

《对战美第奇》, 5082万美元成交

 

巴斯奎特《无题》 1982年作ean-Michel Basquiat

Untitled, 1982. Christie's.

 

 

巴斯奎特《污迹(迈克尔·斯图尔特之死)》

1983年作

 

巴斯奎特《古代科学家》1984 年作

巴斯奎特《甜蜜爆破》1984-1985年作

“我真的挺嫉妒,他画得比我还快。”

——安迪·沃霍尔

此后,巴斯奎特与沃霍尔出双入对,如影随形。“就像是这疯狂艺术世界的一段联姻,他们是一对格格不入的‘夫妻’。”艺术家兼沃霍尔前任助手罗尼·库特罗内如此回忆。

本次展览中来自汤米·希尔费格(Tommy Hilfiger)收藏的作品《甜蜜爆破》就是二人关系的表达——甜蜜绚烂,却终究短暂。

 

巴斯奎特《警察》 1981年 木板油彩及丙烯 182.9×121.3cm成交价:3496万美元图片

巴斯奎特敏锐地觉察到自己生活在一个以白人主导的艺术世界中,这些作品表达了艺术家意识到警察对像他这样的黑人青年的威胁,以及随之带来的精神压力。

因此,他的大部分作品是将当代黑人的生活画进作品里,不管高贵的或者传统的黑人生活和文化,在巴斯奎特的眼里都值得敬重。拳王、篮球运动员等当代社会的黑人英雄形象常常出现在他的作品中,他在他们身上发现了非裔美国人有着力量的特质。当然除了正面的形象,他也指出了美国社会讽刺的一面。

《讽刺的黑人警察》 1981年 122cm×183cm

 

《讽刺的黑人警察》是巴斯奎特对自己种族的尖锐讽刺,他有意识地展现黑人被白人控制的情况。在画中,他认为黑人成为警察是非常讽刺的,他们的工作是确保法律的执行,而这个法律却使他们成为自己的奴隶。画中的帽子象征着笼子,讽刺黑人警察的字眼直接写在画面上,右下角还有着“人质(Pawn)”的英文单词,明显地表达了巴斯奎特认为黑人警察地位的荒谬性。

 

巴斯奎特《瘾君子》 成交价:4884万美元

 

巴斯奎特《无题》 成交价:5728万美元

巴斯奎特《无题(肥皂)》成交价:13,184,000 美元​

 

巴斯奎特《无题》成交价:1.1亿美元作品

名称:《Untitled》

作品尺寸:961x1024px

作品年代:1982年

 

《无题(骷髅)》是巴斯奎特早期画布作品的一个代表作,以拼凑而成的头骨为特色,看起来几乎像是是玛丽雪莱的科学怪人中的怪物,即一个构造和缝合的不协调人脑器官的总和。骷髅般的脸上表情低落,粗犷的缝线暗示着组成部分的不愉快组合。所使用的颜色混合并扭曲在一起,暗示着脸上的瘀伤或伤口,与锯齿状的线条相结合,暗示着暴力或其后果。在这幅作品中,用大量的符号去表达了他想要阐述的情绪和议题。头颅左侧的“街区围栏”和“地铁线”,头颅顶上的“皇冠”、“版权符号©️”等都是巴斯奎特对当时以白人为主的美国艺术圈及美国社会中的系统性种族不公问题的反思。

《无题》,1982年,2.02亿港元成交

他创作于1982年的《无题》使他迅速在国际上占据一席之地,画面中依稀可辨的黑人英雄既是他对自我身份的观照,又是从混沌中亟待成形的意涵。正如他本人所言:“我将文字抹去,以便让你们更能看见它们:越是扭曲隐晦,你就会越想解读它。”2023年五月,这幅作品于佳士得亚洲二十及二十一世纪艺术晚间拍卖上,以2.02亿港元落槌。

 

作品名称:《Baptism》

作品尺寸:1584x1564px

作品年代:1982年

 

Dog1982

 

 

《山羊》1982年

 

《公共浴室对阵最好的酒店》1982年

1982年春天,他在纽约Annina Nosei画廊举办了首场个展,门票在开展当天便售罄,足足赚了25万美元。同年,年仅22岁的巴斯奎特参加了德国第7届卡塞尔文献展他成为德国卡塞尔文献展上最年轻的艺术家,当时他的近60幅画作都出现在这一令人瞩目的展览中。1983年 ,巴斯奎特以最年轻艺术家的身份参加了惠特尼双年展,一夜之间名声斐然。

 

 

 

作品名称:《50 cent Piece》

作品尺寸:2125x1585px

作品年代:1983年

 

△基斯·哈林、安迪·沃霍尔和巴斯奇亚在位于百老汇860号的沃霍尔工作室,1984年4月23日

安迪·沃霍尔和巴斯奎特在位于百老汇860号的沃霍尔工作室创作《Problems》,1984年3月27日▽

​​

巴斯奎特与安迪·沃霍尔在八十年代初期街边的餐厅就已偶遇相识,这个热忱稚嫩的年轻人在见面后的一个半小时内就兴冲冲完成一幅油墨未干的纪念画送给安迪·沃霍尔。他们彼此成为了朋友,在 1984 年至 1986 年期间合作了一系列作品,例如《十个沙袋(最后的晚餐)》(1985-86)。沃霍尔通常会从一些非常具体或可识别的图像开始,然后巴斯奎特以他的动画风格破坏它。1985年,艺术经纪人Tony Shafrazi与Bruno Bischof berger,联手为巴斯奎特与安迪·沃霍尔举办了双人展,展出共同创作的16件作品。

 

Ten Punching Bags (Last Supper),

Jean-MichelBasquiat & Andy Warhol, 1986-87

 

巴斯奎特在十个白色出气筒中的每一个上都画上了耶稣的形象,并在每个袋子上重复了几次“审判”这个词。这件作品原本打算在米兰展出,就在莱昂纳多·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对面。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杰作相反,《十个沙袋》以有点俏皮的方式作为当代艺术反对一切形式的意识形态压迫的“战斗号召”。基督教对这幅作品的解读也出人意料的积极:耶稣被描绘成一个出气筒,对应于他承担人类罪孽的概念——接受拳头。他们在托尼·沙弗拉齐画廊举办的联合展览《绘画》在被评论家批评后引起了他们友谊的裂痕,巴斯奎特被称为沃霍尔的吉祥物。沃霍尔还受到批评,因为他可能利用一位年轻时尚的有色人种艺术家来提升自己在商业市场的噱头。受到名声和商业压力对作品施加的影响,巴斯奎特变得越来越沉迷于非法药物的滥用。

 

《纽约时报》杂志1985年二月号封面

1985年,他所创作的《无题》登上当年《纽约时报》杂志二月号封面,以之为背景,巴斯奎特单脚踩在倒下的红色椅子上,手执画笔,与他所身着的西装仿佛格格不入,然而也正显示他不拘一格的创作路向。画中有许多熟悉的“身影”:堂吉诃德般的骑士精神,刚果部落的原始塑像等。这幅作品2023年6月18日在苏富比与周杰伦合作的晚拍上以2.8亿港元成交。

 

《无题》局部与19-20世纪左右刚果男性塑像对比

《无题》局部与《堂吉诃德》书籍封面对比

 

《无题》,1985年, 2.8亿港元成交

 

作品名称:《In this Case》

作品尺寸:1266x1346px

作品年代:1983年

 

《既然如此》,1983年,9310.5万美元成交

不拘小节的生命体验,使巴斯奎特得以大胆运用想象力玩转跨越不同领域的文化符号,从非洲面具、达芬奇的解剖画乃至卡通形象、诗歌、爵士乐。从个体到集体,他的艺术既是个人精神的外化,也是关于某个群体许多故事、一个时代的缩影。巴斯奇亚创作于1983年的“骷髅头骨”系列之一——《既然如此》,2023年5月在纽约佳士得21世纪艺术晚拍中以9310.5万美元成交。

 

《猪年 (Year of the Boar )》 1983年

《回到中心人物》( Return for the central figure)

1983年

《回到中心人物》(Return for the Central Figure)是在全黑的底色上,除了画面中心一个标志性的面具般的脸以外,密密麻麻布满了白色的文字和示意图,标注着涉及世界各地,各个时期的历史片段,比如法国大革命时期人物和事件的“关键词”。在较醒目的位置,单词暴政(Despotism)还被错拼成 Depotism,故意拼错单词也是巴斯奎特的特色之一。

 

《阿方索国王》(King Alphonso) 1983年

《皇冠》(Crown) 1983年

在巴斯奎特的作品中,一些符号和文字反复出现:光晕、冠冕、牛奶(代表白人)、肥皂(代表白色清洗,棉花(代表奴隶)。将皇冠加冕于这些黑人形象,表现出强烈的英雄主义。但残酷的事实却是,他用画笔所表达的呼吁和反抗,并不能真正意义上改变黑人群体的困境。

作品名称:《In Italian》

作品尺寸:1873x2088px

作品年代:1983年

巴斯奎特经常从艺术史中寻找灵感,也常借鉴日常生活中的素材,从这个角度来说,他是一个真正的后现代主义者。

 

《Undiscovered Genius of the Mississippi Delta》

1983年

他的作品中,甚至可以看到超现实主义“自动写作”的痕迹,也有波普艺术亲近大众文化的特质,他的自由姿态和诉诸情感的表达,则可以视为是新表现主义。

 

《Notary》 1983年 180.5 x 401.5cm

 

《Untitled (History of the Black People)》 1983年

巴斯奎特就像一个DJ那样,不拘一格地将各种素材混合在一起——贝多芬、拳击、漫画都创造出让人耳目一新的画面。

 

《后颈》 1983年 127.6 x 259.1 cm

 

《迈克尔·斯图尔特之死》 1983年

带框尺寸 86.4×101.6cm

 

《迈克尔·斯图尔特之死》是为了纪念被纽约警察殴打致死的一位黑人涂鸦艺术家而创作的。巴斯奎特用全黑的轮廓线画了两名身着蓝色制服拿着警棍的红脸警察,左边那位露出尖尖的牙齿,整幅画面被红蓝色的漩涡所席卷,一种悲伤,恐怖的氛围昭然若揭。在这些人物之上,巴斯奎特用他特有的笔迹潦草地写着“¿DEFACEMENT?”这行字母。这件作品创作完之后归基思·哈林所有,之后基思·哈林的女儿尼娜·克莱门特(Nina Clemente)从父亲手上继承了作品的所有权。拉布维尔强调:“《迈克尔·斯图尔特之死》的画面原始并且有趣,它没有展现人性崇高的一面,只是表达艺术家对事件的深刻感受。我认为这在他职业生涯中很少见。这也是他作品中唯一一件反映时事的作品,表达了一个黑人处在一种现实环境中,面对一个国家认可的暴力犯罪,他将瞬间失去那些曾经发誓要保护的人,正因如此,这可能成了巴斯奎特最私密的作品。”

 

让﹣米歇尔·巴斯克雅:《吹喇叭的人》。1983年。布面丙烯和油画棒,三块画板,整体尺寸为2.44x1.96米。加利福尼亚州圣莫尼卡市布罗德艺术基金会( Broad Art Foundation )​

在这幅作品中,巴斯克亚将诗歌与涂鸦手法结合在一起,更重要的是,他从70年代的多元主义中汲取了经验,出色整合了当时文本运用、创作过程艺术、叙事手法,以及针对社会政治的策略;此处针对的就是种族身份问题。巴斯克亚也从抽象表现主义和波普艺术中受益良多;前者表现为动态的颜料处理,后者则是卡通式图像与参照大众文化的手法。

巴斯克雅是一位多产的艺术家,他创作迅速,并且带有强烈的意识流特质。我们可以切实感受到他的绘画书写作品及删除行为通过迫使观众解读和拼凑画面的方法,作者成功的将我们拉入画布之中让我们在体验萨克斯管声响的同时,思考词语的重复及其韵律,并且分析其精妙的用色。这幅作品里就点缀有鲜亮的粉色,蓝色以及黄色和绿色。所有元素都以一种有力的方式呈现出来,使得我们无法忽视巴斯克雅的用词,例如意指爵士乐魔力的"炼金术"( alchemy )、向爵士乐手查理·帕克(绰号为"鸟")致意的"鸟类学"( ornithology ),以及影 乐感的"耳朵"( ear )。他使用的词语让人回想起50年代的狂野力量,例如"敲打诗社"( Beat poetry )、即兴爵士乐和抽象表现主义,同时也可能联想到80年代的嘻哈乐。巴斯克雅创造了强烈的感性体验,与自己认同的人们分享着对于黑人音乐家蒂奇·吉莱斯皮( Dizzy Gillespie )和查理·帕克的激烈感受。他的大部分作品都以美国黑人音乐家、歌唱家和运动员为表现对象,反映出艺术家们如今已经赋予种族、民族和性别认同以重要的地位。

 

Gri Gri 压克力颜料, 画布 私人收藏 178 x 142cm 1986

 

“黑人是我大部分作品的主角,因为我意识到在其他艺术作品中的黑色面孔太少了。”巴斯奎特这样解释。

 

Boxer, Jean-MichelBasquiat, 1982

1982 年对巴斯奎特来说是重要的一年。他在世界各地的城市举办了六场个展。在此期间,巴斯奎特创作了大约 200 件艺术作品并开发了一个标志性的主题:一个英勇的、加冕的黑色骨骼人物。

传奇爵士音乐家 Dizzy Gillespie 和拳击手 Sugar Ray Robinson 和穆罕默德阿里是巴斯奎特在此期间创作的灵感之一。巴斯奎特在排线技法上的冲动,仿佛在揭示他所看到的对象的内在自我、隐藏的感情和最深切的欲望。这些作品也增强了他们的主题的智慧和激情,而不仅仅只是描绘一个黑人男性的身体。

 

Flexible, Jean-MichelBasquiat, 1984​

另一个以西非 Griot 为基础的史诗形象也在巴斯奎特这个时代的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Griot 通过讲故事和歌曲传播西非文化中的社区历史,巴斯奎特通常用鬼脸的观察者形象来描绘他。鉴于 Griot 传统上是一种流浪的哲学家、街头表演者和社会评论员,巴斯奎特有可能认为自己在纽约艺术界正担任这个角色。〔1〕

 

1986年作品

Self Portrait 巴塞隆纳当代美术馆藏

安迪·沃霍尔于1987年2月22日去世。这场悲剧对巴斯奎特的健康和精神状态产生了影响,从而揭示了沃霍尔是他的精神依托的真相。“他们曾经闹翻了,可却从来没有机会修复关系,之后他真的走下坡路了,”Suzanne解释说。

 

因此,巴斯奎特开始对艺术应付了事并沉迷于毒品无法自拔。在那以后,巴斯奎特的创作时间开始减少,并走上了自我摧残的道路,放浪形骸的天性到了极致。毒药下的亢奋在作品中的体现十分明显,经常可见骷髅、十字架、露着牙齿的大嘴和亢奋的表情。

 

《Gravestone》 1987年 .

《To Be Titled》 1987年

 

1988年4月,巴斯奎特在拉吉·巴胡米安画廊(Vrej Baghoomian Gallery)最后一次展出新作,该展览仅仅持续了一个晚上。他就让画廊闭展了。

1988年8月,巴斯奎特在自家的公寓里嗑药过度致死,年仅28岁(一说27岁),画上了绚烂短暂一生的句号。他去世前夕的一系列作品充满了与死亡主题相关的符号与字样,或许预示了巴斯奎特的死亡,他晚期的作品充满绝望和歇斯底里。

Light Blue Movers 压克力颜料, 蜡笔, 画布 私人收藏 223.5 x 228.5cm 1987

 

King Pleasure 压克力颜料, 画布

私人收藏 126 x 100 cm1987

 

《无题》(Untitled) 1988年​

《The Dingoes That Park Their Brains with their Gum》1988年

254 x 289.5 cm

​毒药下的亢奋在作品中的体现十分明显

 

 

Riding with Death 《与死神同行》 亚克力颜料, 蜡笔, 画布 私人收藏 249 x 289.5 cm 1988年

《Riding with Death》与以往作品里狂热而丰富的构图元素不同,如同命名所指的,画面中的一名非裔美国人骑着一架白色的骷髅,骷髅的面孔与观众直视,背上黑人的躯体也逐渐开始被分解,Jean Michel Basquiat 以如此简单的构图完成了这幅画,却丝毫不影响其所映射的种族主义、社会议题,权力结构的逆转、非洲部落壁画般的质感以及死亡的指代都在暗示一种悲观厌世的态度。这种简单的构图在艺术家的生涯里并不常见,但如果考虑到这幅画成功预言了作者 Jean-Michel Basquiat 本人几个月后的死亡,那似乎一切就能说得通了。

Basquiat 的前乐队(GRAY)伙伴 Michael Holman 回忆起这位老朋友时曾说:「他一直说自己会在二十七岁的时候离开这个世界,因为 Jimi Hendrix、Jim Morrison 以及 Janis Joplin 也在相似的年纪去世,我只想活在当下。」而就如我们所知道的那样, Jean Michel Basquiat 在27岁的年华,以一种自我毁灭的方式走进了自己的预言中。

在巴斯奎特去世后4年,曾经将巴斯奎特拒之门外的惠特尼美术馆,在1992年为他举办了个人回顾展;2005年,布鲁克林博物馆为这位曾经的“小会员”,举办了名为“巴斯奎特”(Basquiat)的回顾展;2015年5月,布鲁克林博物馆即将举办一场名为「Basquiat: The Unknown Notebooks」的展览,当中的展品均为美国传奇艺术家 Jean-Michel ;2015年7月,西班牙毕尔巴鄂古根海姆美术馆为巴斯 奎特举办了名为“正待此时”(Now’s the Time)的回顾展;2017年9月,“Basquiat:Boom for Real”的巴斯奎特大型回顾展于英国伦敦巴比肯美术馆举行;2018年8月,Fondation Louis Vuitton 将举办「Egon Schiele - Jean-Michel Basquiat」展览;2019年9月,日本东京森美术馆个展……

 

 

 

值得一提的是,在艺术拍卖市场,巴斯奎特的作品也是受到追捧。在2017年5月18日,身价约为36亿美元,在自己的家乡千叶市设立私人美术馆的ZOZOTOWN 的创始人——前沢友作(Yusaku Maezawa),成功地拍到了一幅巴斯奎特名为《无题》的油画。

 

 

 

在纽约苏富比拍卖行的最终出价为11050万美元。1984年以1.9万美元的价格成交的这幅画,在33年后翻了5800倍。这是Jean-Michel Basquiat 的个人拍卖价格的新纪录,同时也是美国艺术家拍卖价格的最高纪录。这一非凡的结果让巴斯奎特进入顶级藏圈的艺术家,跨入了1亿美元俱乐部。目前,俱乐部成员有7位:毕加索、莫迪利安尼、培根、贾科梅蒂、蒙克、沃霍尔,而巴斯奎特是唯一的当代艺术家。虽然巴斯奎特一生短暂,但是留给世人的精神财富无限。他的一生,是典型的美国式非主流英雄史。

 

 

温钦画廊私洽代理国际顶流艺术家的原作(如果客户有其他特定艺术家作品的需求,我们会用海外艺术资源为您寻找):   巴勃罗·毕加索 Pablo Picasso,安迪.沃霍尔文森特.梵高Vincent Gogh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弗里达·卡罗 F.KAHLO格哈德·里希特 G.Richter威廉·阿道夫·布格罗 W A Bouguereau马克·夏加尔M. Chagall克劳德·莫奈 C.Monet, 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因 Rembrandt圭尔奇诺 Guercino, 马蒂亚·普雷蒂 Preti, 翁贝特·波丘尼 U. Boccioni鲁西奥·芳塔纳 L.Fontana弗朗西斯·培根 F. Bacon让-米歇尔.巴斯奎特J.M.Basquiat拉斐尔·桑西 Raffaello卡纳列托 A. Canaletto, 保罗·委罗内塞 Veronese, 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 P.A. Renoir保罗.塞尚P.Cezanne雷尼·马格利特 R.Magritte萨尔瓦多.达利 S. Dali阿梅代奥.莫迪利亚尼 A.Modigliani, 希罗尼穆斯·博斯 H.Bosch, 弗朗西斯科.戈雅 F.Goya, 彼得.保罗.鲁本斯 P.P. Rubens, 丁托列托 Tintoretto, 弗朗索瓦·布歇 F. Boucher, 安东尼·凡·克 A.Van Dyck, 弗朗西斯柯·德·苏巴朗 F. Zurbaran, 草间弥生Kaws奈良美智, 赵无极等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