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推荐作品
九视艺术书画院
积分:0
加关注
  • 资质: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3.2
  • 印象:
    久视情深
    确定
  • 经营时间:
    11年
  • 展厅面积:
    320平米
  • 地    区:
    山东-济宁
您所在的位置:九视艺术书画院>画廊动态>正文

再论“真实”:第二自然的构建

2015-01-18 10:52:40      作者:胡明强     来源:九视艺术书画院

再论“真实”:第二自然的构建

一、艺术真实不同于物理真实

“我开始凭记忆进行创作……唯有它们变小,才觉得像它们……后来这些作品就变得很细,细到我雕塑刀一接触,它们就消逝在尘埃之中。但是,对我来说,只有它们很小的时候,头和身体看上去才像是真的。”这是意大利现代雕塑家贾科梅蒂的一段话,贾科梅蒂以细长的雕塑形象著称,那细长的幽灵般的人物形象,在大面积的孤独的空间里徘徊。这里,他告诉我们这些细长的人物形象是怎么来的,他论及到真实,在他眼里这又细又长的人才是真实的,那么什么是真实呢?我们平时眼睛看到的难道不是真实吗?接下来我们可以以照片和绘画作品做比较进行说明,我们拍一张鸟的图片,和八大山人画鸟的作品对比,再拍一张人物的照片,与席勒的人物画作品做比较。很明显的就会发现:照片实实在在记录了自然的映像,如羽毛的颜色,人物脸部皮肤的质感,鞋子的材质等,很客观;但是看八大和席勒的画就不一样了,八大的鸟傲然孑立,冷峻孤峭的气息扑面而来,你会感觉到这只鸟在沉思,它的性格,它的思想,八大山人的精神注入其中,它仿佛变成了八大山人,鸟只是外相,同样,席勒的画也是如此,他画中的人物形象,脸是别人的,精神是自己的,那些神经质的、在矛盾痛苦挣扎的人物形象,都是席勒精神的外化,他不是画别人,他是在画自己,八大也不是在画鸟,他在画他自己。对于艺术家而言,他用心灵感受到的才是真实的,或者说艺术家的印象是真实的,而客观存在物并非真实,因为艺术的真实是主观的真实。“一件科学作品和一件艺术作品的区别,即一个是理智的事实,一个是直觉的事实”,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如是说。艺术的真实是个人性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真实。就像一道数学题,一百个人去做也只有一个答案,但是对于艺术创作而言,一百个人去做,就有一百个答案,只要这个人的答案是从他的内心出发的,那么这个答案就是正确的。艺术没有一个一成不变的、一刀切的标准答案。用中国古人的话说就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梁.刘勰),带着“情”、“意”去感受到的“山”、“海”才是艺术之“山”、“海”。用心去看去听去触摸,感受到的景物其实是自己内心理想化的景物,是不自觉中将自己的情感和精神化入其中的景物。高更也说,如果“技艺只存在于愚蠢的精确性上,……就会把我们绑在物理真实上面无法自拔”,关键是要“抛弃逼真而选择神秘感”,这里的神秘感即是精神自然,因为艺术的本质在于表现感情,而非抄袭自然,艺术描绘是理想的诠释自然。谈到用心感受,就不得不区分漂亮与美的不同,漂亮是仅仅眼睛看,是视觉上的刺激,而美则是用心灵去触摸,是感情上的震撼和碰撞。通俗的说,漂亮就是视觉的愉悦,而美是心灵感动,或者说感动即美。如罗丹的雕塑作品《老妓女》,如果从物理上看,她干瘪的皮肤,丑陋的面颊,都是不漂亮的,但是她触动了我们,让人心里酸酸的,不禁感叹生活之艰辛,她因感人而美,再如梵·高作品《吃土豆的人》,围坐在破桌子边吃晚饭的农妇不时尚也不漂亮,但他们之间关怀的眼神,从中所反映的画家对生活的爱感动着我们,所以它是美的。还有反面的例子,一些美人画,如旧上海曾经出现的月牌画,上面的女子很漂亮,白皙的皮肤,纤细的腰身,裸露的长腿,让人忍不住多看一眼,但那是生理的吸引;如果从艺术角度看,她不能引起人任何的心理感动,她只是一个肉体,无关精神,所以是不美的。还有有一些商品油画风景,细腻工整的笔触,盛开的鲜艳的野花,无论怎么看它都是很漂亮的,但不论怎么看它都无法让人有心灵的触动,因而也是不美的(如果故意追求艳俗以达到荒诞的心理效果,那是另外一回事)。美未必漂亮,漂亮未必美。美有许多种,如苍凉之美、变态之美、雅典之美、神秘之美等等。变态之美如恶之花,虽然曰恶,但却是人性真实的反映,相恶而性善。达利所画的变态的人体、长腿的大象等,自然中若存在绝对是一大怪物,但他变态画面中流露的焦虑、孤寂,感动着多少人的心。走在长桥上,我还常常似乎听的到蒙克的《呐喊》,他的心灵的呐喊穿越时空,响彻宇宙,它是永恒的,这就是艺术的魅力。

胡明强《梦游系列之花开》2014年,120·240,水墨纸本

胡明强《梦游系列之凝视》2014年,120·240  水墨纸本

“艺术源于生活,同时又高于生活”,高就高在人类感情的参与,即用心体验生活,我们称之为对生活有感受。艺术家的感受是最可贵的,感受是艺术家心灵(主观)与自然(客观)的融合物,与自然(客观存在物)相比较而言,它也是独立存在的,它以虚幻的形式存在于艺术家的脑海里,艺术家再把感受转换成艺术作品。相对于自然和艺术家的感受,艺术作品也是独立存在的。因为感受转化成作品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比如同样一个感受表现在不同的画面上,油画就要用色彩、体量等语言去表达,而中国画则以线条、水墨等语言去表现,同时还要受到艺术家在创造过程中情绪的影响,这就造成了感受与作品的差别及不同绘画语言表达结果的差别。自然景物、艺术家的感受、艺术作品,三者即是关联的,又是各自独立的。在这三个环节中,感受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基础的,感受能力是艺术家的基本功,“生活中不缺少美,而缺少发现美得眼睛”(罗丹语),有了感受,感人的艺术作品才成为可能,创造与风格就会水到渠成,不然,通过理智分析着去画,虽然技术也许无懈可击,但不感人,绘画只能重复别人,不过如此说来,技术的存在有什么意义呢?技术不是为表达内心而服务的吗?艺术没有应该怎么样不应该怎么样,不应受老旧概念的约束,艺术的本质是关乎人的心灵情感的。石涛许多年前就大声疾唿:“我之为我,自有我在,古之须眉不能生在我面目,古之肺腑不能安入我之腹肠,我自发我之腹肠,揭我之须眉”,倡导要独抒性灵,为此在《石涛话语录》中单列一“尊受章”,可见其对感受的重视。感受不是一定要下乡深入生活,也不一定非要外景写生。所谓下乡深入生活,深入的是谁的生活?对于一个在城市里生活的人,难道只有下乡体验农村生活才是生活?城里的生活就不是生活?所以说只有你熟悉的、有真情实感的、能触发你情感波动的才是生活。即便是外出对景写生,如果没有感动,也不算是有生活。感受不是刻意的安排,当然它需要新鲜感或者陌生感,艺术敏感的人在每次看同一处熟悉的景物都会有陌生的新鲜感,不受社会已有图形的影响,不受个人以前生活经验的影响,每次有感触的观看都是一次创造性的活动。由于艺术作品的独立性,亦即艺术作品本身就是一个有生命的存在,它可以与自然无关,所以在艺术创作中不必受提供感受的客观存在物的制约和影响,甚至感受也只是创作的出发点,你可以天马行空尽最大的自由让作品本身具有尽可能强烈的生命感。

                      

胡明强《婺源写生》2013年 35*45  水墨纸本

胡明强  山水  46*96  水墨纸本

二、第二自然的构建

 

中国古人论看山有三个境界:第一,看山是山;第二,看山不是山;第三,看山还是山。第一境界是物质境界,第二境界是有我境界,看山不是山,是自己;第三境界是无我境界,我与山相融为一,分不清亦不必去分清是我还是山。有我境界是主观的真实,无我境界是不是呢?“有我”、“无我”境界是王国维首先提出来的,我们先看看他对“有我”、“无我”的解释:“有我之境,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有我之境,他举的例句是:“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无我之境例句为:“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王国维所论的有我之境是指作者带有强烈的主观情感去看世界去表现世界,有我之境与西方的表现主义相类,如画家梵高、蒙克等;无我是作者以平静的超脱的心境去观看和表达,无我之境如倪瓒的作品,西方点彩派画家修拉的作品等,都有冷逸的特点。“无我”并不是真的没有我,“有我”与“无我”,都是主观精神的表达,只是“无我”所体现的情感没有“有我”浓烈和激荡而已。总而言之,不论“有我”还是“无我”,都是主观的真实,一浓一淡耳。

徐复观曾说:“艺术家最根本的能力是能从第一自然中看到第二自然”。对此,我非常赞同。第二自然是由艺术家精神(主观)与第一自然(客观)相融而成的世界,我称之为“世界”感。不论中外还是古今的大画家,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世界、自然中不存在的、他个人的精神世界。比如一提到德尔沃,我们的脑海里便浮现出宁静的广场之夜,漫无目的行走的人,迷一样没有尽头没有终点的世界。一提起黄宾虹,浑厚华滋的山川世界便出现在眼前,它是激昂的、向上的、阳刚的、质朴的。大师作品的世界感都很强,越是经典作品,世界感越明确越单纯越有无限感、画外感,抓人眼球的同时,让人品味无尽。所谓艺术作品,就是借助物质材料把艺术家内心以虚幻形式存在的精神世界转化成的实物,这个实物,亦即艺术作品,是艺术家精神的延伸,是其内心世界的表白。转化过程是在艺术家内心精神世界的引导下,通过手使用材料尽量类似的模仿心中的世界,从而最终使实物(艺术作品)更接近心中感受到的形象。其实,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从第一自然中看到第二自然,或者至少可以说,不是每个人都能形成并表现出自己的世界,那么如何形成并表现自己的世界呢?古代文人画家是通过读书养性,其中尤其受到老释哲学的影响,往往形成超逸素净的、与世无争的世界。如《林泉高致》记述郭熙:“少从道家之学,吐故纳新,本游方外”,又说“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园养素,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猿鹤飞鸣,所常亲也。”通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以形成高洁的山水精神。虽然后来董其昌拈出“仿古”、“气韵”、“士气”,作为当时文人画家的精神追求,以致于清代“四王”、“娄东”等画家陈陈相因重复古人的外相,失掉了内在的精神,越来越迷失,越来越糜弱。但文人画内在精神的精髓,如“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以心状物”、“写胸中之逸气”等观点,于四僧得以延续,并在现代仍然具有万变不离其宗的指导意义。我们当学其心,不泥其迹。避开物质利害干扰,扎根生活,静静倾听内心的声音,如此必能创作出具有时代精神的山水画面貌。

胡明强《人物系列之地铁上》2013年,120·160,水墨纸本

胡明强《人物系列之梦中的行走》2014年,90·180,水墨纸本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