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推荐作品
香港汉雅轩
积分:0
加关注
  • 资质: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6.3
  • 印象:
    静笃斋
    确定
  • 经营时间:
    41年
  • 展厅面积:
  • 地    区:
    香港-香港地区-其他
您所在的位置:香港汉雅轩>画廊动态>正文

策展人的光环日渐褪色 命题式展览结构走入历史

2011-04-15 10:47:22          

  过去,检视双年展往往停留在策展人与作品选件上。但曾几何时,双年展所流露出来的疲态,任凭使用再多的玻尿酸也遮掩不住。同时,普遍性的双年展都显得通泛而缺乏重点,使得策展人的光环不再那么神奇、命题式的老旧方法也撑不住岁月摧残。取而代之的是,所谓双年展的经济产值逐渐发烧。这当中;又以上海双年展所带起的城市宣传、艺术经济产值最受到瞩目。上海双年展这次所涌入的欧美藏家与各地画廊负责人,明显比起过往超出二倍之多。分析个中缘由,有二个重点:一是,上海作为中国城市的一张名片,她的双年展本身就具备受到国际注目的焦点,吸引着太多西方艺术产业采取飞蛾扑火之姿跃入。二是,中国当代艺术正处于市场火爆阶段,没有一个人不愿意买这个单。或许,您会不服气这种论调。问题是,没有人会在乎你服不服气。因为,局势确实比人强。再说,那些不服气的人,其实自己本身已经身陷在双年展经济产值的参与者行列了呢! Curators and Thematic Exhibition Fail; Collectors, Galleries and Art Business Prevail In the past, people only criticized the curators and the artworks in biennales. However, the sheer age of biennales has already gone past exhaustion. Poor, featureless performances make curators dull and unexciting, stale projects seem out of sync. Conversely, “art business in the biennales” prevails. Among all the biennales this year, Shanghai Biennale is the most successful in promoting its art business. Shanghai Biennales 2006 attracted large numbers of collectors and art dealers around the world and these important visitors amounted to twice than its last edition. This success can be credited to Shanghai's name. Shanghai, as the most developed city in China, catches everyone's attention and pulls Western art dealers to get involved. In addition, Chinese art is sizzling hot - it is a fact no one can deny. Biennales now shows the abdication of serious exhibition but the accession of art business. You do not agree? Check your surroundings again – you might be saying that in the midst of dealings of a biennale.   上海美术馆上海双年展的总协调人张晴,在9月9日发给媒体的简讯上写到『非常感谢你对我工作上持久而鼎力的支持!!“但开风气不为师”乃我一生追求!上海双年展开幕以来,每天三路排队买票入场,展厅中人山人海,公安和保安出动维持秩序。此盛景,这就是我们送给这个时代和这座城市的礼物』。   9月5日,下午五点,上海南京西路的交通已经完全瘫痪,天空不断飘下小雨,上海美术馆上海双年展总协调人、也是上美的副馆长张晴,尽管之前开玩笑打趣说:我的名字有个『晴』字,开幕当天怎会下雨呢?结果,这场雨确实越下越大,原本设计在户外所举行的揭幕式,搞到每个人身上都是一件薄薄的蓝色雨衣,不同色泽的伞花顿时开在美术馆入口广场,现场雨声与人声同样鼎沸,体温似乎驱离了因为下雨骤降的气温,来自不同地区的贵宾,没有看到退出场子中央,每个人都是一脸兴高采烈神情。   上海双年展五届下来,惯常都是由所谓领导高官来带动开幕式。有趣的是,今年策展团队竟然被安排在贵宾席的最后一排,顶多是司仪唱名的时候,站起来向群众挥挥手。从头到尾,这个所谓双年展机制在西方的惯性解读中,「策展人唯大」的情况,好像从来就不会在上海双年展获得认同。这个双年展,打从出娘胎到现在,上海市政府到上海美术馆,好像都是将它视为是绝对性官方活动;而不是艺术行为。这样的定调,在以前上海双年展迈向国际视野之初,其实并没有那么明显。可是,10年时间过去,上海双年展越是到今年这一届,所弥漫出来的上海艺术味的氛围却是越浓。这,到底透露出什么样的讯息?这个堪称主宰了亚洲双年展这部大机器运转的上海双年展,所带起的双年展经济效益,其实才是真正应该被受到重视的一环。   双年展,怎会具备经济产值?这样的问题,对于那些纯学究型的人来讲,或许会是一个难以想象、不切题的提问。问题是,双年展的经济产值,的确已经开始发生在不同地区身上,亚洲地区尤其以中国在反映这个事实最为剧烈。这一点,恐怕是韩国、日本、澳洲、台北,所没有想到过的情况吧!   上海资深画廊亦安画廊负责人张明放,很直接就指出,双年展为画廊带来很多的人潮,也增加了不少产值机会。这话,多少能抽样举证出双年展开幕期间,区域画廊所感受到的人气升温。   就以今年的亚洲双年展活动来做范例,2006年9月的亚洲双年展热季中,率先开跑的是9月2日新加坡双年展,9月5日的上海双年展接下第二棒,接着则是9月8日的韩国光州双年展,今年因为是新加坡双年展第一届举办,使得本来上海与光州各自独立的双年展,突然增加了一个抢人潮的对手。三个双年展为了把这个可能性的危机化为转机,首先就打破地域束限,集体共构来促销这9月上旬的亚洲双年展热潮,而且让所有的活动全都在9月10日划下句点。三个美术馆采取异地举行国际媒体记者会的方式,除了介绍自己的双年展特色之外,对外提示出一个重点:三个双年展,一个展都不缺席的知性旅游模式。同时,提出这个构想的同时,也请城市的旅馆、航空公司做策略联盟,等于就是重新思考双年展过去呆板的本位主义色彩,让艺术与城市之间的关系,有了不同的意义。   美术馆打破个人的门户之见,建立策略联盟,这是艺术经济产值开始发生的契机,不过从三个地方的双年展来锁定注意焦点,比较该提出来的是,一股来自西方(尤其美国)的美术馆及艺术基金董事、画廊负责人、专业艺术经纪人;大量进入双年展现场的庞大势力。这次,美国MoMa有22位年轻的董事,早在8月底就已经先进到北京,讲白了;就是来看展览、买作品。北京对于这些所谓新生代的美国收藏家,甚至还能在极短的时间当中,特别规划了集结现阶段中国当代艺术相当走红的艺术家作品展,从画廊、从艺术家手中,将作品借到另一个地方来做展出,特别为这群人办了一个精简但绝对精英主义的中国当代艺术展。北京的独立策展人,且都能灵巧至此,更何况是商业头脑特准确的画廊了!北京与上海的艺术产业生态链,在这个针对外来的贵宾策略布置里头,有着相当少见但很具有默契的规划。这些年轻的董事,在北京的参访之后,比一般其它的国外贵宾还要提早进入上海,上海双年展是在5日推出,但不少外围的活动都把时间调早在双年展前一天或前二天开跑,当然也是希望请这些外国来的贵宾能够到画廊参观。当然,也有是在双年展开幕后的第二天。因为,这些贵宾多数是在7日离开上海,继续到光州或转赴新加坡。这当中,最出色的两个外围画廊展览,一是由张江集团在上海沪申画廊所举办的【现场张江】;另一个则是中国美术学院所主办,青浦新城区建设发展公司所承办,在青浦水泥厂废墟所举行的【黄盒子˙青浦,中国空间里的当代艺术】,这个展览的主要策画人是香港汉雅轩的张颂仁。不论是沪申画廊或张颂仁,这两者都是擅长与外国建立沟通管道的单位和个人,也非常清楚外国艺术爱好者对中国当代艺术欣赏的口味,展览所达到的人气与评价显著就提高。   客观来讲,上海双年展或9月6日上海Moca所推出的首届双年展【入境˙中国美学】,内容确实是平平。一位专业的艺术媒体人就说:本来想要来看有没有什么内容,反而越看越混乱。一位专程从外地来「选秀」艺术经纪人也同样说到:越看越胡涂。北京程昕东国际艺术负责人程昕东就说「双年展因为涉及到经费、策展人,甚至美术馆的政策,普遍来讲都会遭遇到局限性。使得这些年双年展内容,变得比较一般性」。「可是,双年展现在的功能,逐渐演变成是一种国际性的Party,上海作为中国城市的一张名片,它的双年展当然会具有绝对吸引力,所带起对城市宣传效益也很大。当然,对于很多跟艺术有关的人来讲,都会把握机会选在这个时间来秀一下了」。   以今年上海双年展所带动的经济效益来讲,国外的贵宾以收藏家人数最多、世界各地的画廊负责人居第二,策展人与学者变少,同样道理,连艺术家也都不再赶着来参加这场盛会。它所突显的意义,已经彻底产业经济化;不再是指讨论学术的论调。更且,以上海双年展的现场来看,欧美的藏家数量超过往届,而且是分段性进驻到展览现场,尽管缺乏确切数据提供,但在一个极短的压缩时间里,它的庞大阵容往往成为现场注目焦点。艺术市场的专家就分析说,这个现象完全拜中国当代艺术这二年的火爆成果所致。把时间拉回到二年前的上海双年展,因为主题落定在建筑议题,再加上;那个时间点中国当代艺术,还没有在国际市场造成体温升高的状况,欧美藏家与画廊负责人固然会到上海,但是数量毕竟有限。一位穿着相当得体的帅气男士毫不讳言地说,就是来看看有没有可以收藏的中国艺术家作品。场景再转换一下。竟然听到有人就当面问起站在作品旁边的艺术家:这件作品卖吗?多少钱?   这样的场面,严格讲在中国的几个大城市的双年或三年展现场,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把这种经济产值发挥到白热化,莫过于是成都三年展。成都三年展有所谓主题展与年轻新秀的展览两个大项,后者摆明就是做给画廊或艺术经纪人来选秀的,而且确实就是在现场完成交易。广州三年展第一届打下好的基础与声望,同时带动第二届举行的时候,欧美藏家也都被吸引到现场来加入选秀行列。对比之下,上海的情况最为特殊。上海双年展固然仍旧吸引西方藏家的进场,可是上海双年展真正带起的是城市宣传效益,又因为上海的画廊与活泼的生意眼光,环绕在上海双年展旁边的外围展,的确吸收了上海双年展人潮的光环,只要是稍具国外知名度的上海画廊,几乎都会被列入参观行程。到目前为止,也只有上海双年展举办的同期,会有那么多的艺术单位群起响应,规划不同的展览来吸引目光。由此可见,10年下来;上海默默在执行所谓双年展经济产值策略,上海市政府也投入相当大的气力来推动,这样的作为,大大改变了城市与艺术两极分化的个自为政体系,彼此所产生的交融,确实已经成为亚洲地区一个最具有示范作用的代表。   张晴传给媒体的简讯说得极贴切,『上海双年展开幕以来,每天三路排队买票入场,此盛景,这就是我们送给这个时代和这座城市的礼物』。过去谈论双年展,谈的是策展理论、作品选件。今天以后,双年展的经济产值,将会是城市命题中一大要环。张晴说得如此骄傲。新加坡、光州、台北;谁也能像张晴这样说呢?   上海双年展期间外围展剪影   洪磊在亦安   洪磊这次在上海亦安画廊所推出的展览【石玩】,其中;五张大型的丝绢版画,自然成为展览的亮点。   曾梵志在香格纳   9月1日起,上海香格纳画廊推出曾梵志个展,这个展览一如之前预估,当然受到众多目光的注意,由于画廊与艺术家都深具高知名度,这个展览理所当然就成为双年展期间国外贵宾必访行程之一。   以物之名在海上山艺术中心   由李晓峰策展,海上山艺术中心所主办的【以物之名—2006海上山中心提名作品邀请展】,9月3日在迦南饭店中的海上山艺术中心揭开,展览含括数十位艺术家,作品更具多元丰富性。   城市进行式.现场 张江在沪申画廊   由上海市张江高科技园区领导小组所主办,北京当代视觉艺术发展、上海张江文化科技创意产业发展、上海张江文化艺术所承办,在外滩三号沪申画廊所举办的这个展览,也是双年展前夕就已经先抢到国外贵宾的青睐,参展艺术家有洪强、马青远、宋涛、徐坦、徐震、郑国谷。   郑国谷、曹斐获本届中国当代艺术奖   每二年举办一次的中国当代艺术奖,今年获得艺术大奖的是郑国谷、最佳年轻艺术奖是曹斐、最佳杰出贡献奖是黄永砯,荣誉获奖者有:陈劭雄、龚剑、洪浩、阚萱、李大方、刘韡、琴嘎、邱黯雄、周啸虎。颁奖典礼于9月4日在上海举行。   中国空间里的当代艺术 黄盒子.青浦   这个展览的光芒盖过上海当代艺术馆的首届双年展,获得最高段的评价。9月6日晚间七点,中国美术学院主办、上海青浦新城建设承办,张颂仁所策划;把所有的贵宾接到青浦水泥厂废墟,开幕的晚会是典型张颂仁那种中国情怀,传统的中国音乐演奏与现场的气氛,让多媒体有不同的艺术表现,演绎小西门的传统中国式空间,留给国内外贵宾很不一样的视觉享受。   人气与买气齐飞   上海原弓美术馆【首届(2006)新动力.中国 当代艺术双年展】另辟蹊径   上海原弓美术馆新动力双年展开幕情景   现场目击 由上海原弓美术馆所主办的【首届(2006)新动力˙中国 当代艺术双年展】,9月6日在上海仙霞西路原弓美术馆及原弓艺术创库;两地同时对外开放,这个活动同时也是今年上海双年展,两个私人单位外围双年展的其中一项。当天下午的开幕式,原弓美术馆现场简直人满为患,原本偌大的空间突然之间变得拥挤,足以想见场面的热络气氛。这个以架上作品为主轴,普遍参展的都是以70年后新生代艺术家为基础,121位参展艺术家、超过300件作品,开幕当天就已经卖出80%,仔细看现场的标签卡,红点满天飞之外,已经预缴订金、考虑中的绿色或蓝色圆点,更是多到不胜枚举,场面只能以疯狂两字来形容。原弓美术馆在过去曾经成功举办过【90年代流行图像展】、【异常与日常–当代艺术展】,对于艺术资源的整合,与及对当代艺术推动的用心,都可说是相当受到肯定。【首届(2006)新动力˙中国 当代艺术双年展】,则是提供当前艺术生态市场的另一个思考面向,也就是一群等待升起的中国当代明日之星。   原弓美术馆馆长杨源弘   当代艺术不能一个人玩 多一点人玩才有希望   上海原弓艺术机构所属的原弓美术馆,成立于1998年,先后推出过两个重要的当代艺术展,今年在上海双年展举办之际,也同时举行首届的双年展,主要以现阶段中国当代第三线艺术家为主调,受到的评价各有不同。到底这个名为【首届(2006)新动力.中国 当代艺术双年展】,所希望传达的讯息是什么?透过原弓美术馆的馆长杨源弘(原弓)的专访,来看看他是如何擘划自己美术馆的未来走向。   杨源弘,典型的反应敏捷型年轻企业家。他毫不讳言,从以前的两个展览再到今年这项大展,关心的主力就是落在小辈艺术家身上。尤其有了前两回的经验,更让他有那股信心来作今年的新动力展。再加上,美术馆与创库也都落定,把地点与活动作有效的连结,等于也是为自己创作了品牌。杨源弘就提到,121位参展艺术家的名单,产生的过程来自于学术顾问推荐。也就是不同地方的学术顾问,从学校的学生或者自己的信息系统里面,推举觉得不错能够入列的参展者。不过,虽然是以70年代新生代艺术家为主轴,但您也会发现有几位60年代的艺术家也在里头。我认为,年纪不应该是个问题,只要是好的作品;只要是学术顾问也这样认为,还是可以放到这个展览内容中。毕竟,新动力;讲的是就是如此。   杨源弘非常强调,自己并非只是把关心的重点放在一个人身上,而是一群人身上。也就是说,新动力这个双年展所希望带出来的讯息是一批人正在做什么。从整体来看新酝酿出来的艺术新势力,等于也就是把平台拉宽,让观众能够一次就感受到不同的艺术面貌。他也说「年轻一辈艺术家个个都有一种蓄势待发的心理,而当代艺术也是一波又一波不断推进着,我不否认外面在提到这一代的艺术家的时候,都会认为他们太浮躁,但是,那一个人没有经过浮躁期呀?您说,有些年轻一辈的艺术家作品有大师的影子,对;这个我也承认,确实存在着模仿的行为。所以,我就想;那我把这个平台建立起来,把这些蠢蠢欲动的艺术家们集聚在一个大的平台上,我让他们自己也来正视这个问题。因为,当一个人在自己工作室画画的时候,或许还没有那么清楚看到自己的问题。一旦,抽离了自己熟悉的地方,置身在一个大的公共空间的时候,自己的什么问题都会像被放大一样,不仅自己无法逃遁,别人也看得清清楚楚」。「我觉得,现在的年轻人需要的不是老人指着他们鼻子,叨叨念念他们有多不好。我想,他们需要的是同侪的肯定与如何超越同侪的问题」。「您当然说我很残酷,把他们放到一个公共舞台上,彼此之间赤裸相对,谁优、谁劣,分晓立见。我要的就是这种   让他们自己来发现问题,他们自己来检省自己,然后自己来为个人未来的创作发展找出路径」。   杨源弘在新动力双年展中,除了对年轻创作者有规划之外,也对年轻的策展人及搞评论的人提供另一个可能性。在杨源弘的想法里,把三个不同领域的人做个结合,也等于是把各自方向作个铺陈,透过这个活动的不断呈现,提供与累积这些人的出场经验,比较全面性来推展这艺术新动力。另外,在他对新动力双年展的计划中,杨源弘希望通过活动来整合讯息,最后邀请媒体来参与几个选项的工作,例如从参展艺术家里面,选出最受关注的艺术家?最好的艺术家?表现差的艺术家?杨源弘一点也都不在意自己丢出来的选项问题,是不是太过于敏感些。因为,他的想法就是要把整个竞争氛围搞得特火爆,一方面刺激艺术家;再者他当然也希望透过众人的意见整合,为自己未来合作建立特定对象阵容。 杨源弘在访问的过程中,一点也都不避讳谈到自己如何以企业管理的想法放到艺术这个产业推动上。他讲得极清楚,中国当代艺术不应该局限只有少数几个人玩,应该多一点人加入这个欣赏与收藏行列,这样对于它被认识的机会相对性就会提高,「卖出去才成功」他说。对传统经营艺术的人来讲,或许杨源弘这样的说法觉得过于直接、做法过于坦率。可是,不论外界如何看待这样的局面发展,杨源宏在这次首届的新动力双年展当中,确实把场子搞得火热、确实把作品卖得花啦啦有声,他极力推展他的当代艺术要有更多人来买,才能让艺术更广泛被认识的法则,他,倒也做到了。   当代艺术新闻 观点   众生喧哗 亦有深刻课题值得思索   原弓美术馆首届的当代艺术双年展,光是在展览现场就听到两极化的评价。有的艺术家觉得规模实在比想象中的大,相当过瘾的事。有些艺术家则认为,作品太混乱,彼此间的差距很不整齐。与这样说法比较贴近,当然还有些画廊是抱持来找新艺术家心态,结果,并没有看中满意的艺术家。   事实上,这回的双年展虽然是标榜以70年代艺术家为多数,但是有些艺术家早已经有合作的画廊,也就是说,展览所呈现的艺术家名单并没有那么限制在市场全然陌生的情况下,当然就会造成有些人认为整体作品有落差。   不过,仔细去看展览的内容,还是能够找出几个很不错的艺术家,已经有了自己的作品思考方向,当然,这些人到底日后会成就出什么成果,目前来讲或许稍言之过早,但架构庞杂的展览不也就是如此嘛,只要能够突出几位质感不错的艺术家,就是令人感到有意思。例如,曹静萍、叶强、张真、徐文涛、徐波、赖圣宇&杨晓钢等人。但由于参展的人数阵容太大,加上有些是刚离开学校投入社会的年轻创作者,作品所透露出来的模仿气息很显著就相当浓,一旦被放到同一个平台做相对性评比,想来就会吃亏一点。   如果从抽样出来的参展名单来看,70年代以后的新生代艺术家,确实对创作很勇于表现,可是普遍来讲,就欠缺精神的重量,自我的色彩极淡。也就是说,现在的年轻创作者都很懂得抓住观者视线,再加上因为已经很习惯从网络阅读许多讯息,自然就能在自己的画面上;种植许多似曾相识的图像,甚至把已经成名的艺术家「标志」换个角度也「种」到自己画布上头。表面上,这会造成观者有种亲切的感受,也等于拉近了与观者之间的距离。事实上,这样的作品是完全建立在急速消费路径上,被视觉快速的消费之后,也很容易被淡忘掉。除此之外,年轻一辈的艺术创作者;似乎也有一个共通的现象,就是一窝「疯」。比如说,大头像好卖,就会有很多疯狂般去画大头,但又没有办法自圆其说。再者,把历史的图像与现代的节奏相结合,就也会有很多人拼命疯狂了去画。本质上,原弓美术馆首届的双年展,当然没有办法提出较聚焦式结构,作品的选件也难以周全严格。不过,这个展览倒也提出另一个足以思考的方向,那就是;现阶段多数被抽样举陈出来的70年新生代艺术家的思维逻辑,他们对自己、旁人及对这个环境又存在些什么想法?   艺术,当然是项工程事业;而不是到饭馆点个菜就能上桌的东西。夹处在百来件的作品当中,中国当代艺术新生代的未来,它的落点到底在那儿?这个展览在光鲜亮丽的商业包装底下,丢出了一个深层的课题。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