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推荐作品
诚品画廊
积分:0
加关注
  • 资质: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7.5
  • 印象:
    很好 专业 干净 真诚有品味
    确定
  • 经营时间:
    35年
  • 展厅面积:
    550平米
  • 地    区:
    台湾-台湾地区
您所在的位置:诚品画廊>画廊动态>正文

郭旭达: 游移的线与衍化中的形

2016-06-09 10:27:54      作者:金振宁     来源:诚品画廊

自二○一○年诚品画廊的个展之后,郭旭达于今年(二○一六年)六月在诚品画廊再次举办个展。距离上次展览有六年的光阴,郭旭达仍执着于在作品里呈现原创的初衷,除了不停地寻找被遗忘或创造出新的形之外,形与形交错加减、膨胀或压缩之后,以二维或三维的语言呈现在台座上或画布中,更是这次展览的两大重点。这种创作表现在上次个展中已初次显现,然而这一回的立体作品与平面作品,彼此各自保有其独立思维同时相互融汇,所产生的交集或联集作用,十分耐人寻味。

一九八○年代台湾的美术从乡土写实绘画走向多元前卫发展,国内成立第一间公立现代美术馆台北市立美术馆;许多「海归」艺术家掀起极简、实验空间艺术的风潮,也有不少艺术家关心现实的脉动,以创作响应两性、社会政治、环境保护等议题;在此时期艺术团体如「台北画派」、「SOCA现代艺术工作室」等更是百花齐放。郭旭达在一九八二年从师大美术系毕业之际,踏出校门迎面而来的正是这样的明媚风光,然而特别的是他不随波逐流,反而为了积极保持自己的纯粹而独来独往,回避参加任何团体。他仅是基于自己与生俱来的手作天份,利用当时随手可拈的媒材,不停去发掘并体验「形」的可能性。一九八九年,他进一步选择离开台湾,远渡重洋到了美国东岸的纽约市,在一九九○年进入纽约大学艺术研究所深化创作,从此开启了旅居他乡的生命旅程。

抵达纽约之初,郭旭达最常流连忘返的场所是自然史博物馆,而非那些举世闻名、艺术家必去朝圣的美术馆。从早期人类的生活,他看到最原始与直觉的生存方式,观察到不同的民族对同一种形体或材料有着相同的感动,因而引发一连串的思考:为什么他常会被某个形体、某种材质吸引?为什么不同文化的人,会创造出类似的形体?是否集体人类在本质上存在着某种「共同性」?而身为一个从东方来的,又身受东方思想教育成长的年轻艺术家,他的创作体质与西方艺术的本质,又有无交集的可能?

为了寻找触动创作灵感的那份原初感动,以及适合自己的创作语言,郭旭达于是展开了长期的溯源行动,对自然物做各种角度的观察,并加以绘图纪录,寻找「本质」上的形。从《蒸馏的梦》(1992)、《无题 No.9》(1999)这种单纯的圆形、方形造型开始,他逐渐发展出如今质朴而真诚的抽象风格,以及澄净而纯粹的个人艺术语汇。

郭旭达的创作方式是一种减法,亦是一种冥想,一切努力只为溯源而上,或者回归自己的内在本质。他说:「我喜欢顺应天性,也特别珍惜创作中的偶发性。」他观察日常生活中不同的线条和形状,有些是片断或局部的,有些是未完成的,将之记录在方形小纸片上,因此在他的工作室墙上,累积了上千张这样的小纸片。

在创作的发想阶段,他通常是拿着纸笔端坐在工作室,沈淀之后再沈淀,最后彷佛进入一个无重力的空间,里面漂浮着各种形状和线条,让他伸手随意撮合,或者任它们自由碰撞。在半自动的状态下,他的笔能画出上百种「涂鸦」,直到他对某一个合体感到情有独钟,方才罢休。

郭旭达认为一件作品「所承载的除了是艺术家的思考之外,应该还要有制作上来来回回的痕迹,可能是焦虑、可能是疯狂、也可能是不知所措……这才能成就一件有灵魂的作品。」由于这些作品是潜意识、直觉性的产物,没有叙述性,所以他均以「无题」命名,也没有系列作品,一个个都是独立存在。

尽管作品不是现实世界中可见的造型,不可否认具有某种似曾相识的特质。观看郭旭达的展览,有的作品让人莞尔一笑,有的兀自沈静祥和地存在着,有的又像某次的灵光乍现,作品像是立体的抽象思绪或浓缩的一抹情绪散落各方,邀请着我们去体会、寻思或解碼。喜欢发挥创意的人,不妨将作品当作线索,凭着直觉自由去想象,其中更多回荡的将是自己的内在意识。例如《无题No. 08-06》(2008)是否是一只酩酊大醉时率性起舞的酒杯?《无题No. 11-01》(2011)直挺挺的躯干上顶着一个形似扩音器的东西,像是即将发出悠扬肃穆的低鸣。在女性的眼里,《无题 No. 15-05》(2015)是一名体态浑圆的女人举起一条腿做瑜伽,但倘若问男性,却可能是一艘潜水艇伸出望远镜,在监看海面。

好奇心强的艺术家总是喜欢多方尝试的,当郭旭达注意到压克力颜料的开发益发灵活,在二○○七年开始将之结合雕塑的技巧,运用在画布上。「我在每一个展览中都会展出几幅画或版画,但以前颜料不如现在,平面作品做得不多。现在我可以在压克力颜料中掺入各种媒材如纤维、有色玻璃砂、云母砂、天然细砂、甚至陶瓷的熟料等,用混合颜料开发出新的创作可能性。」 毕竟,郭旭达是油画出身的,如此他能在平面的基础上探索不同的媒材,在雕塑和绘画之间自然地来回游移,进而丰富了两者之间的创新和深度,也重拾运用色彩的乐趣。

郭旭达的每一件作品都有它独立的发想和完成的方法,这次二○一六年个展中的平面作品在风格上更为多元。从二○○七年一路演化过来,郭旭达藉由平面作品主要试图探讨三个方向:第一个是延续类似压扁的容器的图像,画面中的主体如同中空的陶土雕塑 ,也具有内在空间,这是从他在内在空间的议题上延伸而来,如《无题 P 02-15》(2015);第二个则是在平面的画布上探讨空间,结合他对建筑的联想,用最简化的线条界定出空间的存在,如《无题 P 01-14》(2014);第三个方向则是郭旭达自大学时期就一直认定和追求的绘画的「纯粹性」,意即回归到点线面、肌理、材料,而不做叙述性的表现,如《无题 P 06-15》(2015)。同时他刻意选择正方形的画布,内容没有叙述性,也不强调构图,所以作品可以任意转向,正的、反的、左右颠倒的看常常都可成立。

在观念艺术、装置艺术、多媒体创作的趋势已成狂澜的现在,郭旭达宛如在急湍中逆流而上的鱼儿,心无旁骛地往源头执拗前进。他坚持身体力行、亲力亲为,因而赋予了作品更多的温度和手感,甚至是有机的,因为它有生命、时光的痕迹。每一个人、每一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不断往内挖掘,直到创作出全然属于自己到近乎荒谬的作品,那便是原创了」,这是郭旭达对于艺术创作的观念。

无论是雕塑或绘画,这些作品都是郭旭达对内在最原初的呼唤所作的响应,因而既遥远又亲切,既天然又工业,既具象又抽象,既东方又西方,予人浓浓的熟悉感却又难以捉摸。这是见山不是山,见山又是山的境地,一切尽在不言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